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百度云(66)
李大人这是要问我的罪?谢相冷笑一声:若是李大人觉得我决狱不明,那就请李大人上一封弹劾奏疏,请皇上派人将我三十年来在大理寺和刑部办过的案子好好理一理,看看到底有何谬误。
二位大人,就事论事,不要斗气。管着敕属堂的顾大学士立刻开口和稀泥:眼下就崔文举和赵知良的案子。谢大人得有理,崔文举和赵知良都是三品高官,对待他们的案子,的确应该慎之又慎,请有经验的刑名官会审是必要的。只是李大人所言也有道理,这二人是地方官,就算眼下将二人停职,送入京城候审,也还是要派人往地方去细查,在地方审也有便利之处。
谢相憋着气片刻没吭声,看样子是在犹豫要不要给顾大学士面子似的,几秒钟之后才又开口:即便如此,也应当是在大理寺或者刑部选了有经验的刑名官前往真定府和凤州。皇上,臣不是不相信王爷们。臣是个三十年的老刑名了,旁人不知,臣是清楚的,那些犯官罪员为了脱罪,可是什么事都能做出来的。王爷们年轻无经验,臣是怕
谢大人嘴上得好听,实际上不还是不相信王爷们的能力?谢相话还没完,李相就在一旁凉凉地补了一句。
好了,皇上摆了摆手,止住了李相和谢相的争执:朕的儿子们还没有开口,你们倒先闹腾上了。
五,六,皇上扫了一眼信王和仪王,开口道:你们上朝也已经三个月了,朕原本就打算,最近开始慢慢让你们学着办差。之前朕原本是想在六部找些事让你们慢慢学着办,若有什么不明白,六部尚书、三相并顾大学士,都可以教你们,跟着他们学处理政事,朕也放心。而眼下朕听了冯尚书的话,却也觉得有道理,崔文举和赵知良都是地方官,御史所奏之事又牵涉甚广,从此入手熟悉政务倒也不错。既然如此,那你们自己决定吧,是留在京中在六部领些差事,还是去办案。
父皇,仪王微笑着向皇上微微躬身:儿臣自幼听父皇教诲,大明无偏照,至公无私亲。故以一人治下,不以下奉一人。为君者,自然明德慎罚,以益下。儿臣愿意赴凤州或真定府办案。
第173章 运气
仪王话说的漂亮,立场也明确,他希望去地方查案。谢相目光微微一闪。他就知道仪王不会错过这样可以证明自己能力的好机会。
在六部领些琐碎差事和出京办理地方大员的重案能一样吗?初入朝堂的皇子,若是能将如此复杂的案子办得漂亮,皇上一定会对他刮目相看。
皇上听了仪王的回答,不置可否的样子,轻轻点了点头,又将目光投向了一旁的信王。
信王的风格显然挺朴实,他只简单答了一句:但凭父皇吩咐,儿臣一定尽心竭力。
短短一句话,意思也是很明了了。无论派他做什么都尽心竭力,至于是出京办案,还是留在京中领六部事务,他无所谓,皇上决定就好。领了差事他尽力去做好就是。
这个务实的态度很显然也很讨皇上喜欢,皇上微微点了点头,思忖了片刻就做了决定:既然小六想要去办案,那小五也去办案吧,刚好两件案子,你们一人领一件,朕再从大理寺选两个有经验的刑名官协助你们。
皇上金口一开,这就是板上钉钉了,李相顿时松了口气,他瞟了一旁的谢相一眼,发现谢相的脸色有些黑,似乎正在愤然瞪着刑部尚书。而刑部尚书额头上渗出了汗珠,低着头不敢看谢相的模样。
呵李相忍不住有些微得意。看来谢相这个老家伙是谨慎过了头啊!虽然提前布局想要会审赵知良,但却不放心冯尚书,没提前跟他通个气,这下可好,冯尚书当着满朝文武提出让皇子出面办案,姓谢的这次可算是白忙一场了。
李相知道眼下他该做的是什么,他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尽力劝仪王去真定府。至于崔文举,落在信王手里大约是落不了好的。不过没关系,捞不出来就算了,反正也只是温承平的妻舅,也牵涉不到他,最重要还是保住赵知良。
对于林相和顾大学士来说,这案子跟他们没关系,因此两不相帮,皇上有问就说两句,皇上不问一语不发,皇子们被派到哪里,对他们来说区别不大。因此林相根本就懒得发表意见,而顾大人则十分认真的推举了几个稳妥的刑名官,作为协助皇子的人选,让皇上定夺。
李相倒是很积极,联合礼部尚书一起,找了个合适的理由,让皇上当场订下了仪王和信王的去处。
谢相表面上脸色黑沉,就这样束手无策地看着李相一力促成了信王去凤州,仪王去真定府。
这可真是大家都很满意的结果啊!
朝中发生的这一切,理论上来说,都跟安国公府的穆家人没关系。穆老夫人和几位穆氏夫人关心的也只是早上递进宫的折子,对她们来说,皇子和朝臣们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只要不耽误北境事务就好。
散朝后不久,穆征衣捎回了消息,说皇上允了补两万匹战马入北境,户部拨款采买一万匹,另外一万匹从秦凤路和靖北路调集。
事情如此顺利,穆家人得到消息之后都很开心,只除了依旧愁眉不展的穆三夫人。
安国公捎来奏疏的时候,同时还捎来了一大叠家信,安国公的信里倒没说什么,只说边关形势严峻,因此原本打算十月底让穆承信请旨回京,看来要推迟,争取年前让穆承信回来过年。
得到消息的穆三夫人虽然有些失望,但也还能接受,她又不是第一天做穆家媳妇,战场形势变化,北境的男人们归期不定是常事,她早就习惯了。
然而穆铁衣给穆红裳捎来的信里说的另一件事,倒让穆三夫人日夜悬心。穆铁衣在信里告诉穆红裳,这些日子边关不宁,戎狄人总想越境抢掠民夫,边关三州的防守压力极大,他和穆驰衣最近很忙。
穆铁衣还说,妹妹捎去的背包很好用,可以负重更多,远距离行军尤其有用。他看了之后自己掏钱买布料,在北境找了个人做了五百个,给他和穆驰衣麾下的军士们一人发了一个。
他还说妹妹的背包像是救命神物,说是他们巡防时遇到了埋伏,一根冷箭直接射到了穆驰衣后背上,当时他都吓出一身冷汗,可穆驰衣背后的背包被冷硬的军粮麦饼塞得满满的,戎狄人这一箭居然没射透,穆驰衣算是靠着妹妹的背包捡回一条命。
他还像是说笑话似的告诉穆红裳,他一向觉得军粮麦饼硬得像石头,之前不敢抱怨,怕别人笑他是娇气的少爷兵。眼下可有了实据,这麦饼连冷箭都能挡得住,可不是比石头还硬?
战场上刀剑无眼,从军已经大半年,见惯了生死的穆铁衣说起这些事云淡风轻。他和穆驰衣两人是真的觉得穆驰衣这次能保住命,都是家中弟妹的护佑。没有那个手工粗劣背包,穆驰衣这一次就算不死也是重伤,哪能这样全须全尾的回营。
只是战场上的穆铁衣和穆驰衣虽然觉得这不算大事,但这一根冷箭加石头麦饼的笑话却吓坏了穆驰衣的亲娘穆三夫人。
穆家头一天晚上收到的北境捎来的奏疏和家信,穆三夫人听说了穆驰衣差点送命的消息后,脸立刻青了,她强撑着回了房,对着丈夫和儿子捎回来的家信偷偷哭了一场。
当天晚上,穆三夫人几乎一整晚都没能安睡,她前半夜翻来覆去的睡不着,满脑子乱哄哄,一直在担心战场上的穆驰衣,而后半夜好不容易入眠,却又开始没完没了的做噩梦。
一整夜,她梦到的都是战场上的丈夫和儿子浑身是血的模样,不到五更天,就硬生生地被噩梦吓醒不敢再睡了。天还没亮,穆三夫人就带着丫鬟们去了武英堂,在武英堂给先祖们磕头烧香,希望穆氏先烈能保佑北境的将军们平平安安。
这样熬过一夜,穆三夫人的精神自然差劲得很,上午去向穆老夫人请安的时候,一张脸又青又灰,简直憔悴极了。
第174章 离家
穆三夫人天还没亮就跑去武英堂烧香,全家人当然都知道了。安国公夫人数落了穆红裳,觉得她不该将穆驰衣在战场上遇险的事告诉穆三夫人。
穆老夫人倒是觉得不该瞒着自己的儿媳,在她看来,做母亲的总希望知道孩子的所有消息,无论是好是坏,任何消息都不应该瞒着当娘的。
穆老夫人当然很理解儿媳的心情,她叹着气劝道:驰衣这不是好好的吗。你的心思也不要太重。他是武将,总要上战场的,你总得习惯。我早说了,做武将的妻子不易,做武将的母亲更难。你要放宽心,别平白把自己熬坏了。
母亲,我知道的。穆三夫人苦笑着点点头:是我不好,天还没亮就跑去武英堂折腾,惊动了一家子,也让您担心了。
我又没怪你,穆老夫人摇摇头:烧个香,能换来你心安是好事。
母亲说的没错,一旁的四夫人也十分关心地开口:不如三嫂也去庙里走走,也去佛祖面前烧个香,求佛祖保佑驰衣平安。
说这些做什么,穆三夫人摇摇头:咱们家不讲究那些。
只是我不讲究那些,穆老夫人立刻说道:但之前你们四叔母在世时,也是很信佛的,日日在家里烧香念佛,隔了三五个月还要去庙里住两日吃个斋,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只要你能安心些,怎样都好。不如你就去庙里走走,也像你们四叔母之前似的,在庙里住两日,做个功德,兴许心情能好些。
是啊三弟妹,安国公夫人也点头:之前四叔母总是去京城北郊青莲山的净慧寺,她总说大相国寺香火虽旺,却失了清净,诚心礼佛还是要往净慧寺,安安静静的住两日,听师父说法。不如三弟妹也往净慧寺走走,只当散心,我让红裳陪着你在庙里住两日。
这是个好主意。穆老夫人立刻点头:老三媳妇去散散心也好,也去求个平安符,回头我让人捎去北境给驰衣,你也安心些。让红裳陪着,左右这小丫头成日间在家里也是到处瞎折腾的淘气。
穆三夫人没考虑太久就点了头。只要她儿子能一直平平安安的,别说礼佛,就算让她常年吃素也行。
但穆三夫人也清楚,穆家真的没有求神拜佛的传统,穆家烧香一向只烧给武英堂的穆氏先烈将军。婆母和妯娌们提出让她去京郊礼佛,真的只是为了让她心情好一些。
她清楚,但却无法拒绝。因为眼下,她的确需要去庙里求求佛,多少寻些心理安慰。
那就这样定了,穆老夫人拍板:明日让征衣告个假,送你们去净慧寺,等过两天我再叫他去接你们。
陪着三叔母去京郊净慧寺,穆红裳当然十分愿意。一则她的确想要陪陪正在担忧难过的三叔母,二则穆红裳长这么大,还没去过庙里礼佛呢,连大相国寺她都没去过,更别提京郊净慧寺了。
穆老夫人只拜穆氏先烈,不信神佛,而四太夫人是在穆红裳小姑母嫁去平安州那年去世的,那时候穆红裳还没出生呢,连穆征衣也只有两岁而已,所以这个家里,是真的许久都没有人礼佛了。
事情定下来之后,安国公夫人就忙起来了,三弟妹精神不佳,出门礼佛的诸多事项都由安国公夫人张罗。
她立刻派人先出发去净慧寺安排,又开始准备女儿和弟妹在庙里需要用的行李物品。虽然三夫人只是出门两日而已,但安国公夫人样样准备得周到齐全。
忙了一日的安国公夫人到晚间也没能闲下来,好不容易在晚饭时间得些空闲,她又忙着抓着女儿教育,让她在庙里时乖一些,不要乱跑,不许让三叔母担心,也不许惹三叔母心烦。
不用嘱咐那么仔细,穆老夫人看见长媳如此小心,忍不住摇头笑起来:你呀,太操心。红裳这孩子淘气归淘气,但从来都心里有数,哪里用得着你如此不放心。
母亲安国公夫人低下头,想说什么却又没有开口。
瞧见儿媳如此,穆老夫人呵呵笑起来:你是不是又觉得我惯着红裳了?你呀,哪里都好,就是太过仔细,心又重。不是我爱说,红裳这一点怕是随了你。小姑娘年纪不大,惯能操心,我看一定都是跟你学的。
我才不是,穆红裳朝祖母笑嘻嘻:我明明是跟祖母学的。
你说什么就是什么。穆老夫人轻轻捏了捏孙女红润的脸蛋:我也没什么好嘱咐你,去寺里好好陪着你三叔母清净两日。
知道了,穆红裳点点头:祖母,您放心吧,我一定会尽力劝三叔母放宽心的。
母亲担心儿子,你劝也劝不来,穆老夫人摇摇头,抬头看了一眼安国公夫人:你以为你娘不担心铁衣吗?她也是与你三叔母一样担忧,她这样操心你,事事念叨,未尝不是因为惦记着战场上的铁衣,看又看不见,想担心都够不着,就只能盯着你念叨了。
哥哥们会一直平平安安的。穆红裳笑了,大眼弯弯像月牙一样:祖母放心,娘亲也放心,我去了庙里也认真给菩萨磕个头,让菩萨保佑爹爹、叔父们还有哥哥们都平安。
安国公夫人正想要开口再说什么呢,就看见穆征衣匆匆由门外走进来。穆红裳一看到哥哥回来了,立刻笑着凑了过去:大哥!我正盼着你回来呢。祖母派人送了口信给你,你收到了吗?告假了吗?
我正要说这事儿呢。穆征衣笑着摸了摸穆红裳的头:大哥明日一早送你和叔母去庙里,但是过几日不能去接你了。让青衣去接你们好不好?
怎么了?穆老夫人问道:过两日你有事?
我要随仪王爷去真定府。穆征衣答道:今日朝中出了些事,听说是真定府府尹和秦凤路安抚使被御史参了,皇上派了仪王和信王去真定府和凤州办案。
第175章 上香
宵金卫怎会派你去?听了穆征衣的话,穆老夫人脸上的笑容顿时一僵:皇子去查案,一来一回不得几个月?你回京是为了相亲娶妻的,一个在宵金卫挂闲的外任武官,又不是正经的禁卫,这样的差事怎会派了你?
我也是这样说,穆征衣摇摇头:并非是宵金卫统领俞诚期的命令,是仪王亲自找了我,不像是命令,倒像是请托,只说请我护送他到真定府,等他诸事安排停当就可回京。他如此客气,我倒不好推脱。
哼!穆老夫人冷哼一声,又搬出了她那句常挂在嘴边的名言:我说什么来着?皇上的这两个儿子,都是走一步算十步的人物。
王爷还能缺了护卫?安国公夫人也皱起眉:做什么非要让征衣陪他一同去真定府。他越是如此,越让我不放心。
给你相公写回信的时候,顺便说说这件事。穆老夫人想了想之后答道:其余的不管,征衣,到了真定府你就回来,仪王若是再找借口留你,直接推了便是。管他什么目的,我们不理就是。他想争储,自然愿意多多结交征衣,虎符在我们穆家,这两位不盯着我们才奇怪。另一个不也是一样?堂堂皇子,三天两头请我孙女喝茶吃点心,哼!谁也不比谁强。
穆红裳嘴唇动了动,挺想替郑瑛解释一句的,她真的认为郑瑛是个很温柔的好人。但最终,穆红裳还是什么都没说,反正说了祖母也不会信。
恋耽美
二位大人,就事论事,不要斗气。管着敕属堂的顾大学士立刻开口和稀泥:眼下就崔文举和赵知良的案子。谢大人得有理,崔文举和赵知良都是三品高官,对待他们的案子,的确应该慎之又慎,请有经验的刑名官会审是必要的。只是李大人所言也有道理,这二人是地方官,就算眼下将二人停职,送入京城候审,也还是要派人往地方去细查,在地方审也有便利之处。
谢相憋着气片刻没吭声,看样子是在犹豫要不要给顾大学士面子似的,几秒钟之后才又开口:即便如此,也应当是在大理寺或者刑部选了有经验的刑名官前往真定府和凤州。皇上,臣不是不相信王爷们。臣是个三十年的老刑名了,旁人不知,臣是清楚的,那些犯官罪员为了脱罪,可是什么事都能做出来的。王爷们年轻无经验,臣是怕
谢大人嘴上得好听,实际上不还是不相信王爷们的能力?谢相话还没完,李相就在一旁凉凉地补了一句。
好了,皇上摆了摆手,止住了李相和谢相的争执:朕的儿子们还没有开口,你们倒先闹腾上了。
五,六,皇上扫了一眼信王和仪王,开口道:你们上朝也已经三个月了,朕原本就打算,最近开始慢慢让你们学着办差。之前朕原本是想在六部找些事让你们慢慢学着办,若有什么不明白,六部尚书、三相并顾大学士,都可以教你们,跟着他们学处理政事,朕也放心。而眼下朕听了冯尚书的话,却也觉得有道理,崔文举和赵知良都是地方官,御史所奏之事又牵涉甚广,从此入手熟悉政务倒也不错。既然如此,那你们自己决定吧,是留在京中在六部领些差事,还是去办案。
父皇,仪王微笑着向皇上微微躬身:儿臣自幼听父皇教诲,大明无偏照,至公无私亲。故以一人治下,不以下奉一人。为君者,自然明德慎罚,以益下。儿臣愿意赴凤州或真定府办案。
第173章 运气
仪王话说的漂亮,立场也明确,他希望去地方查案。谢相目光微微一闪。他就知道仪王不会错过这样可以证明自己能力的好机会。
在六部领些琐碎差事和出京办理地方大员的重案能一样吗?初入朝堂的皇子,若是能将如此复杂的案子办得漂亮,皇上一定会对他刮目相看。
皇上听了仪王的回答,不置可否的样子,轻轻点了点头,又将目光投向了一旁的信王。
信王的风格显然挺朴实,他只简单答了一句:但凭父皇吩咐,儿臣一定尽心竭力。
短短一句话,意思也是很明了了。无论派他做什么都尽心竭力,至于是出京办案,还是留在京中领六部事务,他无所谓,皇上决定就好。领了差事他尽力去做好就是。
这个务实的态度很显然也很讨皇上喜欢,皇上微微点了点头,思忖了片刻就做了决定:既然小六想要去办案,那小五也去办案吧,刚好两件案子,你们一人领一件,朕再从大理寺选两个有经验的刑名官协助你们。
皇上金口一开,这就是板上钉钉了,李相顿时松了口气,他瞟了一旁的谢相一眼,发现谢相的脸色有些黑,似乎正在愤然瞪着刑部尚书。而刑部尚书额头上渗出了汗珠,低着头不敢看谢相的模样。
呵李相忍不住有些微得意。看来谢相这个老家伙是谨慎过了头啊!虽然提前布局想要会审赵知良,但却不放心冯尚书,没提前跟他通个气,这下可好,冯尚书当着满朝文武提出让皇子出面办案,姓谢的这次可算是白忙一场了。
李相知道眼下他该做的是什么,他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尽力劝仪王去真定府。至于崔文举,落在信王手里大约是落不了好的。不过没关系,捞不出来就算了,反正也只是温承平的妻舅,也牵涉不到他,最重要还是保住赵知良。
对于林相和顾大学士来说,这案子跟他们没关系,因此两不相帮,皇上有问就说两句,皇上不问一语不发,皇子们被派到哪里,对他们来说区别不大。因此林相根本就懒得发表意见,而顾大人则十分认真的推举了几个稳妥的刑名官,作为协助皇子的人选,让皇上定夺。
李相倒是很积极,联合礼部尚书一起,找了个合适的理由,让皇上当场订下了仪王和信王的去处。
谢相表面上脸色黑沉,就这样束手无策地看着李相一力促成了信王去凤州,仪王去真定府。
这可真是大家都很满意的结果啊!
朝中发生的这一切,理论上来说,都跟安国公府的穆家人没关系。穆老夫人和几位穆氏夫人关心的也只是早上递进宫的折子,对她们来说,皇子和朝臣们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只要不耽误北境事务就好。
散朝后不久,穆征衣捎回了消息,说皇上允了补两万匹战马入北境,户部拨款采买一万匹,另外一万匹从秦凤路和靖北路调集。
事情如此顺利,穆家人得到消息之后都很开心,只除了依旧愁眉不展的穆三夫人。
安国公捎来奏疏的时候,同时还捎来了一大叠家信,安国公的信里倒没说什么,只说边关形势严峻,因此原本打算十月底让穆承信请旨回京,看来要推迟,争取年前让穆承信回来过年。
得到消息的穆三夫人虽然有些失望,但也还能接受,她又不是第一天做穆家媳妇,战场形势变化,北境的男人们归期不定是常事,她早就习惯了。
然而穆铁衣给穆红裳捎来的信里说的另一件事,倒让穆三夫人日夜悬心。穆铁衣在信里告诉穆红裳,这些日子边关不宁,戎狄人总想越境抢掠民夫,边关三州的防守压力极大,他和穆驰衣最近很忙。
穆铁衣还说,妹妹捎去的背包很好用,可以负重更多,远距离行军尤其有用。他看了之后自己掏钱买布料,在北境找了个人做了五百个,给他和穆驰衣麾下的军士们一人发了一个。
他还说妹妹的背包像是救命神物,说是他们巡防时遇到了埋伏,一根冷箭直接射到了穆驰衣后背上,当时他都吓出一身冷汗,可穆驰衣背后的背包被冷硬的军粮麦饼塞得满满的,戎狄人这一箭居然没射透,穆驰衣算是靠着妹妹的背包捡回一条命。
他还像是说笑话似的告诉穆红裳,他一向觉得军粮麦饼硬得像石头,之前不敢抱怨,怕别人笑他是娇气的少爷兵。眼下可有了实据,这麦饼连冷箭都能挡得住,可不是比石头还硬?
战场上刀剑无眼,从军已经大半年,见惯了生死的穆铁衣说起这些事云淡风轻。他和穆驰衣两人是真的觉得穆驰衣这次能保住命,都是家中弟妹的护佑。没有那个手工粗劣背包,穆驰衣这一次就算不死也是重伤,哪能这样全须全尾的回营。
只是战场上的穆铁衣和穆驰衣虽然觉得这不算大事,但这一根冷箭加石头麦饼的笑话却吓坏了穆驰衣的亲娘穆三夫人。
穆家头一天晚上收到的北境捎来的奏疏和家信,穆三夫人听说了穆驰衣差点送命的消息后,脸立刻青了,她强撑着回了房,对着丈夫和儿子捎回来的家信偷偷哭了一场。
当天晚上,穆三夫人几乎一整晚都没能安睡,她前半夜翻来覆去的睡不着,满脑子乱哄哄,一直在担心战场上的穆驰衣,而后半夜好不容易入眠,却又开始没完没了的做噩梦。
一整夜,她梦到的都是战场上的丈夫和儿子浑身是血的模样,不到五更天,就硬生生地被噩梦吓醒不敢再睡了。天还没亮,穆三夫人就带着丫鬟们去了武英堂,在武英堂给先祖们磕头烧香,希望穆氏先烈能保佑北境的将军们平平安安。
这样熬过一夜,穆三夫人的精神自然差劲得很,上午去向穆老夫人请安的时候,一张脸又青又灰,简直憔悴极了。
第174章 离家
穆三夫人天还没亮就跑去武英堂烧香,全家人当然都知道了。安国公夫人数落了穆红裳,觉得她不该将穆驰衣在战场上遇险的事告诉穆三夫人。
穆老夫人倒是觉得不该瞒着自己的儿媳,在她看来,做母亲的总希望知道孩子的所有消息,无论是好是坏,任何消息都不应该瞒着当娘的。
穆老夫人当然很理解儿媳的心情,她叹着气劝道:驰衣这不是好好的吗。你的心思也不要太重。他是武将,总要上战场的,你总得习惯。我早说了,做武将的妻子不易,做武将的母亲更难。你要放宽心,别平白把自己熬坏了。
母亲,我知道的。穆三夫人苦笑着点点头:是我不好,天还没亮就跑去武英堂折腾,惊动了一家子,也让您担心了。
我又没怪你,穆老夫人摇摇头:烧个香,能换来你心安是好事。
母亲说的没错,一旁的四夫人也十分关心地开口:不如三嫂也去庙里走走,也去佛祖面前烧个香,求佛祖保佑驰衣平安。
说这些做什么,穆三夫人摇摇头:咱们家不讲究那些。
只是我不讲究那些,穆老夫人立刻说道:但之前你们四叔母在世时,也是很信佛的,日日在家里烧香念佛,隔了三五个月还要去庙里住两日吃个斋,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只要你能安心些,怎样都好。不如你就去庙里走走,也像你们四叔母之前似的,在庙里住两日,做个功德,兴许心情能好些。
是啊三弟妹,安国公夫人也点头:之前四叔母总是去京城北郊青莲山的净慧寺,她总说大相国寺香火虽旺,却失了清净,诚心礼佛还是要往净慧寺,安安静静的住两日,听师父说法。不如三弟妹也往净慧寺走走,只当散心,我让红裳陪着你在庙里住两日。
这是个好主意。穆老夫人立刻点头:老三媳妇去散散心也好,也去求个平安符,回头我让人捎去北境给驰衣,你也安心些。让红裳陪着,左右这小丫头成日间在家里也是到处瞎折腾的淘气。
穆三夫人没考虑太久就点了头。只要她儿子能一直平平安安的,别说礼佛,就算让她常年吃素也行。
但穆三夫人也清楚,穆家真的没有求神拜佛的传统,穆家烧香一向只烧给武英堂的穆氏先烈将军。婆母和妯娌们提出让她去京郊礼佛,真的只是为了让她心情好一些。
她清楚,但却无法拒绝。因为眼下,她的确需要去庙里求求佛,多少寻些心理安慰。
那就这样定了,穆老夫人拍板:明日让征衣告个假,送你们去净慧寺,等过两天我再叫他去接你们。
陪着三叔母去京郊净慧寺,穆红裳当然十分愿意。一则她的确想要陪陪正在担忧难过的三叔母,二则穆红裳长这么大,还没去过庙里礼佛呢,连大相国寺她都没去过,更别提京郊净慧寺了。
穆老夫人只拜穆氏先烈,不信神佛,而四太夫人是在穆红裳小姑母嫁去平安州那年去世的,那时候穆红裳还没出生呢,连穆征衣也只有两岁而已,所以这个家里,是真的许久都没有人礼佛了。
事情定下来之后,安国公夫人就忙起来了,三弟妹精神不佳,出门礼佛的诸多事项都由安国公夫人张罗。
她立刻派人先出发去净慧寺安排,又开始准备女儿和弟妹在庙里需要用的行李物品。虽然三夫人只是出门两日而已,但安国公夫人样样准备得周到齐全。
忙了一日的安国公夫人到晚间也没能闲下来,好不容易在晚饭时间得些空闲,她又忙着抓着女儿教育,让她在庙里时乖一些,不要乱跑,不许让三叔母担心,也不许惹三叔母心烦。
不用嘱咐那么仔细,穆老夫人看见长媳如此小心,忍不住摇头笑起来:你呀,太操心。红裳这孩子淘气归淘气,但从来都心里有数,哪里用得着你如此不放心。
母亲安国公夫人低下头,想说什么却又没有开口。
瞧见儿媳如此,穆老夫人呵呵笑起来:你是不是又觉得我惯着红裳了?你呀,哪里都好,就是太过仔细,心又重。不是我爱说,红裳这一点怕是随了你。小姑娘年纪不大,惯能操心,我看一定都是跟你学的。
我才不是,穆红裳朝祖母笑嘻嘻:我明明是跟祖母学的。
你说什么就是什么。穆老夫人轻轻捏了捏孙女红润的脸蛋:我也没什么好嘱咐你,去寺里好好陪着你三叔母清净两日。
知道了,穆红裳点点头:祖母,您放心吧,我一定会尽力劝三叔母放宽心的。
母亲担心儿子,你劝也劝不来,穆老夫人摇摇头,抬头看了一眼安国公夫人:你以为你娘不担心铁衣吗?她也是与你三叔母一样担忧,她这样操心你,事事念叨,未尝不是因为惦记着战场上的铁衣,看又看不见,想担心都够不着,就只能盯着你念叨了。
哥哥们会一直平平安安的。穆红裳笑了,大眼弯弯像月牙一样:祖母放心,娘亲也放心,我去了庙里也认真给菩萨磕个头,让菩萨保佑爹爹、叔父们还有哥哥们都平安。
安国公夫人正想要开口再说什么呢,就看见穆征衣匆匆由门外走进来。穆红裳一看到哥哥回来了,立刻笑着凑了过去:大哥!我正盼着你回来呢。祖母派人送了口信给你,你收到了吗?告假了吗?
我正要说这事儿呢。穆征衣笑着摸了摸穆红裳的头:大哥明日一早送你和叔母去庙里,但是过几日不能去接你了。让青衣去接你们好不好?
怎么了?穆老夫人问道:过两日你有事?
我要随仪王爷去真定府。穆征衣答道:今日朝中出了些事,听说是真定府府尹和秦凤路安抚使被御史参了,皇上派了仪王和信王去真定府和凤州办案。
第175章 上香
宵金卫怎会派你去?听了穆征衣的话,穆老夫人脸上的笑容顿时一僵:皇子去查案,一来一回不得几个月?你回京是为了相亲娶妻的,一个在宵金卫挂闲的外任武官,又不是正经的禁卫,这样的差事怎会派了你?
我也是这样说,穆征衣摇摇头:并非是宵金卫统领俞诚期的命令,是仪王亲自找了我,不像是命令,倒像是请托,只说请我护送他到真定府,等他诸事安排停当就可回京。他如此客气,我倒不好推脱。
哼!穆老夫人冷哼一声,又搬出了她那句常挂在嘴边的名言:我说什么来着?皇上的这两个儿子,都是走一步算十步的人物。
王爷还能缺了护卫?安国公夫人也皱起眉:做什么非要让征衣陪他一同去真定府。他越是如此,越让我不放心。
给你相公写回信的时候,顺便说说这件事。穆老夫人想了想之后答道:其余的不管,征衣,到了真定府你就回来,仪王若是再找借口留你,直接推了便是。管他什么目的,我们不理就是。他想争储,自然愿意多多结交征衣,虎符在我们穆家,这两位不盯着我们才奇怪。另一个不也是一样?堂堂皇子,三天两头请我孙女喝茶吃点心,哼!谁也不比谁强。
穆红裳嘴唇动了动,挺想替郑瑛解释一句的,她真的认为郑瑛是个很温柔的好人。但最终,穆红裳还是什么都没说,反正说了祖母也不会信。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