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次好歹不是远赴国外,至少节假日、寒暑假,温曦随时都可以回家,父母去看她也方便。
    有亲朋不理解为什么她要舍弃大城市的优秀工作机会,跑去一个偏远的小渔村当老师。
    那还得从温曦在缅扎的时候说起。
    一年多前,温曦所在的学校交流来一名年轻的中国老师,因为当时教师公寓有些紧张,便暂时安排她住在温曦那里。
    因为同来自中国,两人互感亲切,所以很快熟稔起来。
    在聊天的过程中,温曦得知对方来自一个沿海渔村小岛,而岛上有一所特殊的学校,收读的全是孤儿。
    这名年轻的女老师少时便是那所学校的学生。
    十多年以前,小渔村在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台风中受灾严重,驻扎在几十海里以外的某解放军部队不顾危险,硬是在滔天风浪中赶来救援。
    当时,剧烈的风浪几乎快淹没整座小岛,战士们拼劲全力也无法救出所有村民,于是,大人们一致决定,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
    他们央求战士们先救孩子。
    大点的孩子们踩在解放军叔叔与大人用身体垒起来的人桥上,小点不能走的便被抱着,一点一点艰难地朝救援船只靠近。
    最终,小渔村绝大多数的孩子获救,但这是用数十名战士的牺牲、半数村民放弃生命所换来的。
    后来,在政府、部队、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渔村小岛一点点重建起来,被命名为永念村,人们将永远铭记在那场灾难里付出生命的英雄。
    那些被救出的孩子几乎都成了孤儿,部队自发承担起照顾他们的责任,而后有社会爱心人士捐资在岛上建了学校,教师缺乏时,战士们就主动给孩子们当老师。
    渐渐的,这群孩子长大了,考出去了,读完书又回来了。
    年龄不一的他们几乎做了同样的选择回到这片沉睡着他们所敬所念所爱的人的土地上,倾尽毕生回报。
    在他们的努力下,永念村逐渐恢复生机。
    而那所曾为他们提供庇护之所的学校也一直被沿用下来。
    或许是听说了它的故事,不知从何时开始,竟有人专门来到岛上,悄悄将孩子放在校门口,留下纸条说希望学校能发善心收留孩子。
    后来,这所学校在政府的支持下,改建为真正的福利救助学校,专门收容被遗弃的、或是无家可归的孩子。
    永念村人用感恩与善意,回馈着他们曾受过的恩情与帮助。
    听完年轻女老师的讲述,温曦倍受感动,心中也有了一个大致的念头。
    回国后,她特意上网搜寻了有关永念村的消息,写了一封自荐信寄到那所福利救助学校。
    当接到校长亲自打来的邀聘电话时,温曦毫不犹豫答应下来。
    **
    一辆军用Jeep车停在永念村的码头上。
    车上下来五六名高大健壮的军人,身着黑色短袖作训上衣与海洋迷彩作训长裤,个个宽肩长腿、猿臂蜂腰,加上气质硬朗轩昂,煞是吸引人的目光。
    几人扛着工具朝村内走去,沿路有不少村民熟稔地同他们打招呼。
    一名六七岁的小男孩举着把木枪跑过来,兴奋地高喊:小刀哥哥!小刀哥哥!
    待他跑到跟前,薛满刀放下手中东西,一把将其抱起举得高高,大笑着说:臭小子,让我看看长壮了没有?
    小男孩被举得离地两米多高也不怕,嘴里欢呼着飞咯、飞咯。
    将他放下后,小刀用力揉揉他的头,不错嘛!又结实了!
    一旁的冯光辉问:小海,你爸在家吗?
    在!小海点头,爸爸让我来接你们,我都等好久了!
    小刀抱起他坐上自己的脖子,一声吆喝:走!去你家!
    小海开心地拿着木枪指向前方大喊:出发!
    走在后面的几人瞧着一大一小撒欢跑远的背影,都笑了起来。
    这小刀,每次来像个孩子王一样!冯光辉摇头笑道。
    这是张韬涛第一次上这座小岛,颇有些新鲜地左盯右瞧。
    二队的另一名队员戳戳他,问:嘿,看什么呢?
    这小渔村一点不像被淹过的样子,瞧着还挺漂亮。张韬涛回道。
    那是自然。那名队员说,也过了这么多年了,更何况这是咱们之前的兄弟费了多少心血帮村民重建起来的。
    张韬涛看着眼前这个宁静祥和的小渔村,略微感叹点点头。
    走在最前方的邵劲手里提着锯子、刨子等工具,有村民朝他热情地招呼,他面色微缓点头回应。
    永念村人誓不忘恩情,他们与当年的那支部队一直保持着紧密友好的军民关系。
    几年前军队改革,那支部队因整编而撤走,新驻扎来的部队依然秉承了原先部队的精神,代替他们守护这座意义深重的渔村小岛。
    新驻扎来的部队就是海鹰。
    特战队员们每个月都会到永念村一趟,帮助村民们修补房舍或者干些农活。这个月刚好轮到二队,邵劲带着没出任务的几名队员一大早便开车过来。
    走过长长的青石板路,穿过几条清幽的阡陌小巷,快到村长家时,便见对方已迎了出来,后面跟着先一步到的小刀和小海。
    --

章节目录

他不稀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np只为原作者颜九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颜九兮并收藏他不稀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