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倾坐一边看着,沉吟道:“我一个素未昧面的后生晚辈,给子濯先生写信相邀,恐怕没那么大面子,请不动他。”
“父亲说了,凭你的面子自然请不动他。不过他看在柴老先生的面子上,一定会来。”
“我跟母亲在王府寄居十几年,那子濯先生从不过问。我看呀,只怕祖父的面子也不管用。”时倾略垂着头,把玩着扇子,闷闷地说。
“不然!不然!”元恺转过身,让小厮给他擦后背,说道:“想是五姨有些事,没跟你说。令祖父柴老先生虽有二子,却都是不成器的,继承不了他的学问衣钵。那邹凡尘聪慧好学,踏实勤勉,是门下弟子中的佼佼者,柴老先生怜他出身贫寒,凡事多有帮衬,拿他当自家后辈子侄相待,情份很是亲厚。”
其实,时倾听母亲说过:柴老先生只有两个儿子,老大喜风花雪月,跳脱不羁,这是时倾的大伯;老二爱经商理财,市侩狡黠,这是时倾的父亲,两个都不是做学问的人。
这个邹凡尘在治学上十分严谨,很好地吸收了柴老先生的柴门儒学精髓,在柴老先生还在世时,便是公认的柴门儒学继承者,假以时日,也会成为当代大儒。
本来柴老先生一直拘着自己两儿子做学问,闹得父子三个都很痛苦,自从出了这个邹凡尘,父子三个都解脱了。
元恺继续说道:“若说柴门弟子都是人走茶凉的凉薄之徒,独这邹凡尘不能。当年柴老先生对他有多照顾,很多人都知道,连婚事都是柴老先生给他一手操办的,前面十几年,对你们不闻不问,也还勉强说得过去,毕竟相互之间都没有联络。如果你主动写信,请他来收你入门,他要是不来,必招人非议。那他的名声就完了,就不能成为继柴老先生之后的儒林领袖了。”
说了这么一大堆话,元恺停了停,穿上干净的内衣,总结道:“父亲给我分析过,收你入门,是他自己的承诺,再加上柴老先生的关系,他要是爱惜自己的名声,还想成为当世大儒,便不能不来。”
时倾从两岁多进入王府,便没有再出去过,闭门读书,对王府以外的消息,十分闭塞,他最喜欢逢年过节之时,听长辈们闲聊,从而知道一些外面的消息。
从元恺的话里,时倾一下子明白了邹凡尘的身份:他的官位虽然低,才礼部郎中,可是,他在儒林仕子中间的地位高,隐隐然有儒林领袖的趋势,假以时日,还有可能成为继柴大儒之后的又一位当世大儒。
从邹凡尘的身份,时倾又可以推测出:世子爷把邹凡尘诳来安若王府,不光是为了让邹凡尘收他入门,更重要的是,王府想拉拢邹凡尘。
在「拿回」皇位的过程中,王府需要有人出面,替他们摇旗呐喊,助涨声势。王府需要得到儒林仕子们的支持,承认安若王爷才是皇位的正统继承人,在舆论和道德上占据高点。
邹凡尘被安若王府选中,想让他成为替王府呐喊生势的嘴。
邹凡尘前来王府,无外乎三条路:一条,用利益说服他支持王府的谋逆,二条,强行把他架上王府的战车,三条,即使邹凡尘顶住压力,什么都不答应,只要来拜访了安若王府,便会向外界传递一种姿态。
时倾忍不住想:邹凡尘前来,也许是他离开王府的机会。
拜了师,是不是该跟在老师身边学习?老师在凤景城做官,他是不是该跟去凤景城?那他不就可以正大光明离开安若王府了吗?
在王府忍耐了这么久,忽然之间看到了一线希望。有了希望,时倾心头顿时热切起来,恨不得邹凡尘能够立即现身带他走,难得积极地道:“好,我这就去写。”
“慢着,我同你一起去。”元恺在小厮的服侍下套上居家凉衫,一边自己系衣带,一边同时倾走去书斋,坐在旁边,看时倾写信。
第16章
时倾劝了一个寂寞
对时倾来说,这封信并不难写,主要是要表明跟王府立场一致的态度。
王府还防备着他,肯定怕他借机给邹凡尘通风报信,必定会检查内容。为了能够打动邹凡尘,说不定王府还会叫人给润色润色,他就不必费那脑劲儿了。
这信写得敷衍,连元恺都看出来了,说:“你写得这么干巴巴的,那姓邹的看了,若不高兴,恐怕不会来。”
时倾把笔一丢,歪在椅子上,作色道:“我是为咱们王府才写这信,若单为了我自己,才不会写信求他。想叫我向那忘恩负义,人走茶凉之辈低声下气,万万不能!要我写,就只能写成这样了,反正世子爷会找人修改润色的,无妨。”
「咱们王府」四个,元恺听得心花怒放,这是不是代表时倾已经把安若王府当成自己的家了?所以在说话行事之时,才会以安若王府的立场和利益为出发点。
为了王府,时倾肯忍下委屈给邹凡尘写信,这件事本身,便让元恺感动。
高兴感动之余,元恺只觉得整个人被时倾散发出来的柔情,密密地包裹着,像浸在蜜糖里一般。他不由自主地伸手搂住时倾的腰肢,身体便向时倾歪斜了过去。
时倾正跟元恺卖好,还想再说点什么,便感觉到元恺正向自己歪倒过来,一转头,就见元恺正一脸深情款款地靠向自己……这是想亲个嘴儿?
时倾一直不想辜负元恺,一直都在暗自努力,希望可以回应元恺一份对等的喜欢。对于元恺的种种亲昵举动,时倾多数并不反感抗拒,一些则是愿意迁就顺从元恺。
--
“父亲说了,凭你的面子自然请不动他。不过他看在柴老先生的面子上,一定会来。”
“我跟母亲在王府寄居十几年,那子濯先生从不过问。我看呀,只怕祖父的面子也不管用。”时倾略垂着头,把玩着扇子,闷闷地说。
“不然!不然!”元恺转过身,让小厮给他擦后背,说道:“想是五姨有些事,没跟你说。令祖父柴老先生虽有二子,却都是不成器的,继承不了他的学问衣钵。那邹凡尘聪慧好学,踏实勤勉,是门下弟子中的佼佼者,柴老先生怜他出身贫寒,凡事多有帮衬,拿他当自家后辈子侄相待,情份很是亲厚。”
其实,时倾听母亲说过:柴老先生只有两个儿子,老大喜风花雪月,跳脱不羁,这是时倾的大伯;老二爱经商理财,市侩狡黠,这是时倾的父亲,两个都不是做学问的人。
这个邹凡尘在治学上十分严谨,很好地吸收了柴老先生的柴门儒学精髓,在柴老先生还在世时,便是公认的柴门儒学继承者,假以时日,也会成为当代大儒。
本来柴老先生一直拘着自己两儿子做学问,闹得父子三个都很痛苦,自从出了这个邹凡尘,父子三个都解脱了。
元恺继续说道:“若说柴门弟子都是人走茶凉的凉薄之徒,独这邹凡尘不能。当年柴老先生对他有多照顾,很多人都知道,连婚事都是柴老先生给他一手操办的,前面十几年,对你们不闻不问,也还勉强说得过去,毕竟相互之间都没有联络。如果你主动写信,请他来收你入门,他要是不来,必招人非议。那他的名声就完了,就不能成为继柴老先生之后的儒林领袖了。”
说了这么一大堆话,元恺停了停,穿上干净的内衣,总结道:“父亲给我分析过,收你入门,是他自己的承诺,再加上柴老先生的关系,他要是爱惜自己的名声,还想成为当世大儒,便不能不来。”
时倾从两岁多进入王府,便没有再出去过,闭门读书,对王府以外的消息,十分闭塞,他最喜欢逢年过节之时,听长辈们闲聊,从而知道一些外面的消息。
从元恺的话里,时倾一下子明白了邹凡尘的身份:他的官位虽然低,才礼部郎中,可是,他在儒林仕子中间的地位高,隐隐然有儒林领袖的趋势,假以时日,还有可能成为继柴大儒之后的又一位当世大儒。
从邹凡尘的身份,时倾又可以推测出:世子爷把邹凡尘诳来安若王府,不光是为了让邹凡尘收他入门,更重要的是,王府想拉拢邹凡尘。
在「拿回」皇位的过程中,王府需要有人出面,替他们摇旗呐喊,助涨声势。王府需要得到儒林仕子们的支持,承认安若王爷才是皇位的正统继承人,在舆论和道德上占据高点。
邹凡尘被安若王府选中,想让他成为替王府呐喊生势的嘴。
邹凡尘前来王府,无外乎三条路:一条,用利益说服他支持王府的谋逆,二条,强行把他架上王府的战车,三条,即使邹凡尘顶住压力,什么都不答应,只要来拜访了安若王府,便会向外界传递一种姿态。
时倾忍不住想:邹凡尘前来,也许是他离开王府的机会。
拜了师,是不是该跟在老师身边学习?老师在凤景城做官,他是不是该跟去凤景城?那他不就可以正大光明离开安若王府了吗?
在王府忍耐了这么久,忽然之间看到了一线希望。有了希望,时倾心头顿时热切起来,恨不得邹凡尘能够立即现身带他走,难得积极地道:“好,我这就去写。”
“慢着,我同你一起去。”元恺在小厮的服侍下套上居家凉衫,一边自己系衣带,一边同时倾走去书斋,坐在旁边,看时倾写信。
第16章
时倾劝了一个寂寞
对时倾来说,这封信并不难写,主要是要表明跟王府立场一致的态度。
王府还防备着他,肯定怕他借机给邹凡尘通风报信,必定会检查内容。为了能够打动邹凡尘,说不定王府还会叫人给润色润色,他就不必费那脑劲儿了。
这信写得敷衍,连元恺都看出来了,说:“你写得这么干巴巴的,那姓邹的看了,若不高兴,恐怕不会来。”
时倾把笔一丢,歪在椅子上,作色道:“我是为咱们王府才写这信,若单为了我自己,才不会写信求他。想叫我向那忘恩负义,人走茶凉之辈低声下气,万万不能!要我写,就只能写成这样了,反正世子爷会找人修改润色的,无妨。”
「咱们王府」四个,元恺听得心花怒放,这是不是代表时倾已经把安若王府当成自己的家了?所以在说话行事之时,才会以安若王府的立场和利益为出发点。
为了王府,时倾肯忍下委屈给邹凡尘写信,这件事本身,便让元恺感动。
高兴感动之余,元恺只觉得整个人被时倾散发出来的柔情,密密地包裹着,像浸在蜜糖里一般。他不由自主地伸手搂住时倾的腰肢,身体便向时倾歪斜了过去。
时倾正跟元恺卖好,还想再说点什么,便感觉到元恺正向自己歪倒过来,一转头,就见元恺正一脸深情款款地靠向自己……这是想亲个嘴儿?
时倾一直不想辜负元恺,一直都在暗自努力,希望可以回应元恺一份对等的喜欢。对于元恺的种种亲昵举动,时倾多数并不反感抗拒,一些则是愿意迁就顺从元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