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两位皇子入朝也快三年,明里暗里的势力越发活跃,只是表面上看起来依旧是一片和谐,岁月静好。
    而高坐在御座上的那一位,心里有数,但却旁观不语。
    谁也摸不清他到底在想什么。
    第440章 朋友
    赵知良努力巴结上何文茂的时候,韩德年(沐平)在户部已经安安稳稳地呆了好几个月。他这人虽然志大才疏爱吹牛,但为人大方,送礼请客从不手软,颇有那么几分憨乎乎的买官土财主的架势,因此韩德年在户部低阶官员中,人缘其实挺好的。
    好多人虽然瞧不起他,但也都还挺愿意跟他打交道。这么优秀的请客冤大头,谁不喜欢呢?跟韩德年在一处,今日魁星楼,明日太白楼地热闹组局,美酒好菜不断,又热闹、又好玩,谁还管他是不是草包,至多听他在酒局上多吹几句牛呗。
    酒多了必失言,这还真是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别看韩德年在户部也就是结交了些官位不高的酒肉朋友,但他能获得的资讯一点都不少。这人极聪明,知微见著,又心细如发,因此他无论得到了多细微的消息,都会私底下仔细琢磨一番,该汇报给郑瑛的,从不耽误。
    虽然从八品的韩德年属于六部中最底层的官员,他的那些朋友也大多官位不高,但别小看这些低阶官员掌握的信息。上头无论有什么样的政令,到最后都是由这些低阶官员执行落实,他们从中能够嗅出许多蛛丝马迹。政治风险、主管堂官的想法、私心等等。
    这些不重要的信息汇总起来,就是一张极为严密完整的消息网。
    时间久了,韩德年的关系网逐渐从户部出发,开始慢慢扩展,谁还没几个朋友呢?韩德年请客,从来不介意被请的人带几个闲杂人等过来蹭饭。
    因此韩德年的酒局,凑局和合局成了常态,这个草包土财主偶尔开心了,还会帮人结账呢!这样的朋友谁不喜欢。
    韩德年就是从这样一个又一个的酒局里,获知了赵知良巴结何文茂的消息。他知道了赵知良花大价钱在玲珑阁订了一套极品蓝宝石首饰,又知道了这套蓝宝石首饰,最后出现在了何文茂夫人的身上。
    他还知道了,何夫人戴着这套赵知良送的首饰,去参加了李相夫人举办的花会。
    这其中的信息量可太大了。
    林相告老还乡,最开始的半年,对于朝中的朋党和学生,还有极强的控制力。但他毕竟已经不是首辅,告老还乡之后,离京城也远了。那些靠往日的余威和尊重维持下来的控制力,逐渐开始减弱。
    而林二爷眼下的官位还不够高,地位身份都不足以接替他爹压制之前的那些林党,因此之前林相一脉的势力,其实已经开始分散瓦解。许多人开始想要开始找新的目标抱团。
    比如何文茂。
    何文茂是在林相告老还乡之前,被硬提到户部尚书这个位置上来的,手握重权,按道理来说,他应该春风得意。但实际上,他这个户部尚书,当得有些难受。
    他是六部堂官中,资历最浅的一个,虽然户部十分重要,但是六位尚书论资排辈,他排在最末,和谁都不敢摆架子。再加上人人都知道,他何文茂是林党,林相告老还乡之后,在朝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更加没人帮何文茂撑腰了。
    六部堂官都是宦海沉浮多年的老油条,何文茂的尴尬处境,他们自然都是心里有数的。因此自打何文茂上任,日子就有些难受,他不想得罪人,但又不能不得罪人。户部是钱袋子,税银上来,兜里就那么点底子,掏给谁不掏给谁,都是学问。一楼
    何文茂失去了林相这把巨大的保护伞,又不像之前孙尚书一样,资历深,就算是相爷也得给三分薄面。他日子能不难受吗?任谁朝他伸手,都是一副理直气壮的模样。
    何文茂的确是挺想找林二爷报个团取暖的,可是无奈林二爷自己也只是刚刚升上五品,和他一样,都是仗着老相爷的面子吃饭,谁也不比谁强。
    因此林家这条船,何文茂熬了一年,其实有点呆不住了。但作为一个被贴了标签的林党,跳船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何文茂十分谨慎。
    都是官油子,朝堂上的暗涌,谁心里没点数呢?因此之前温承平按照李相的示意接触他的时候,何文茂感觉到了,这位温大人表面上看起来友好温和,但实际上对他颇有敌意,态度上也有些高高在上。
    何文茂知道,这是因为周尚书倒台,六部尚书有缺的时候,温承平也盯着尚书位,因为他而黄了,温承平心里有怨气。这样的人何文茂敢信任吗?
    当然不敢!
    这些日子里,何文茂其实与几位当朝一品的学生、子侄都搭上了线,他在暗暗观察、也在观望,希望能给自己找一条最合适的出路。
    因为何文茂瞻前顾后,不敢轻易相信别人,几位当朝一品虽然也有心拉拢他,但一直以来也没什么进展。
    这局面就是在赵知良重回兵部之后被打破的。不得不说,李相还是很会用人的,他真的完全了解赵知良,知道这个能力平庸的家伙,真正的优势在哪里。
    赵知良是真的很会走关系。他没花多久时间,就取得了何文茂的信任,让他与李相搭上了关系。而且这两人也是真的非常投脾气,都是那种能力平庸,但油滑不安分的禄蠹类型,真是一拍即合,很快就混成了真正的朋友。
    真朋友!虽然掺杂利益,但也真有几分惺惺相惜的友情的那种。眼下的赵知良,无疑能算是朝中何文茂最信任的人之一。
    在赵知良的牵线搭桥之下,何文茂顺理成章地倒向了李相,双方开始一系列试探性的交往与合作。
    虽然何文茂眼下还不能算是李党,但李相对于这个结果十分满意。
    至于郑瑾,他倒是无所谓。因为淳州军械案的事,何文茂本身就有把柄抓在他手里,他眼下只是还没有用何文茂而已。郑瑾很有把握,这个何文茂,是他能够控制住的人之一。
    然而不论郑瑾还是李相,都万万没想到,真正能对何文茂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人,其实就是那个毫不起眼的赵知良,这件事所酿成的恶果,是许多人都无法承担的。
    第441章 嘉奖
    年底,安国公的奏疏进京。果然如蒋文斌之前所料,今年北境的阵亡将士比往年多了许多,军需损失也异常高,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北境今冬已经是连续第二年天灾了。
    从十月起,北境就闹起了雪灾。燕门关以南在安国公和新任经略使穆承信的主持下积极抗灾,目前看起来情况还可控,至少能撑过这个冬天。穆承信紧急调了军粮赈灾,并且已经上疏让朝廷运粮去北境。
    穆承信和安国公原本已经计算好了,留出北境将士三十日的口粮,其余军粮全部调集出来先赈灾,至少让北境百姓能活下去,能活下去就不会乱起来闹民变,也不会有大量流民入关内。眼下北境形势不佳,边境以外强敌环伺,因此北境十州绝不能乱,否则内外交困,很可能一发不可收拾。
    三十日,已经足够户部调集赈灾粮运往北境,这样一来也能保证军中将士不断粮。
    因为安国公和穆承信经略使积极赈灾,再加上这一年秋天其实收成不错,老百姓手里有些余粮,因此北境还是安安稳稳地度过了这个年关。再加上冬日最冷的时候,安国公让十州州府腾了官衙安置百姓,因此燕门关内还算平稳,冻死或者饿死的人并不多,也没有逃荒潮。
    而朝廷这边,因为何文茂调粮迅速,运送及时,还被皇上大大嘉奖了一番。
    而何文茂的本事还不止如此,年后皇上看到户部交上来的盘库奏疏,发现了更大的惊喜。他发现这个任户部尚书不到两年的何文茂,真是个比孙尚书强了许多的当家人。
    这几年不及前几年风调雨顺,总有天灾,北境也不平安,正是花钱的时候,况且年关前北境赈灾,运出去那么多库粮,而奏疏送上来,皇上一看,在何文茂的管理之下,户部的家底居然还很能看得过去。
    皇上很开心,再一次当着文武百官嘉奖了何文茂,还将自己平时用的一管毛笔赏了他,同时还嘉奖了户部上上下下全部官员,包括户部侍郎谢常静,还有度支主事顾三爷。
    一管毛笔虽然不值钱,但政治意义却很大。这可不仅仅是个面子问题了,这代表着皇上对于何文茂政绩的认同。
    要知道,矜矜业业许多年户部尚书的孙尚书,可还没得到过皇上这样的认同呢!当下兵部孙尚书的脸色就有些不好看,他暗暗瞥了何文茂一眼,心里生出些许疑惑来。
    孙尚书做了这么多年的户部尚书,而且是在林相手底下夹缝求生,因此能力绝对是毋庸置疑的。他对于户部那些底子,心里隐约有数。从户部出来之后,近两年的钱粮进出他虽然没有具体数字,但根据多年的经验,大体还是估出个数的。
    根据何文茂报出来奏疏银子暂且不论,这库粮和布匹的数目是在跟孙尚书心中预估的数字差异有些大,因此孙尚书心里开始止不住的犯嘀咕。女生
    孙尚书当场并没有提出质疑。他眼下是兵部尚书,眼下拿不出任何实证,怎么好将手伸长插手人家户部的事。
    但这件事被孙尚书记在了心里,他在户部多年,自然在户部攒下了许多人脉亲党,这些人中有不少在何文茂上位之后,被调离,但也有一些人,还依旧留在户部。
    孙尚书散朝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联系了他在户部的老下属,想问问今年户部拿出来的数据怎么那么漂亮。
    孙尚书的老下属其实也不太清楚到底怎么回事,都是户部老人,他们对于今年的核报数据也颇为疑惑。但是年头年尾各地交上来的库单,都是在户部汇总的,核算都是在户部衙门进行,至少在户部衙门里的这些账目,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各地报上来的数目与往年差异也不算大,因此一时半刻,也找不出什么毛病。
    况且何文茂办事漂亮,户部上上下下都得了嘉奖,连孙尚书的老部下也一起得了便宜,他其实也不是很积极为孙尚书查验旧账。只是依着孙尚书的吩咐,将近两年交来户部的账册粗粗过了一遍,得出个没问题的结论。
    户部的老人虽然觉得有点奇怪,但都不愿意细究,而像是谢常静、顾三爷这样入户部不过一两年,没什么经验的官员就更看不出猫腻了。顾三爷这个度支主事办事是很认真的,他至少能保证从他手下过的帐是绝对没问题的,公事公办,绝无猫腻。
    而侍郎谢常静也是一样。何文茂眼下与李相勾勾缠缠,作为谢相的儿子,谢常静绝对不可能帮着何文茂在账面上搞猫腻,这一点孙尚书还是有把握的。
    但有多年经验的老户部尚书,孙尚书确定何文茂交上去的数目绝对有问题,因此他依旧不放弃地暗中找人查验。这件事自然瞒不过户部底层官员韩德年。
    韩德年不敢耽搁,立刻将孙尚书偷偷查何文茂的事,报给了郑瑛,与此同时,韩德年也开始着手核查何文茂自打上任以来的所有户部度支,想要弄清楚,为什么孙尚书会暗中找人查户部的帐。
    而朝堂上这一切风起云涌,暂时还未影响到穆家,安国公府至少眼下还算平静,虽然穆家的这个年过得十分冷清萧索,穆红裳的爹爹、叔父和哥哥们都没法从北境回来,顾仪兰和穆征衣小两口依旧处于两地分居状态,但目前一切看起来都在渐渐好转,比祸事不断的秋天可强多了。
    至少在顾仪兰的精心照料下,穆二夫人的身体真的恢复了,过年时她甚至还有精神陪着穆老夫人一同守夜。
    至少穆凌衣在穆红裳和穆锦衣的联合看管下,没能偷偷溜去北境,这一年的新年,穆老夫人膝下至少还有三个孙子孙女陪着过年,也不算过于凄凉萧索。
    至少北境冬日里遭遇的雪灾已经顺利过去,天气渐渐暖和起来,形势渐渐平稳,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第442章 元宵
    这一年的正月十五,穆老夫人特意在长街上的茶楼定了雅间,带着儿媳们和孙媳、孙子、孙女一齐去赏灯。
    其实穆老夫人上了年纪之后,很少主动去这些闹闹腾腾的场合,上一次她出门去看元宵灯会,还是顾仪兰和穆征衣成亲前,为了相亲家,才和顾夫人一齐相约赏灯呢。
    而这一次,因为穆承芳去世了,北境又遇到雪灾,整整一个冬天,家里的女人们都在担惊受怕,既担心戎狄人会趁天灾侵略,又担心北境十州赈灾不及时,出流民之祸。
    担惊受怕了好几个月,好不容易平安熬到过年,男人们在北境都回不来,团圆是不可能了,因此穆家的这个年关,过得实在是冷清,团年饭的桌上没什么喜庆气氛,从老到小一个个穿着素服,气氛也是沉闷。
    按理来说,家里有人去世,过年时是这个气氛也是正常。但这在旁人家里正常,在穆家就不太正常了。
    穆家其实没有守制的规矩,因为穆家的情况是没法遵守什么孝期传统的,若是穆铁衣和穆驰衣过年能够回家,穆氏夫人们一样还是要一点都不耽搁的为他们相亲娶妻。
    家中最年长的穆老夫人从十六岁嫁进穆家开始,已经经历过许多次生死离别。
    当年老安国公的长兄战死,长嫂伤心而亡,还不足一年,穆老夫人就嫁进了门,进门没多久,公爹就战死沙场,两年之后,老国公的三弟也阵亡,就剩下四弟,也就是穆承芳的亲生父亲。
    而穆承芳的父亲也是在二十六岁那年阵亡。老一辈最后战死的就是穆老夫人的丈夫,老国公爷阵亡那年是四十五岁,和穆承芳病逝时的年纪其实差不多。
    这一场接一场的丧礼,都是穆老夫人亲自操办的。就是这样一场接一场的生离死别,才将她磨练成今日这般坚毅的模样。穆老夫人清楚,她的儿媳们,必须也像她一样,穆家的女人必须习惯这一切,因此她留了几个月的时间让儿媳们悲痛缅怀逝去的亲人,但并没打算让她们过久地沉浸于悲伤之中。
    她们必须尽快走出来,继续坚强地站直了,撑住安国公府,为了北境的男人们,撑起这个家。
    因此穆老夫人才决定,正月十五日,带上全家人去赏灯,不管儿媳们怎么想,也不管孙媳、孙子、孙女是不是情愿,她都打算固执地强迫他们向前看。
    幸运的是,新寡的穆二夫人虽然还沉浸在难过中,但她能够理解婆婆为何这样做。她知道婆婆是对的,丈夫没了,她还有儿子们,还有儿媳妇。她不能这样消沉下去,她得像婆婆一样,成为孩子们的支柱。
    因此穆老夫人提出去赏灯之后,第一个站出来响应的,反倒是鬓边簪着白花的穆二夫人。
    也同样在为公爹戴孝的顾仪兰显然十分吃惊。她是在顾大学士和顾夫人的严格教养下长大的,对于穆家的观念,有些时候其实接受得不算顺利。比如眼下,她就认为公爹去世还没半年,家里人就结伴去赏灯,在她从小接受的教育里,这样其实是不敬且显得有些凉薄。
    穆红裳其实注意到了顾仪兰那一瞬间的吃惊。但她当面什么都没提,而是在入夜以后,也没带丫鬟,独自去了一趟顾仪兰的院子。
    姑嫂两人一直聊到了半夜,顾仪兰送穆红裳出门的时候,表情明显释然了许多。
    红裳,幸好有你来劝我,她牵着穆红裳的手,十分诚恳地道着谢:若非有你,我岂不是要误解祖母和母亲许久。她们这样辛苦,我却还要如此误会她们的用心,我可真是
    大嫂没有错,只是嫁进门的日子还短,没有事事习惯而已。穆红裳朝顾仪兰笑着摇摇头:你又不像我,从小到大,所有道理都是祖母亲自教的,自然能理解她是怎么想的。
    就你会安慰我。顾仪兰也溢出几丝微笑:家里有你可真好!
    大嫂也就现在念着我好,穆红裳故意开着玩笑:等过些日子,大哥回家了,你就想不起我是谁了。
    恋耽美

章节目录

慕红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np只为原作者作者:旺财是只喵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作者:旺财是只喵并收藏慕红裳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