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从宫中流出的千里镜,这等神奇造物,必然出自将作坊。
可若是这么简单的问题,父亲压根不会这么问。
王守仁转念一想,父亲昔日对太子的印象不佳,可如今去东宫做讲读不过半旬,竟然对小太子赞不绝口
莫非他脱口而出:是太子?
正是太子殿下。王华感叹地说道:别看太子殿下年纪小,所思所想,如天马行空,非我等所及。
王守仁哦了一声,忽然问道:若是能进翰林院,是不是也可以去东宫侍讲?可能见到殿下?
他感兴趣的是千里镜,当初一句格物致知,他就能对着竹子格七天七夜。对他而言,科举并非什么头等大事,只是因为父亲和家世,以及他想做的事,都必须经由科举之路才能达到。
可这个千里镜,却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他敏锐地觉察到,千里镜的出现,跟七月边关大捷定然有关,那次是实验,以后或许会有更多的应用,边关战事也将随之改变。十五岁时他就出关游历,有心报国,可父亲说过,大明以文臣辖制武官,他若是考武举,就算当上将军,也要受文官辖制。
更何况,经营九边,收回河套,驱逐鞑靼,都需要考兵部和户部等合力协作,后勤和军备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一员猛将。
自有枪炮之后,就再也不是能靠一杆银枪三进三出的赵子龙时代了。
他这才按下心思开始学习准备科举之事,第一次乡试就中举,可没想到之后连着两次会试落第,反倒让有些持才傲物的他冷静下来。
再然后,就发现了千里镜。
他正对这个感兴趣,其实已经拆了不止一个,还用自己的钱又买了两个,外加零零散散买回来的水晶片,私房钱都快花光了。
因为他不光用千里镜望远,还想用它来观星,能够看到的越远,他的视界和思想就走得越远。
本来,差一点他就准备跟父亲说,不参加这次会试了,身为官家子弟,他对官场的一套再了解不过,如今有了感兴趣的东西,真是不想再在这上面浪费时间。
可没想到父亲去东宫几天回来,竟然告诉了他这样一个大秘密!
一想到小太子才不过七岁,就能做出千里镜,他心头就一片火热。父亲是东宫侍读,若是他这次会试能进二甲以上,就有机会留在翰林院,翰林院会选侍讲参加经筵侍讲,每日也会派人去东宫侍讲,相当于助教的身份。
那就有机会见到小太子,与他交流一下,这千里镜除了望远观星,是不是还可以有更多的用处。
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先成为东宫侍讲,进入翰林院,会试得中!
可有可无的科举考试,忽然就变得十分重要,再不容有失!
父亲,待这次会试主考官人选定下后,劳烦帮我找几本主考官的文集。
好啊,没问题!王华自己就经历过多次落第之痛才考中状元,对科举的压力体会深刻,虽然觉得自家儿子有拿状元的实力,但会试之中还有各种因素,主考官的喜好品味,当期的考题难度等等,任意一点都有可能让人功亏一篑。
尤其是李东阳还曾经夸过儿子有状元之才,而他素来专心格物,无心交友,别说那些文人墨客的茶会诗会,就连他自己的婚礼,都差点因为静坐问道错过吉时。
对于这样一心想要做个圣人的儿子,他是没有也不敢施压,免得一个不小心人就跑了,可儿子主动要求加压,他当然乐见其成。
王守仁原本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寻道上,他的理想是成为一个能治世济民的圣人,科举和做官只是其中一条途径,所以并不愿像其他考生一样琢磨时政和考官喜好来做针对性应试复习,所以才会被人称为有状元之才,却连着两次落第。
他要真专心做一件事,那种效率和专注度,也是远胜常人的。
就在他专心准备应试的同时,全国各地的举子们,也都陆陆续续到了京城,开始准备参加弘治十二年的会试。
王守仁自家老爹就是前状元,家中原本就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连内阁大学士李东阳和谢迁都是座上客,想要得到今科会试主考的资料和文集,远比一般考生容易,自然有他骄傲矜持的本钱,也无需通过参加文会诗会来提高自己的名声。
光是李东阳让他做的那篇状元赋,已经把他的声望和仇恨值都拉到峰值,压根不用他自己出手,真到会试前期,就连王华都让他尽量低调,以免招人口舌,被御史盯上,鸡蛋里都能给你挑出骨头来。
他不愿拉仇恨,可来京城刷声望的考生,却多不胜数。
这一年的考生,名气最大的,莫过于唐寅。
唐寅来了?朱厚照喝着奶茶,抱着阿豹,下定决心今年一定得让工部在修整皇宫时,把地龙都通上,否则就算有熏笼火盆银丝碳,这京城的冬天也着实让人煎熬。
他都这么难受了,更不用说原本就体弱的父皇和小公主。
如今的生产力有限,他空有想法那些工坊的匠户没法批量生产,也没办法改变现状。只能让人先改造出来乾清宫文华殿和寝宫三殿,让弘治帝和阁老们办公和休息的时候能够舒服暖和一点。
其他的劳动力,都被他安排去改造贡院了。
没办法,北京城的二月,还是寒冬时分,正常出门的都得穿夹袄,有钱的还可以上皮草,可参加会试的考生,却不能穿带夹层的衣服,以免出现夹带作弊。连带的吃食都要被掰开检查,更不用说衣服和鞋子。
也有人带小炭炉取暖热饭,可是稍有不慎弄脏或是烤着了试卷,这一场就等于白考了。
这一点,长大后的杨慎体会最深刻。当年他第一次参加会试,就已被主考评卷为第一,结果烛花落在卷子上,烧了以致名落孙山,还好他没气馁,三年后再考,依然会试第一殿试第一,摘取状元之冠。
这事儿发生在朱厚照继位之后,所以他的印象十分深刻,加上知道今年这一科会试之中,既有神童和大佬出现,还有唐寅这倒霉的舞弊案发生,他就早早开始做了准备。
从去年入秋以后,朱厚照就先是借着读书名义,将从舅舅和李广那边抄来的银子,赞助了一些用于修理贡院,然后就以怕冷的名义,先从乾清宫坤宁宫,再从贡院,开始做地龙,打火墙。
弘治帝在确认了儿子的能耐之后,除了一些关系到军政要务的大事,其他大多日常政务都交给内阁诸位大佬处理,自己可以一边养病,一边和张皇后一起带孩子。
小公主在过了那个本该夭折的夏天后,身子就一天天好了起来,本就生得粉雕玉琢,还十分爱笑,一笑就露出一对大酒窝,让被困在坤宁宫的张皇后更是视她如珠如宝,而弘治帝以前因为政务繁忙,连最喜欢的大儿子都没多少时间陪伴,现在和小女儿一起养病,接触得越多,自然越心疼这个孩子。
他也真正像他所说的,在坤宁宫和张皇后母女同吃同住,和普通人家的夫妻父女一样,安稳平和,简单干净。
张皇后起初还为张氏兄弟求情,可没想到朱厚照出手比弘治帝干脆厉害得多,不等她哭完,那边已经列出罪证,口供花押,立斩无赦,干脆了当地将张氏兄弟斩首示众,连爵位都请皇帝恩准传给了他们的长子。
张家原本还想闹一闹,可朱厚照也派人明说了,再闹,就继续查,查下去抄家灭祖,连爵位俸禄都甭想了。
张皇后被皇帝困在宫里,守着小公主,张家人见不到皇后,最终也没了办法,再怎么拿孝道备份压人,朱厚照拿着国法怼回去,还有弘治帝给撑腰,给面子的时候承认是亲戚,翻脸的时候根本就不把他们算在族人之内。
张家人终于老实了,该杀的被杀,该袭爵的袭爵,弘治帝这才让他们见张皇后,皇后眼见事已至此,也彻底没了脾气,好在皇帝对她依然如故,既没有冷落,也没有要再选秀纳妃的意思,反而让小太子跟着学习参政,她的地位牢不可破,就这么认了下来,慢慢也就习惯。
毕竟,历朝历代,能像她这样,与皇帝同吃同住,一夫一妻的,空前绝后,她把心思收回来多放一些在照顾皇帝和小公主身上,对张家人那边,也就淡了。
只是,想到两个弟弟的死,对朱厚照这个大儿子,她是怎么也没法再亲近起来。
甚至在朱厚照提出改造乾清宫和坤宁宫暖阁地龙时,她还曾旁敲侧击地提醒过弘治帝,如今的小太子,是不是聪明太过,就好像变了个人似的。
她不敢说什么鬼魂附体被人夺舍,只是试探性地一说,就被弘治帝若有深意的眼神给吓到了。
照儿还是我们的照儿,只不过因为皇后平时对他关心太少,才未发现,孩子长大了,知道心疼父皇和妹妹,有这样孝顺懂事的孩子,你我夫复何求?
张皇后立刻明白,她如今就剩这一个儿子,皇帝的身体不好,还能专宠她一人,后宫清净,她若是再想太多,坏了朱厚照的名声,她这个皇后一样得不了好处去。
感觉,就很憋屈,却又别无选择。只能安慰自己,皇帝对她依然如故,专宠一人,就算没有张家做靠山,她也一样母仪天下。
或许,没有了那两个拖后腿带累她名声的弟弟,小太子也不会再动不动跟她对着干了。如此母慈子孝,夫妻恩爱,日子一样可以过下去。
朱厚照原本准备先给乾清宫弄地龙暖阁,把小公主接过来就行,没想到弘治帝特地把他叫去叮嘱了一番,于是第一个新式带地龙的暖阁就设在了坤宁宫,皇帝除非有政务需要跟内阁商议,否则都会回坤宁宫住。
倒是经常被留在乾清宫暖阁的,成了小太子朱厚照。
好吧,父皇母后恩爱带娃,老婆孩子热炕头,只有他这个童工在读书听政干苦力,可看到父皇和小公主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朱厚照就算累点,心里还是蛮开心的。
原本户部听闻弘治帝要修皇宫的时候,先是吓了一跳,再看国库见底的银子,正头疼着呢,就听说小太子让太监们在宫里开了个小市集,让宫女太监们扮做商贩和采买的百姓,准许他们交易在宫中所得,甚至有些没有打上御用标记的小物件,都可以带出宫去卖了。
其中有不少,就是小太子带着将作坊的几个工匠捣鼓出来的东西。
最受京城百官和百姓们欢迎的,就是这地龙火炕加火墙。
朱厚照还记得,他在穿越到某个20世纪的华国平行世界时,曾听当时的水利专家说过,黄河之水患,最早起源于汉唐,正是因为早年国都位于中原腹地,靠着河洛之水,人口密集,大量砍伐树木却又不曾做过水土保持,导致黄土高坡日渐沙化,黄河也从原来的母亲河变得水患不断。
后世北京的沙尘暴和雾霾,同样是因为树木被过度砍伐和北方草原沙漠化,而如今大明已经开始使用煤炭采暖烧火,那么只要改造好煤炉和烟道,避免煤气中毒,以目前京城的人口密度,用煤远胜过木炭,高效节能环保,不用才可惜。
将作坊按照他的要求,先做出蜂窝煤,可以充分节能,然后又改造了地龙和暖阁,好在弘治帝没有后宫三千,整个紫禁城如今除了太后,就他们一家四口。而太后冬日都去温泉山庄调养,很少住在宫中,只需要先修乾清宫和坤宁宫。
朱厚照也没藏私,准许匠户们将技术传出去,只要先留够人手和材料去改造贡院考巷,其他的人是去给王公贵族还是豪商百官修地龙火墙,他一概不管。
反正,煤矿目前是官营,大家修的地龙火墙越多,烧的煤越多,工部和户部那边收的银子就越多。
改造后的贡院,占地面积比原来几乎扩大了一倍。
每个考巷当中的夹墙都被改造成中空的火墙,脚下还有一趟地龙走过,就算是半开放式的号房,也不至于像原来一样冷如冰窖。
而巷尾原本令所有人望而生畏的恭房,则被小太子让人改成了半封闭的冲水式公厕,每天都有专人负责打扫和清理粪池,不至于再像以前一样满地污物,臭气熏天,严重影响到考生的身心健康。
户部尚书周经和工部尚书徐贯亲自去贡院验收时,看到全新的贡院考号,简直都震惊了。
若不是李东阳千叮万嘱,不可将此事是小太子做主的消息传出去,他们简直就想痛哭流涕地去禀告大明列祖列宗,皇家后继有人,单凭这一样,小太子就能收尽天下读书人的心,功德无量啊!
要知道,每年春闱之时,参加考试的举子,都有在考号里因病弃考,甚至严重的暴病身亡,就算坚持到最后,出来的时候,一个个也都饥寒交迫,困顿不堪,形象全无。
每次进入科举考场,对于考生们而言,都是一场从身体到心理到才智上的综合考验,哪一样过不去都无法走到最后。
出了正月,大部分参加会试的考生都已经抵达京城,去礼部报到,核实身份,领取了文书,备考的同时,各种文会诗会茶会也层出不穷。
其中有一些是举子们自行组织举办的,还有一些就是京中富商或权贵举办,特邀一些在各府名列前茅,此次中试有望的举子聚会,等于提前拉拢关系,举子们也趁机交流心得,打听消息,刷刷个人的声望。
在这大半个月交流中,声望最高的,莫过于顺天府王守仁,应天府唐寅,宁波府丰熙,广西伦文叙四人,巧的是四人都是年少出名,如今三十上下,只是出身各自悬殊,在各地举子心目中,就代表着官、商、士、农四个阶层。
四人的拥趸各不相同,可热情一样高涨,每每在文会之时,就会各自推选代表,说是以诗会友,实际上暗含较量之意,都想在民间博取名声,得到朝中各位大人的主意,方能在日后的官场中领先一步。
然而,王守仁压根不出门,伦文叙没钱也是死宅,只有丰熙和唐寅几乎每会必到,针锋相对,各展所长,两人的拥趸也不少,跟着摇旗呐喊,声势颇大,甚至有赌坊暗中开盘,赌他们谁是今科状元。
只是一开始大家的文会诗会还在正常的酒楼中举行,后来因为人气持续上涨,就有不少富商权贵赞助,提供自家的别院或游园场所,与会的人员,也从单纯的举子,增加了邀请来的官员或大儒,以及助兴的乐伎歌姬。
当然,也少不了那些隔墙或隔江相望的城中贵妇。榜下捉婿的风俗,在大明时期几乎达到高峰,要选择合适的举子,不光是在放榜时抢人,事前也要在各种文会诗会上,找机会观察考量,才能替自家女儿择得佳婿。
举子们心知肚明,尤其是那些尚未婚配的,都如同开屏的孔雀,拼命地展示自己的羽毛。
可谁也比不上唐寅的风采。
伦文叙有才,善对对子,是出了名的伦怼怼,对联精彩,怼人更精彩。
王守仁博学,清谈论道,连李东阳都赞不绝口,却不愿会友,最近更是足不出户,连顺天府同学的宴邀都不去。
丰熙家学渊源,为官数代,家中藏书楼名万卷楼,乃东南最为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东南才子无不已能进丰家万卷楼读书为荣。
唐寅诗画双绝,出口成章,堪称七步作诗,还有一手丹青妙笔,更是技惊四座。
可惜的是,这四人都是少年成名,早早就被人定下婚约,丰熙的儿子如今都已六岁,其余几位虽然尚未有后,可家中都已有正妻在堂,不可能停妻另娶。
唐寅乡试时的座师梁储最喜唐寅之才,在他刚到京城时,就将他介绍给了程敏政,而程敏政此时在李东阳手下教导东宫,自是对这届应考的举子十分关注,想替小太子从中选拔良才美质,以备后用。
虽然此时弘治帝还没最后确定这届会试的主考官,但身为茶陵诗派掌门,李东阳也喜好有才之士,经常在李家举办诗会文会,考校年轻才子,少不得就见到了唐寅和丰熙二人。
恋耽美
可若是这么简单的问题,父亲压根不会这么问。
王守仁转念一想,父亲昔日对太子的印象不佳,可如今去东宫做讲读不过半旬,竟然对小太子赞不绝口
莫非他脱口而出:是太子?
正是太子殿下。王华感叹地说道:别看太子殿下年纪小,所思所想,如天马行空,非我等所及。
王守仁哦了一声,忽然问道:若是能进翰林院,是不是也可以去东宫侍讲?可能见到殿下?
他感兴趣的是千里镜,当初一句格物致知,他就能对着竹子格七天七夜。对他而言,科举并非什么头等大事,只是因为父亲和家世,以及他想做的事,都必须经由科举之路才能达到。
可这个千里镜,却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他敏锐地觉察到,千里镜的出现,跟七月边关大捷定然有关,那次是实验,以后或许会有更多的应用,边关战事也将随之改变。十五岁时他就出关游历,有心报国,可父亲说过,大明以文臣辖制武官,他若是考武举,就算当上将军,也要受文官辖制。
更何况,经营九边,收回河套,驱逐鞑靼,都需要考兵部和户部等合力协作,后勤和军备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一员猛将。
自有枪炮之后,就再也不是能靠一杆银枪三进三出的赵子龙时代了。
他这才按下心思开始学习准备科举之事,第一次乡试就中举,可没想到之后连着两次会试落第,反倒让有些持才傲物的他冷静下来。
再然后,就发现了千里镜。
他正对这个感兴趣,其实已经拆了不止一个,还用自己的钱又买了两个,外加零零散散买回来的水晶片,私房钱都快花光了。
因为他不光用千里镜望远,还想用它来观星,能够看到的越远,他的视界和思想就走得越远。
本来,差一点他就准备跟父亲说,不参加这次会试了,身为官家子弟,他对官场的一套再了解不过,如今有了感兴趣的东西,真是不想再在这上面浪费时间。
可没想到父亲去东宫几天回来,竟然告诉了他这样一个大秘密!
一想到小太子才不过七岁,就能做出千里镜,他心头就一片火热。父亲是东宫侍读,若是他这次会试能进二甲以上,就有机会留在翰林院,翰林院会选侍讲参加经筵侍讲,每日也会派人去东宫侍讲,相当于助教的身份。
那就有机会见到小太子,与他交流一下,这千里镜除了望远观星,是不是还可以有更多的用处。
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先成为东宫侍讲,进入翰林院,会试得中!
可有可无的科举考试,忽然就变得十分重要,再不容有失!
父亲,待这次会试主考官人选定下后,劳烦帮我找几本主考官的文集。
好啊,没问题!王华自己就经历过多次落第之痛才考中状元,对科举的压力体会深刻,虽然觉得自家儿子有拿状元的实力,但会试之中还有各种因素,主考官的喜好品味,当期的考题难度等等,任意一点都有可能让人功亏一篑。
尤其是李东阳还曾经夸过儿子有状元之才,而他素来专心格物,无心交友,别说那些文人墨客的茶会诗会,就连他自己的婚礼,都差点因为静坐问道错过吉时。
对于这样一心想要做个圣人的儿子,他是没有也不敢施压,免得一个不小心人就跑了,可儿子主动要求加压,他当然乐见其成。
王守仁原本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寻道上,他的理想是成为一个能治世济民的圣人,科举和做官只是其中一条途径,所以并不愿像其他考生一样琢磨时政和考官喜好来做针对性应试复习,所以才会被人称为有状元之才,却连着两次落第。
他要真专心做一件事,那种效率和专注度,也是远胜常人的。
就在他专心准备应试的同时,全国各地的举子们,也都陆陆续续到了京城,开始准备参加弘治十二年的会试。
王守仁自家老爹就是前状元,家中原本就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连内阁大学士李东阳和谢迁都是座上客,想要得到今科会试主考的资料和文集,远比一般考生容易,自然有他骄傲矜持的本钱,也无需通过参加文会诗会来提高自己的名声。
光是李东阳让他做的那篇状元赋,已经把他的声望和仇恨值都拉到峰值,压根不用他自己出手,真到会试前期,就连王华都让他尽量低调,以免招人口舌,被御史盯上,鸡蛋里都能给你挑出骨头来。
他不愿拉仇恨,可来京城刷声望的考生,却多不胜数。
这一年的考生,名气最大的,莫过于唐寅。
唐寅来了?朱厚照喝着奶茶,抱着阿豹,下定决心今年一定得让工部在修整皇宫时,把地龙都通上,否则就算有熏笼火盆银丝碳,这京城的冬天也着实让人煎熬。
他都这么难受了,更不用说原本就体弱的父皇和小公主。
如今的生产力有限,他空有想法那些工坊的匠户没法批量生产,也没办法改变现状。只能让人先改造出来乾清宫文华殿和寝宫三殿,让弘治帝和阁老们办公和休息的时候能够舒服暖和一点。
其他的劳动力,都被他安排去改造贡院了。
没办法,北京城的二月,还是寒冬时分,正常出门的都得穿夹袄,有钱的还可以上皮草,可参加会试的考生,却不能穿带夹层的衣服,以免出现夹带作弊。连带的吃食都要被掰开检查,更不用说衣服和鞋子。
也有人带小炭炉取暖热饭,可是稍有不慎弄脏或是烤着了试卷,这一场就等于白考了。
这一点,长大后的杨慎体会最深刻。当年他第一次参加会试,就已被主考评卷为第一,结果烛花落在卷子上,烧了以致名落孙山,还好他没气馁,三年后再考,依然会试第一殿试第一,摘取状元之冠。
这事儿发生在朱厚照继位之后,所以他的印象十分深刻,加上知道今年这一科会试之中,既有神童和大佬出现,还有唐寅这倒霉的舞弊案发生,他就早早开始做了准备。
从去年入秋以后,朱厚照就先是借着读书名义,将从舅舅和李广那边抄来的银子,赞助了一些用于修理贡院,然后就以怕冷的名义,先从乾清宫坤宁宫,再从贡院,开始做地龙,打火墙。
弘治帝在确认了儿子的能耐之后,除了一些关系到军政要务的大事,其他大多日常政务都交给内阁诸位大佬处理,自己可以一边养病,一边和张皇后一起带孩子。
小公主在过了那个本该夭折的夏天后,身子就一天天好了起来,本就生得粉雕玉琢,还十分爱笑,一笑就露出一对大酒窝,让被困在坤宁宫的张皇后更是视她如珠如宝,而弘治帝以前因为政务繁忙,连最喜欢的大儿子都没多少时间陪伴,现在和小女儿一起养病,接触得越多,自然越心疼这个孩子。
他也真正像他所说的,在坤宁宫和张皇后母女同吃同住,和普通人家的夫妻父女一样,安稳平和,简单干净。
张皇后起初还为张氏兄弟求情,可没想到朱厚照出手比弘治帝干脆厉害得多,不等她哭完,那边已经列出罪证,口供花押,立斩无赦,干脆了当地将张氏兄弟斩首示众,连爵位都请皇帝恩准传给了他们的长子。
张家原本还想闹一闹,可朱厚照也派人明说了,再闹,就继续查,查下去抄家灭祖,连爵位俸禄都甭想了。
张皇后被皇帝困在宫里,守着小公主,张家人见不到皇后,最终也没了办法,再怎么拿孝道备份压人,朱厚照拿着国法怼回去,还有弘治帝给撑腰,给面子的时候承认是亲戚,翻脸的时候根本就不把他们算在族人之内。
张家人终于老实了,该杀的被杀,该袭爵的袭爵,弘治帝这才让他们见张皇后,皇后眼见事已至此,也彻底没了脾气,好在皇帝对她依然如故,既没有冷落,也没有要再选秀纳妃的意思,反而让小太子跟着学习参政,她的地位牢不可破,就这么认了下来,慢慢也就习惯。
毕竟,历朝历代,能像她这样,与皇帝同吃同住,一夫一妻的,空前绝后,她把心思收回来多放一些在照顾皇帝和小公主身上,对张家人那边,也就淡了。
只是,想到两个弟弟的死,对朱厚照这个大儿子,她是怎么也没法再亲近起来。
甚至在朱厚照提出改造乾清宫和坤宁宫暖阁地龙时,她还曾旁敲侧击地提醒过弘治帝,如今的小太子,是不是聪明太过,就好像变了个人似的。
她不敢说什么鬼魂附体被人夺舍,只是试探性地一说,就被弘治帝若有深意的眼神给吓到了。
照儿还是我们的照儿,只不过因为皇后平时对他关心太少,才未发现,孩子长大了,知道心疼父皇和妹妹,有这样孝顺懂事的孩子,你我夫复何求?
张皇后立刻明白,她如今就剩这一个儿子,皇帝的身体不好,还能专宠她一人,后宫清净,她若是再想太多,坏了朱厚照的名声,她这个皇后一样得不了好处去。
感觉,就很憋屈,却又别无选择。只能安慰自己,皇帝对她依然如故,专宠一人,就算没有张家做靠山,她也一样母仪天下。
或许,没有了那两个拖后腿带累她名声的弟弟,小太子也不会再动不动跟她对着干了。如此母慈子孝,夫妻恩爱,日子一样可以过下去。
朱厚照原本准备先给乾清宫弄地龙暖阁,把小公主接过来就行,没想到弘治帝特地把他叫去叮嘱了一番,于是第一个新式带地龙的暖阁就设在了坤宁宫,皇帝除非有政务需要跟内阁商议,否则都会回坤宁宫住。
倒是经常被留在乾清宫暖阁的,成了小太子朱厚照。
好吧,父皇母后恩爱带娃,老婆孩子热炕头,只有他这个童工在读书听政干苦力,可看到父皇和小公主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朱厚照就算累点,心里还是蛮开心的。
原本户部听闻弘治帝要修皇宫的时候,先是吓了一跳,再看国库见底的银子,正头疼着呢,就听说小太子让太监们在宫里开了个小市集,让宫女太监们扮做商贩和采买的百姓,准许他们交易在宫中所得,甚至有些没有打上御用标记的小物件,都可以带出宫去卖了。
其中有不少,就是小太子带着将作坊的几个工匠捣鼓出来的东西。
最受京城百官和百姓们欢迎的,就是这地龙火炕加火墙。
朱厚照还记得,他在穿越到某个20世纪的华国平行世界时,曾听当时的水利专家说过,黄河之水患,最早起源于汉唐,正是因为早年国都位于中原腹地,靠着河洛之水,人口密集,大量砍伐树木却又不曾做过水土保持,导致黄土高坡日渐沙化,黄河也从原来的母亲河变得水患不断。
后世北京的沙尘暴和雾霾,同样是因为树木被过度砍伐和北方草原沙漠化,而如今大明已经开始使用煤炭采暖烧火,那么只要改造好煤炉和烟道,避免煤气中毒,以目前京城的人口密度,用煤远胜过木炭,高效节能环保,不用才可惜。
将作坊按照他的要求,先做出蜂窝煤,可以充分节能,然后又改造了地龙和暖阁,好在弘治帝没有后宫三千,整个紫禁城如今除了太后,就他们一家四口。而太后冬日都去温泉山庄调养,很少住在宫中,只需要先修乾清宫和坤宁宫。
朱厚照也没藏私,准许匠户们将技术传出去,只要先留够人手和材料去改造贡院考巷,其他的人是去给王公贵族还是豪商百官修地龙火墙,他一概不管。
反正,煤矿目前是官营,大家修的地龙火墙越多,烧的煤越多,工部和户部那边收的银子就越多。
改造后的贡院,占地面积比原来几乎扩大了一倍。
每个考巷当中的夹墙都被改造成中空的火墙,脚下还有一趟地龙走过,就算是半开放式的号房,也不至于像原来一样冷如冰窖。
而巷尾原本令所有人望而生畏的恭房,则被小太子让人改成了半封闭的冲水式公厕,每天都有专人负责打扫和清理粪池,不至于再像以前一样满地污物,臭气熏天,严重影响到考生的身心健康。
户部尚书周经和工部尚书徐贯亲自去贡院验收时,看到全新的贡院考号,简直都震惊了。
若不是李东阳千叮万嘱,不可将此事是小太子做主的消息传出去,他们简直就想痛哭流涕地去禀告大明列祖列宗,皇家后继有人,单凭这一样,小太子就能收尽天下读书人的心,功德无量啊!
要知道,每年春闱之时,参加考试的举子,都有在考号里因病弃考,甚至严重的暴病身亡,就算坚持到最后,出来的时候,一个个也都饥寒交迫,困顿不堪,形象全无。
每次进入科举考场,对于考生们而言,都是一场从身体到心理到才智上的综合考验,哪一样过不去都无法走到最后。
出了正月,大部分参加会试的考生都已经抵达京城,去礼部报到,核实身份,领取了文书,备考的同时,各种文会诗会茶会也层出不穷。
其中有一些是举子们自行组织举办的,还有一些就是京中富商或权贵举办,特邀一些在各府名列前茅,此次中试有望的举子聚会,等于提前拉拢关系,举子们也趁机交流心得,打听消息,刷刷个人的声望。
在这大半个月交流中,声望最高的,莫过于顺天府王守仁,应天府唐寅,宁波府丰熙,广西伦文叙四人,巧的是四人都是年少出名,如今三十上下,只是出身各自悬殊,在各地举子心目中,就代表着官、商、士、农四个阶层。
四人的拥趸各不相同,可热情一样高涨,每每在文会之时,就会各自推选代表,说是以诗会友,实际上暗含较量之意,都想在民间博取名声,得到朝中各位大人的主意,方能在日后的官场中领先一步。
然而,王守仁压根不出门,伦文叙没钱也是死宅,只有丰熙和唐寅几乎每会必到,针锋相对,各展所长,两人的拥趸也不少,跟着摇旗呐喊,声势颇大,甚至有赌坊暗中开盘,赌他们谁是今科状元。
只是一开始大家的文会诗会还在正常的酒楼中举行,后来因为人气持续上涨,就有不少富商权贵赞助,提供自家的别院或游园场所,与会的人员,也从单纯的举子,增加了邀请来的官员或大儒,以及助兴的乐伎歌姬。
当然,也少不了那些隔墙或隔江相望的城中贵妇。榜下捉婿的风俗,在大明时期几乎达到高峰,要选择合适的举子,不光是在放榜时抢人,事前也要在各种文会诗会上,找机会观察考量,才能替自家女儿择得佳婿。
举子们心知肚明,尤其是那些尚未婚配的,都如同开屏的孔雀,拼命地展示自己的羽毛。
可谁也比不上唐寅的风采。
伦文叙有才,善对对子,是出了名的伦怼怼,对联精彩,怼人更精彩。
王守仁博学,清谈论道,连李东阳都赞不绝口,却不愿会友,最近更是足不出户,连顺天府同学的宴邀都不去。
丰熙家学渊源,为官数代,家中藏书楼名万卷楼,乃东南最为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东南才子无不已能进丰家万卷楼读书为荣。
唐寅诗画双绝,出口成章,堪称七步作诗,还有一手丹青妙笔,更是技惊四座。
可惜的是,这四人都是少年成名,早早就被人定下婚约,丰熙的儿子如今都已六岁,其余几位虽然尚未有后,可家中都已有正妻在堂,不可能停妻另娶。
唐寅乡试时的座师梁储最喜唐寅之才,在他刚到京城时,就将他介绍给了程敏政,而程敏政此时在李东阳手下教导东宫,自是对这届应考的举子十分关注,想替小太子从中选拔良才美质,以备后用。
虽然此时弘治帝还没最后确定这届会试的主考官,但身为茶陵诗派掌门,李东阳也喜好有才之士,经常在李家举办诗会文会,考校年轻才子,少不得就见到了唐寅和丰熙二人。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