抽卡后郡王是基建狂魔(30)
宣瑾瑜迫不及待地让徐福调来了几个熟练工匠,立马开始盘炕,一刻也不想多等。
徐福细看着火炕图纸,他这段时间沉迷工程修建,对筑造一事进步神速,加上火炕设计并不算难,主要是要注意烟道的修建,还有就是在屋子里选好烟囱的开口。徐福告了罪,带着工匠前往郡王爷寝处,小心规划了烟囱的位置,立马就开始盘起炕来。
为着给宣瑾瑜修炕,徐福提前带人制作了一批土砖。这土砖也不难做,还是用以前修屋子的黄土制成砖形,借水泥炉窑一烧也就制成。土砖砌好火炕,火炕里面隔出烟道来,再用特制的大方砖铺出炕面。火炕连着的另一侧,则是修好的灶台,和卧处筑墙隔开,这灶台正好用来温水。
宣瑾瑜习惯每日洗浴,有了这灶台也方便许多,再也不用从大厨房担热水来,夜间口渴起床,也有热水喝。宣瑾瑜对这火炕是越看越满意。王府里常年备着木炭,取来在灶台处点燃,炕面就慢慢暖和起来,宣瑾瑜再坐在上面,寒气尽去。
这火炕在自己寝处试验成功,宣瑾瑜自然记得要给李氏修建一个。不过王府女眷住在深宅大院,要先将李氏寝处所有东西都搬去偏院,等归置好所有物件,又把丫鬟仆妇清退,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院子,这才让施工队进来盘炕。
李氏先搬走又搬回,一来一去之间花了数日,不过火炕着实舒适。火炕上先是铺了一层竹簟隔热,又铺上蚕丝夹褥,夜里只盖一层轻薄单被,就十分暖和舒适。白日在房间里,也暖和许多,至少不会如同平日,从笼袖里拿出手都觉得冰凉刺骨。
李氏为了这火炕,更是一连夸了宣瑾瑜好几次,她年轻时坐月子落了病,每年一到冬日,腿肉就浮肿积水,骨头缝里也隐隐作痛,自打盘了这火炕,睡觉和坐卧间有火温着,腿疾好转许多,腿上积出的寒气排出,整个人都松快不少。
又过了数日,连郡王府的书房也盘好了火炕。有了火炕,自然也少不了炕桌,宣瑾瑜、宋冬、徐福现在就分坐在炕桌两侧,商议公务。
炭火烧得足,书房内一室暖意,炕桌上摆着一壶热茶和数碟点心。宣瑾瑜对他二人说道:我打算在南沧县,办一所书塾。
办书塾?这是好事啊!宋冬刚一听,读书人的心思狠狠动了,当即眉开眼笑说:郡王爷说得是,咱们南沧县的读书人到底还是太少,正经读过史书经义的就更少,着实该建个书塾!
徐福没吱声,不知道为何,他总觉得郡王爷想建的书塾没这么简单。
宣瑾瑜又往下说去:我办这书塾,却不打算教史书经义。
不教史书经义?宋冬和徐福这两个读书人都觉得疑惑不已,难不成郡王爷还打算自己著书立说,开宗立派?要讲自家的经义之学?
宣瑾瑜说:我办这书塾,只讲三样东西,第一要教常用的文字,那些太文绉绉的字眼都不必教,也不必苦练一手好字,只需写出的字能让人认出,有个囫囵样子就可以;第二要教的是简单的算学,怎么加减,怎么算账,能对付日用就足够;第三要教的最为紧要,乃是要教授大家一门手艺,譬如腌酸菜,种地,乃至于盘炕,抹水泥面,这些都行。
教这些东西?宋冬和徐福只觉得闻所未闻。不过到底他俩跟着郡王爷也已经习惯了和新鲜物事打交道,宋冬也很快反应过来:难不成郡王爷是想让普通百姓都来上这书塾?宋冬琢磨着,听着这教授内容,怎么看也不像是培养读书人,倒像是让老百姓有个门路生计。
宣瑾瑜给了个赞赏的眼神,老宋上道啊。她说:没错,冬日里大家都窝在家中,也无甚要紧事情,农活是彻底停下,此时不读书,更待何时?咱们县的百姓几乎个个都是睁眼瞎,出门看不懂字,做生意不会算数,谋生的手艺更是乏善可陈,要想致富,还得多学习啊!
恰是这个道理。现在就连徐福手下的熟练工匠,往往都是一些认识简单文字,懂些算术的人。那些睁眼瞎的庄稼汉子,只有少数手脚勤快,又脑子灵活。绝大多数人连守时上工的观念都没有,其实这全赖没读过书。
徐福沉吟半响:郡王爷想办的这个书塾,我看与其教得多,倒不如教得少而精,一切所学都奔着实用才好。就是这样看来,平日书塾讲学时用的经书,全都拍不上用场,只怕还得找个有学问的人,专为这书塾写些书本,好用来教导学生。
你二人可认识这样的饱学之士?若是不识得,看能否让朋友举荐些人选,咱们且去厚俸礼聘。宣瑾瑜说道。办这书塾她早就想好,就等着冬闲日子到来。不过要想办出这书塾,还得找个有学问的人来专门编写教材才行。毕竟现在官学的书本,可都不符合她的要求。
宋冬说道:郡王爷,下官还真有一个人选。
是谁?宣瑾瑜闻言,连忙让宋冬说来。
宋冬就说:下官想要举荐的,正是教授我农术的许由大师。老师他学究天人,若论在史策经义上的造诣,不下于都城大家,且他老人家又醉心农术,对于营造、纺织这些民生之术都有所涉猎,想来还真是最适合的人选。
宣瑾瑜也听说过许由的名声,宋冬的农术不就是跟他学的吗?给书塾编课本的人,既要学富五车,懂得删繁就简,但又不能性子迂腐,需熟知民生用途,许由不就是她最需要的人才吗?
宣瑾瑜说:我看这人选妥当!许大师若愿意来,这自是再好不过。你尽快去请,大师若有任何要求,你一律应允便是。
听得宣瑾瑜发话,宋冬便说:那下官立马修书一封,请老师前来。
这时徐福又拱手说道:说起来,下官也有一事想要禀告郡王。我师叔李青月修习道术,对术理机括之学甚有造诣,他听闻南沧营造奇术后,对水泥、磨坊这些好奇不已,也想去营建署见识一二,也不知是否妥当?
水泥作坊越来越大,除去锻造水泥,也主管工程之事。宣瑾瑜早已为水泥作坊正名,扶为南沧县廷府下属营建署,专司水利营造之事。听得又来一个人才,还是个理工技术专家,宣瑾瑜哪会不答应,只让徐福把他师叔请来一见。
主臣三人又商议了一些细处,书塾选在何处开设,安周和南沧是否要同时开设,第一批老师从何处来,如何开设课程,等这些全部定下,宋冬和徐福这才领命而去。
想到书塾即将办成,宣瑾瑜筹谋了许久的事情终于能够实现,想来这个冬天过去,属地里就能多出不少预备工匠,农术也能进一步传开。不过宣瑾瑜还是有些遗憾,也不知道何时才能把小孩们也送进学堂。
现在属地里到底还是人才太稀缺,能做老师的人太少,宣瑾瑜考虑良久,最后还是决定,第一批学员先定成大人,先把大人培养出来,等属地里教学人才越来越多,再对小孩们开办学堂。
作者有话说:
第46章 办书塾(二更)
对于办书塾, 宣瑾瑜尤为上心,在她心中, 这可谓是基建的最重要一环。但凡要做出事情, 始终都离不开人。要想让属地里有更多得用的人手,那就要看书塾办得成功不成功。
宣瑾瑜决定开始改良书写工具。
现在书信公文往来,都是用的昂贵帛书, 不少经书为了长期保存,甚至会刻在竹简上。可惜帛书和竹简的成本太过昂贵, 使得获得知识的代价实在太高, 平民百姓如何能够读得起书?至于纸张, 现在只有最原始粗糙的麻纸,麻纸十分脆薄, 极易断裂,色泽也不干净,既不利于书写,也不利于保存。
宣瑾瑜穿越过来, 整日忙着填饱县民肚子,饭都吃不饱, 还能想其他?她就没腾出功夫来造纸。不过今时不同往日, 要想大力发展教育, 那这造纸术是必须折腾出来。好在对现在的南沧县来说,这事儿却也不难。麻纸之所以粗陋, 是因为纸张里含有的植物纤维溶解不充分。实际只要将破布、树皮这些东西打碎后,用石灰水浸泡, 就能够分离出完整、干净的植物纤维。
营建署早已能够熟练烧制石灰, 弄出石灰水还不容易?按照宣瑾瑜划出来的技术大框, 没几天, 营建署就摸索出了造纸术,造出来的纸张洁白如雪,韧性十足。进入冬日后,水磨坊也没人磨面,徐福干脆改建了其中两座水磨坊,用水力带动包裹铁皮的大木锤,直接锤碎破布、树皮这些原材料,把这最费功夫的的环节从人力变成水力。
没想到徐福已经是个成熟的理工人才,可以举一反三了。宣瑾瑜欣慰地想。第一批纸就这样摆上她的桌案,等着由她命名,宣瑾瑜手一挥,索性就叫南沧纸吧。
有了纸,那自然也少不了活字印刷术。宣瑾瑜花去身上所有声望值,这才从系统里兑换出了活字印刷术的技术图纸。活字印刷术别的都好做,就是需得雕刻一套字模,包括常用的这些文字,每个字模需大小一致,纹路清晰,做一套十分费工夫。县廷府只得一声令下,调动起整个属地的木匠,人手发一把刻刀,开始雕刻木质字模。为什么不用保存更久的铜做字模?当然是因为铜价太贵。
到这儿还没完。集齐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只能解决印刷成书的问题,可最重要的笔墨,对平民来说依然价格昂贵。墨水制作不易,宣瑾瑜觉得,不如先造个便宜易得的笔?
要想成功造出便宜的笔,那先得从挑出一支完美的硬羽开始。王府厨房折腾半天,选出鸭子身上最粗、最硬的羽毛献上,又去外地买了几只大鹅,拔下硬羽一起送来,只因为郡王爷打算造羽毛笔。
只要洗净硬羽上的油脂,再把尖端削成笔尖形状,当中剖开一道缝,再用针戳出一个小圆孔,蘸取墨水便可以书写,宣瑾瑜对着工匠们说。可徐福带着工匠试了半天,都未能尝试成功,反而是春香好奇一试,就做出了成品。
春香不愧是手工达人,她本就心灵手巧,加上手指又细又稳,做这种精细活儿反而更合适,她很快就琢磨出了诀窍,剖出的笔缝要直,削笔尖的样子要对,她把这些给工匠们一一道来,工匠们也慢慢制作出了羽毛笔。
只是南沧和安丰两县的鸭子、大公鸡、大鹅统统遭了殃,硬羽全被无情拔去,化作了一支又一支的羽毛笔。
造出羽毛笔后没多久,许由大师和李青月道长就前后脚来了南沧县。
许由大师先到。许由五十多岁,肤色黝黑,手脚都结满了老茧,与其说是经学大师,更像是田地里的老农。由宋冬引荐,许由拱手行礼:许由见过郡王爷。
宣瑾瑜不敢怠慢,请许由去书房入座。三人寒暄片刻,这才说起正题。
许由是个直爽性子,率先开口问道:老朽听徒儿宋冬说起,郡王爷有意为属地平民百姓办一所书塾?这书塾也不必讲策论经义,只管讲些百姓生活所需?
正如许大师所言。宣瑾瑜说,她细细给许由讲解起自己的构想来。我打算在这书塾开设两种课。第一种课曰必学课,入了这书塾就必须习得,这必学课下面再分为两门,第一门必学课为识字课,第二门必学课为算术课。第二种曰选学课,顾名思义,可由学生自发选择,在厨艺、泥水、盘炕三门课中任选其一,修行完毕,就算做完成选学课。
许由听宣瑾瑜娓娓道来,便已明了,看来郡王爷并非是一时奇想,对这书塾如何开办,心中自有成算。许由默默思忖了一会儿,又说:依老朽愚见,如郡王爷这般安排教书,确实使得,既让学生们识字认数,又让学生们任学一门过日子的手艺,这般安排,着实是用心良苦,实为百姓之幸。就是不知道,郡王爷这书塾,打算如何收束脩?
许由这话却是切中要害。要上书塾,便要交束脩,否则书塾就要靠县廷府一力补贴,逐年算来,这开销耗费甚多。不仅如此,若是由县廷府出钱,学生说不准还会怠慢学业,反正也没花一个铜钱。可如果要交束脩,这些平民百姓又是否交得出来?
宣瑾瑜事先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她说:这束脩自然要收,只不过价格往低处定,收上些银子便罢,余下的自有县廷府补贴。若是有学生付不出束脩也无妨,可以向县廷府借钱,等赚到银钱了,再还给县廷府便是。
许由奇道:老朽却是从未听闻,由官府借钱出束脩这样的事情!老朽竟有些糊涂,还请郡王爷解惑!
宣瑾瑜便细细讲来:许大师何必自谦?这事儿说穿了也不难。依照咱们这法子,学生若能从书塾里学到手艺,何愁赚不着银钱?只是苦于凑不出束脩罢了。若有人想上书塾,又没有束脩,只需找三位亲朋好友担保,一起去县衙签字画押,便由县廷府借出这笔束脩,一年后再还给县廷府即可。县廷府出借这笔银钱,也只为助学之用,自然也不必收利钱,学生们原数借,原数还就成。
之前宋冬跟许由书信往来,不断夸赞小郡王,说郡王大才,世所罕见,许由只觉得半信半疑。可今日许由听完宣瑾瑜一席话,已是彻底心悦诚服,只觉得郡王心胸格局不凡,所行之事无不为黎民苍生,这正投了许由的脾性。
许由拱手,正色说道:王爷此举若能成,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延千秋。老朽愿为郡王编写书本,以助此事!
见许由答应编写书本,宣瑾瑜喜上眉梢,只要教材到位,这书塾也就快成了!
许由既然接下这编书的重任,也不矫情,立刻让宋冬给他租了个安静别院,就一头扎进了书堆。许由还带了三个未出师的徒弟过来,这下连誊抄的人手都有了。眼见许大师如此专注,宣瑾瑜也不含糊,先是让人在别院里盘了火炕,又从王府厨房里调拨了好厨子,并洒扫奴仆也一起送去。
许由到了没两天,徐福的师叔李青月道长也翩然而至。李青月已经六十出头,已经算是高寿,他脸庞红润,留长长白须,身体康健,看着比徐福更像是有道之人。
徐福引着李青月来到王府。李青月见着宣瑾瑜,先是长施一礼:老道见过诚郡王。
宣瑾瑜请他入座,问道:老仙翁看了营建署,觉得如何?
李青月一来,就先跟着徐福绕着营建署转了一圈,对于石灰烧制和磨坊建造,包括最近的盘炕工艺,他全都看了个遍。李青月越看越觉得眼界大开,他在营建署所见之物,无一不巧夺天工。这些年来,他游历大江南北,足迹遍布轩国,也从未见过相似之物。
李青月抚弄着长须,感慨说:老道本觉得,若论术数机括之学,天下少有我不懂的道理,可来南沧县一观,老道才知道自己不过是井底观天!郡王爷种种奇术,老道从未见过,还望郡王爷允老道一职,老道也想为营建署出力,也好再钻研这机括之学!
宣瑾瑜正愁徐福忙于督造工程,分身乏术,属地里少了高精尖的科研人才,没想到这就送来了一个合适的人选!她如何会不允?
宣瑾瑜说:道长何出此言,营建署得道长相助,才是一大幸事!道长不如便以王府客卿一职,先入这营建署如何?
李青月说:老道但凭郡王爷吩咐。
自打安周县的集市越来越红火,宣瑾瑜就一直想着给安周县添些新货物,可惜县廷府唯一一个科研人才徐福忙得脚不沾地,她这打算也就耽搁下来。现在李青月到来,宣瑾瑜就想起了她一开始的计划。
宣瑾瑜笑着说:说起来,我近日正有一物想要做来。不知道长是否听说过蒸馏之术?
作者有话说:
二更来啦~明天继续加更,鞠躬.jpg
第47章 香氛精油
蒸馏之术?李青月一愣。蒸馏二字十分古怪, 他乍听之下竟不解其意。
要想让人明白何谓蒸馏,光靠嘴说还真是犯难。宣瑾瑜便带着李青月和徐福去了王府偏院, 那里有一个闲置的小厨房, 厨房的灶台上放着一套木质的蒸馏设备。
恋耽美
徐福细看着火炕图纸,他这段时间沉迷工程修建,对筑造一事进步神速,加上火炕设计并不算难,主要是要注意烟道的修建,还有就是在屋子里选好烟囱的开口。徐福告了罪,带着工匠前往郡王爷寝处,小心规划了烟囱的位置,立马就开始盘起炕来。
为着给宣瑾瑜修炕,徐福提前带人制作了一批土砖。这土砖也不难做,还是用以前修屋子的黄土制成砖形,借水泥炉窑一烧也就制成。土砖砌好火炕,火炕里面隔出烟道来,再用特制的大方砖铺出炕面。火炕连着的另一侧,则是修好的灶台,和卧处筑墙隔开,这灶台正好用来温水。
宣瑾瑜习惯每日洗浴,有了这灶台也方便许多,再也不用从大厨房担热水来,夜间口渴起床,也有热水喝。宣瑾瑜对这火炕是越看越满意。王府里常年备着木炭,取来在灶台处点燃,炕面就慢慢暖和起来,宣瑾瑜再坐在上面,寒气尽去。
这火炕在自己寝处试验成功,宣瑾瑜自然记得要给李氏修建一个。不过王府女眷住在深宅大院,要先将李氏寝处所有东西都搬去偏院,等归置好所有物件,又把丫鬟仆妇清退,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院子,这才让施工队进来盘炕。
李氏先搬走又搬回,一来一去之间花了数日,不过火炕着实舒适。火炕上先是铺了一层竹簟隔热,又铺上蚕丝夹褥,夜里只盖一层轻薄单被,就十分暖和舒适。白日在房间里,也暖和许多,至少不会如同平日,从笼袖里拿出手都觉得冰凉刺骨。
李氏为了这火炕,更是一连夸了宣瑾瑜好几次,她年轻时坐月子落了病,每年一到冬日,腿肉就浮肿积水,骨头缝里也隐隐作痛,自打盘了这火炕,睡觉和坐卧间有火温着,腿疾好转许多,腿上积出的寒气排出,整个人都松快不少。
又过了数日,连郡王府的书房也盘好了火炕。有了火炕,自然也少不了炕桌,宣瑾瑜、宋冬、徐福现在就分坐在炕桌两侧,商议公务。
炭火烧得足,书房内一室暖意,炕桌上摆着一壶热茶和数碟点心。宣瑾瑜对他二人说道:我打算在南沧县,办一所书塾。
办书塾?这是好事啊!宋冬刚一听,读书人的心思狠狠动了,当即眉开眼笑说:郡王爷说得是,咱们南沧县的读书人到底还是太少,正经读过史书经义的就更少,着实该建个书塾!
徐福没吱声,不知道为何,他总觉得郡王爷想建的书塾没这么简单。
宣瑾瑜又往下说去:我办这书塾,却不打算教史书经义。
不教史书经义?宋冬和徐福这两个读书人都觉得疑惑不已,难不成郡王爷还打算自己著书立说,开宗立派?要讲自家的经义之学?
宣瑾瑜说:我办这书塾,只讲三样东西,第一要教常用的文字,那些太文绉绉的字眼都不必教,也不必苦练一手好字,只需写出的字能让人认出,有个囫囵样子就可以;第二要教的是简单的算学,怎么加减,怎么算账,能对付日用就足够;第三要教的最为紧要,乃是要教授大家一门手艺,譬如腌酸菜,种地,乃至于盘炕,抹水泥面,这些都行。
教这些东西?宋冬和徐福只觉得闻所未闻。不过到底他俩跟着郡王爷也已经习惯了和新鲜物事打交道,宋冬也很快反应过来:难不成郡王爷是想让普通百姓都来上这书塾?宋冬琢磨着,听着这教授内容,怎么看也不像是培养读书人,倒像是让老百姓有个门路生计。
宣瑾瑜给了个赞赏的眼神,老宋上道啊。她说:没错,冬日里大家都窝在家中,也无甚要紧事情,农活是彻底停下,此时不读书,更待何时?咱们县的百姓几乎个个都是睁眼瞎,出门看不懂字,做生意不会算数,谋生的手艺更是乏善可陈,要想致富,还得多学习啊!
恰是这个道理。现在就连徐福手下的熟练工匠,往往都是一些认识简单文字,懂些算术的人。那些睁眼瞎的庄稼汉子,只有少数手脚勤快,又脑子灵活。绝大多数人连守时上工的观念都没有,其实这全赖没读过书。
徐福沉吟半响:郡王爷想办的这个书塾,我看与其教得多,倒不如教得少而精,一切所学都奔着实用才好。就是这样看来,平日书塾讲学时用的经书,全都拍不上用场,只怕还得找个有学问的人,专为这书塾写些书本,好用来教导学生。
你二人可认识这样的饱学之士?若是不识得,看能否让朋友举荐些人选,咱们且去厚俸礼聘。宣瑾瑜说道。办这书塾她早就想好,就等着冬闲日子到来。不过要想办出这书塾,还得找个有学问的人来专门编写教材才行。毕竟现在官学的书本,可都不符合她的要求。
宋冬说道:郡王爷,下官还真有一个人选。
是谁?宣瑾瑜闻言,连忙让宋冬说来。
宋冬就说:下官想要举荐的,正是教授我农术的许由大师。老师他学究天人,若论在史策经义上的造诣,不下于都城大家,且他老人家又醉心农术,对于营造、纺织这些民生之术都有所涉猎,想来还真是最适合的人选。
宣瑾瑜也听说过许由的名声,宋冬的农术不就是跟他学的吗?给书塾编课本的人,既要学富五车,懂得删繁就简,但又不能性子迂腐,需熟知民生用途,许由不就是她最需要的人才吗?
宣瑾瑜说:我看这人选妥当!许大师若愿意来,这自是再好不过。你尽快去请,大师若有任何要求,你一律应允便是。
听得宣瑾瑜发话,宋冬便说:那下官立马修书一封,请老师前来。
这时徐福又拱手说道:说起来,下官也有一事想要禀告郡王。我师叔李青月修习道术,对术理机括之学甚有造诣,他听闻南沧营造奇术后,对水泥、磨坊这些好奇不已,也想去营建署见识一二,也不知是否妥当?
水泥作坊越来越大,除去锻造水泥,也主管工程之事。宣瑾瑜早已为水泥作坊正名,扶为南沧县廷府下属营建署,专司水利营造之事。听得又来一个人才,还是个理工技术专家,宣瑾瑜哪会不答应,只让徐福把他师叔请来一见。
主臣三人又商议了一些细处,书塾选在何处开设,安周和南沧是否要同时开设,第一批老师从何处来,如何开设课程,等这些全部定下,宋冬和徐福这才领命而去。
想到书塾即将办成,宣瑾瑜筹谋了许久的事情终于能够实现,想来这个冬天过去,属地里就能多出不少预备工匠,农术也能进一步传开。不过宣瑾瑜还是有些遗憾,也不知道何时才能把小孩们也送进学堂。
现在属地里到底还是人才太稀缺,能做老师的人太少,宣瑾瑜考虑良久,最后还是决定,第一批学员先定成大人,先把大人培养出来,等属地里教学人才越来越多,再对小孩们开办学堂。
作者有话说:
第46章 办书塾(二更)
对于办书塾, 宣瑾瑜尤为上心,在她心中, 这可谓是基建的最重要一环。但凡要做出事情, 始终都离不开人。要想让属地里有更多得用的人手,那就要看书塾办得成功不成功。
宣瑾瑜决定开始改良书写工具。
现在书信公文往来,都是用的昂贵帛书, 不少经书为了长期保存,甚至会刻在竹简上。可惜帛书和竹简的成本太过昂贵, 使得获得知识的代价实在太高, 平民百姓如何能够读得起书?至于纸张, 现在只有最原始粗糙的麻纸,麻纸十分脆薄, 极易断裂,色泽也不干净,既不利于书写,也不利于保存。
宣瑾瑜穿越过来, 整日忙着填饱县民肚子,饭都吃不饱, 还能想其他?她就没腾出功夫来造纸。不过今时不同往日, 要想大力发展教育, 那这造纸术是必须折腾出来。好在对现在的南沧县来说,这事儿却也不难。麻纸之所以粗陋, 是因为纸张里含有的植物纤维溶解不充分。实际只要将破布、树皮这些东西打碎后,用石灰水浸泡, 就能够分离出完整、干净的植物纤维。
营建署早已能够熟练烧制石灰, 弄出石灰水还不容易?按照宣瑾瑜划出来的技术大框, 没几天, 营建署就摸索出了造纸术,造出来的纸张洁白如雪,韧性十足。进入冬日后,水磨坊也没人磨面,徐福干脆改建了其中两座水磨坊,用水力带动包裹铁皮的大木锤,直接锤碎破布、树皮这些原材料,把这最费功夫的的环节从人力变成水力。
没想到徐福已经是个成熟的理工人才,可以举一反三了。宣瑾瑜欣慰地想。第一批纸就这样摆上她的桌案,等着由她命名,宣瑾瑜手一挥,索性就叫南沧纸吧。
有了纸,那自然也少不了活字印刷术。宣瑾瑜花去身上所有声望值,这才从系统里兑换出了活字印刷术的技术图纸。活字印刷术别的都好做,就是需得雕刻一套字模,包括常用的这些文字,每个字模需大小一致,纹路清晰,做一套十分费工夫。县廷府只得一声令下,调动起整个属地的木匠,人手发一把刻刀,开始雕刻木质字模。为什么不用保存更久的铜做字模?当然是因为铜价太贵。
到这儿还没完。集齐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只能解决印刷成书的问题,可最重要的笔墨,对平民来说依然价格昂贵。墨水制作不易,宣瑾瑜觉得,不如先造个便宜易得的笔?
要想成功造出便宜的笔,那先得从挑出一支完美的硬羽开始。王府厨房折腾半天,选出鸭子身上最粗、最硬的羽毛献上,又去外地买了几只大鹅,拔下硬羽一起送来,只因为郡王爷打算造羽毛笔。
只要洗净硬羽上的油脂,再把尖端削成笔尖形状,当中剖开一道缝,再用针戳出一个小圆孔,蘸取墨水便可以书写,宣瑾瑜对着工匠们说。可徐福带着工匠试了半天,都未能尝试成功,反而是春香好奇一试,就做出了成品。
春香不愧是手工达人,她本就心灵手巧,加上手指又细又稳,做这种精细活儿反而更合适,她很快就琢磨出了诀窍,剖出的笔缝要直,削笔尖的样子要对,她把这些给工匠们一一道来,工匠们也慢慢制作出了羽毛笔。
只是南沧和安丰两县的鸭子、大公鸡、大鹅统统遭了殃,硬羽全被无情拔去,化作了一支又一支的羽毛笔。
造出羽毛笔后没多久,许由大师和李青月道长就前后脚来了南沧县。
许由大师先到。许由五十多岁,肤色黝黑,手脚都结满了老茧,与其说是经学大师,更像是田地里的老农。由宋冬引荐,许由拱手行礼:许由见过郡王爷。
宣瑾瑜不敢怠慢,请许由去书房入座。三人寒暄片刻,这才说起正题。
许由是个直爽性子,率先开口问道:老朽听徒儿宋冬说起,郡王爷有意为属地平民百姓办一所书塾?这书塾也不必讲策论经义,只管讲些百姓生活所需?
正如许大师所言。宣瑾瑜说,她细细给许由讲解起自己的构想来。我打算在这书塾开设两种课。第一种课曰必学课,入了这书塾就必须习得,这必学课下面再分为两门,第一门必学课为识字课,第二门必学课为算术课。第二种曰选学课,顾名思义,可由学生自发选择,在厨艺、泥水、盘炕三门课中任选其一,修行完毕,就算做完成选学课。
许由听宣瑾瑜娓娓道来,便已明了,看来郡王爷并非是一时奇想,对这书塾如何开办,心中自有成算。许由默默思忖了一会儿,又说:依老朽愚见,如郡王爷这般安排教书,确实使得,既让学生们识字认数,又让学生们任学一门过日子的手艺,这般安排,着实是用心良苦,实为百姓之幸。就是不知道,郡王爷这书塾,打算如何收束脩?
许由这话却是切中要害。要上书塾,便要交束脩,否则书塾就要靠县廷府一力补贴,逐年算来,这开销耗费甚多。不仅如此,若是由县廷府出钱,学生说不准还会怠慢学业,反正也没花一个铜钱。可如果要交束脩,这些平民百姓又是否交得出来?
宣瑾瑜事先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她说:这束脩自然要收,只不过价格往低处定,收上些银子便罢,余下的自有县廷府补贴。若是有学生付不出束脩也无妨,可以向县廷府借钱,等赚到银钱了,再还给县廷府便是。
许由奇道:老朽却是从未听闻,由官府借钱出束脩这样的事情!老朽竟有些糊涂,还请郡王爷解惑!
宣瑾瑜便细细讲来:许大师何必自谦?这事儿说穿了也不难。依照咱们这法子,学生若能从书塾里学到手艺,何愁赚不着银钱?只是苦于凑不出束脩罢了。若有人想上书塾,又没有束脩,只需找三位亲朋好友担保,一起去县衙签字画押,便由县廷府借出这笔束脩,一年后再还给县廷府即可。县廷府出借这笔银钱,也只为助学之用,自然也不必收利钱,学生们原数借,原数还就成。
之前宋冬跟许由书信往来,不断夸赞小郡王,说郡王大才,世所罕见,许由只觉得半信半疑。可今日许由听完宣瑾瑜一席话,已是彻底心悦诚服,只觉得郡王心胸格局不凡,所行之事无不为黎民苍生,这正投了许由的脾性。
许由拱手,正色说道:王爷此举若能成,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延千秋。老朽愿为郡王编写书本,以助此事!
见许由答应编写书本,宣瑾瑜喜上眉梢,只要教材到位,这书塾也就快成了!
许由既然接下这编书的重任,也不矫情,立刻让宋冬给他租了个安静别院,就一头扎进了书堆。许由还带了三个未出师的徒弟过来,这下连誊抄的人手都有了。眼见许大师如此专注,宣瑾瑜也不含糊,先是让人在别院里盘了火炕,又从王府厨房里调拨了好厨子,并洒扫奴仆也一起送去。
许由到了没两天,徐福的师叔李青月道长也翩然而至。李青月已经六十出头,已经算是高寿,他脸庞红润,留长长白须,身体康健,看着比徐福更像是有道之人。
徐福引着李青月来到王府。李青月见着宣瑾瑜,先是长施一礼:老道见过诚郡王。
宣瑾瑜请他入座,问道:老仙翁看了营建署,觉得如何?
李青月一来,就先跟着徐福绕着营建署转了一圈,对于石灰烧制和磨坊建造,包括最近的盘炕工艺,他全都看了个遍。李青月越看越觉得眼界大开,他在营建署所见之物,无一不巧夺天工。这些年来,他游历大江南北,足迹遍布轩国,也从未见过相似之物。
李青月抚弄着长须,感慨说:老道本觉得,若论术数机括之学,天下少有我不懂的道理,可来南沧县一观,老道才知道自己不过是井底观天!郡王爷种种奇术,老道从未见过,还望郡王爷允老道一职,老道也想为营建署出力,也好再钻研这机括之学!
宣瑾瑜正愁徐福忙于督造工程,分身乏术,属地里少了高精尖的科研人才,没想到这就送来了一个合适的人选!她如何会不允?
宣瑾瑜说:道长何出此言,营建署得道长相助,才是一大幸事!道长不如便以王府客卿一职,先入这营建署如何?
李青月说:老道但凭郡王爷吩咐。
自打安周县的集市越来越红火,宣瑾瑜就一直想着给安周县添些新货物,可惜县廷府唯一一个科研人才徐福忙得脚不沾地,她这打算也就耽搁下来。现在李青月到来,宣瑾瑜就想起了她一开始的计划。
宣瑾瑜笑着说:说起来,我近日正有一物想要做来。不知道长是否听说过蒸馏之术?
作者有话说:
二更来啦~明天继续加更,鞠躬.jpg
第47章 香氛精油
蒸馏之术?李青月一愣。蒸馏二字十分古怪, 他乍听之下竟不解其意。
要想让人明白何谓蒸馏,光靠嘴说还真是犯难。宣瑾瑜便带着李青月和徐福去了王府偏院, 那里有一个闲置的小厨房, 厨房的灶台上放着一套木质的蒸馏设备。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