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琳琅早在牛棚的时候,便想过要把自己的口粮跟知青们分开,因为她有系统签到的食物,分开的话就可以悄悄加进自己的伙食里。
如果这些知青是好的,她不介意跟分享给他们,可不管是记忆里还是两天来的接触,让邓琳琅意识到完全没有必要——在知青们眼里邓琳琅就是工具人,除了被利用打击对手外没有其他价值,无偿的把自己食物分享给要利用自己的人,邓琳琅没那么贱。
按原主的记忆,知青不管谁做饭,都会想法抠点粮食换东西,为了看起来够数,便拼命往里加水,以至刚刚秋收完,知青点已经三顿喝粥,比秋收前略强处不过是早晨中午的粥稠点。
难道邓琳琅看起来很爱喝粥?
所以袁劲松的威胁在邓琳琅看来不痛不痒:“既然分开了,哪怕我一天只喝得起一顿粥,也不会再跟你们合在一起。”
一方心意已决,一方被架着下不来,粮食自然也就好分:这个年代农村人均口粮三百六十斤,就是著名的“够不够、三百六”,知青们跟社员分到的粮食一样多。现在离秋收分粮刚过去十七天,邓琳琅按理该分到三百四十三斤粮食。
真到称粮的时候,知青中最没有存在感的周胜海,都怨恨的瞪了王卫国两眼——别看只过去了十七天,知青点做饭已经轮了两遍,等于除了进牛棚的邓琳琅,大家已经抠过两轮粮食。
如果邓琳琅不分粮,这两轮没人提起就算抹平了,可邓琳琅却不肯分担被昧下的粮食:“我的定量是一天一斤,我认。可非得说我一天吃了一斤多,那得找许队长问问有没有这个理儿。我在牛棚的时候,你们一天给我送的饭够不够一斤,真当社员看不见呢?”
谁敢真让许茂林大半夜来知青点给断粮食官司?那等于把知青都在占小集体便宜的事儿暴露给所有社员,他们还咋在社员面前抬起头?!
而邓琳琅所以闹着要分粮,都是王卫国一句话引起的,知青们平怨王卫国怨谁?
王卫国当然看出大家看自己的眼神不对,气哼哼的说:“是邓琳琅非得要分粮食,你们瞪我有啥用?袁组长,邓琳琅不是最听你的话吗,你咋不说说她,要是她不闹着把粮食分开,不都没事儿了吗?”
出屋给那孩子烧洗澡水的邓琳琅听乐了,敢情知青点就原身一个傻子,连王卫国这样看起来口无遮拦的人,都明白袁劲松可以拿捏住原身,此时还能不动声色的在成静然面前给袁劲松上眼药。
这跟现在的她又有啥关系?
迈着轻快的步子绕过这群人,邓琳琅进厨房点着火,在东边的锅里烧上水,然后找出个盆来开始和自己拿来的面。面正是许茂林以生产队的名义奖励她的,她得快点吃掉,省得被谁“不小心”拿走了。
放面的盆里倒进些水,把两个鸡蛋磕开打到里头,用筷子快速的搅几下,便结成了一块一块的面疙瘩。用力把面疙瘩揉成团醒着,邓琳琅开始切葱花,她打算用这面烙几张葱油饼。
院子里的人听着厨房里乒乓的和面声、擀面声,相互对视几眼回了各自的屋子——想也知道邓琳琅不管做啥,都不会有他们的份,难道要受饭香的折磨吗?
事实证明,邓琳琅烙的葱油饼香气太霸道,哪怕他们躲进屋里还是隐隐闻到了味。可气的是邓琳琅端饼回屋的时候,也不知道用点东西盖着,就那么由着香气铺了一院子。
张晓凤和许丽荣见邓琳琅端着大碗进来,谁也没说话,默默的低头装做忙自己的事儿,只用余光看着邓琳琅接下来的动作。
她们没有发现,从邓琳琅把饼端屋后,自己的呼吸都加重了,如果鼻子里能伸出个小手来,那十来张饼一张也剩不下。
最可气的是那个一直蹲在墙角的孩子,从邓琳琅进屋之后就站了起来,凑到柜子前头眼巴巴看着一摞金黄色的油饼。
“想吃吗?”邓琳琅坏心眼的看着孩子,见人点头竟然把饼往柜盖里头挪了挪。可怜孩子还没柜子高,不得不退后两步才能看到饼。
“我饿。”孩子的声音里充满控诉。
邓琳琅冲他一笑:“可你的手太脏了,得洗干净了再吃。”
张晓凤这才想起自己说过要给孩子烧水,脸上有些尴尬的对邓琳琅说:“我去给他烧水吧,你也累了一天,先吃点垫补垫补吧。”
邓琳琅摇了摇头说:“我已经把水烧好了,马上给他端过来。”又低头对那孩子说:“没洗干净不能吃,要不肚子疼,知道不?”
看得出来,这孩子虽然除了喊饿外不说话,别人说啥都能听懂,而且只要有吃的吊着,还是很能忍的。邓琳琅十分放心的把自己洗漱的大盆拿进来,又跑了两趟厨房把水兑好,那孩子就一直站在离柜子三步远的地方,定定的看着葱油饼。
真正的纹丝不动。
哪怕邓琳琅给他脱了衣裳按进水盆里,他的头也向着柜子,眼睛看着那盘葱油饼。
愿意看就看吧,只要他不哭不闹,邓琳琅乐得减轻哄孩子的负担,却听张晓凤惊叫了一声:“邓琳琅。”
正在撩水给孩子洗脸的邓琳琅被吓了一跳,不解的看向张晓凤,发现她嘴张得有点大,吐出的声音却很小:“他,他是女孩。”
女孩?
邓琳琅因为先入为主的以为这孩子是男孩,刚才给人扒衣裳的时候都没敢多看一眼,就直接把人按在盆里,搓洗也是先从脸开始,还真没注意是男是女。
--
如果这些知青是好的,她不介意跟分享给他们,可不管是记忆里还是两天来的接触,让邓琳琅意识到完全没有必要——在知青们眼里邓琳琅就是工具人,除了被利用打击对手外没有其他价值,无偿的把自己食物分享给要利用自己的人,邓琳琅没那么贱。
按原主的记忆,知青不管谁做饭,都会想法抠点粮食换东西,为了看起来够数,便拼命往里加水,以至刚刚秋收完,知青点已经三顿喝粥,比秋收前略强处不过是早晨中午的粥稠点。
难道邓琳琅看起来很爱喝粥?
所以袁劲松的威胁在邓琳琅看来不痛不痒:“既然分开了,哪怕我一天只喝得起一顿粥,也不会再跟你们合在一起。”
一方心意已决,一方被架着下不来,粮食自然也就好分:这个年代农村人均口粮三百六十斤,就是著名的“够不够、三百六”,知青们跟社员分到的粮食一样多。现在离秋收分粮刚过去十七天,邓琳琅按理该分到三百四十三斤粮食。
真到称粮的时候,知青中最没有存在感的周胜海,都怨恨的瞪了王卫国两眼——别看只过去了十七天,知青点做饭已经轮了两遍,等于除了进牛棚的邓琳琅,大家已经抠过两轮粮食。
如果邓琳琅不分粮,这两轮没人提起就算抹平了,可邓琳琅却不肯分担被昧下的粮食:“我的定量是一天一斤,我认。可非得说我一天吃了一斤多,那得找许队长问问有没有这个理儿。我在牛棚的时候,你们一天给我送的饭够不够一斤,真当社员看不见呢?”
谁敢真让许茂林大半夜来知青点给断粮食官司?那等于把知青都在占小集体便宜的事儿暴露给所有社员,他们还咋在社员面前抬起头?!
而邓琳琅所以闹着要分粮,都是王卫国一句话引起的,知青们平怨王卫国怨谁?
王卫国当然看出大家看自己的眼神不对,气哼哼的说:“是邓琳琅非得要分粮食,你们瞪我有啥用?袁组长,邓琳琅不是最听你的话吗,你咋不说说她,要是她不闹着把粮食分开,不都没事儿了吗?”
出屋给那孩子烧洗澡水的邓琳琅听乐了,敢情知青点就原身一个傻子,连王卫国这样看起来口无遮拦的人,都明白袁劲松可以拿捏住原身,此时还能不动声色的在成静然面前给袁劲松上眼药。
这跟现在的她又有啥关系?
迈着轻快的步子绕过这群人,邓琳琅进厨房点着火,在东边的锅里烧上水,然后找出个盆来开始和自己拿来的面。面正是许茂林以生产队的名义奖励她的,她得快点吃掉,省得被谁“不小心”拿走了。
放面的盆里倒进些水,把两个鸡蛋磕开打到里头,用筷子快速的搅几下,便结成了一块一块的面疙瘩。用力把面疙瘩揉成团醒着,邓琳琅开始切葱花,她打算用这面烙几张葱油饼。
院子里的人听着厨房里乒乓的和面声、擀面声,相互对视几眼回了各自的屋子——想也知道邓琳琅不管做啥,都不会有他们的份,难道要受饭香的折磨吗?
事实证明,邓琳琅烙的葱油饼香气太霸道,哪怕他们躲进屋里还是隐隐闻到了味。可气的是邓琳琅端饼回屋的时候,也不知道用点东西盖着,就那么由着香气铺了一院子。
张晓凤和许丽荣见邓琳琅端着大碗进来,谁也没说话,默默的低头装做忙自己的事儿,只用余光看着邓琳琅接下来的动作。
她们没有发现,从邓琳琅把饼端屋后,自己的呼吸都加重了,如果鼻子里能伸出个小手来,那十来张饼一张也剩不下。
最可气的是那个一直蹲在墙角的孩子,从邓琳琅进屋之后就站了起来,凑到柜子前头眼巴巴看着一摞金黄色的油饼。
“想吃吗?”邓琳琅坏心眼的看着孩子,见人点头竟然把饼往柜盖里头挪了挪。可怜孩子还没柜子高,不得不退后两步才能看到饼。
“我饿。”孩子的声音里充满控诉。
邓琳琅冲他一笑:“可你的手太脏了,得洗干净了再吃。”
张晓凤这才想起自己说过要给孩子烧水,脸上有些尴尬的对邓琳琅说:“我去给他烧水吧,你也累了一天,先吃点垫补垫补吧。”
邓琳琅摇了摇头说:“我已经把水烧好了,马上给他端过来。”又低头对那孩子说:“没洗干净不能吃,要不肚子疼,知道不?”
看得出来,这孩子虽然除了喊饿外不说话,别人说啥都能听懂,而且只要有吃的吊着,还是很能忍的。邓琳琅十分放心的把自己洗漱的大盆拿进来,又跑了两趟厨房把水兑好,那孩子就一直站在离柜子三步远的地方,定定的看着葱油饼。
真正的纹丝不动。
哪怕邓琳琅给他脱了衣裳按进水盆里,他的头也向着柜子,眼睛看着那盘葱油饼。
愿意看就看吧,只要他不哭不闹,邓琳琅乐得减轻哄孩子的负担,却听张晓凤惊叫了一声:“邓琳琅。”
正在撩水给孩子洗脸的邓琳琅被吓了一跳,不解的看向张晓凤,发现她嘴张得有点大,吐出的声音却很小:“他,他是女孩。”
女孩?
邓琳琅因为先入为主的以为这孩子是男孩,刚才给人扒衣裳的时候都没敢多看一眼,就直接把人按在盆里,搓洗也是先从脸开始,还真没注意是男是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