婶娘对娇娇很好。两人走着,就快到了田里。周郡一看赵雍的田和他们只隔了两条田埂,不过那边都是旱地,他们这边是荒地。
随后两个人分别干活,赵雍看着自己的田地,种子已经下地了,可是杂草也很多。
他的两三亩地还是前两年满十五岁后村里给他分的。是旱地,之前的良田全部都卖出去了。他和娘之前种地都不太行,父亲把家业败了之后才开始自己下地干活的。他在村子里也没有多少朋友,因为父亲好赌,村子里的人都不和他们家来往,后来父亲在他十岁那年没了,他就渐渐懂事了,再大一点就去外面讨生活了。
他小时候读过几年书,认识字,去县里药铺里做了一年学徒,懂了一点药材知识,后面又跟着采药人漫山遍野的采药,渐渐能往家里拿钱。所以并不是很看重村里的田地,只不过不让他荒废,能够自家吃就行。一些赋税和兴修水利的徭役轻的他会去,重的他就拿钱。徭役要是在自家乡村范围还好,要是远一点,活计再重,吃的不好,真的会死人。
他知道村子里新来的流民应该会免税,但想了想再天黑要回家的时候,还是走到了周郡那边的荒地上,周郡正累个半死,见他来了,就歇息一会儿,坐在那喘着粗气。
你们户籍没上吧?
周郡不知道他怎么问起这个来,但想着籍书还没登记,就摇了摇头。
赵雍道:你们大概要分几户?昨晚母亲也说了一下新来的流民的情况,好像是好几家,村长的意思是都分开,也好管理,而且人口多户籍多,对他们村也有好处,出的赋税就多。但他觉得分的太开不是好处,起码出徭役就吃亏了。
听到赵雍这样说,周郡想起里正也说过这话,里正的意思是让周郡和周大婶娘他们并成一家,放在同一个户籍上。路云和路拾就放在路阳一家上。这样正好三家。可是他不太想这样做,路阳婶子也不太愿意。既然这样,前两年没赋税没徭役,第三年只需要交一季赋税的钱,算下来他们是能活下去的。索性一开始就分清楚。不然后期人心总会乱的,何必都搅合在一起。而且周郡也知道他们这样做是占人便宜,想着熬几年路云就满十五岁,能够分到土地了,两个劳力就能过下去了。
所以最后他们商定,路云和路拾还有周娇和周郡一个户籍。
不过赵雍的提醒是好意,他又立刻感谢起来,最后想着他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给人家的礼物,倒是更加不好意思,后来琢磨了两三天,带着路拾夜色里在田埂上找土蛙,找到了三只,最后烤了让路云拎过去。
赵婶娘吓了一跳,赵雍笑嘻嘻地接过了,觉得周郡那些人挺有意思的。他走了后母亲也有人陪着,不那么寂寞了。
他的两三亩地不用开荒,但是这群新来的周家人那荒地可难啃了。他们下营村本就是偏僻之地,水田很少,如今镇上又分配这么多流民入村。搞得粮食铺子里的米粮都涨了些。赵雍去看了看自家的粮仓,算计着够下半年吃的,便也不着急。帮着母亲喂了鸡后,让母亲把之前攒的钱拿出来,然后揣着钱去了村长家。
秋税在中秋节后缴纳,那个时候他肯定又去跟着药农采药去了。而且他家藏着这么多钱,娘肯定担心睡不好觉。还不如把秋税早早上去。下营村的税收可以自己去县城缴纳,也可以由村长统一缴纳。
他们家自从他爹死了后,一直都受郑村长照顾,赵雍又拿了五六个鸡蛋和一荷包山麦冬草药包上,趁着天还没黑去了村长家。
郑村长家住的是青砖瓦房,一并排十二间大瓦房,最前面围着一个院墙,进去内是个大院子,有养猪的和牛的地方。他顿了下,这以前可是他的家。养猪和养牛的地方原本是一个小花园的,还有一个石桌,她娘喜欢在上面种些花,他和姐姐喜欢在石桌上下棋。
郑村长的小孙子已经看到了他,朝屋内大喊:爷爷,赵雍哥来了!
赵雍进去,一看村长还有客人,那客人他也认识,和他不对付,不过赵雍脸色很平静,照常打了招呼喊了声:郑二爷,赵大伯好。
赵礼笑呵呵地:雍哥儿来了。你们爷俩有话说,我先走了。他走的时候看了赵雍手上的包裹,眼神闪了闪。
郑村长招呼他坐下,问他来意。赵雍也不拖延,直接道明了来历,说立秋了要交税,他家没粮食就用钱抵,现在钱够了怕家里放不住就给阿爷送过来。然后又拿出鸡蛋和一小包麦冬草拿出来。
阿爷,我们家也没什么好东西,这麦冬草是铺子掌柜给我的,管风寒和肺热干咳,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要是吃多了配着茶水和,也能缓解一下肠燥便秘。您收着。
郑村长笑着收下了,你这孩子就是客气。
我爹走后,多亏了阿爷照顾,我那时就发誓会把您当成我的亲爷爷孝敬。阿爷,满哥儿可是要启蒙了,我别的没有,《千字文》和《百家姓》是能背下来的。还有署哥儿,听说也要去学堂念书,这两个孩子这么聪明。他顿了一下,露出不好意思的笑来,我本打算这几天给署哥儿和满哥儿抄写下来,但您也知道,我家可拿不出笔墨纸砚来而且这几日我还要去地里锄草。
郑村长连连道:这个不必的,你且等着,明个我让大郎带着孩子们去给你地里走走。纸和笔我这里出,你且受累些,给孩子默写下来。郑村长说着说着就可惜起来,你要是能继续读书就好了,我们村说不定能出个秀才。可惜了,他爹忒不是个东西。村长一开始不知道书籍的珍贵,但是自从大孙子去了学堂念书就知道了。一想到当初赵雍家那一架子的书被那赌鬼毁了,心就发疼。当初他怎么就不知道那书值钱呢,要是早知道就连书和房子一起买。
那会儿赵雍他爹肯定愿意卖,也费不了几个钱。真是可惜了。
赵雍笑了笑,阿爷说这些,倒是让我更难为情了。他看着郑村长媳妇把毛笔和磨还有纸拿出来,恭维道:奶奶,您气色真好。
郑村长把笔墨纸砚给他,赵雍摸了摸心里有数,我这几天就能抄好。他起身要回去。
不急,不急。郑村长又拉着赵雍坐下,这回端上了叶子茶,你和我说说如今外面是什么情形?他便细细地问流民和县城的情况,还问问他跑了几个地方,那里乱不乱之类的。赵王谋反,他们这里也有传言,都说赵王要打江南,江南人多钱多的,赵王肯定不放过。
赵雍听到郑村长竟然有这些担心,诧异了好一会儿,咱们和赵王不相干的。赵王在他自己的封地起兵,结果到了现在还是在封地闹腾,都打不进居庸关,又怎么会来他们这里。不说别的他们的节度使的十二万大军就不是吃素的。郑村长也不是真的感兴趣,只是问问,找话题聊聊。后来有一刻钟后,赵雍带着纸墨笔砚告辞离开。
赵婶娘还没睡,见他回来,又看到他手上的东西,叹口气,早点睡,白天再抄,仔细坏了眼睛。
我省的,赵雍道:娘,你快休息吧。
他回了自己的房,小心地把笔墨纸砚放好,又摸了摸,接着摸黑去院子里洗漱。他们家是用不起油灯的,所以赵雍也不会想着熬夜抄书。他有半年没摸到笔了,心里很想念,上床了还是又去摸了摸那纸张。又粗又硬的,是最次的一种纸,要是字写得小一点快一点还会晕染,再受点潮,就成了一团黑。
可是他仍旧欢喜。他之所以愿意帮忙抄书,一是为了讨好郑村长,这样他离开村子干活的时候母亲能得到照顾。比如他家大儿子会帮他看顾一些地里的活计。二是就是他想写字,他不想忘记写字的感觉,他买不起那些,只能这样做了。
其实他也想过去抄书卖,可是他的字不是很好,再说书铺里都有专门的合作对象抄书的,他没有人脉介绍,也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好字让人非他不可。所用这项活计是做不成的。
第36章 开荒
地分好了。
棉花也种上了。
农具也发放了,冬小麦的种子也领了回来。
剩下的就该是收拾自己的荒地了。他们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来开荒。但两个月显然是不容易把荒地开出来的,所以周里正他们只领回了一半的麦种。这样也少缴纳了一半的钱。这些麦种再第三年都是要给县衙钱的。
这边可以一年三熟。一季水稻,一季小麦和棉花或者大豆,听说有的地方如果是上好的水田可以一年种两次水稻。比北方强多了,北方大多两年三熟或者一年两熟,多旱地种小麦和谷子,降水不多,所以种植水稻需要看天气。他们周家村是种小麦和棉花和高粱,也种植水稻的,但是这个水稻要用上好的良田才敢种。
周郡分到的两亩地已经被开垦出来七分种上了棉花。所以还有一点要他自己开垦,这都是里正给他的优待了。但能干地里活的也就周郡一个人,要想在十月份种上冬小麦,周郡估摸着只能开垦出两分地来,这还要他没日没夜的干呢,而且开垦出来也不能种啊,只有薄薄的一层土,肥料没有,恐怕种子种下去也是到来年恐怕也是一无所获。
再说周郡对种田真的是一无所知,他跟着周大福周二贵后面学着,可是周里正家分到的地还多,人家自己都忙的要命,怕赶不上种植。后来里正说了,周郡那块地先放在那里,先和他们一起开荒,开多少算多少,周家村的先一起干,把领回来的种子能种多少算多少。
他才松了一口气,知道以自己的能力,要是等他把一亩三分地开垦完,能够种植的时候,最少要一年。恐怕最后只有饿死的份了。要是这样,还不如去讨饭流浪。
周郡很感激周里正一家,周娇和路云也不在家待着了,带着路拾也到了田里。做些力所能及地捡碎石头的活。壮年汉就去锯掉那些灌木老树根,然后把树根挖刨出来,但是这样就有一个一个的大洞,所以要挖土方,把洞填埋好。然后还要去找能用的土壤,把土壤运过来,堆在开好了地上,之后还要把地弄平整,平整之后堆肥,肥料难啊。这些弄好之后还要弄再次把土翻过来,然后灌水浇水,让土壤湿润。
别的不说,他们没有肥料,这就是大计。不过也好好处,他们的天地的土虽然薄,但是不硬,不用一点点的敲碎,只需要把大块的石头搬走,再把灌木和树根清理干净,碎石头弄干净,翻土五六次,再挖土方和垒出田埂.这开荒就成功了一大半了。
全家老少齐上阵,反正现在大家都在荒地里劳作,争分夺秒地开荒。
路拾不敢让他在地里爬,给他包的严实,现在他会站了。来到下营村安顿下来后,他又快速长了不少,虽然吃的不怎样,但是几乎没怎么饿过他。算下日子来,也快一岁了,不会说话,但是能站起来,嘴巴里咿咿呀呀的除了睡觉没听下来过。
路拾他很好养活,没有生过病,而且睡得还好,夜里也不闹人。几乎不哭,还爱笑。任谁见一个娃娃一直冲着你笑,你的心情也会好很多。
所以他在三十个人之间很受宠,大家都很疼他,不会觉得他是个累赘,谁有了空都会逗一逗他。路拾来者不拒,和谁都能玩在一起,和他待多了,就算心情不好也能好起来。
家里房子盖起来了,地正在开荒着。他们粮食不多,稻草秸秆和一些野菜混着吃。后来赵奶奶又给了一些蔬菜种子。村里人见他们老实肯干而且不生事,也没有之前的太多戒备。反正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菜养鸡养鸭的,所以也都给了一些种子。
现在秋意渐浓,最适合种白菜和种萝卜,还有一些时令蔬菜。白菜和萝卜是可以做主食吃的,能管饱。虽然大家没空开辟菜园子,但是小周氏和路阳媳妇偷偷地把萝卜种子种到了他们开出来的荒地上。大概有一分地,周里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是少的。冬小麦明年才能收获,而萝卜冬季来临前就可以吃。不然这个冬天可怎么熬啊。最后他开了个会,偷偷把开出来的地的边上及相隔不远的一些空地上全部种上了萝卜。
还有韭菜这种割一茬出一茬的好东西。不到一个月就能吃一轮,总算摆脱了野草野菜的他们吃的很欢。秋天真是个好季节,山里的野果也多了起来。大人小孩子都愿意去采摘。他们的荒地就离山不远,中午基本不回家的,累了就直接躺地上休息。
周林是个打猎好手,他们便时不时地让他山上去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野物回来,给他们添个肉菜吃。可是肉菜不好弄,但是野果弄来不少。很酸很酸很涩还很苦。这种野果当地叫它马脖子,下营村的村民几乎不吃的,因为很苦很涩的,但他们不介意。
当知道这些能吃的时候,周林又带着几个好手去摘了两三袋子回来。妇女们用石磨磨成汁水又凝固后,加入一些买回来的米糠,然后做成干饼果子。很硬,但是很管饿,最妙的是做成饼子后苦味少了很多,每当干活累了吃上一块,肚子里就有货了。味道也比观音土好多了,更重要的是吃了不会胀死。
说道观音土,周郡一直想再看哪里有,弄一点回来做瓷器。他会烧制,家里的那个丑八怪陶罐现在还能用着呢。他们不缺柴火,不缺水源,不缺人力,只缺观音土。但是现在大家的心思都在开荒种冬小麦上,周郡也不能提,只是问了下,下营村村里的人说不知道。
他看了这几处山,并没有那种土,也就放下了这个心思。他们现在吃饭的碗不够的,都是轮着吃,上地干活的大人先吃,吃完就上工。
然后是妇女们他们要做饭洗衣弄菜背粮食,要在家里待一会儿,等他们吃完后小孩子们再吃,吃完几个大一点的孩子把碗洗净后去拾柴火和弄干树叶及割青草,之后会玩一会,再去地里帮忙。
小孩子中午会有一顿稀得喝,大人们就啃干饼果子的,到了太阳落山妇女们会提前回来,休息一会儿做晚饭。水是每天要挑的,所以他们买了两个水桶。是大家轮流挑水。这晚轮到周郡挑水了。
他倒不是用不好扁担,而是肩膀太瘦了都是骨头,扁担和水桶一放上去,肩膀疼得要命,一走一动磨得更是受不了。他宁愿用手提,也不愿挑水。路云人小,更是不能让他提水了。他一晃一晃的提着双手提着水桶,水洒了不少。
赵雍吃过晚食从河边路过,见他晃晃荡荡地,便帮着提了一桶,周郡没有推迟,问他:我看这村里没有水井,可是这地不能打井?
赵雍闻言倒是诧异了,一口井要十五两银子。你要打井?他们这么有钱?
周郡愣了,没想到一口井这么贵。他喃喃道:我想岔了。一头牛才五两银子,他认为井怎么也比牛便宜。再说之前他姥姥家那里家家户户都有井,没想到古代一口井这么贵。
他知道赵雍是采药人,还懂一些医理,想着便问:你知道蒲公英如何炮制吗?周郡知道蒲公英可以入药,而且这漫山遍野的蒲公英,他想着能不能弄一些卖。路婶子也说可以试试,他们俩都是半斤八两。路婶子好在看过《黄帝内经》,而周郡则只是知道蒲公英能入药,这还是他看小说知道的。
村子里能问的人也不多,周郡便把主意打到了赵雍身上。同时他还知道赵雍家以前很有钱,上过学。拖周大福媳妇和路婶子外向的原因,她那一张嘴很快就将村里的名人打听的很清楚。很不巧,赵雍和他娘亲是个不大不小的名人。
他那个爹更是个名人,还有他爹的死因还有不小的流言传送。村里人八卦说,去年还有人上门要债,说他爹欠的钱不还,被村长带着人打出去了。而赵雍成为名人还有就是他长得不赖,浓眉大眼的,个子又高,身材又直,还认过字,听说现在在县里能挣钱回来。
连每年的赋税交完后,还能给家里添置织布机呢。可惜他有个赌鬼爹,现在看着还好,就是不知道他会不会遗传他爹的好赌,所以暂时没有人想把闺女嫁给他。
恋耽美
随后两个人分别干活,赵雍看着自己的田地,种子已经下地了,可是杂草也很多。
他的两三亩地还是前两年满十五岁后村里给他分的。是旱地,之前的良田全部都卖出去了。他和娘之前种地都不太行,父亲把家业败了之后才开始自己下地干活的。他在村子里也没有多少朋友,因为父亲好赌,村子里的人都不和他们家来往,后来父亲在他十岁那年没了,他就渐渐懂事了,再大一点就去外面讨生活了。
他小时候读过几年书,认识字,去县里药铺里做了一年学徒,懂了一点药材知识,后面又跟着采药人漫山遍野的采药,渐渐能往家里拿钱。所以并不是很看重村里的田地,只不过不让他荒废,能够自家吃就行。一些赋税和兴修水利的徭役轻的他会去,重的他就拿钱。徭役要是在自家乡村范围还好,要是远一点,活计再重,吃的不好,真的会死人。
他知道村子里新来的流民应该会免税,但想了想再天黑要回家的时候,还是走到了周郡那边的荒地上,周郡正累个半死,见他来了,就歇息一会儿,坐在那喘着粗气。
你们户籍没上吧?
周郡不知道他怎么问起这个来,但想着籍书还没登记,就摇了摇头。
赵雍道:你们大概要分几户?昨晚母亲也说了一下新来的流民的情况,好像是好几家,村长的意思是都分开,也好管理,而且人口多户籍多,对他们村也有好处,出的赋税就多。但他觉得分的太开不是好处,起码出徭役就吃亏了。
听到赵雍这样说,周郡想起里正也说过这话,里正的意思是让周郡和周大婶娘他们并成一家,放在同一个户籍上。路云和路拾就放在路阳一家上。这样正好三家。可是他不太想这样做,路阳婶子也不太愿意。既然这样,前两年没赋税没徭役,第三年只需要交一季赋税的钱,算下来他们是能活下去的。索性一开始就分清楚。不然后期人心总会乱的,何必都搅合在一起。而且周郡也知道他们这样做是占人便宜,想着熬几年路云就满十五岁,能够分到土地了,两个劳力就能过下去了。
所以最后他们商定,路云和路拾还有周娇和周郡一个户籍。
不过赵雍的提醒是好意,他又立刻感谢起来,最后想着他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给人家的礼物,倒是更加不好意思,后来琢磨了两三天,带着路拾夜色里在田埂上找土蛙,找到了三只,最后烤了让路云拎过去。
赵婶娘吓了一跳,赵雍笑嘻嘻地接过了,觉得周郡那些人挺有意思的。他走了后母亲也有人陪着,不那么寂寞了。
他的两三亩地不用开荒,但是这群新来的周家人那荒地可难啃了。他们下营村本就是偏僻之地,水田很少,如今镇上又分配这么多流民入村。搞得粮食铺子里的米粮都涨了些。赵雍去看了看自家的粮仓,算计着够下半年吃的,便也不着急。帮着母亲喂了鸡后,让母亲把之前攒的钱拿出来,然后揣着钱去了村长家。
秋税在中秋节后缴纳,那个时候他肯定又去跟着药农采药去了。而且他家藏着这么多钱,娘肯定担心睡不好觉。还不如把秋税早早上去。下营村的税收可以自己去县城缴纳,也可以由村长统一缴纳。
他们家自从他爹死了后,一直都受郑村长照顾,赵雍又拿了五六个鸡蛋和一荷包山麦冬草药包上,趁着天还没黑去了村长家。
郑村长家住的是青砖瓦房,一并排十二间大瓦房,最前面围着一个院墙,进去内是个大院子,有养猪的和牛的地方。他顿了下,这以前可是他的家。养猪和养牛的地方原本是一个小花园的,还有一个石桌,她娘喜欢在上面种些花,他和姐姐喜欢在石桌上下棋。
郑村长的小孙子已经看到了他,朝屋内大喊:爷爷,赵雍哥来了!
赵雍进去,一看村长还有客人,那客人他也认识,和他不对付,不过赵雍脸色很平静,照常打了招呼喊了声:郑二爷,赵大伯好。
赵礼笑呵呵地:雍哥儿来了。你们爷俩有话说,我先走了。他走的时候看了赵雍手上的包裹,眼神闪了闪。
郑村长招呼他坐下,问他来意。赵雍也不拖延,直接道明了来历,说立秋了要交税,他家没粮食就用钱抵,现在钱够了怕家里放不住就给阿爷送过来。然后又拿出鸡蛋和一小包麦冬草拿出来。
阿爷,我们家也没什么好东西,这麦冬草是铺子掌柜给我的,管风寒和肺热干咳,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要是吃多了配着茶水和,也能缓解一下肠燥便秘。您收着。
郑村长笑着收下了,你这孩子就是客气。
我爹走后,多亏了阿爷照顾,我那时就发誓会把您当成我的亲爷爷孝敬。阿爷,满哥儿可是要启蒙了,我别的没有,《千字文》和《百家姓》是能背下来的。还有署哥儿,听说也要去学堂念书,这两个孩子这么聪明。他顿了一下,露出不好意思的笑来,我本打算这几天给署哥儿和满哥儿抄写下来,但您也知道,我家可拿不出笔墨纸砚来而且这几日我还要去地里锄草。
郑村长连连道:这个不必的,你且等着,明个我让大郎带着孩子们去给你地里走走。纸和笔我这里出,你且受累些,给孩子默写下来。郑村长说着说着就可惜起来,你要是能继续读书就好了,我们村说不定能出个秀才。可惜了,他爹忒不是个东西。村长一开始不知道书籍的珍贵,但是自从大孙子去了学堂念书就知道了。一想到当初赵雍家那一架子的书被那赌鬼毁了,心就发疼。当初他怎么就不知道那书值钱呢,要是早知道就连书和房子一起买。
那会儿赵雍他爹肯定愿意卖,也费不了几个钱。真是可惜了。
赵雍笑了笑,阿爷说这些,倒是让我更难为情了。他看着郑村长媳妇把毛笔和磨还有纸拿出来,恭维道:奶奶,您气色真好。
郑村长把笔墨纸砚给他,赵雍摸了摸心里有数,我这几天就能抄好。他起身要回去。
不急,不急。郑村长又拉着赵雍坐下,这回端上了叶子茶,你和我说说如今外面是什么情形?他便细细地问流民和县城的情况,还问问他跑了几个地方,那里乱不乱之类的。赵王谋反,他们这里也有传言,都说赵王要打江南,江南人多钱多的,赵王肯定不放过。
赵雍听到郑村长竟然有这些担心,诧异了好一会儿,咱们和赵王不相干的。赵王在他自己的封地起兵,结果到了现在还是在封地闹腾,都打不进居庸关,又怎么会来他们这里。不说别的他们的节度使的十二万大军就不是吃素的。郑村长也不是真的感兴趣,只是问问,找话题聊聊。后来有一刻钟后,赵雍带着纸墨笔砚告辞离开。
赵婶娘还没睡,见他回来,又看到他手上的东西,叹口气,早点睡,白天再抄,仔细坏了眼睛。
我省的,赵雍道:娘,你快休息吧。
他回了自己的房,小心地把笔墨纸砚放好,又摸了摸,接着摸黑去院子里洗漱。他们家是用不起油灯的,所以赵雍也不会想着熬夜抄书。他有半年没摸到笔了,心里很想念,上床了还是又去摸了摸那纸张。又粗又硬的,是最次的一种纸,要是字写得小一点快一点还会晕染,再受点潮,就成了一团黑。
可是他仍旧欢喜。他之所以愿意帮忙抄书,一是为了讨好郑村长,这样他离开村子干活的时候母亲能得到照顾。比如他家大儿子会帮他看顾一些地里的活计。二是就是他想写字,他不想忘记写字的感觉,他买不起那些,只能这样做了。
其实他也想过去抄书卖,可是他的字不是很好,再说书铺里都有专门的合作对象抄书的,他没有人脉介绍,也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好字让人非他不可。所用这项活计是做不成的。
第36章 开荒
地分好了。
棉花也种上了。
农具也发放了,冬小麦的种子也领了回来。
剩下的就该是收拾自己的荒地了。他们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来开荒。但两个月显然是不容易把荒地开出来的,所以周里正他们只领回了一半的麦种。这样也少缴纳了一半的钱。这些麦种再第三年都是要给县衙钱的。
这边可以一年三熟。一季水稻,一季小麦和棉花或者大豆,听说有的地方如果是上好的水田可以一年种两次水稻。比北方强多了,北方大多两年三熟或者一年两熟,多旱地种小麦和谷子,降水不多,所以种植水稻需要看天气。他们周家村是种小麦和棉花和高粱,也种植水稻的,但是这个水稻要用上好的良田才敢种。
周郡分到的两亩地已经被开垦出来七分种上了棉花。所以还有一点要他自己开垦,这都是里正给他的优待了。但能干地里活的也就周郡一个人,要想在十月份种上冬小麦,周郡估摸着只能开垦出两分地来,这还要他没日没夜的干呢,而且开垦出来也不能种啊,只有薄薄的一层土,肥料没有,恐怕种子种下去也是到来年恐怕也是一无所获。
再说周郡对种田真的是一无所知,他跟着周大福周二贵后面学着,可是周里正家分到的地还多,人家自己都忙的要命,怕赶不上种植。后来里正说了,周郡那块地先放在那里,先和他们一起开荒,开多少算多少,周家村的先一起干,把领回来的种子能种多少算多少。
他才松了一口气,知道以自己的能力,要是等他把一亩三分地开垦完,能够种植的时候,最少要一年。恐怕最后只有饿死的份了。要是这样,还不如去讨饭流浪。
周郡很感激周里正一家,周娇和路云也不在家待着了,带着路拾也到了田里。做些力所能及地捡碎石头的活。壮年汉就去锯掉那些灌木老树根,然后把树根挖刨出来,但是这样就有一个一个的大洞,所以要挖土方,把洞填埋好。然后还要去找能用的土壤,把土壤运过来,堆在开好了地上,之后还要把地弄平整,平整之后堆肥,肥料难啊。这些弄好之后还要弄再次把土翻过来,然后灌水浇水,让土壤湿润。
别的不说,他们没有肥料,这就是大计。不过也好好处,他们的天地的土虽然薄,但是不硬,不用一点点的敲碎,只需要把大块的石头搬走,再把灌木和树根清理干净,碎石头弄干净,翻土五六次,再挖土方和垒出田埂.这开荒就成功了一大半了。
全家老少齐上阵,反正现在大家都在荒地里劳作,争分夺秒地开荒。
路拾不敢让他在地里爬,给他包的严实,现在他会站了。来到下营村安顿下来后,他又快速长了不少,虽然吃的不怎样,但是几乎没怎么饿过他。算下日子来,也快一岁了,不会说话,但是能站起来,嘴巴里咿咿呀呀的除了睡觉没听下来过。
路拾他很好养活,没有生过病,而且睡得还好,夜里也不闹人。几乎不哭,还爱笑。任谁见一个娃娃一直冲着你笑,你的心情也会好很多。
所以他在三十个人之间很受宠,大家都很疼他,不会觉得他是个累赘,谁有了空都会逗一逗他。路拾来者不拒,和谁都能玩在一起,和他待多了,就算心情不好也能好起来。
家里房子盖起来了,地正在开荒着。他们粮食不多,稻草秸秆和一些野菜混着吃。后来赵奶奶又给了一些蔬菜种子。村里人见他们老实肯干而且不生事,也没有之前的太多戒备。反正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菜养鸡养鸭的,所以也都给了一些种子。
现在秋意渐浓,最适合种白菜和种萝卜,还有一些时令蔬菜。白菜和萝卜是可以做主食吃的,能管饱。虽然大家没空开辟菜园子,但是小周氏和路阳媳妇偷偷地把萝卜种子种到了他们开出来的荒地上。大概有一分地,周里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是少的。冬小麦明年才能收获,而萝卜冬季来临前就可以吃。不然这个冬天可怎么熬啊。最后他开了个会,偷偷把开出来的地的边上及相隔不远的一些空地上全部种上了萝卜。
还有韭菜这种割一茬出一茬的好东西。不到一个月就能吃一轮,总算摆脱了野草野菜的他们吃的很欢。秋天真是个好季节,山里的野果也多了起来。大人小孩子都愿意去采摘。他们的荒地就离山不远,中午基本不回家的,累了就直接躺地上休息。
周林是个打猎好手,他们便时不时地让他山上去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野物回来,给他们添个肉菜吃。可是肉菜不好弄,但是野果弄来不少。很酸很酸很涩还很苦。这种野果当地叫它马脖子,下营村的村民几乎不吃的,因为很苦很涩的,但他们不介意。
当知道这些能吃的时候,周林又带着几个好手去摘了两三袋子回来。妇女们用石磨磨成汁水又凝固后,加入一些买回来的米糠,然后做成干饼果子。很硬,但是很管饿,最妙的是做成饼子后苦味少了很多,每当干活累了吃上一块,肚子里就有货了。味道也比观音土好多了,更重要的是吃了不会胀死。
说道观音土,周郡一直想再看哪里有,弄一点回来做瓷器。他会烧制,家里的那个丑八怪陶罐现在还能用着呢。他们不缺柴火,不缺水源,不缺人力,只缺观音土。但是现在大家的心思都在开荒种冬小麦上,周郡也不能提,只是问了下,下营村村里的人说不知道。
他看了这几处山,并没有那种土,也就放下了这个心思。他们现在吃饭的碗不够的,都是轮着吃,上地干活的大人先吃,吃完就上工。
然后是妇女们他们要做饭洗衣弄菜背粮食,要在家里待一会儿,等他们吃完后小孩子们再吃,吃完几个大一点的孩子把碗洗净后去拾柴火和弄干树叶及割青草,之后会玩一会,再去地里帮忙。
小孩子中午会有一顿稀得喝,大人们就啃干饼果子的,到了太阳落山妇女们会提前回来,休息一会儿做晚饭。水是每天要挑的,所以他们买了两个水桶。是大家轮流挑水。这晚轮到周郡挑水了。
他倒不是用不好扁担,而是肩膀太瘦了都是骨头,扁担和水桶一放上去,肩膀疼得要命,一走一动磨得更是受不了。他宁愿用手提,也不愿挑水。路云人小,更是不能让他提水了。他一晃一晃的提着双手提着水桶,水洒了不少。
赵雍吃过晚食从河边路过,见他晃晃荡荡地,便帮着提了一桶,周郡没有推迟,问他:我看这村里没有水井,可是这地不能打井?
赵雍闻言倒是诧异了,一口井要十五两银子。你要打井?他们这么有钱?
周郡愣了,没想到一口井这么贵。他喃喃道:我想岔了。一头牛才五两银子,他认为井怎么也比牛便宜。再说之前他姥姥家那里家家户户都有井,没想到古代一口井这么贵。
他知道赵雍是采药人,还懂一些医理,想着便问:你知道蒲公英如何炮制吗?周郡知道蒲公英可以入药,而且这漫山遍野的蒲公英,他想着能不能弄一些卖。路婶子也说可以试试,他们俩都是半斤八两。路婶子好在看过《黄帝内经》,而周郡则只是知道蒲公英能入药,这还是他看小说知道的。
村子里能问的人也不多,周郡便把主意打到了赵雍身上。同时他还知道赵雍家以前很有钱,上过学。拖周大福媳妇和路婶子外向的原因,她那一张嘴很快就将村里的名人打听的很清楚。很不巧,赵雍和他娘亲是个不大不小的名人。
他那个爹更是个名人,还有他爹的死因还有不小的流言传送。村里人八卦说,去年还有人上门要债,说他爹欠的钱不还,被村长带着人打出去了。而赵雍成为名人还有就是他长得不赖,浓眉大眼的,个子又高,身材又直,还认过字,听说现在在县里能挣钱回来。
连每年的赋税交完后,还能给家里添置织布机呢。可惜他有个赌鬼爹,现在看着还好,就是不知道他会不会遗传他爹的好赌,所以暂时没有人想把闺女嫁给他。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