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休养了数月也完全康复了,不再是那副病怏怏的模样。
云苏观他面相,居然是一脸时来运转的好气运。
“客官,不知您要配什么样的笛膜,一文钱一配。”
云苏也不懂,便把手中的笛子递了过去。
“咦!”
那店家接过笛子,顿时觉着不凡,看着是一根竹笛,但入手却很沉,质感类似玉笛,却没有冰冷感,反而有一种温和亲近之感,手指轻叩敲击,没有铿锵怪音,音色极其纯净,毫无杂音,是一根极品竹笛。
“客官,您这竹笛可不简单啊,若是想让宝,本店可以出一百两银子。”
云苏自然知道这笛子是极品,材质也不是普通的竹子,而是由一种生长过百年的灵竹制成,这笛膜买回去了也不能直接用,需要先用灵气温养才行。
店中的其他几人也围了过来,一百两的竹笛,可是价格不低了,纷纷向云苏讨要了品鉴一番,顿时好几个人都想买,纷纷开价,从一百两出到了五百两银子。
那韩秀才在一旁看了,想说什么,又觉着不妥,暗中摇头使了眼色,却是有些担心云苏真卖了。
“不好意思,这笛子却是不卖的,麻烦店家配一盒笛膜便是。”
一盒笛膜,连盒子十文钱,云苏付完钱,正好和韩秀才一起出了门。
“在下韩玉,方才店中有些话不当讲。兄台的这根竹笛实乃不凡,若是不太缺银两,最好还是留着。
所谓奇物难寻,若是卖了,便再难遇到了。真要是想卖,也最好拿到府城京都之地,遇到喜好之人,三五千两不算多,一两万两也未必不可,定能卖个高价。”
韩秀才向云苏一拱手,劝道。
“韩秀才看来是精通笛乐之人啊,可还认得苏某?”
“你是……苏先生?”
韩秀才一愣,看着云苏仔细一想,顿时惊愣过来,此人不是刘府请的那位高人吗!只是身旁跟着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又过去了数月,居然一时间没认出来。
“原来是苏先生当面,多谢苏先生仗义出手,不但救了我那如玉兄弟,还促成了一桩奇缘美谈。”
韩秀才虽然不知道具体详情,但刘如玉夫妇倒也没有和他见外,在刘府成亲之时还专门请了他,前后联系,便猜了个大概。
“客气了!在下正想去书仙斋逛逛,韩秀才熟读古今,若是有空,不如一同前去?”
云苏心中有了些想法,便出言相邀。
这个韩秀才有真学识,为人仗义,颇有头脑,知进退,除了家道中落穷困潦倒,以及屡试不第外便没什么了。
“承蒙苏先生看得起,在下两袖清风,倒是时间多的很!”
韩秀才欣然答应,自己一介落魄秀才,能得到这种世外高人相邀,颇为荣幸。
二人边走边说,聊的大多是和书籍相关的,到了书仙斋,那店家正好进了一批书,正好寻思着给清风小筑送去,老规矩,加价二成卖给了云苏。
时间近午,云苏见韩玉一脸菜色,便干脆邀他去清风小筑作客。
到了清风小筑,韩秀才便觉着此处不凡,整个人长出一口气,觉得很舒服,仿佛连日以来因为生活困顿产生的疲乏和压抑都一扫而空了,暗道不愧是高人所居之地。
二人煮茶品茗,王玄机则带着小渔宝忙着做饭,云苏低声吩咐了两句,多荤少素,药膳炖汤。
“苏先生,方才听您说想要建一个藏书楼,如果只是向书斋采买,却是不太划算……”
韩秀才便从大成王朝的书籍印制说起,以及一些大书坊的定价规矩,还有季节年岁不同,书籍价格的浮动规律,以及如何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多最好的书籍。
“不知苏先生想建一个多大规模的藏书楼?”
忽然,韩秀才想到了这个问题。
“依韩秀才觉得,如果建一座南洲最大的藏书楼,规模又如何?”
“南洲最大的藏书楼?!”
韩秀才觉得自己是不是听错了,平日里读书人之间的高谈阔论,不外乎是‘他日若是飞黄腾达,定要藏书三千,以书香传家。’。
这苏先生一开口就是南洲最大,若是别人说的,他便觉得是信口开河,但这苏先生乃是世外高人,便觉得是犹如宏愿一般。
“不错,苏某平日里便极爱看书,以前也曾做过凿壁偷光的糗事,如今手头也有些银钱,干脆就想自建一座藏书楼。”
云苏想起初来大成的时候,两眼摸瞎,还是去王大善人府上偷看了人家的藏书才通晓了许多事情,虽然顺手帮王府抓了一个恶贼,但总归还欠了人家一点情面,心头记得,日后要还。
“唉,书籍太珍贵了,我辈读书人,想读几本好书实在不易。”
“是啊。将来苏某这藏书楼建好了,便为大成的读书人广开大门。有钱的没钱的,有权没权的,不分妇孺老幼,尊卑贵贱。但凡是爱书读书之人,皆可进来。
藏书楼是苏某的,但藏书楼的普通书籍却是天下人的,世人往往书非借不能读也,与其束之高阁,不如广而传阅。”
云苏站起身来,眺望远方,在不久的将来,修仙闲暇,建一座南洲最大的藏书楼,然后再改良造纸业和印刷术,作为一个受过十六年教育,觉得文明靠书本传承是理所当然的爱书之人,实在是忍受不了这么低下的书籍生产力,受不了那么高昂的书价。
对于普通人来说,看不惯的事情忍了就好,但对于云苏来说,既然看不惯,就改了它。
一件在绝大多数人看来不过是痴心妄想的事情,在他嘴中说出来,却犹如指点江山一般,令嗜书如命的韩秀才觉得全身发麻,此等志向先不说能不能实现,能不能做到,但光是听了就觉着心头发麻,然后才是热血沸腾。
“苏先生有此等抱负,韩某佩服万分。只是这藏书之事,最是耗费时间和银钱,往往需要耗费数代人之功。”
韩玉觉得自己的脑子都有点不够用了,原本以为自己的乡试文章已经是惊世骇俗了,如今听这位苏先生种种言论,几乎是如醍醐灌顶一般,自觉惭愧。
忽然间,他有一丝明悟,好比那岁月长河中的无数先贤,所谓高人,在水一方。大家的所思所想,思考世间一切的角度,完全不一样。
普通人在一方,而高人却在水的另一边。
“唉,此事在下也是想得美了一些,也不知道何时才有空去做,还是需要另请高明。至于银钱方面,若是选对了人,小钱办大事。若是选错了人,多少金银也是办不成事的。”
这倒是云苏的肺腑之言,想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上万本修炼秘籍需要看,从无数破烂法器中提炼材料,修补和重炼几件宝物,然后是冲击返虚境,两枚长生仙令等着用,那新得的嫁仙神功和被禁锢起来的白衣鬼奴,另外还要抽空享受生活。
“先生乃是世外高人,若是亲自处理这些俗务反而大材小用了。先生如果真的有意建一座大书楼,韩某倒是愿意为先生鞍前马后,张罗一二。”
韩秀才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今日的一番交谈让他对云苏颇有信心,觉得这种世外高人的想法虽然看似缥缈,但未必不可一试。
那如玉兄连魂都走丢了,最后还能娶了个美娇娘回来,还不是因为这苏先生是世外高人,不是世外高人,以刘老爷子的为人,又岂会在家中供了长生牌位。
现在只是想建个大藏书楼,先不说是不是能建成南洲最大,但想来规模也不小。
自己屡试不第,早就下定决心暂时放弃乡试,以后的日子不过是为生计忙碌,无论是教书卖字,还是制作一些竹笛洞箫之类的乐器,养家的问题不大。
闲暇之时帮着苏先生张罗一下,先不提造福南洲,能让渔阳城的读书人有许多书看,也足以造福百里之地了。
第97章 源源不断的长生仙令
“如此倒是正好,只是怕耽误了韩秀才读书科考的大事。”
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韩秀才懂书爱书,许多事情也有独特的想法,某些方面和何不语有些像。
“唉,不怕先生笑话,韩某已经暂时绝了应试的念头。”
韩玉神情苦涩,明明是一杯好茶,却喝出了酒的滋味。
“韩某前三次赴杨州参加乡试,路费都是刘府馈赠的,结果每一次都名落孙山。
如今家中上有老母,下有妻儿,方才去那乐器铺子,原本是想问问店家是否需要采买一些乐器,可是没能厚起脸皮开口……”
云苏看了下韩秀才一身穿着,袍子倒是袍子,就是补丁多了一些,洗的发白了,难怪见他在店中流连忘返,最终却什么都没买,原来是想去揽生意的。
刘府资助韩玉赴考,倒是富人们常做的事情。只是连着三次折戟乡试,怕是不好意思再收银钱,连吃饭的钱都成问题了,还谈什么乡试。
“如果韩秀才志在乡试,只是缺些盘缠路费的话,苏某倒是也可以借你一些。”
以大成王朝的现状来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极难的事情,屡试不第的人比比皆是。
才华,运气,钱缺一不可。
云苏觉得此人是个人才,想用他,但也不想乘人之危。
“多谢先生美意,实在是韩某写不来那些吹捧文章,与其阿谀奉承矫揉做作,不如不考了,等待日后家境好转再说也不迟。”
一番交谈下来,云苏才知道这韩秀才有多倒霉。
大成王朝的各州乡试,两年一次。
第一次乡试,变法还没开始,但朝野已经有了很多争议,考试题目是和变法有关的,他遵从了本心,支持了变法,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结果主考官是反对变法的。
第一次乡试,落榜!
第二次乡试,变法的呼声越来越高,眼看就要开始了。这一次的考试题目还是和变法有关,而且时任杨州乡试的主考官也是变法的拥趸,还是非常激进的那一种人。
韩秀才便将上一次的文章,重写了一遍。
结果倒好,他文章中强调注重民生,建议循序渐进,自下而上,不要过度刺激某些云苏眼里的既得利益者阶层。
结果,这个观点和那位激进派主考官完全相反。
第二次乡试,又落榜了!
第三次乡试,是在去年。
韩秀才痛定思痛,拿出了穷经皓首的精神,两年备考的时间里除了读书,都在观察和反思王相变法的种种利弊,不出意料,这次的乡试题目虽然遮遮掩掩的,但还是在变法的框架内,于是在前两次文章的基础上,他加入了一些针砭王相变法功过的内容。
这一次是两头不讨好,第三次乡试不中。
云苏觉得非常惊奇的是,这韩秀才的许多观点居然非常有道理,由于他出身贫寒,非权贵大富之家,更多是从底层老百姓的视角考虑问题,对文教拨款,书籍刊印,农商水利,青苗耕畜,道路交通,城防建设,兵役徭役,苛捐杂税的思考很深入,提出了很多非常务实的办法。
从战略上来看,对一府一县这样的基层弊病关注的最多。
和那些动辄就谈什么改革勋制,取消恩荫,减免天下税负,口号喊得震天响的要靠谱得多。
但落榜就是落榜了,自认为还欠下了刘家一个大人情,连心态都考崩了。
“既然如此,那苏某今日就礼聘韩先生为府上的管事,专门负责未来与藏书相关的一切事宜。”
“韩某万万不敢当,以后先生但凡有差遣,直接吩咐便是了。韩某不过是屡试不第的穷酸秀才,能为先生书传天下的宏愿尽一份力便知足了。”
韩秀才起身行礼,鞠躬到地,这苏先生确实非同凡人,不但礼贤下士,说出来的话仿佛也有一种极为奇妙之处,令自己坚信不疑。
“凡事有专心,正如术业有专攻,韩先生不必急于答应,回去想想,过两日再说也不迟。”
云苏见午饭已经张罗完毕,便邀韩玉入席,五荤三素二汤,吃的这文雅秀才直夸王玄机的手艺好。
不过,别的人家用膳,往往长幼有序,男女分桌,苏先生家中倒是有些不同,一条白色的小奶狗居然自己蹲在了旁边的小桌小凳上,不声不响,吃饭速度还奇快无比。
饭毕,韩玉原本觉得叨扰甚多,想告辞离去,却被云苏留下,又喝起下午茶,却是聊起了笛子。
“午前喝了阳红,苏某这里还有一些明前毛尖,刚好适合午后茶饮。”
云苏好不容易遇到一个笛中高手,正好请教学习一番。
韩玉一聊到笛子,却是兴致盎然,除了屡试不第,以及买不起琴外,他在音棋书画方面都颇为自信,这方面连刘如玉都自叹不如。
云苏观他面相,居然是一脸时来运转的好气运。
“客官,不知您要配什么样的笛膜,一文钱一配。”
云苏也不懂,便把手中的笛子递了过去。
“咦!”
那店家接过笛子,顿时觉着不凡,看着是一根竹笛,但入手却很沉,质感类似玉笛,却没有冰冷感,反而有一种温和亲近之感,手指轻叩敲击,没有铿锵怪音,音色极其纯净,毫无杂音,是一根极品竹笛。
“客官,您这竹笛可不简单啊,若是想让宝,本店可以出一百两银子。”
云苏自然知道这笛子是极品,材质也不是普通的竹子,而是由一种生长过百年的灵竹制成,这笛膜买回去了也不能直接用,需要先用灵气温养才行。
店中的其他几人也围了过来,一百两的竹笛,可是价格不低了,纷纷向云苏讨要了品鉴一番,顿时好几个人都想买,纷纷开价,从一百两出到了五百两银子。
那韩秀才在一旁看了,想说什么,又觉着不妥,暗中摇头使了眼色,却是有些担心云苏真卖了。
“不好意思,这笛子却是不卖的,麻烦店家配一盒笛膜便是。”
一盒笛膜,连盒子十文钱,云苏付完钱,正好和韩秀才一起出了门。
“在下韩玉,方才店中有些话不当讲。兄台的这根竹笛实乃不凡,若是不太缺银两,最好还是留着。
所谓奇物难寻,若是卖了,便再难遇到了。真要是想卖,也最好拿到府城京都之地,遇到喜好之人,三五千两不算多,一两万两也未必不可,定能卖个高价。”
韩秀才向云苏一拱手,劝道。
“韩秀才看来是精通笛乐之人啊,可还认得苏某?”
“你是……苏先生?”
韩秀才一愣,看着云苏仔细一想,顿时惊愣过来,此人不是刘府请的那位高人吗!只是身旁跟着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又过去了数月,居然一时间没认出来。
“原来是苏先生当面,多谢苏先生仗义出手,不但救了我那如玉兄弟,还促成了一桩奇缘美谈。”
韩秀才虽然不知道具体详情,但刘如玉夫妇倒也没有和他见外,在刘府成亲之时还专门请了他,前后联系,便猜了个大概。
“客气了!在下正想去书仙斋逛逛,韩秀才熟读古今,若是有空,不如一同前去?”
云苏心中有了些想法,便出言相邀。
这个韩秀才有真学识,为人仗义,颇有头脑,知进退,除了家道中落穷困潦倒,以及屡试不第外便没什么了。
“承蒙苏先生看得起,在下两袖清风,倒是时间多的很!”
韩秀才欣然答应,自己一介落魄秀才,能得到这种世外高人相邀,颇为荣幸。
二人边走边说,聊的大多是和书籍相关的,到了书仙斋,那店家正好进了一批书,正好寻思着给清风小筑送去,老规矩,加价二成卖给了云苏。
时间近午,云苏见韩玉一脸菜色,便干脆邀他去清风小筑作客。
到了清风小筑,韩秀才便觉着此处不凡,整个人长出一口气,觉得很舒服,仿佛连日以来因为生活困顿产生的疲乏和压抑都一扫而空了,暗道不愧是高人所居之地。
二人煮茶品茗,王玄机则带着小渔宝忙着做饭,云苏低声吩咐了两句,多荤少素,药膳炖汤。
“苏先生,方才听您说想要建一个藏书楼,如果只是向书斋采买,却是不太划算……”
韩秀才便从大成王朝的书籍印制说起,以及一些大书坊的定价规矩,还有季节年岁不同,书籍价格的浮动规律,以及如何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多最好的书籍。
“不知苏先生想建一个多大规模的藏书楼?”
忽然,韩秀才想到了这个问题。
“依韩秀才觉得,如果建一座南洲最大的藏书楼,规模又如何?”
“南洲最大的藏书楼?!”
韩秀才觉得自己是不是听错了,平日里读书人之间的高谈阔论,不外乎是‘他日若是飞黄腾达,定要藏书三千,以书香传家。’。
这苏先生一开口就是南洲最大,若是别人说的,他便觉得是信口开河,但这苏先生乃是世外高人,便觉得是犹如宏愿一般。
“不错,苏某平日里便极爱看书,以前也曾做过凿壁偷光的糗事,如今手头也有些银钱,干脆就想自建一座藏书楼。”
云苏想起初来大成的时候,两眼摸瞎,还是去王大善人府上偷看了人家的藏书才通晓了许多事情,虽然顺手帮王府抓了一个恶贼,但总归还欠了人家一点情面,心头记得,日后要还。
“唉,书籍太珍贵了,我辈读书人,想读几本好书实在不易。”
“是啊。将来苏某这藏书楼建好了,便为大成的读书人广开大门。有钱的没钱的,有权没权的,不分妇孺老幼,尊卑贵贱。但凡是爱书读书之人,皆可进来。
藏书楼是苏某的,但藏书楼的普通书籍却是天下人的,世人往往书非借不能读也,与其束之高阁,不如广而传阅。”
云苏站起身来,眺望远方,在不久的将来,修仙闲暇,建一座南洲最大的藏书楼,然后再改良造纸业和印刷术,作为一个受过十六年教育,觉得文明靠书本传承是理所当然的爱书之人,实在是忍受不了这么低下的书籍生产力,受不了那么高昂的书价。
对于普通人来说,看不惯的事情忍了就好,但对于云苏来说,既然看不惯,就改了它。
一件在绝大多数人看来不过是痴心妄想的事情,在他嘴中说出来,却犹如指点江山一般,令嗜书如命的韩秀才觉得全身发麻,此等志向先不说能不能实现,能不能做到,但光是听了就觉着心头发麻,然后才是热血沸腾。
“苏先生有此等抱负,韩某佩服万分。只是这藏书之事,最是耗费时间和银钱,往往需要耗费数代人之功。”
韩玉觉得自己的脑子都有点不够用了,原本以为自己的乡试文章已经是惊世骇俗了,如今听这位苏先生种种言论,几乎是如醍醐灌顶一般,自觉惭愧。
忽然间,他有一丝明悟,好比那岁月长河中的无数先贤,所谓高人,在水一方。大家的所思所想,思考世间一切的角度,完全不一样。
普通人在一方,而高人却在水的另一边。
“唉,此事在下也是想得美了一些,也不知道何时才有空去做,还是需要另请高明。至于银钱方面,若是选对了人,小钱办大事。若是选错了人,多少金银也是办不成事的。”
这倒是云苏的肺腑之言,想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上万本修炼秘籍需要看,从无数破烂法器中提炼材料,修补和重炼几件宝物,然后是冲击返虚境,两枚长生仙令等着用,那新得的嫁仙神功和被禁锢起来的白衣鬼奴,另外还要抽空享受生活。
“先生乃是世外高人,若是亲自处理这些俗务反而大材小用了。先生如果真的有意建一座大书楼,韩某倒是愿意为先生鞍前马后,张罗一二。”
韩秀才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今日的一番交谈让他对云苏颇有信心,觉得这种世外高人的想法虽然看似缥缈,但未必不可一试。
那如玉兄连魂都走丢了,最后还能娶了个美娇娘回来,还不是因为这苏先生是世外高人,不是世外高人,以刘老爷子的为人,又岂会在家中供了长生牌位。
现在只是想建个大藏书楼,先不说是不是能建成南洲最大,但想来规模也不小。
自己屡试不第,早就下定决心暂时放弃乡试,以后的日子不过是为生计忙碌,无论是教书卖字,还是制作一些竹笛洞箫之类的乐器,养家的问题不大。
闲暇之时帮着苏先生张罗一下,先不提造福南洲,能让渔阳城的读书人有许多书看,也足以造福百里之地了。
第97章 源源不断的长生仙令
“如此倒是正好,只是怕耽误了韩秀才读书科考的大事。”
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韩秀才懂书爱书,许多事情也有独特的想法,某些方面和何不语有些像。
“唉,不怕先生笑话,韩某已经暂时绝了应试的念头。”
韩玉神情苦涩,明明是一杯好茶,却喝出了酒的滋味。
“韩某前三次赴杨州参加乡试,路费都是刘府馈赠的,结果每一次都名落孙山。
如今家中上有老母,下有妻儿,方才去那乐器铺子,原本是想问问店家是否需要采买一些乐器,可是没能厚起脸皮开口……”
云苏看了下韩秀才一身穿着,袍子倒是袍子,就是补丁多了一些,洗的发白了,难怪见他在店中流连忘返,最终却什么都没买,原来是想去揽生意的。
刘府资助韩玉赴考,倒是富人们常做的事情。只是连着三次折戟乡试,怕是不好意思再收银钱,连吃饭的钱都成问题了,还谈什么乡试。
“如果韩秀才志在乡试,只是缺些盘缠路费的话,苏某倒是也可以借你一些。”
以大成王朝的现状来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极难的事情,屡试不第的人比比皆是。
才华,运气,钱缺一不可。
云苏觉得此人是个人才,想用他,但也不想乘人之危。
“多谢先生美意,实在是韩某写不来那些吹捧文章,与其阿谀奉承矫揉做作,不如不考了,等待日后家境好转再说也不迟。”
一番交谈下来,云苏才知道这韩秀才有多倒霉。
大成王朝的各州乡试,两年一次。
第一次乡试,变法还没开始,但朝野已经有了很多争议,考试题目是和变法有关的,他遵从了本心,支持了变法,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结果主考官是反对变法的。
第一次乡试,落榜!
第二次乡试,变法的呼声越来越高,眼看就要开始了。这一次的考试题目还是和变法有关,而且时任杨州乡试的主考官也是变法的拥趸,还是非常激进的那一种人。
韩秀才便将上一次的文章,重写了一遍。
结果倒好,他文章中强调注重民生,建议循序渐进,自下而上,不要过度刺激某些云苏眼里的既得利益者阶层。
结果,这个观点和那位激进派主考官完全相反。
第二次乡试,又落榜了!
第三次乡试,是在去年。
韩秀才痛定思痛,拿出了穷经皓首的精神,两年备考的时间里除了读书,都在观察和反思王相变法的种种利弊,不出意料,这次的乡试题目虽然遮遮掩掩的,但还是在变法的框架内,于是在前两次文章的基础上,他加入了一些针砭王相变法功过的内容。
这一次是两头不讨好,第三次乡试不中。
云苏觉得非常惊奇的是,这韩秀才的许多观点居然非常有道理,由于他出身贫寒,非权贵大富之家,更多是从底层老百姓的视角考虑问题,对文教拨款,书籍刊印,农商水利,青苗耕畜,道路交通,城防建设,兵役徭役,苛捐杂税的思考很深入,提出了很多非常务实的办法。
从战略上来看,对一府一县这样的基层弊病关注的最多。
和那些动辄就谈什么改革勋制,取消恩荫,减免天下税负,口号喊得震天响的要靠谱得多。
但落榜就是落榜了,自认为还欠下了刘家一个大人情,连心态都考崩了。
“既然如此,那苏某今日就礼聘韩先生为府上的管事,专门负责未来与藏书相关的一切事宜。”
“韩某万万不敢当,以后先生但凡有差遣,直接吩咐便是了。韩某不过是屡试不第的穷酸秀才,能为先生书传天下的宏愿尽一份力便知足了。”
韩秀才起身行礼,鞠躬到地,这苏先生确实非同凡人,不但礼贤下士,说出来的话仿佛也有一种极为奇妙之处,令自己坚信不疑。
“凡事有专心,正如术业有专攻,韩先生不必急于答应,回去想想,过两日再说也不迟。”
云苏见午饭已经张罗完毕,便邀韩玉入席,五荤三素二汤,吃的这文雅秀才直夸王玄机的手艺好。
不过,别的人家用膳,往往长幼有序,男女分桌,苏先生家中倒是有些不同,一条白色的小奶狗居然自己蹲在了旁边的小桌小凳上,不声不响,吃饭速度还奇快无比。
饭毕,韩玉原本觉得叨扰甚多,想告辞离去,却被云苏留下,又喝起下午茶,却是聊起了笛子。
“午前喝了阳红,苏某这里还有一些明前毛尖,刚好适合午后茶饮。”
云苏好不容易遇到一个笛中高手,正好请教学习一番。
韩玉一聊到笛子,却是兴致盎然,除了屡试不第,以及买不起琴外,他在音棋书画方面都颇为自信,这方面连刘如玉都自叹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