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收起惊愕,拿着供单带,亲自带着两个士卒到城门外面去。
他看见的是两位少年,一位俊秀的小少年。
两位少年穿着儒衫,文质彬彬;那个小少年穿着黑布衣,绑了一束短马尾,娇柔而不失凌厉。
三人都牵着马,校尉在军中多年,一看便知那三匹马是从蒙州引过来的良种,价值非凡。
大盛朝无论文武对读书人都是高看一眼的,况且这位校尉是武举出身,颇通文墨,因此主动上去抱拳问道:“三位可是远道而来的赶考士子?”
三人先回礼,而后由文靖安说道:“正是,我们自云州永宁县来,一路舟车劳顿,请大人行个方便,我们好进城投宿。”
校尉问道:“你是?”
文靖安:“在下文靖安。”
校尉心道:“原来是他!”
文靖安又给他介绍:“这是我表哥陈崇章,也是今年云州的廪生,这是我的小书童。”
文妙安一路以来已经完美适应了“小书童”的身份,当即用正太音向校尉禀告:“小妙恳请官爷给我家公子行个方便。”
校尉摆了摆手,爽朗道:“言重了,不用说什么方不方便,只是上头下了命令,我们例行公事问一问罢了,不会为难你们。”
文妙安:“小妙谢谢官爷。”
校尉问文靖安:“你既然是今年云州案首,为何是两人结伴来赶考?按理说你们该随云州学官一起来。”
文靖安将不愿再折返回北昌府浪费时间等前后仔细说了,校尉听罢,把供单分别还给他和陈崇章,说道:“行了,两位公子进城罢,祝你们今年一举得中!”
文靖安三人谢过,各自牵马,走过城门,一身扎入安庆城的繁盛之中。
看着眼前人流如织,街上行人穿的已经是以绸缎长衫居多,乘着车辇出行的大家小姐,成群结伴的小家碧玉,三五个手持折扇的翩翩公子,各色人等琳琅盲目,真是车马簇簇,衣香鬓影,乱花渐欲迷人眼不过如此,文靖安三人回头望了一眼身后那高耸的城墙,再将视线转到眼前的朱墙黛瓦、亭台楼阁,真有种恍如隔世之感。
一路以来,他们水陆并进,陆路骑马,水陆乘船,从云州莲花镇到平州安庆城,半个月十五天时间,准确说来是十五个夜晚,十六个白天,路程没法具体测量,但总不会少于千里之数,这一段晓行夜宿的旅途,现如今终于抵达了终点。
站在安庆城街头,喧嚣入耳,繁华入眼,心中难免泛起激荡的涟漪。
这些楼台金粉、衣袂云衫完全符合文靖安的审美,击中他的内心,他也免不了感慨一声:“妙啊。”
文妙安当即用正太音官乖巧回道:“公子唤小妙作甚?”
文靖安推了一下她脑瓜,“妙你个头。”
文妙安:“哎呀。”
陈崇章问道:“接下来怎么安排?”
文靖安:“先找客栈投宿,让马儿好好休息,我们也吃一顿好的,晚上洗洗风尘,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明天我们去找平州学政。”
在北昌府考完院试之后,陆公台给了他一封亲笔信,让他到了安庆城之后,带着这封信去找平州学政,如今距离八月初八乡试开考仅剩二十二天时间,他和陈崇章刚考完院试便来参加乡试,跟人家那些考了多次甚至十多次的考生相比心里没底,如果得平州学政帮忙的话,不求有逆天的效果,起码聊胜于无。
说到正事他们向来不耽搁,当即抑制住了探索眼前花花世界的冲动,一路打听和学政衙门较近的客栈,最后找了一家既有马厩,又跟学政衙门较近的住下,他和陈崇章一个房间,文妙安自己一个房间。
各自放好行囊,嘱咐掌柜让店小二照顾好他们的马,喂上好的草料,他们也出门吃了一顿好的,这些天虽然领略了大半个平州的好山好水,可一路上没吃几顿安心饭,路上都是囫囵对付几口,第二天接着赶路,现下既然已到目的地,一桌好的酒饭不仅抚慰身心,更能治愈疲劳。
吃饱喝足,当晚沐浴更衣洗净风尘,半个多月以来终于睡了个安稳觉。
第二日特意起了个大早,他和陈崇章都换了秀才正装,且带上那半成品乌纱帽,贴上陆公台赏赐他们的金花以显正式庄重,带着陆公台的亲笔信出了客栈大门,直奔学政衙门而去。
门口守卫见他们穿着秀才正装,知晓他们的身份便都客气,文靖安说明来意,并将陆公台的亲笔信取出让守卫送进去,约莫等了盏茶功夫,守卫和另一个书吏急匆匆出来,那书吏一见他二人,忙见礼问道:“哪位是文案首?”
文靖安拱手回礼,答道:“正是在下。”
书吏打量了文靖安,笑言:“果然是一表人才!不亏是陆大人钦点的案首,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
这位书吏是平州学政的副官,他能说出“江山代有人才出”,必然是听说过文靖安在云州院试写的那首《论诗》了。
文靖安回道:“靖安微末之才,不敢妄称江山大才。”
副官道:“文案首过谦了,你的《端午》、《七夕》、《论诗》我可都读过,你的诗才还自称微末之才,那整个大盛朝也没几个人敢作诗了,连高大人都相当欣赏你。”
文靖安笑而不语,副官继续说道:“你看你看,见到你我都忘了正事了,里边请,高大人有请。”
--
他看见的是两位少年,一位俊秀的小少年。
两位少年穿着儒衫,文质彬彬;那个小少年穿着黑布衣,绑了一束短马尾,娇柔而不失凌厉。
三人都牵着马,校尉在军中多年,一看便知那三匹马是从蒙州引过来的良种,价值非凡。
大盛朝无论文武对读书人都是高看一眼的,况且这位校尉是武举出身,颇通文墨,因此主动上去抱拳问道:“三位可是远道而来的赶考士子?”
三人先回礼,而后由文靖安说道:“正是,我们自云州永宁县来,一路舟车劳顿,请大人行个方便,我们好进城投宿。”
校尉问道:“你是?”
文靖安:“在下文靖安。”
校尉心道:“原来是他!”
文靖安又给他介绍:“这是我表哥陈崇章,也是今年云州的廪生,这是我的小书童。”
文妙安一路以来已经完美适应了“小书童”的身份,当即用正太音向校尉禀告:“小妙恳请官爷给我家公子行个方便。”
校尉摆了摆手,爽朗道:“言重了,不用说什么方不方便,只是上头下了命令,我们例行公事问一问罢了,不会为难你们。”
文妙安:“小妙谢谢官爷。”
校尉问文靖安:“你既然是今年云州案首,为何是两人结伴来赶考?按理说你们该随云州学官一起来。”
文靖安将不愿再折返回北昌府浪费时间等前后仔细说了,校尉听罢,把供单分别还给他和陈崇章,说道:“行了,两位公子进城罢,祝你们今年一举得中!”
文靖安三人谢过,各自牵马,走过城门,一身扎入安庆城的繁盛之中。
看着眼前人流如织,街上行人穿的已经是以绸缎长衫居多,乘着车辇出行的大家小姐,成群结伴的小家碧玉,三五个手持折扇的翩翩公子,各色人等琳琅盲目,真是车马簇簇,衣香鬓影,乱花渐欲迷人眼不过如此,文靖安三人回头望了一眼身后那高耸的城墙,再将视线转到眼前的朱墙黛瓦、亭台楼阁,真有种恍如隔世之感。
一路以来,他们水陆并进,陆路骑马,水陆乘船,从云州莲花镇到平州安庆城,半个月十五天时间,准确说来是十五个夜晚,十六个白天,路程没法具体测量,但总不会少于千里之数,这一段晓行夜宿的旅途,现如今终于抵达了终点。
站在安庆城街头,喧嚣入耳,繁华入眼,心中难免泛起激荡的涟漪。
这些楼台金粉、衣袂云衫完全符合文靖安的审美,击中他的内心,他也免不了感慨一声:“妙啊。”
文妙安当即用正太音官乖巧回道:“公子唤小妙作甚?”
文靖安推了一下她脑瓜,“妙你个头。”
文妙安:“哎呀。”
陈崇章问道:“接下来怎么安排?”
文靖安:“先找客栈投宿,让马儿好好休息,我们也吃一顿好的,晚上洗洗风尘,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明天我们去找平州学政。”
在北昌府考完院试之后,陆公台给了他一封亲笔信,让他到了安庆城之后,带着这封信去找平州学政,如今距离八月初八乡试开考仅剩二十二天时间,他和陈崇章刚考完院试便来参加乡试,跟人家那些考了多次甚至十多次的考生相比心里没底,如果得平州学政帮忙的话,不求有逆天的效果,起码聊胜于无。
说到正事他们向来不耽搁,当即抑制住了探索眼前花花世界的冲动,一路打听和学政衙门较近的客栈,最后找了一家既有马厩,又跟学政衙门较近的住下,他和陈崇章一个房间,文妙安自己一个房间。
各自放好行囊,嘱咐掌柜让店小二照顾好他们的马,喂上好的草料,他们也出门吃了一顿好的,这些天虽然领略了大半个平州的好山好水,可一路上没吃几顿安心饭,路上都是囫囵对付几口,第二天接着赶路,现下既然已到目的地,一桌好的酒饭不仅抚慰身心,更能治愈疲劳。
吃饱喝足,当晚沐浴更衣洗净风尘,半个多月以来终于睡了个安稳觉。
第二日特意起了个大早,他和陈崇章都换了秀才正装,且带上那半成品乌纱帽,贴上陆公台赏赐他们的金花以显正式庄重,带着陆公台的亲笔信出了客栈大门,直奔学政衙门而去。
门口守卫见他们穿着秀才正装,知晓他们的身份便都客气,文靖安说明来意,并将陆公台的亲笔信取出让守卫送进去,约莫等了盏茶功夫,守卫和另一个书吏急匆匆出来,那书吏一见他二人,忙见礼问道:“哪位是文案首?”
文靖安拱手回礼,答道:“正是在下。”
书吏打量了文靖安,笑言:“果然是一表人才!不亏是陆大人钦点的案首,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
这位书吏是平州学政的副官,他能说出“江山代有人才出”,必然是听说过文靖安在云州院试写的那首《论诗》了。
文靖安回道:“靖安微末之才,不敢妄称江山大才。”
副官道:“文案首过谦了,你的《端午》、《七夕》、《论诗》我可都读过,你的诗才还自称微末之才,那整个大盛朝也没几个人敢作诗了,连高大人都相当欣赏你。”
文靖安笑而不语,副官继续说道:“你看你看,见到你我都忘了正事了,里边请,高大人有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