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9页
胤禛正色道:“在你看来,道录司的建立为的是什么?是为了替朝廷收拢人才,还是为了多提供几个官位?”
富源一时呐呐,半晌不能言。
其实在他看来,朝廷创建道录司,就是为了收拢人才,收拢招安哪些桀骜不驯的和尚道士们,让他们受朝廷管控,为朝廷效力。
可是,他却有一种直觉:如果自己真的把心里话说出来了,四爷根本不会顾及皇上的意愿,能直接把他从道录司扔出去。
他虽然没说,但神情却已经出卖了他的想法。
胤禛冷笑了一声,斩钉截铁地说:“今天我就把话撂这儿,我之所以力主创建道录司,为的是让这天下百姓都不再受鬼狐侵扰,让他们能平平淡淡地安居乐业,不为神佛左右!”
在场之人皆是心神一震,有人依旧迷茫,有人却仿佛看到了一条虽有阻碍,却通往光明的道路。
富源就属于迷茫那一挂的,与他站在一起的赵岭却是双眼晶亮,看向胤禛的眼神就像看着指路的明灯,自己最坚定的信仰。
“四爷,臣明白了。这天下是普通人的天下,即不需要天神赐福,更不需要妖魔降灾。”赵岭有一种拨开云雾,始见青天的豁然。
只不过,他心头还有一些犹疑,却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犹豫些什么。
胤禛赞赏地看了他一眼,大声道:“不错。上古时期,洪水肆虐,有大禹带领我等人族治水;十日当空,有大羿张弓落九日;刑天伐天,失却头颅便以乳为目,以肚脐为口,虽败犹荣。
再往近了说,秦时都江堰、郑国渠;隋时大运河贯穿南北。便是当代,也有治水的能人可以改变河水流向,变灾祸为祥瑞。
我们人族所求,自己可以做到,不需要神仙妖魔要指手画脚!”
这一回,便是满心功名利禄的富源,也觉得豁然开朗,不禁热血沸腾。
然后,他转头就把胤禛说的话,报给了康熙。
=====
康熙沉默了片刻,忽而一笑,“果然是老四会说出来的话。”
早在胤禛向他请命创建道录司的时候,就已经说过类似的话。
只不过,那时候胤禛说得笼统,缺了几分条理,远没有如今这几句震撼人心,引人神往。
“果然是长进了,这几年都书没白读。”
康熙哈哈一笑,吩咐魏珠,“传旨,晋揆叙为鸿胪寺卿,兼翰林院学士。就说他教导四贝勒有功。”
没有一个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有出息,而康熙更是望子成龙中的佼佼者。
他是宁愿自己的儿子怀才不遇郁郁而终,也不愿他们庸庸碌碌,混吃等死一世。
更别说,从这几句话里,他看出了胤禛的“纯”。
他调查过揆叙,知道揆叙和他阿玛明珠不一样,颇有上古君子之风,忠孝节义具全,却又不迂腐,懂变通。
康熙觉得,正是因为有揆叙这个老师言传身教,才教得一直如此高风亮节,将天下苍生放在了私人感情之上。
而这样一个儿子,就算手里有再多的权利,他也完全不用担心。
因为他清楚,只要他的所作所为有益于天下,这个儿子是永远不会反他的。
有这样一个儿子在侧,也能时刻警醒他,不要为了私欲而罔顾天下百姓。
一时之间,康熙又是欢喜又是苦恼。
欢喜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好儿子,身为人父,他无比骄傲;苦恼做是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短板,因着自身经历的缘故,他太容易纵容心腹。
此时的康熙,还不像往年那样刚愎自用,还懂得反思,还知道身为帝王不能偏听偏信。
若是到了晚年他有这样一个儿子,第一反应就是警惕,然后就是不遗余力地打压。
那时的康熙,已经享受了太多的赞誉,他接受不了有人将他的短板明晃晃地揭示出来。
就算这个人是他的儿子也不行!
但是现在康熙只为这个儿子骄傲,更是于自己的行事作风,会不会导致他以后和这个儿子反目成仇。
他想着:是不是应该再给老四安排一个老师,掰一掰他这过于目下无尘的性子。
可这个念头只是一瞬间,被他自己否定了。
——皇室中养出一个竹林七贤般的人物,多么难得呀。若是因这一点私心就毁了,岂不可惜?
或许,朝廷可以把老四打造成一面招牌,一块面向天下黎庶的招牌。就像纳兰成德是面向汉人学子的招牌一样。
既然不能改变胤禛,那就只能克制一下自己,听取太子的建议,对待臣子不能只要求忠心,还得要求一下私德?
可水至清则无鱼,官员的俸禄就那么一点,当官的若是不贪墨一点,哪来的钱财让父母妻儿呼奴使俾呢?
将心比心,康熙觉得,若是不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当官的又哪能全心全意为朝廷办差?
越想,他就越觉得自己做得没错,是太子对官员要求太高了。
这样下去不行呀,从前太子也不是这样的,这几年怎么越发左性了呢?
他正挠头呢,就听魏珠通禀,“万岁爷,太子殿下求见。”
好嘛,说曹操,曹操就到了。
“宣太子进来。”
“嗻。”
魏珠应了一声,面向大殿门口,气存丹田,扬声道:“皇上有旨,宣太子殿下觐见。”
--
富源一时呐呐,半晌不能言。
其实在他看来,朝廷创建道录司,就是为了收拢人才,收拢招安哪些桀骜不驯的和尚道士们,让他们受朝廷管控,为朝廷效力。
可是,他却有一种直觉:如果自己真的把心里话说出来了,四爷根本不会顾及皇上的意愿,能直接把他从道录司扔出去。
他虽然没说,但神情却已经出卖了他的想法。
胤禛冷笑了一声,斩钉截铁地说:“今天我就把话撂这儿,我之所以力主创建道录司,为的是让这天下百姓都不再受鬼狐侵扰,让他们能平平淡淡地安居乐业,不为神佛左右!”
在场之人皆是心神一震,有人依旧迷茫,有人却仿佛看到了一条虽有阻碍,却通往光明的道路。
富源就属于迷茫那一挂的,与他站在一起的赵岭却是双眼晶亮,看向胤禛的眼神就像看着指路的明灯,自己最坚定的信仰。
“四爷,臣明白了。这天下是普通人的天下,即不需要天神赐福,更不需要妖魔降灾。”赵岭有一种拨开云雾,始见青天的豁然。
只不过,他心头还有一些犹疑,却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犹豫些什么。
胤禛赞赏地看了他一眼,大声道:“不错。上古时期,洪水肆虐,有大禹带领我等人族治水;十日当空,有大羿张弓落九日;刑天伐天,失却头颅便以乳为目,以肚脐为口,虽败犹荣。
再往近了说,秦时都江堰、郑国渠;隋时大运河贯穿南北。便是当代,也有治水的能人可以改变河水流向,变灾祸为祥瑞。
我们人族所求,自己可以做到,不需要神仙妖魔要指手画脚!”
这一回,便是满心功名利禄的富源,也觉得豁然开朗,不禁热血沸腾。
然后,他转头就把胤禛说的话,报给了康熙。
=====
康熙沉默了片刻,忽而一笑,“果然是老四会说出来的话。”
早在胤禛向他请命创建道录司的时候,就已经说过类似的话。
只不过,那时候胤禛说得笼统,缺了几分条理,远没有如今这几句震撼人心,引人神往。
“果然是长进了,这几年都书没白读。”
康熙哈哈一笑,吩咐魏珠,“传旨,晋揆叙为鸿胪寺卿,兼翰林院学士。就说他教导四贝勒有功。”
没有一个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有出息,而康熙更是望子成龙中的佼佼者。
他是宁愿自己的儿子怀才不遇郁郁而终,也不愿他们庸庸碌碌,混吃等死一世。
更别说,从这几句话里,他看出了胤禛的“纯”。
他调查过揆叙,知道揆叙和他阿玛明珠不一样,颇有上古君子之风,忠孝节义具全,却又不迂腐,懂变通。
康熙觉得,正是因为有揆叙这个老师言传身教,才教得一直如此高风亮节,将天下苍生放在了私人感情之上。
而这样一个儿子,就算手里有再多的权利,他也完全不用担心。
因为他清楚,只要他的所作所为有益于天下,这个儿子是永远不会反他的。
有这样一个儿子在侧,也能时刻警醒他,不要为了私欲而罔顾天下百姓。
一时之间,康熙又是欢喜又是苦恼。
欢喜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好儿子,身为人父,他无比骄傲;苦恼做是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短板,因着自身经历的缘故,他太容易纵容心腹。
此时的康熙,还不像往年那样刚愎自用,还懂得反思,还知道身为帝王不能偏听偏信。
若是到了晚年他有这样一个儿子,第一反应就是警惕,然后就是不遗余力地打压。
那时的康熙,已经享受了太多的赞誉,他接受不了有人将他的短板明晃晃地揭示出来。
就算这个人是他的儿子也不行!
但是现在康熙只为这个儿子骄傲,更是于自己的行事作风,会不会导致他以后和这个儿子反目成仇。
他想着:是不是应该再给老四安排一个老师,掰一掰他这过于目下无尘的性子。
可这个念头只是一瞬间,被他自己否定了。
——皇室中养出一个竹林七贤般的人物,多么难得呀。若是因这一点私心就毁了,岂不可惜?
或许,朝廷可以把老四打造成一面招牌,一块面向天下黎庶的招牌。就像纳兰成德是面向汉人学子的招牌一样。
既然不能改变胤禛,那就只能克制一下自己,听取太子的建议,对待臣子不能只要求忠心,还得要求一下私德?
可水至清则无鱼,官员的俸禄就那么一点,当官的若是不贪墨一点,哪来的钱财让父母妻儿呼奴使俾呢?
将心比心,康熙觉得,若是不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当官的又哪能全心全意为朝廷办差?
越想,他就越觉得自己做得没错,是太子对官员要求太高了。
这样下去不行呀,从前太子也不是这样的,这几年怎么越发左性了呢?
他正挠头呢,就听魏珠通禀,“万岁爷,太子殿下求见。”
好嘛,说曹操,曹操就到了。
“宣太子进来。”
“嗻。”
魏珠应了一声,面向大殿门口,气存丹田,扬声道:“皇上有旨,宣太子殿下觐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