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因为白志文他爹是学堂夫子,再加上他聪明学东西总是比其他人学得更快,功课比其他人完成得更好的缘故,从小到大,他的同窗们总是排斥他,不愿意同他一起。
到了上河村,和黎明德一起拜师之后,白志文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第一个让他有认同感的同窗,同黎家人熟悉起来后,黎明礼也成了他的朋友。
志同道合四个字对现在的黎明康而言过于深奥,他只感觉白大哥说的话比自家三哥的更难理解,于是,黎明康决定等自己真正到私塾读了一段时间再看。
要去私塾读书,得提前找私塾的夫子,如果夫子同意收下这个学生,再提上拜师礼和束脩过去,正式入学。
当然这个拜师礼不会很正式,因为这只是一个给孩子们开蒙的私塾,并不是正儿八经的拜师。
外面的私塾收学生要求不会很严格,只会看到没到年龄,再观察一下孩子看上去会不会特别调皮捣蛋,有没有痴傻呆笨,通常看着没什么问题,家里人给得起束脩,私塾一般都会收。
一个私塾的孩子年龄参差不齐,也有不同的学习进度,通常来说,像这种开蒙的小私塾就简单粗暴地按照孩子们学习三百千的进度来划分。
简而言之就是三个班,先学《三字经》,《三字经》学完了就去学《百家姓》,《百家姓》学完了就学《千字文》。
如果孩子学完了三百千和基础的算术后还想继续学下去,有两个选择,一是给夫子多一些钱让夫子单独教孩子剩下的蒙学十三经,或者通过县城学堂的入学测试,到学堂读书。
县城学堂的束脩低且夫子水平更高,相对收学生的要求也就更高,每年就只收三十个孩子,这三十个孩子能够在学堂读三年,如果三年后没有考上童生就会被劝退学。
学堂的规矩黎家人都很清楚,因为黎明德和黎明礼两兄弟都在学堂读过书,不出意外以后黎明康也会去县城学堂,那是以后的事,现在黎明康三百千都还没彻底学完。
送孩子第一次去学堂见夫子这种事肯定要作为一家之主的黎成石出面,所以这一天上午,黎成石请了半天假,姜芷芸将他们父子两人收拾妥帖之后送出门。
巷子口就是私塾,黎成石和黎明康父子两人没一会儿就走到了私塾门口,黎成石有些紧张地敲了敲门。
大概两三个唿吸过去,门从里面打开了,一个大概十岁书童装扮的孩子站在里面,邀请他们进去。
黎成石领着儿子抬脚跨过门槛,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他总觉得进院子之后书香和墨香更浓郁了一些。
黎明康好奇地打量了一下这个院子,在他爹轻轻地点了下他的脑袋后,赶紧收回目光,跟在书童后面往夫子的书房走去。
这间私塾的夫子姓邓,差不多四十来岁,看面相是一个较为严格的人,眉间有两道颇深的皱纹,神色严肃不苟言笑,黎成石将儿子往前推了推,让他自己先同邓先生打招唿。
黎明康没有害怕,大大方方地对邓夫子行礼:“邓先生你好,小子名叫黎明康,今年五岁,能够背出《三字经》、《百家姓》和部分《千字文》,认识的字不多,希望能够接受先生的教导。”
等到儿子说完了,黎成石才把自己手上的户籍资料等东西一并交给邓夫子,上面详细地写着他和儿子的情况。
收学生教导会承担一定风险,如果收了一个家里人有问题的学生,一旦东窗事发,夫子定然会受到牵连,所以收学生之初都会查看户籍。
黎成石是县衙的差役,有这个身份在,他们一家人不大可能有问题,邓夫子大致翻看了之后就将那些资料放在一旁,问黎明康《千字文》背多少了。
在过来私塾求学的前两天,姜芷芸拉着黎明康把他背过的几本书重新再背了一遍,邓夫子一问他就想起自己背到了哪里,立马开口把前面的一段背出来。
听着黎明康稚嫩的声音认真地背《千字文》,邓夫子点了点头,又抽背了他几句《三字经》和《百家姓》里的内容,考教就这样结束,邓夫子表示他愿意收下黎明康。
让黎明康留在私塾,黎成石返回家中提着拜师礼和未来半年的束脩再次登门,将黎明康未来半年读书的地方定了下来。
由于黎明康只是会背书,还不会写字,所以他依旧被分在了玄班,跟着一群五岁、六岁甚至七岁的孩子一块儿学着写《三字经》里的字。
又过了两天私塾,正式开始上课。
由于黎成石去县衙的时间比私塾开课时间更早,所以这天是姜芷芸送黎明康过去的,目送儿子背着他的小书包蹦蹦跳跳地进了私塾。
在私塾要一直学到下午申时中才出来,姜芷芸在生下来黎明康后头一回同儿子分开这么长时间,上午还好些,到了下午她做事就老走神,在心里惦记儿子的情况。
黎明瑾看着他娘那心不在焉的样子,眼睛咕噜噜一转,旋即放下手上的东西,过去找他娘说上街去买点弟弟喜欢的菜回来,到学堂读书可是个动脑子的辛苦事,应该给弟弟做点好吃的。
姜芷芸被黎明瑾说服,母子两人到外面走了一圈,提了满满两篮子的菜回来,正好差不多到了黎明康下学的时间。
匆匆忙忙把菜篮子放到厨房,姜芷芸让黎明瑾在家好好待着,她去私塾外面接了弟弟回来再收拾。
--
到了上河村,和黎明德一起拜师之后,白志文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第一个让他有认同感的同窗,同黎家人熟悉起来后,黎明礼也成了他的朋友。
志同道合四个字对现在的黎明康而言过于深奥,他只感觉白大哥说的话比自家三哥的更难理解,于是,黎明康决定等自己真正到私塾读了一段时间再看。
要去私塾读书,得提前找私塾的夫子,如果夫子同意收下这个学生,再提上拜师礼和束脩过去,正式入学。
当然这个拜师礼不会很正式,因为这只是一个给孩子们开蒙的私塾,并不是正儿八经的拜师。
外面的私塾收学生要求不会很严格,只会看到没到年龄,再观察一下孩子看上去会不会特别调皮捣蛋,有没有痴傻呆笨,通常看着没什么问题,家里人给得起束脩,私塾一般都会收。
一个私塾的孩子年龄参差不齐,也有不同的学习进度,通常来说,像这种开蒙的小私塾就简单粗暴地按照孩子们学习三百千的进度来划分。
简而言之就是三个班,先学《三字经》,《三字经》学完了就去学《百家姓》,《百家姓》学完了就学《千字文》。
如果孩子学完了三百千和基础的算术后还想继续学下去,有两个选择,一是给夫子多一些钱让夫子单独教孩子剩下的蒙学十三经,或者通过县城学堂的入学测试,到学堂读书。
县城学堂的束脩低且夫子水平更高,相对收学生的要求也就更高,每年就只收三十个孩子,这三十个孩子能够在学堂读三年,如果三年后没有考上童生就会被劝退学。
学堂的规矩黎家人都很清楚,因为黎明德和黎明礼两兄弟都在学堂读过书,不出意外以后黎明康也会去县城学堂,那是以后的事,现在黎明康三百千都还没彻底学完。
送孩子第一次去学堂见夫子这种事肯定要作为一家之主的黎成石出面,所以这一天上午,黎成石请了半天假,姜芷芸将他们父子两人收拾妥帖之后送出门。
巷子口就是私塾,黎成石和黎明康父子两人没一会儿就走到了私塾门口,黎成石有些紧张地敲了敲门。
大概两三个唿吸过去,门从里面打开了,一个大概十岁书童装扮的孩子站在里面,邀请他们进去。
黎成石领着儿子抬脚跨过门槛,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他总觉得进院子之后书香和墨香更浓郁了一些。
黎明康好奇地打量了一下这个院子,在他爹轻轻地点了下他的脑袋后,赶紧收回目光,跟在书童后面往夫子的书房走去。
这间私塾的夫子姓邓,差不多四十来岁,看面相是一个较为严格的人,眉间有两道颇深的皱纹,神色严肃不苟言笑,黎成石将儿子往前推了推,让他自己先同邓先生打招唿。
黎明康没有害怕,大大方方地对邓夫子行礼:“邓先生你好,小子名叫黎明康,今年五岁,能够背出《三字经》、《百家姓》和部分《千字文》,认识的字不多,希望能够接受先生的教导。”
等到儿子说完了,黎成石才把自己手上的户籍资料等东西一并交给邓夫子,上面详细地写着他和儿子的情况。
收学生教导会承担一定风险,如果收了一个家里人有问题的学生,一旦东窗事发,夫子定然会受到牵连,所以收学生之初都会查看户籍。
黎成石是县衙的差役,有这个身份在,他们一家人不大可能有问题,邓夫子大致翻看了之后就将那些资料放在一旁,问黎明康《千字文》背多少了。
在过来私塾求学的前两天,姜芷芸拉着黎明康把他背过的几本书重新再背了一遍,邓夫子一问他就想起自己背到了哪里,立马开口把前面的一段背出来。
听着黎明康稚嫩的声音认真地背《千字文》,邓夫子点了点头,又抽背了他几句《三字经》和《百家姓》里的内容,考教就这样结束,邓夫子表示他愿意收下黎明康。
让黎明康留在私塾,黎成石返回家中提着拜师礼和未来半年的束脩再次登门,将黎明康未来半年读书的地方定了下来。
由于黎明康只是会背书,还不会写字,所以他依旧被分在了玄班,跟着一群五岁、六岁甚至七岁的孩子一块儿学着写《三字经》里的字。
又过了两天私塾,正式开始上课。
由于黎成石去县衙的时间比私塾开课时间更早,所以这天是姜芷芸送黎明康过去的,目送儿子背着他的小书包蹦蹦跳跳地进了私塾。
在私塾要一直学到下午申时中才出来,姜芷芸在生下来黎明康后头一回同儿子分开这么长时间,上午还好些,到了下午她做事就老走神,在心里惦记儿子的情况。
黎明瑾看着他娘那心不在焉的样子,眼睛咕噜噜一转,旋即放下手上的东西,过去找他娘说上街去买点弟弟喜欢的菜回来,到学堂读书可是个动脑子的辛苦事,应该给弟弟做点好吃的。
姜芷芸被黎明瑾说服,母子两人到外面走了一圈,提了满满两篮子的菜回来,正好差不多到了黎明康下学的时间。
匆匆忙忙把菜篮子放到厨房,姜芷芸让黎明瑾在家好好待着,她去私塾外面接了弟弟回来再收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