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页
胤禟没有勉强他必须一起支持解剖术,因为裕亲王府不似从前,他没了父亲做靠山,也不能似年轻时任性。
胤禩让他向康熙认错,说是一时鬼迷心窍,现在是迷途知返了。
八阿哥是给主动分析了一番,《心血运动论》说到底李卫捎来的书。哪怕有打赌在前,但细细追究起来,李卫更要承担多一些责任。
‘此子出生民间,混于三教九流之中,难免沾染不良习气。你若是不舍同学受罚,也能在折子上表明态度。以后一起改正就好。’
保泰回想着胤禩的规劝,弦外之音就是把错误根源归结于不懂规矩的李卫。
李卫来自民间,祖上没有官身,这般缺点也解释他怎么胆大妄为到私带不正之书上京。
归因李卫的同时,要是想拉他一把也不是不行,出身的缺点反成了借口转机。以前没学过不知道不能看这般血腥的书,现在求一个改正机会。
八阿哥混淆视听的本事娴熟。
保泰没法说的是李卫不会领情,也根本不需要什么“改过重来”的机会。
这厮就没认为看解剖书有错,在乱葬岗事发后,被要求写反省书时已经亮明观点。
哪怕没得皇上回应,而第二回 再被要求对解剖学发表意见,李卫也是毫无犹豫地坚持最初想法,连折子都交了。
李卫不怕被流言蜚语,也不怕仕途受阻,用他的话来说是反正起点不高,再差就是回江南收租度日。
保泰打心底羡慕这份坚持自我。
如此看来,以往比一比谁更会玩,他是输得不冤。哪怕如今犹豫着要如何向康熙表态,也没想要采纳胤禩的意见。
认可李卫的,不仅有保泰。
北郊庄子,结束了一顿晚宴。
武拂衣把李卫请来坐一坐,也让胤祯一起来了。
既然乱葬岗一事被揭开了,而雍郡王认同解剖实践精神,请李卫过府一叙是顺利成章的事。
这顿饭把弘晖与弘昐也给叫上了,夜探乱葬岗成员基本到齐,就差保泰与五贝勒家的弘昇。
没请保泰,因为与裕亲王府着实算不得亲近。
而弘昇年纪尚幼,不请他来,也是不让他陷入两难之境。
理学院不是桃花源,上书房一样不是。
三个皇孙跑去乱葬岗,事后康熙迟迟没有表态原谅他们,近期三人在上书房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皇子、皇孙与高官子弟一起读书,怎么可能每个同学都融洽相处。
母妃的位份高低,母族的强盛与否,阿玛的爵位官职高低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因素。
别说小孩子不懂,出身皇宫与高门大户之中,真能毫不介意各种差距的亦是少数。或是生性豁达,或是被养成了宽和性子。
这点,武拂衣不等胤禛叮嘱,在乱葬岗一事爆发后的第二天就与孩子们严肃分析过了。
康熙不说停课,孩子们就要继续上课。
或是会遭遇夫子与同学的冷待,更严重的是冷嘲热讽,或更进一步有恶意的肢体冲突。
这时就要拿出孟子的名言,《孟字·告子下》写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弘晖与弘昐都认为读解剖书,搞后续实践调查没有错,只是缺少了事前报备的一环。
那就坚持本心,别因为外界的压力就改口。
在宫里遇上了困难找十三叔或十四叔,要真是大委屈就直接找康熙告状,别怕被罚。反正都是在被罚阶段,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了。
不仅提醒了孩子们,也给府内的福晋与李氏做了思想工作,让她们不要强行干涉弘晖、弘昐。
什么叫做强行干涉?就是不了解解剖术,人云亦云认为那是歪门邪道。
如果她们执意认为孩子学这些是错的,起码要先了解哈维的原文写了点什么。
乌拉那拉氏毫不犹豫地表态不想读解剖书,那些内容着实不符合她礼佛的理念,但不会干涉弘晖的喜好。
对于弘晖,她就一个底线要求,孩子活着就好,别做杀人放火的事。至于是否被皇上看中,反倒在其次。
李氏却是不同,对于弘昐去乱葬岗一事是极其不赞成。
武拂衣早有准备,近些年买了各国书籍藏在北郊庄子,立刻就抽取其一给李氏送去。
李氏想要教育弘昐,就先了解儿子究竟读了什么。刚刚好,是到了让她英文水平进阶的时候,是可以接触专业医学类了。
暗暗给李氏定了一个“小”目标。
什么时候制作出全套满汉英的医学词汇词典,那才算她学有所成了。
李氏万万没想到居然会被加重功课,却也没有办法不认了。
乱葬岗事件后,上书房的第一个休假日。
武拂衣把弘晖、弘昐给带回北郊庄子,那里比城内郡王府更为放松。观察孩子们的状态良好,听着他们聊起宫内事也没有预料之外的差池。
所遭遇的排挤,都在胤禛事前写的「上书房108种小动作」中提到。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胤禛也早把应对建议给附上了。
武拂衣却没有照本宣科讲给孩子们听。建议孩子们不妨试一试自己解决,如有瓶颈困难再来询问。
--
胤禩让他向康熙认错,说是一时鬼迷心窍,现在是迷途知返了。
八阿哥是给主动分析了一番,《心血运动论》说到底李卫捎来的书。哪怕有打赌在前,但细细追究起来,李卫更要承担多一些责任。
‘此子出生民间,混于三教九流之中,难免沾染不良习气。你若是不舍同学受罚,也能在折子上表明态度。以后一起改正就好。’
保泰回想着胤禩的规劝,弦外之音就是把错误根源归结于不懂规矩的李卫。
李卫来自民间,祖上没有官身,这般缺点也解释他怎么胆大妄为到私带不正之书上京。
归因李卫的同时,要是想拉他一把也不是不行,出身的缺点反成了借口转机。以前没学过不知道不能看这般血腥的书,现在求一个改正机会。
八阿哥混淆视听的本事娴熟。
保泰没法说的是李卫不会领情,也根本不需要什么“改过重来”的机会。
这厮就没认为看解剖书有错,在乱葬岗事发后,被要求写反省书时已经亮明观点。
哪怕没得皇上回应,而第二回 再被要求对解剖学发表意见,李卫也是毫无犹豫地坚持最初想法,连折子都交了。
李卫不怕被流言蜚语,也不怕仕途受阻,用他的话来说是反正起点不高,再差就是回江南收租度日。
保泰打心底羡慕这份坚持自我。
如此看来,以往比一比谁更会玩,他是输得不冤。哪怕如今犹豫着要如何向康熙表态,也没想要采纳胤禩的意见。
认可李卫的,不仅有保泰。
北郊庄子,结束了一顿晚宴。
武拂衣把李卫请来坐一坐,也让胤祯一起来了。
既然乱葬岗一事被揭开了,而雍郡王认同解剖实践精神,请李卫过府一叙是顺利成章的事。
这顿饭把弘晖与弘昐也给叫上了,夜探乱葬岗成员基本到齐,就差保泰与五贝勒家的弘昇。
没请保泰,因为与裕亲王府着实算不得亲近。
而弘昇年纪尚幼,不请他来,也是不让他陷入两难之境。
理学院不是桃花源,上书房一样不是。
三个皇孙跑去乱葬岗,事后康熙迟迟没有表态原谅他们,近期三人在上书房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皇子、皇孙与高官子弟一起读书,怎么可能每个同学都融洽相处。
母妃的位份高低,母族的强盛与否,阿玛的爵位官职高低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因素。
别说小孩子不懂,出身皇宫与高门大户之中,真能毫不介意各种差距的亦是少数。或是生性豁达,或是被养成了宽和性子。
这点,武拂衣不等胤禛叮嘱,在乱葬岗一事爆发后的第二天就与孩子们严肃分析过了。
康熙不说停课,孩子们就要继续上课。
或是会遭遇夫子与同学的冷待,更严重的是冷嘲热讽,或更进一步有恶意的肢体冲突。
这时就要拿出孟子的名言,《孟字·告子下》写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弘晖与弘昐都认为读解剖书,搞后续实践调查没有错,只是缺少了事前报备的一环。
那就坚持本心,别因为外界的压力就改口。
在宫里遇上了困难找十三叔或十四叔,要真是大委屈就直接找康熙告状,别怕被罚。反正都是在被罚阶段,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了。
不仅提醒了孩子们,也给府内的福晋与李氏做了思想工作,让她们不要强行干涉弘晖、弘昐。
什么叫做强行干涉?就是不了解解剖术,人云亦云认为那是歪门邪道。
如果她们执意认为孩子学这些是错的,起码要先了解哈维的原文写了点什么。
乌拉那拉氏毫不犹豫地表态不想读解剖书,那些内容着实不符合她礼佛的理念,但不会干涉弘晖的喜好。
对于弘晖,她就一个底线要求,孩子活着就好,别做杀人放火的事。至于是否被皇上看中,反倒在其次。
李氏却是不同,对于弘昐去乱葬岗一事是极其不赞成。
武拂衣早有准备,近些年买了各国书籍藏在北郊庄子,立刻就抽取其一给李氏送去。
李氏想要教育弘昐,就先了解儿子究竟读了什么。刚刚好,是到了让她英文水平进阶的时候,是可以接触专业医学类了。
暗暗给李氏定了一个“小”目标。
什么时候制作出全套满汉英的医学词汇词典,那才算她学有所成了。
李氏万万没想到居然会被加重功课,却也没有办法不认了。
乱葬岗事件后,上书房的第一个休假日。
武拂衣把弘晖、弘昐给带回北郊庄子,那里比城内郡王府更为放松。观察孩子们的状态良好,听着他们聊起宫内事也没有预料之外的差池。
所遭遇的排挤,都在胤禛事前写的「上书房108种小动作」中提到。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胤禛也早把应对建议给附上了。
武拂衣却没有照本宣科讲给孩子们听。建议孩子们不妨试一试自己解决,如有瓶颈困难再来询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