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东西大明的商人都带的有,还热情地做成食物给他们试吃。
那种香甜软糯的口感,一入口,就彻底征服了草原上的牧民。
草原上不产糖,只有在蜂蜜中才能尝到甜味。可无论是草原还是戈壁大漠,蜂巢的存在比狼群还稀罕。
而甜味,是最能带给人幸福感的味道。
有了这种香甜的食物,他们就不用担心冬天没有粮食,只能忍痛杀死尚未长大的小羊充饥。只要能过了一个冬天,这些小羊长大后,就能带来更多的收益,换到更多的番薯。
吃过番薯和甜味的牧民,已经发自内心地接受了这些大明农夫和他们共处一地的事实。
商人们会收购他们保留的皮毛,卖给他们各种生活用品,可这些农夫才是带给他们食物的人,他们不会种地,就算有了种子也没法像大明的农夫一样精心地照料田地,让一亩地里能够长出那么多的番薯。
在第二次番薯收获之后,新一批的商人,又带来了一些文人,大明的官兵管他们叫老师,说是要在草原部族的驻地开办社学,免费教所有人的孩子读书认字。
在鞑靼贵族中都没有多少读书认字的人,但也不妨碍普通人对读书的向往。
因为上次番薯成熟的时候,有大明的商人在镇子里开了第一家酒楼,开始有说书先生在这里讲书,几乎吸引了部落里所有的男女老幼都跑来听说书。
若是能够认字的话,那他们也有机会自己读书,去见识一下部族以外的世界。
很多人总以为,让老百姓什么都不懂,只能一辈子听从上位者的命令,才是最好的治民之道。
朱厚照跟杨慎说起办学之事时,颇有感慨地说道:其实,这只不过是愚民之道。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用修,你以为,这句话当如何解释。
杨慎想了想,说道:以前曾有人解释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百姓可以指挥着他们去做事,而不用让他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所以在隋唐以前,只有世家子弟才有读书的资格,九品中正制,基本上没有寒门子弟晋升的机会。故而有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皇朝之说。
朱厚照笑了笑,那是别人的解释,你的呢?
杨慎道:微臣以为,圣人此言,实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说,百姓有能力做到的事,就让他们自由地发挥去做;他们做不到的事,就要教给他们知识,让他们懂得更多,才能做得更好。
正如太子殿下如今在军工厂和将作监定下的规矩,让匠户们可以发挥所长,只要能做得好的,都能得到相应的奖励和报酬。而那些想要学习技术的人,也可以选择合适的技术去学习,正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了新的知识和技术,我们才能做出这些神兵利器来,一战击溃达延汗的大军。
恭喜太子殿下,知识这件宝物,必能开万世之太平,现大明之盛世!
第六十三章
前世朱厚照是偷跑出京城,身边别说史官,连侍卫都没带几个。
出关作战的时候,几乎把大同总兵给吓死,生怕他在外面浪的没边,重蹈英宗覆辙,再来个土木堡事件,他就得以死谢罪了。
好在过程虽然惊险,朱厚照只带了两万兵马,依然靠着调度和游击战,钓鱼似的吊着达延汗的人马,硬拖到了九边守军来援,打赢了那场应州之战。
结果兴冲冲地回到京城向老师报喜,大臣们却压根不相信他能打败达延汗,甚至还认为他们谎报军情,将大败说成了大胜,甚至连朱厚照亲手斩杀敌军的战功,也被当成他抢人功劳,虚报人头
就很气。
气得朱厚照当时三天都没吃下饭去,还是元宝去抓了只兔子给他,他狠狠地rua了把元宝后,总算把这事放下,可跟文官们的心结,就一直梗在那打不开了。
这也是他在后来被那么多文人臭骂写成个好色无度荒唐无道的暴君,却没人帮他说一句好话的缘故。
大明朝的官儿,虽然也有不少贪官,可大多数文官,在对皇帝劝谏一事上,那是出了名的硬脖子铁脊梁,还没有变成后来被驯化后一口一个奴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那类生物。
按照朱厚照的看法,大明这么多朝皇帝,跟大臣之间的博弈就没断过。
可文臣们该跪阶的照样跪阶,一代又一代被皇帝廷杖而死的大臣们层出不穷,一直到大明灭亡之时,仍有不肯跪着生的大臣宁可断头也不投降的。
这种原则和气节,朱厚照还是敬佩的。
所以这次重生回来,他老老实实地跟着李东阳和杨廷和读书学习,凭借过目不忘的金手指,在几位老师那都刷满了好感度,甚至肯挺身而出帮他背锅,教他如何与文官们斗争,都令他受益匪浅。
从上一世偷摸着跑出关过一把打仗的瘾,到这一回可以堂堂正正地以镇国大将军之名率军出征,其中这几位老师出了多少力,就算不说,朱厚照也心知肚明。
毕竟是经历许多世界的成年人灵魂,哪怕骨子里依然是那个恣意张狂惯了的性子,也懂得遮掩和收敛了许多。
像这样一场战役,单靠个人勇武和一两把神兵利器根本无法达到现在的战果。
冷兵器时代靠的是单兵武力和团队作战,可到了热武器时代,后勤的作用甚至占到一半以上的分量。
就算有再好的火炮火铳,后勤跟不上,炮弹不足子弹不够,难道最后让他们用火铳的枪管跟人拼刺刀吗?
而后勤,就得靠文官们的统筹和调度,绝不是皇帝或太子一个人说了就能做到的。
更何况战后的清理,牧民的安置,新领地的管理等等,可谓百废待兴,都得靠文官们去处理。
指望那些武将们去管理地方,就跟让元宝去学绣花一样。
有了诸位老师帮忙打下的基础,朱厚照这次出征,是风风光光大张旗鼓的出门,如今也是威风凛凛举朝欢庆地回京,那待遇跟前世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
领头在城外来迎接的赫然是李东阳和杨廷和,朱厚照远远地看到两人,就翻身下马,步行过去。
臣等恭迎太子殿下得胜归来!
朱厚照急忙将他们扶起来,却见杨廷和冲着身后的杨慎使了个眼色,那对父子坠后了几步,似乎在窃窃私语?
他没去打扰人家父子重逢的心情,反倒很是期待回去向父皇禀报这次的辉煌战绩。
那种感觉,就好像在外面第一次打架打赢了的小孩,一定要回家想父亲炫耀一样。
因为这象征着自己已经长大,可以不依靠父亲就取得胜利,当然也会期待着获得父亲的认可。
当初他兴冲冲地回来时,哪怕弘治帝已经不在,他也想获得朝臣们的认可,让他们看看,自己不再是那个只懂得玩乐胡闹的孩子,而是一个有担当能够保护大明子民的皇帝。
只不过,那一次他失望了。
这一次,父皇让文武百官出城十里相迎,给足了他出风头的机会,而见到这些曾经弹劾过自己的大臣们,如今还要来迎接自己,庆祝他所取得的胜利,朱厚照心里那个爽啊,简直不亚于三伏天喝下一大罐冰镇可乐。
不光是城外有百官相迎,回城之后,御街之上,已是批红挂绿,两侧的酒楼商家几乎全都扎起彩楼,上面满满当当的都是城中原本足不出户的女子,对这进城的官兵欢呼喝彩,还有不少小娘子将手中的荷包头花扔了下来,热烈的程度比状元打马游街有过之而无不及。
杨慎当初中状元就被拉出去这么遛过一圈,着实没有这个兴致再去处风头。好在杨廷和早早得知这个消息,接了人的时候,半道他就向朱厚照请假,一身轻松地回家去也,完全没有跟他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韩越和王宁这两个武举的吊榜尾考生一见这阵仗就兴奋了,一左一右跟在朱厚照身边,不停地朝着两侧酒楼上冲着他们丢荷包和鲜花的小娘子们挥手示意,简直比朱厚照本人还要热情。
韩越一边招手,一边得意地说道:今天这场景,像不像殿下考上了状元,咱们就是榜眼探花?
徐鹏举被他们两个挤在了后面,没好气地说道:就你俩,还榜眼探花,哪次考试不是最后几名?要不是太子殿下提前给你们补课,你们能过得了武举才怪呢!我看你是牛眼花痴还差不多!
韩越气得差点回头揍他,结果被王宁拦住,前几年韩越的大哥终于如愿娶到了王宁的三姐,还生了两个大胖小子,两家成了姻亲,他俩也从互相看不顺眼的对头变成了同病相怜的学渣。
毕竟,见过了海东青这种小天才,加上徐鹏举这半个学霸,他们两个勉勉强强过了武举的大哥二哥,简直没法比。
王宁拉住韩越,说道:别闹,这满街都有人看着,你若是跟他动手,岂不是坏了自己的名声?
韩越僵了一下,嘴角抽动,只能狠狠地瞪了徐鹏举一眼,你等着!
徐鹏举微微一笑,压根不在意他的威胁。
朱厚照才懒得管他们之间的官司,反正要有什么不顺的顶多打一架就解决,打完出完气也就好了,如果一架不够就再打一架,终究还是过命的兄弟,才不会为这点口角伤了和气。
就是两边扔来的这些荷包导致开路的金吾卫速度太慢,让他归心似箭,却无计可施。
啊!那是夏氏娘子,听说是夏大儒的孙女,江南有名的才女呢!居然也会来迎接太子殿下回朝?
王宁的眼睛最尖,在这般的喧嚣声和攒动的人头中,都能看到与众不同的。
徐鹏举神色微微一动,顺着他所指的方向望去,你怎么知道那是夏家娘子?难道你见过不成?
那当然!王宁带着几分得意地说道:别忘了我可是有五个姐姐的人!京城里哪家有什么事,哪家的娘子最有才,哪家的娘子虚有其表,尽管问我好了!
真是有够八卦的啊!朱厚照忍不住笑道:我看你不用再去搞情报了,以后转行,去当媒婆好了!
韩越和徐鹏举都大笑了起来,只是徐鹏举多看了朱厚照一眼,再望向王宁所指的酒楼窗户时,正好看到上面那个清丽秀美的小娘子朝他们这个方向扔过来一朵鲜花。
那朵花明显是朝着朱厚照的方向投去,可朱厚照目不斜视,压根没去看谁朝自己扔花扔荷包,而是有意无意地双腿一夹马背,马步加快了几步,正好错过了那朵花。
眼看那碗口大的白牡丹就要落在他的身后,韩越和王宁急忙伸手去抢,两人都怒目瞪向对方,显然又从刚才的好兄弟翻脸成对头了。
可不等他们两人碰到牡丹花,后面的徐鹏举轻轻伸手一挑,花朵再次飞起,最终落在了他的头上。
他得意地簪花在头上,朝着楼上那位掷出鲜花的夏氏娘子挥了挥手,看到对方呆了一呆,满面绯红地躲到了其他小娘子身后,他这才放下手来。
接着就是韩越和王宁两兄弟的拳头袭来,三人在马背上就你来我往,比武举时考的马术还要精彩,看得两旁楼上的小娘子们连连喝彩,又是一阵荷包花雨铺天盖地地飞过来,这才阻止了他们继续兄弟相残。
朱厚照才懒得去理他们,刚才听到夏氏娘子之名,他便想到了前世自己那位选秀上来的夏皇后,正是南京夏大儒的孙女,也是这位扔花的小夏娘子的亲姐姐。
弘治帝犹在,他不用在十五六岁就登基为帝,当然也就不用急着成亲娶太子妃,那位夏娘子到了年纪,应该早就嫁人了。
如此也好,过去的一切都已经过去,这一世大家都可以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而不用被毫无感情的婚姻绑在一起。
其实说到底,他还是很羡慕父皇和母后那样的恩爱感情,无论母后以前如何犯傻地当过扶弟魔,可她和父皇之前的感情,倒真的是身为帝王家难得一见的。
只是这份羡慕和孺慕之情,在朱厚照兴冲冲地拿着自己的战利品,冲到文华殿没找到父皇,到御书房没找到父皇,到坤宁宫居然父皇母后都没找到的时候,彻底黑化成了愤怒。
到最后,还是小公主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封信来,给快要气炸了的太子哥哥。
父皇说他要带母后出去几日,让我把这封信交给太子哥哥,还说以后让我听太子哥哥的话
她还没说完,就成功地看到太子哥哥打开信只看了一眼,脸都黑了。
厚照吾儿,知你平鞑靼斩达延汗,收复河套等地,朕心甚慰!吾儿文武全才,远胜为父,久闻吾儿提及江南之美,为父深以为然,故而携妻南游,归期不定,朝中政事,祖宗基业,从今往后,皆负儿身,望吾儿不负为父之望,泽被天下,兴我大明
父皇朱厚照咬牙切齿,总算明白,杨廷和为何会早早拐走了杨慎,只怕那老狐狸早就知道,父皇挖了个大坑在这里。
他们拦不住父皇,也不愿承担他的怒火,当然要先跑为上。
就很气!
明明得胜归来,可以放个大假当几天咸鱼,结果刚一到家,就发现老爸带着老妈落跑旅游去了,把个偌大的大明集团都丢给了他,这感觉
真的好不爽啊啊啊!
作者有话说:
朱厚照:委屈、无助、想哭,爸爸你去哪儿了!
弘治帝:乖儿子,朕都当了二十二年皇帝,总该轮到你了,十八岁成人了,接位吧!
第六十四章
与此同时,通州港的一艘官船上,一对中年夫妇正站在船头,望着渐渐远去的码头,以及更远处的皇城。
不知荣荣留下,照儿会不会迁怒与她啊?
张皇后忧心忡忡,却又舍不得离开弘治帝,原本从未想过会有再回江南的一日,却还是在他的说服下,第一次换回了旧时装扮,跟他一起回江南。
弘治帝拉着她的手,轻笑道:这你大可放心,照儿对荣荣素来疼爱,就算生我们的气,也不会迁怒于荣荣的。
更何况他现在应该也没有时间迁怒于荣荣。这两日攒下来的奏折可是不少,内阁应该都已经送到他那里去了。
张皇后:陛下真觉得照儿能担负得起如此重任?他才十八,便要承担监国之责
弘治帝摇摇头,说道:并非太子监国。朕临行之际,留下诏书与内阁,传位于太子,让他们择一吉日,辅佐太子登基。
陛下!张皇后不由愕然。
她这几年做皇后做得格外省心,有谢尚宫这样的得力助手,将后宫的大小事宜处理得头头是道,完全不用她费心。手中又握有宫正司这般利器,足以对抗西厂的太监,只要皇帝没有特地下令,后宫之中,当真是无人敢违逆她的一言一行。
自己有了权力之后,慢慢就明白,其实是张家依仗她,而不是她需要张家作为靠山,想到自己从前被灌输的种种思想,处处以张家为本,甚至不惜让自己和皇帝背上骂名,替张鹤龄兄弟遮掩,就十分后悔。
或许她从一开始没有那般包庇他们,让他们有错就受罚,他们也不至于一步步地深陷泥沼,从小恶变成极恶,最终落得身首两处的下场。
为了替他们赎罪,这些年来,张皇后在谢尚宫的帮助下,按照弘治帝和小太子的指点,一直在做慈善,不光是济慈院,还有仁心药堂,都是她将自己的私库拿出来交给朱厚照经营,赚来的钱都用于补贴这些地方。
做得善事多了,看到女儿终于痊愈,无病无灾地成长,张皇后也终于松了口气。
结果,就被弘治帝哄着一起下江南,她原以为只是陪他微服私游,过上几个月顶多一年就会回来,却没想到,弘治帝这一走,竟然放手放得如此彻底,连太子监国这一步都直接省去了,禅让传位给儿子,这就是不打算再当皇帝的节奏啊。
恋耽美
那种香甜软糯的口感,一入口,就彻底征服了草原上的牧民。
草原上不产糖,只有在蜂蜜中才能尝到甜味。可无论是草原还是戈壁大漠,蜂巢的存在比狼群还稀罕。
而甜味,是最能带给人幸福感的味道。
有了这种香甜的食物,他们就不用担心冬天没有粮食,只能忍痛杀死尚未长大的小羊充饥。只要能过了一个冬天,这些小羊长大后,就能带来更多的收益,换到更多的番薯。
吃过番薯和甜味的牧民,已经发自内心地接受了这些大明农夫和他们共处一地的事实。
商人们会收购他们保留的皮毛,卖给他们各种生活用品,可这些农夫才是带给他们食物的人,他们不会种地,就算有了种子也没法像大明的农夫一样精心地照料田地,让一亩地里能够长出那么多的番薯。
在第二次番薯收获之后,新一批的商人,又带来了一些文人,大明的官兵管他们叫老师,说是要在草原部族的驻地开办社学,免费教所有人的孩子读书认字。
在鞑靼贵族中都没有多少读书认字的人,但也不妨碍普通人对读书的向往。
因为上次番薯成熟的时候,有大明的商人在镇子里开了第一家酒楼,开始有说书先生在这里讲书,几乎吸引了部落里所有的男女老幼都跑来听说书。
若是能够认字的话,那他们也有机会自己读书,去见识一下部族以外的世界。
很多人总以为,让老百姓什么都不懂,只能一辈子听从上位者的命令,才是最好的治民之道。
朱厚照跟杨慎说起办学之事时,颇有感慨地说道:其实,这只不过是愚民之道。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用修,你以为,这句话当如何解释。
杨慎想了想,说道:以前曾有人解释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百姓可以指挥着他们去做事,而不用让他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所以在隋唐以前,只有世家子弟才有读书的资格,九品中正制,基本上没有寒门子弟晋升的机会。故而有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皇朝之说。
朱厚照笑了笑,那是别人的解释,你的呢?
杨慎道:微臣以为,圣人此言,实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说,百姓有能力做到的事,就让他们自由地发挥去做;他们做不到的事,就要教给他们知识,让他们懂得更多,才能做得更好。
正如太子殿下如今在军工厂和将作监定下的规矩,让匠户们可以发挥所长,只要能做得好的,都能得到相应的奖励和报酬。而那些想要学习技术的人,也可以选择合适的技术去学习,正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了新的知识和技术,我们才能做出这些神兵利器来,一战击溃达延汗的大军。
恭喜太子殿下,知识这件宝物,必能开万世之太平,现大明之盛世!
第六十三章
前世朱厚照是偷跑出京城,身边别说史官,连侍卫都没带几个。
出关作战的时候,几乎把大同总兵给吓死,生怕他在外面浪的没边,重蹈英宗覆辙,再来个土木堡事件,他就得以死谢罪了。
好在过程虽然惊险,朱厚照只带了两万兵马,依然靠着调度和游击战,钓鱼似的吊着达延汗的人马,硬拖到了九边守军来援,打赢了那场应州之战。
结果兴冲冲地回到京城向老师报喜,大臣们却压根不相信他能打败达延汗,甚至还认为他们谎报军情,将大败说成了大胜,甚至连朱厚照亲手斩杀敌军的战功,也被当成他抢人功劳,虚报人头
就很气。
气得朱厚照当时三天都没吃下饭去,还是元宝去抓了只兔子给他,他狠狠地rua了把元宝后,总算把这事放下,可跟文官们的心结,就一直梗在那打不开了。
这也是他在后来被那么多文人臭骂写成个好色无度荒唐无道的暴君,却没人帮他说一句好话的缘故。
大明朝的官儿,虽然也有不少贪官,可大多数文官,在对皇帝劝谏一事上,那是出了名的硬脖子铁脊梁,还没有变成后来被驯化后一口一个奴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那类生物。
按照朱厚照的看法,大明这么多朝皇帝,跟大臣之间的博弈就没断过。
可文臣们该跪阶的照样跪阶,一代又一代被皇帝廷杖而死的大臣们层出不穷,一直到大明灭亡之时,仍有不肯跪着生的大臣宁可断头也不投降的。
这种原则和气节,朱厚照还是敬佩的。
所以这次重生回来,他老老实实地跟着李东阳和杨廷和读书学习,凭借过目不忘的金手指,在几位老师那都刷满了好感度,甚至肯挺身而出帮他背锅,教他如何与文官们斗争,都令他受益匪浅。
从上一世偷摸着跑出关过一把打仗的瘾,到这一回可以堂堂正正地以镇国大将军之名率军出征,其中这几位老师出了多少力,就算不说,朱厚照也心知肚明。
毕竟是经历许多世界的成年人灵魂,哪怕骨子里依然是那个恣意张狂惯了的性子,也懂得遮掩和收敛了许多。
像这样一场战役,单靠个人勇武和一两把神兵利器根本无法达到现在的战果。
冷兵器时代靠的是单兵武力和团队作战,可到了热武器时代,后勤的作用甚至占到一半以上的分量。
就算有再好的火炮火铳,后勤跟不上,炮弹不足子弹不够,难道最后让他们用火铳的枪管跟人拼刺刀吗?
而后勤,就得靠文官们的统筹和调度,绝不是皇帝或太子一个人说了就能做到的。
更何况战后的清理,牧民的安置,新领地的管理等等,可谓百废待兴,都得靠文官们去处理。
指望那些武将们去管理地方,就跟让元宝去学绣花一样。
有了诸位老师帮忙打下的基础,朱厚照这次出征,是风风光光大张旗鼓的出门,如今也是威风凛凛举朝欢庆地回京,那待遇跟前世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
领头在城外来迎接的赫然是李东阳和杨廷和,朱厚照远远地看到两人,就翻身下马,步行过去。
臣等恭迎太子殿下得胜归来!
朱厚照急忙将他们扶起来,却见杨廷和冲着身后的杨慎使了个眼色,那对父子坠后了几步,似乎在窃窃私语?
他没去打扰人家父子重逢的心情,反倒很是期待回去向父皇禀报这次的辉煌战绩。
那种感觉,就好像在外面第一次打架打赢了的小孩,一定要回家想父亲炫耀一样。
因为这象征着自己已经长大,可以不依靠父亲就取得胜利,当然也会期待着获得父亲的认可。
当初他兴冲冲地回来时,哪怕弘治帝已经不在,他也想获得朝臣们的认可,让他们看看,自己不再是那个只懂得玩乐胡闹的孩子,而是一个有担当能够保护大明子民的皇帝。
只不过,那一次他失望了。
这一次,父皇让文武百官出城十里相迎,给足了他出风头的机会,而见到这些曾经弹劾过自己的大臣们,如今还要来迎接自己,庆祝他所取得的胜利,朱厚照心里那个爽啊,简直不亚于三伏天喝下一大罐冰镇可乐。
不光是城外有百官相迎,回城之后,御街之上,已是批红挂绿,两侧的酒楼商家几乎全都扎起彩楼,上面满满当当的都是城中原本足不出户的女子,对这进城的官兵欢呼喝彩,还有不少小娘子将手中的荷包头花扔了下来,热烈的程度比状元打马游街有过之而无不及。
杨慎当初中状元就被拉出去这么遛过一圈,着实没有这个兴致再去处风头。好在杨廷和早早得知这个消息,接了人的时候,半道他就向朱厚照请假,一身轻松地回家去也,完全没有跟他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韩越和王宁这两个武举的吊榜尾考生一见这阵仗就兴奋了,一左一右跟在朱厚照身边,不停地朝着两侧酒楼上冲着他们丢荷包和鲜花的小娘子们挥手示意,简直比朱厚照本人还要热情。
韩越一边招手,一边得意地说道:今天这场景,像不像殿下考上了状元,咱们就是榜眼探花?
徐鹏举被他们两个挤在了后面,没好气地说道:就你俩,还榜眼探花,哪次考试不是最后几名?要不是太子殿下提前给你们补课,你们能过得了武举才怪呢!我看你是牛眼花痴还差不多!
韩越气得差点回头揍他,结果被王宁拦住,前几年韩越的大哥终于如愿娶到了王宁的三姐,还生了两个大胖小子,两家成了姻亲,他俩也从互相看不顺眼的对头变成了同病相怜的学渣。
毕竟,见过了海东青这种小天才,加上徐鹏举这半个学霸,他们两个勉勉强强过了武举的大哥二哥,简直没法比。
王宁拉住韩越,说道:别闹,这满街都有人看着,你若是跟他动手,岂不是坏了自己的名声?
韩越僵了一下,嘴角抽动,只能狠狠地瞪了徐鹏举一眼,你等着!
徐鹏举微微一笑,压根不在意他的威胁。
朱厚照才懒得管他们之间的官司,反正要有什么不顺的顶多打一架就解决,打完出完气也就好了,如果一架不够就再打一架,终究还是过命的兄弟,才不会为这点口角伤了和气。
就是两边扔来的这些荷包导致开路的金吾卫速度太慢,让他归心似箭,却无计可施。
啊!那是夏氏娘子,听说是夏大儒的孙女,江南有名的才女呢!居然也会来迎接太子殿下回朝?
王宁的眼睛最尖,在这般的喧嚣声和攒动的人头中,都能看到与众不同的。
徐鹏举神色微微一动,顺着他所指的方向望去,你怎么知道那是夏家娘子?难道你见过不成?
那当然!王宁带着几分得意地说道:别忘了我可是有五个姐姐的人!京城里哪家有什么事,哪家的娘子最有才,哪家的娘子虚有其表,尽管问我好了!
真是有够八卦的啊!朱厚照忍不住笑道:我看你不用再去搞情报了,以后转行,去当媒婆好了!
韩越和徐鹏举都大笑了起来,只是徐鹏举多看了朱厚照一眼,再望向王宁所指的酒楼窗户时,正好看到上面那个清丽秀美的小娘子朝他们这个方向扔过来一朵鲜花。
那朵花明显是朝着朱厚照的方向投去,可朱厚照目不斜视,压根没去看谁朝自己扔花扔荷包,而是有意无意地双腿一夹马背,马步加快了几步,正好错过了那朵花。
眼看那碗口大的白牡丹就要落在他的身后,韩越和王宁急忙伸手去抢,两人都怒目瞪向对方,显然又从刚才的好兄弟翻脸成对头了。
可不等他们两人碰到牡丹花,后面的徐鹏举轻轻伸手一挑,花朵再次飞起,最终落在了他的头上。
他得意地簪花在头上,朝着楼上那位掷出鲜花的夏氏娘子挥了挥手,看到对方呆了一呆,满面绯红地躲到了其他小娘子身后,他这才放下手来。
接着就是韩越和王宁两兄弟的拳头袭来,三人在马背上就你来我往,比武举时考的马术还要精彩,看得两旁楼上的小娘子们连连喝彩,又是一阵荷包花雨铺天盖地地飞过来,这才阻止了他们继续兄弟相残。
朱厚照才懒得去理他们,刚才听到夏氏娘子之名,他便想到了前世自己那位选秀上来的夏皇后,正是南京夏大儒的孙女,也是这位扔花的小夏娘子的亲姐姐。
弘治帝犹在,他不用在十五六岁就登基为帝,当然也就不用急着成亲娶太子妃,那位夏娘子到了年纪,应该早就嫁人了。
如此也好,过去的一切都已经过去,这一世大家都可以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而不用被毫无感情的婚姻绑在一起。
其实说到底,他还是很羡慕父皇和母后那样的恩爱感情,无论母后以前如何犯傻地当过扶弟魔,可她和父皇之前的感情,倒真的是身为帝王家难得一见的。
只是这份羡慕和孺慕之情,在朱厚照兴冲冲地拿着自己的战利品,冲到文华殿没找到父皇,到御书房没找到父皇,到坤宁宫居然父皇母后都没找到的时候,彻底黑化成了愤怒。
到最后,还是小公主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封信来,给快要气炸了的太子哥哥。
父皇说他要带母后出去几日,让我把这封信交给太子哥哥,还说以后让我听太子哥哥的话
她还没说完,就成功地看到太子哥哥打开信只看了一眼,脸都黑了。
厚照吾儿,知你平鞑靼斩达延汗,收复河套等地,朕心甚慰!吾儿文武全才,远胜为父,久闻吾儿提及江南之美,为父深以为然,故而携妻南游,归期不定,朝中政事,祖宗基业,从今往后,皆负儿身,望吾儿不负为父之望,泽被天下,兴我大明
父皇朱厚照咬牙切齿,总算明白,杨廷和为何会早早拐走了杨慎,只怕那老狐狸早就知道,父皇挖了个大坑在这里。
他们拦不住父皇,也不愿承担他的怒火,当然要先跑为上。
就很气!
明明得胜归来,可以放个大假当几天咸鱼,结果刚一到家,就发现老爸带着老妈落跑旅游去了,把个偌大的大明集团都丢给了他,这感觉
真的好不爽啊啊啊!
作者有话说:
朱厚照:委屈、无助、想哭,爸爸你去哪儿了!
弘治帝:乖儿子,朕都当了二十二年皇帝,总该轮到你了,十八岁成人了,接位吧!
第六十四章
与此同时,通州港的一艘官船上,一对中年夫妇正站在船头,望着渐渐远去的码头,以及更远处的皇城。
不知荣荣留下,照儿会不会迁怒与她啊?
张皇后忧心忡忡,却又舍不得离开弘治帝,原本从未想过会有再回江南的一日,却还是在他的说服下,第一次换回了旧时装扮,跟他一起回江南。
弘治帝拉着她的手,轻笑道:这你大可放心,照儿对荣荣素来疼爱,就算生我们的气,也不会迁怒于荣荣的。
更何况他现在应该也没有时间迁怒于荣荣。这两日攒下来的奏折可是不少,内阁应该都已经送到他那里去了。
张皇后:陛下真觉得照儿能担负得起如此重任?他才十八,便要承担监国之责
弘治帝摇摇头,说道:并非太子监国。朕临行之际,留下诏书与内阁,传位于太子,让他们择一吉日,辅佐太子登基。
陛下!张皇后不由愕然。
她这几年做皇后做得格外省心,有谢尚宫这样的得力助手,将后宫的大小事宜处理得头头是道,完全不用她费心。手中又握有宫正司这般利器,足以对抗西厂的太监,只要皇帝没有特地下令,后宫之中,当真是无人敢违逆她的一言一行。
自己有了权力之后,慢慢就明白,其实是张家依仗她,而不是她需要张家作为靠山,想到自己从前被灌输的种种思想,处处以张家为本,甚至不惜让自己和皇帝背上骂名,替张鹤龄兄弟遮掩,就十分后悔。
或许她从一开始没有那般包庇他们,让他们有错就受罚,他们也不至于一步步地深陷泥沼,从小恶变成极恶,最终落得身首两处的下场。
为了替他们赎罪,这些年来,张皇后在谢尚宫的帮助下,按照弘治帝和小太子的指点,一直在做慈善,不光是济慈院,还有仁心药堂,都是她将自己的私库拿出来交给朱厚照经营,赚来的钱都用于补贴这些地方。
做得善事多了,看到女儿终于痊愈,无病无灾地成长,张皇后也终于松了口气。
结果,就被弘治帝哄着一起下江南,她原以为只是陪他微服私游,过上几个月顶多一年就会回来,却没想到,弘治帝这一走,竟然放手放得如此彻底,连太子监国这一步都直接省去了,禅让传位给儿子,这就是不打算再当皇帝的节奏啊。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