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不习惯于说甜言蜜语的白志文说出这句话,已经挺难得的了,白姚氏那点心酸很快压下来,她认真地看向儿子:“娘不图过你的好日子,只希望以后你能够顺顺利利,成亲后和瑾哥儿好好过日子,争取让娘早点抱上孙子、孙女或者孙哥儿。”
说到成亲之后白志文脸上又微微发热,他有些不自在地清了下嗓子,赶紧换了个话题:“娘,我和明德师兄接下来应该会去府城官学,你和弟弟在家,要不然也养只狗看家护院?”
“嗯,怎么要去府城了?”白姚氏有些奇怪,他们俩在县城跟着章老先生做学问不是挺好的吗,怎么又要去府城官学了。
现在白志文已经考中了秀才,老师也要离开,和老师有关的事情就没必要再瞒着家里人了。
白志文把章安浩的来历、给他们两个弟子留下的小产业、对他们的要求和他们两目前的水平大致同他娘说了一下。
白姚氏不是真正的乡下妇人,她娘家爹和嫁的相公都是读书人,对考科举还有官场上的事比大多数女人都了解,听了儿子的话之后她惊讶得不行。
户部尚书是什么样的人物,放在以前她完全想都不敢想,这样的人物居然会待在昌平县教了她儿子六年?
曾经,白姚氏对白志文的期待只是比他爹更进一步的考中举人,在知道了儿子的老师是这样厉害的人物,也知道了儿子的水准之后,她的野心一下就膨胀了起来——儿子一定能够考中进士!
这些认知让白姚氏忽略了询问章安浩留下来给两弟子做路费的小产业是什么,她晕乎乎地回到了她的房间,需要一个人静一静!
白姚氏惊讶的是章安浩曾经的官职,黎老太那边从黎明德口中得知他老师给他们师兄弟两人留下这么多银子后,惊讶的是这笔钱。
毕竟在黎老太的认知中,仅有什么知县、知州、知府、总督一类的官,连同知、通判这些官职她都没听过。
所以知道孙子的老师来自京城后,黎老太只一个劲感叹对方来头不小,并不清楚具体来头有多大。
在黎老太的看来,这一千多两银子更让她心惊胆战、惴惴不安,十两、二十两银子收了也就收了,上千两银子她见都没有见过,有点难以想象。
分家之后,黎老太除了管着分家之时归他们老两口和大儿子一家的家业,以及分家之后几个儿子、儿媳妇的孝顺之外,基本没有再过问几个儿子的家产。
她这些年努力攒下来了有上百两银子,以为自己手上的钱已经很多了。
想了又想,黎老太对大孙子说:“明德,你爹娘现在做生意能挣钱,你老师给的银子咱们不能用。”
“你说成亲后要去府城的官学读书,你爹娘已经给你准备好了三百两银子,虽然没法在府城买一个宅子,但是已经足够你们小两口在府城几年读书、租房和其他花销了。”
“谁家的银子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你老师留给你们的银子不少,要不然等你去到京城赶考之后想办法还给他吧,你们老师对你们这么好,钱不收但是一定要记住他的恩情。”
黎老太拉着黎明德说了一大通,还是觉得不太放心,让黎明德把钱给白家送去,自己又找上了在家的姜芷芸:“老三媳妇,明德他老师这样我心里总是觉得不太安生……”
作者闲话:感谢对我的支持)
第276章 初闻亲事
白姚氏和姜芷芸比较像,一个是读书人家的媳妇,另一个是读书人家的女儿和差役的媳妇。
在知道章老先生居然曾经是户部尚书之后,姜芷芸同样挺吃惊的,这么大的人物居然在昌平县隐姓埋名生活了这么多年,难怪相公说知县大人总往那边跑,之前还以为他只是个来自京城的大儒一类的人物。
因此,姜芷芸虽然惊讶,但没有白姚氏那么夸张,而且她发现婆母对此很是焦虑后,来不及消化自己的情绪赶紧宽慰她。
先肯定婆母的做法是正确的:“娘,我觉得您说得对,这笔钱咱们能不用就不用,也一定要让明德他们把章老先生的恩情记在心里。”
然后再安慰她:“但是吧,我觉得不用太紧张,一千多两银子对咱们而言很多,在咱们这种小地方数额也确实很大,但是在京城那种地方砸在水里怕是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就拿普通的一进小院来说,县城的院子一百多两银子足以拿下,多加点钱二百两能买到地段和大小都不差的。”
“州城至少得要三百两,换成了府城最普通的小院恐怕都得要个五六百两。”
“娘,你想想,京城那可是皇帝老爷住的地方,天子脚下,据说是寸土寸金,一个一进的小院如果没有关系,恐怕用一千多两都买不下来。”
“不仅仅是宅子,还有别的也是一样的道理。”
……
姜芷芸的话慢慢地让黎老太放松了下来,她一想好像是这个道理。
年轻时没钱的时候一两个铜板都恨不得掰成两半来花,哪能想到自己临到老了手上能捏着上百两白银。
家里的孩子越来越出息,以后大家手上的钱会越来越多,她得把自己的眼界提起来,不能让别人觉得秀才公或者举人老爷的奶是乡巴佬,什么都没见识过,平白让孩子们被人笑话。
思及此她也就不再纠结了,专心琢磨起大孙子的婚事,早点让他们成亲自己好抱上重孙才是正事。
--
说到成亲之后白志文脸上又微微发热,他有些不自在地清了下嗓子,赶紧换了个话题:“娘,我和明德师兄接下来应该会去府城官学,你和弟弟在家,要不然也养只狗看家护院?”
“嗯,怎么要去府城了?”白姚氏有些奇怪,他们俩在县城跟着章老先生做学问不是挺好的吗,怎么又要去府城官学了。
现在白志文已经考中了秀才,老师也要离开,和老师有关的事情就没必要再瞒着家里人了。
白志文把章安浩的来历、给他们两个弟子留下的小产业、对他们的要求和他们两目前的水平大致同他娘说了一下。
白姚氏不是真正的乡下妇人,她娘家爹和嫁的相公都是读书人,对考科举还有官场上的事比大多数女人都了解,听了儿子的话之后她惊讶得不行。
户部尚书是什么样的人物,放在以前她完全想都不敢想,这样的人物居然会待在昌平县教了她儿子六年?
曾经,白姚氏对白志文的期待只是比他爹更进一步的考中举人,在知道了儿子的老师是这样厉害的人物,也知道了儿子的水准之后,她的野心一下就膨胀了起来——儿子一定能够考中进士!
这些认知让白姚氏忽略了询问章安浩留下来给两弟子做路费的小产业是什么,她晕乎乎地回到了她的房间,需要一个人静一静!
白姚氏惊讶的是章安浩曾经的官职,黎老太那边从黎明德口中得知他老师给他们师兄弟两人留下这么多银子后,惊讶的是这笔钱。
毕竟在黎老太的认知中,仅有什么知县、知州、知府、总督一类的官,连同知、通判这些官职她都没听过。
所以知道孙子的老师来自京城后,黎老太只一个劲感叹对方来头不小,并不清楚具体来头有多大。
在黎老太的看来,这一千多两银子更让她心惊胆战、惴惴不安,十两、二十两银子收了也就收了,上千两银子她见都没有见过,有点难以想象。
分家之后,黎老太除了管着分家之时归他们老两口和大儿子一家的家业,以及分家之后几个儿子、儿媳妇的孝顺之外,基本没有再过问几个儿子的家产。
她这些年努力攒下来了有上百两银子,以为自己手上的钱已经很多了。
想了又想,黎老太对大孙子说:“明德,你爹娘现在做生意能挣钱,你老师给的银子咱们不能用。”
“你说成亲后要去府城的官学读书,你爹娘已经给你准备好了三百两银子,虽然没法在府城买一个宅子,但是已经足够你们小两口在府城几年读书、租房和其他花销了。”
“谁家的银子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你老师留给你们的银子不少,要不然等你去到京城赶考之后想办法还给他吧,你们老师对你们这么好,钱不收但是一定要记住他的恩情。”
黎老太拉着黎明德说了一大通,还是觉得不太放心,让黎明德把钱给白家送去,自己又找上了在家的姜芷芸:“老三媳妇,明德他老师这样我心里总是觉得不太安生……”
作者闲话:感谢对我的支持)
第276章 初闻亲事
白姚氏和姜芷芸比较像,一个是读书人家的媳妇,另一个是读书人家的女儿和差役的媳妇。
在知道章老先生居然曾经是户部尚书之后,姜芷芸同样挺吃惊的,这么大的人物居然在昌平县隐姓埋名生活了这么多年,难怪相公说知县大人总往那边跑,之前还以为他只是个来自京城的大儒一类的人物。
因此,姜芷芸虽然惊讶,但没有白姚氏那么夸张,而且她发现婆母对此很是焦虑后,来不及消化自己的情绪赶紧宽慰她。
先肯定婆母的做法是正确的:“娘,我觉得您说得对,这笔钱咱们能不用就不用,也一定要让明德他们把章老先生的恩情记在心里。”
然后再安慰她:“但是吧,我觉得不用太紧张,一千多两银子对咱们而言很多,在咱们这种小地方数额也确实很大,但是在京城那种地方砸在水里怕是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就拿普通的一进小院来说,县城的院子一百多两银子足以拿下,多加点钱二百两能买到地段和大小都不差的。”
“州城至少得要三百两,换成了府城最普通的小院恐怕都得要个五六百两。”
“娘,你想想,京城那可是皇帝老爷住的地方,天子脚下,据说是寸土寸金,一个一进的小院如果没有关系,恐怕用一千多两都买不下来。”
“不仅仅是宅子,还有别的也是一样的道理。”
……
姜芷芸的话慢慢地让黎老太放松了下来,她一想好像是这个道理。
年轻时没钱的时候一两个铜板都恨不得掰成两半来花,哪能想到自己临到老了手上能捏着上百两白银。
家里的孩子越来越出息,以后大家手上的钱会越来越多,她得把自己的眼界提起来,不能让别人觉得秀才公或者举人老爷的奶是乡巴佬,什么都没见识过,平白让孩子们被人笑话。
思及此她也就不再纠结了,专心琢磨起大孙子的婚事,早点让他们成亲自己好抱上重孙才是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