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每日清晨,便能听到父亲在在院中教导哥哥习武。安家也是将门,虽然不像安国公顾家那样显赫,却也掌握京畿守卫。
    相比戍边的顾家,安家更简在帝心。
    可那是父亲却不教自己习武,只说华儿太小,待长大了再学。
    晚上睡前,安韶华总是要问母亲,是不是明天就要长大了?母亲总会笑着点点安韶华的额头,说睡吧!净瞎想。明儿母亲给你做你最爱吃的桂花糖糕。
    后来,被送进宫当伴读。隔一段时间,就能收到宫外递进来的东西,他最盼着的,还是那桂花糖糕。那是娘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
    寒夜中,有两个灵棚。有个男人,跪在其中一个灵棚前,看着另一边的棺材,咬牙切齿地哼着一首谁都听不懂的歌谣。
    孩儿他娘,你别慌,看看你家小子儿泪汪汪哼嗯
    次日,刮大风。众人这才发现,巷口那棵大槐树,前几日还绿油油的,今日这风一吹,经黄叶满地。被风一卷,满目凄凉。
    这个槐树边的巷子走进去,第三家就是安家。周围的人都知道,安家最近大约是犯了什么忌讳,接连去了一大一小两口人。小院子里连搭灵棚的地方都不够了,那诵经的法师啊,给这边诵完一个又转向另一边。唉你们是没见,那安老爷,从前那是多精神的一个人啊,这才几日,整个人都不大机灵了。
    被人谈论的安韶华歪在母亲灵前,瞪着眼,咬着牙,发着烧,直烧得他双目火红,喉咙生疼,心里一片冰凉。这是第几日了?不记得。自打景和去了,除了那两次晕厥,安韶华流不出泪,夜不能寐。
    他心里清醒得很,也乱的很。
    父亲,您喝水。安韶华回头,有那么一瞬间真的觉得自己看到了景和,十一二岁的样子,却看不真切。他死死地盯着景和,却见景和扑向一个白影怀里娘!娘!你看我父亲怎么了?
    原来是瑾瑃。瑾瑃这几声娘,却像一记重锤,砸在安韶华心上,替安韶华下了决心。人啊,这千里流放,都没有离了娘苦啊!娘娘!华儿给您磕头了!
    离了娘的孩子是苦,但是跟着那样一个狠毒的娘,只怕将来会害人害己。安家即便是人丁凋落,也不能放任子孙长歪了。
    安韶华一头栽在母亲灵前,听到别人手忙脚乱地把自己挪进屋里,听到他们叫了秦大夫,听到
    这白事啊,与其说是给逝者办的,不如说是给活人为自己办的。
    虽说按照习俗,按照规矩,按照老话儿说,都是要至亲之人最后送一程。可事实上,一切的安排,都是给活下来的人的。
    有些是给外人看的。看阴宅,看寿材,就能知道这家家底如何,传家几代。看往来宾朋,是遣人送了礼还是亲自拜祭,就知道这家家运兴衰。看主人家如何招待来人,看家中子侄待人接物、迎来送往,就知道这家家风家貌。看哭灵、送灵的队伍,就能知道这家人在邻里间人情几何。
    对于至亲之人,就那么一桩桩一件件顺着习俗做,搭灵棚、送灵、七七等所有的流程走一遍,将近两个月。对于很多人来说,最痛苦的日子也就在繁忙中过去了。
    等安葬好母亲跟景和,安韶华把自己关到屋子里,不吃不喝。倒不是自罚,就是脑袋里全是空的。仿佛他的魂灵跟着景和下葬了,在那暗无天日的地下长眠。
    顾銛来过,安韶华呆呆地看着他,做不出反应。
    他想问顾銛,恨不恨他。但是他不敢。
    不管顾銛恨不恨他,他恨他自己。
    后来顾銛走了,带着景秋离开了吴县。后来的安韶华回想起来十分后怕,顾銛明知道家中放钱的位置,却只带了很少的盘缠。这一路不知道要吃多少苦。
    当时的安韶华却什么都没想,就这样呆坐着,不知道天黑天亮,也不知道冷热,不知道渴,也不知道饿。
    等安韶华再醒来,已是深夜。安韶华怔怔地瞪着眼,任泪水横流。
    披衣起身,点上油灯。
    安韶华面无表情写下了状纸跟休书。
    状纸自然是状告阮氏月娥毒杀嫡子。
    至于休书,照理说月娥不是正室,打发了就打发了。但她是良籍,且育有三子一女,依律不得随意处置。永安京大多数人家对于后院做错事的姨娘妾室,都是眼不见心不烦,远远打发了也就罢了。确实犯了大事,也不过是发卖。
    那些个满口仁义道德的老爷们和动不动就吃斋念佛的太太们,对于从前伺候过自己的女人,即便是把她卖到最下贱的人牙子手里,也不会亲自打杀了的。更不会报官。
    可安韶华觉得这是人命官司,必没有打发了发卖了就能了断的说法。必须按照律法上说的来办。多一封休书,不是为了给月娥体面。而是若没有先休了她,只怕会牵连到孩子们。
    孩子们还小,只要大人悉心教导,心术不会坏。再者说来,安家如今四散凋零,到了景和这一辈儿,只有
    景和,安韶华想到景和冰冷的身体,仿佛还在自己怀中。
    幼时的景和是个小胖子,软软糯糯,说话总有点不利索。喝水,就要说成哈吹。怎么教导都改不过来。
    安家人少,所以没有家学。顾家以武传家,也没有。景和四岁的时候,安韶华亲自给他开蒙。那时候见天儿地跟顾銛斗智斗勇。顾銛坚持孩子小的时候可以学道理,却不该学写字。尤其安韶华还给景和做了一个小沙袋让他吊在腕子上临帖练手劲,顾銛当时都气坏了,扯下沙袋一扬手给扔过了墙,指着安韶华喊,不许虐待他儿子。
    天地良心。那些个鸿学大儒且不说,就单说近些年的进士,国子监的学子,哪一个不是从小这样过来的?幼时不吃苦,将来何以一展抱负?
    揪揪扯扯,磕磕绊绊,幸而景和自己懂事好学,几年下来,一笔字也拿得出手。
    等到景和七岁,安韶华拜托了舅舅,把景和送到谢家的家学。顾銛是个宠溺孩子的,居然每天都要去接。安韶华说了几次,既是去人家家学,就跟着同龄的孩子吃住在一起。别的孩子七八岁就能照顾自己,景和也能。最后是母亲开口,顾銛才歇了天天去接的心思。
    现在想来,安韶华才发现,自己对景和的关心都在学业前程上,吃喝拉撒竟从未上心。顾銛这些年在这些细细碎碎的琐事上花费了多少心思,才能把孩子教育地这么好。
    也难怪难怪景和下葬之后,顾銛就带着景秋走了。
    他从来不怪顾銛离开,这样一滩烂泥般的家,对于顾銛来说,早已经算不上是家了吧。
    安韶华斜倚在窗前,渐渐体力不支,瘫坐到地上。
    灯油不继,灯火晃了几下,熄灭了。
    夜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恍惚间,安韶华似乎是睡着了,又可能只是迷糊了一下。
    等他再醒来,双目刺痛,口不能言。不知身在何处,不知日月寒暑。发烧烧得恍恍惚惚,以为自己大限将至。
    后来他才知道,萱娘的亲戚在一处流民聚集的破庙见到了他,彼时他已经失踪了五日之久。等他回了家,治好了病,才从萱娘口中得知,月娥带着几个孩子走了,带走了家中的全部钱财。至于他写好的状纸休书,萱娘一概没有看到。
    当时发生了什么,是何人所为简直是再明显不过。若说从前对月娥还有点犹豫,现在只恨自己下手太晚了。
    好在萱娘娘家的铺子在宁玉名下,铺子里还有些存银,安韶华才得以医治。
    只是动手之人太过狠辣,他的眼睛跟喉咙已经是没法治了。
    安韶华半生大起大落都经过,忽得一日变得又瞎又哑,心里郁郁是有的,却不至于从此消沉。他还有萱娘跟宁玉,他要是倒下了,留下孤儿寡母要如何过活?
    就那样过了清苦的三年,个中辛酸无处言说。
    这三年里,改天换地。
    顾銛如今是皇上亲封的神武大将军,景秋如今叫顾流星。是继承了卫国公府的顾公爷。
    好啊,比留在自己身边好。这是顾銛的运道,也是顾家的命数。
    他不求有生之年能再见顾銛一面。
    不求景秋将来会想起他还有个爹在吴县。
    只求顾銛能平安终老,再遇良人。愿景秋宏图大展,子孙繁盛。
    这三年来,他身子时好时坏。旧伤难愈,底子也坏了。不久前兵乱,为了不让宁玉被征兵的人带走,他们卖了宅子住在铺子里。安韶华让宁玉娘儿俩睡床,自己坚持睡在地上,哪知着了凉,原以为不打紧,多喝点水捂一捂也就好了。毕竟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了。哪知道人老了身子这么不经事,竟烧了起来,神志也一阵清醒一阵糊涂。
    就好比刚才,他还以为是顾銛救了自己,还幻听,以为自己听到了顾銛的声音。呵呵真是痴人说梦。
    我会留下几个人,照顾你们的生活。顾銛的声音听不出喜悲。
    顾銛!真的是顾銛!
    不知现在顾銛怎样了,三年时光,在他身上留下的是怎样的印记?不知道顾銛是不是带了景秋来?啊对,如今不能叫景秋了,要叫顾公爷。
    安韶华心口涨的发疼。若是自己能看清,是不是能在顾銛脸上看到怜悯或者快意?无论顾銛现在是什么表情,他真的想再看一眼。
    吴县如今不太平。过段日子,我派人来接你们去永安。至于月娥母子几人,就不要问了。他若是醒了顾銛要留下人照顾安韶华一家,其实并不全是为了安韶华。安韶华看不到,顾銛招了招手,来了一个老嬷嬷,怀中是一个不满周岁的婴孩。
    这是瑾瑃的儿子,我交由你来抚养,算我给安家留了条血脉。
    顾銛这话是什么意思?
    安韶华急了,他呜呜叫着,手在空中乱抓。
    月娥死有余辜,但私设刑狱是重罪!顾家眼下固然显赫,但是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呢,自古鸟尽弓藏,待得天下大定,难保新君不会翻旧账。这是送上门的大罪啊!不知道顾銛报仇的时候计划是否周密,相关人员知道得多不多,到时候会不会有人反水?
    顾銛看到安韶华此刻着急的样子却嗤笑了一声月娥母子做下的事,不用我说,你也心知肚明。这桩桩件件,虽然不是你的主意,却皆是因你而起,也是在你纵容之下才会变本加厉至如斯田地!
    安韶华心里想说的话太多,却苦于不能说只能写,于是他想要抓住顾銛的手,告诉他眼下的局势。但顾銛看到安韶华这副样子,却是心痛难忍,别过脸去。
    犹记得当年灼华公子何等风光,桃林中他舞剑安韶华奏琴。等顾銛停下来擦汗的时候,四目相对,两张笑颜。那一眼简直是天地失色。眼前安韶华这又瞎又哑,又病又疯的样子,让顾銛心里所有的怨恨都化成了一腔悲苦。告辞,你好自为之。
    说罢,不顾安韶华在这里嗷嗷大喊,也不管安韶华竟然翻下了床,顾銛转身就走了。
    安韶华只听到一声门响,紧接着冷风呼呼地灌进来。
    顾銛走了。
    顾銛又走了。
    这次,大约是有生之年,不会再见了。
    安韶华觉得自己身子渐渐轻松起来,呼吸时候胸口的闷痛和喉咙火辣辣的刺痛都渐渐离自己远去。安韶华忽然觉得恐慌。这些年,这么多事情都挺过来了。
    被罢官的时候没有恐慌;被流放的时候没有恐慌;景和死的时候没有恐慌;母亲离世的时候没有恐慌;一觉醒来,目不能视、被弃荒郊的时候没有恐慌;饥寒交迫、久咳不止、高烧不退都不能让他觉得恐慌。
    如今,这一瞬间的轻松舒适居然让他恐慌了。
    很快,安韶华明白了。恐慌,是因为他要死了。
    从前,顾銛似乎说过人世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儿。当时的安韶华对这种论调似乎颇为不以为意,如今他却明白了,他懂了,悟了,参透了。也就放下了。
    终于,终于!终于
    终于可以死了。
    第7章 功过
    安韶华神志再度清醒过来,只觉得周身舒爽,触手尽是是柔软的锦被,隐约还能闻到一缕馨香,像极了娘极喜欢的甘橙暖心香。自打家里获罪流放,就很久没有闻过这种味道了。都记不清多少年了。
    没有寒风嗖嗖地刮着脸,没有那馊臭的味道,没有冰冷油腻的被子,没有随着每一次呼吸每一下心跳都要侵袭一番的痛楚,整个人都感觉轻松又美好。
    明明刚才还在病榻缠绵,好像还有什么其他事儿。
    怎么现在
    心思电转,反而松了一口气,终于死了。什么事儿都不重要了。死了还真舒服!
    不想睁眼,神思却一阵比一阵清明。大约一睁眼就要被小鬼押着去见判官了吧,到了阎罗殿上,要说什么?自己这一生,有什么功过呢?
    嗯想一想。安韶华,字维清,号山野客,人称灼华公子。开隆十七年生,大祐永安人士。昭延六年春,死于吴县,艾寿四十七。
    父亲安瑜十三岁袭爵,一等忠勇侯。生前官拜京都禁军都统,正三品,一等一的天子近臣。母亲是谢氏旁支嫡女,虽是旁支却沿袭了谢家一贯的风范,行动间自有林下之风,待人端正宽和。
    安韶华为嫡次子,上有嫡兄一,庶兄一,下有一个嫡出的妹妹外加六个庶弟并十一个庶妹。
    想自己这一生,侍奉父母向来事必躬亲,当得上孝子二字。兄弟间相处允恭克让,无论嫡庶都当得起兄友弟恭这四个字。
    自五岁起做了二皇子伴读,勤谨恭敬。六艺兼修,无不勤勉。
    年少即才名在外,亦能不骄不躁,不贪财,不好色,无不良嗜好。
    十五岁那年祖母生辰,在后院的假山旁与月娥表妹互通心意,十九岁那年春天,三月三纳表妹为侧夫人。虽未能娶表妹为正妻,却极尽宠爱。可惜是情深错付了。
    十六岁遵从父母之命娶大他两岁的卫国公庶子顾銛为妻,虽冷淡客气疏离却以礼相待好吧,和顾銛这一世的纠缠,真是难辨对错。
    十八岁那年,太后寿诞,开隆帝特开恩科,安韶华高中探花,自是春风得意。金榜题名之后、领差事之前,虽有过短暂时日纵情酒色,却能把持自己,悬崖勒马,并未因此误事。同年底入刑部,自问无愧于悬在大堂之上,高-祖-皇-帝御笔亲题的那块牌匾。
    办案向来认真细致,不怕麻烦;栉风沐雨,不怯脏累;仗义执言,不惧权贵。算不上生死置之度外,却也从未因一己之私昧了良心。石州幽灵兵案、同州替身案、淮州八卦案、磁州赈灾案、颍州拐子案等大小案件,几次游走于生死边缘也未见退缩,也曾为了给人伸冤把自己官声前途都押上去,自认为是个好官。
    二十八岁奉伪帝旨意将顾氏一门连同仆妇共计四十七人圈禁于顾府,安韶华完全按照章程,奉上谕、取兵符、调兵,清点人数与财物,封门,贴封条,给兵丁交代具体事宜,一件件事无巨细都按旨意亲自办理,签字画押。
    只是算错了人心,当了伪帝手里的刀。
    一年后,原二皇子还朝,才知道顾府上下四十九人,还有两个婴孩,都已经死在顾府,死状凄惨。据传闻凡是进去看的,没有不吐的,没有不哭的,没有不做噩梦的。
    顾家世代武将,满门忠烈。顾家男儿基本上都是战死沙场,因此顾家民间声望极高。仵作是哭着去的,又是晕着抬出来的。
    顾家惨啊,除了几个病死的,基本都是饿死的。一问才知道,这顾府所有的门自打封上就不曾打开。无论门里喊声多凄惨,什么理由,甚至那帮妇孺还带着锅铲菜刀拼死闯门,却被官兵打伤扔回去了。
    恋耽美

章节目录

重生之嫡妻为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np只为原作者作者:魏先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作者:魏先森并收藏重生之嫡妻为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