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页
曹玉英被堵了回去,就找到孙梅英诉苦。
“梅英妹子啊,马上暑天了,一大家子挤在一起,还不热死人了?”
孙梅英也觉得拥挤。
他们一家五口住在阁楼上,以前还凑合,可娃娃们大了,真得挤不开了。看看大旺,个子高,一进屋就要低头,不然,就撞到横梁上了。
可沪上住房紧张,也是没办法。
拿小苗话的说:“住洋房就很不错了,有卫生间,有抽水马桶,不用像弄堂里那样一大早拎着马桶,去河边洗洗刷刷……”
知足常乐,孙梅英把心思搁在了工作上。
粮店里很忙,生意很红火。
除了工资,还发一点奖金。
每个月给公爹婆婆汇十万块(注:折合新币10元),赶上逢年过节,给娘家也汇一点,表达一下心意。剩下的就攒起来,还专门办了一个存折。
每到月初,田大旺领了津贴就上缴。
看到存折上的数字一点点增加,乐呵呵地夸道:“梅英,这都是你挣的。”
“那是当然。”孙梅英得意地笑了笑。
女人能挣钱养家,活得很硬气。
田小苗的零花钱也多了。不过,她舍不得花,都攒了起来。
*
六月里,天气愈发炎热。
这天,田大旺下班回来,从挎包里掏出一沓钞票,晃了晃。
“梅英,这是这个月的补贴。”
“咋这么多啊?”孙梅英很惊喜。
“机关改革了,从供给制变成包干制了......”
孙梅英接过钞票点了点,一共三十六万块。(注:折合新币36元)
改成包干制后,机关人员的理发费、服装费、津贴费由个人自由支配。这么一来,田大旺的生活费多了不少。以前光拿津贴,干巴巴的十几万块,现在变成了三十多万块,跟孙梅英齐平了。
“梅英,以后住房、水电费要自个儿交了,衣服也不发了……”
“那到秋天,给你做一套中山装,我觉得挺好看的……”
田大旺和孙梅英穿着白衬衣、土黄布军裤。棉布不顶洗,裤边都洗得发白了。
经济宽裕了,就考虑着添置大件。
田大旺早想好了,喜滋滋地说:“梅英,咱买一台收音机,交流电的,不用干电池也能收听……”
“好,那先去瞅瞅……”
田大旺和孙梅英去百货商店瞅了瞅。最普通的型号,一台要四十二万块,挺贵的。(注:折合新币42元)
二人一咬牙,还是打算买。
孙梅英领了工资,就跟田大旺搬了一台回来。
“娘,听收音机……”
小五一可高兴了,从托儿所回来就要听少儿节目。孙梅英喜欢听小说广播,田大旺喜欢听评书。如果不是忙着复习,准备参加毕业考试,收音机都舍不得关。
有了收音机,生活有滋有味。
田小苗很开心,第一时间就能关注国家大事,还能听电影录音剪辑。
田大旺还考虑着买一辆自行车。
他的自行车是单位的。梅英上班离得远,骑车方便一些。
*
转眼放了暑假。
田小苗跟着孙梅英去粮店,招呼三子。
冬子和梅子上了暑期班。
田大旺通过了初中毕业考试。
他拿到毕业证,百感交集。□□都换了几茬了,他终于毕业了。他跟梅英都超额完成了任务,跟文化沾了一点边。
孙梅英瞅着毕业证,很眼热。
等娃娃断了奶,要不要继续念下去?
她问小苗,小苗点点头。
“娘,学无止境,只要想念书,就坚持到底……”
五十年代,扫盲运动轰轰烈烈。
这是一项很伟大的运动,持续了十多年。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大部分人都脱掉了“文盲”帽子,国民教育有了很大提升。
从后世来看,是很了不起的。
要知道,解放前文盲率达百分之八十,一多半的人都不识字。尤其是农村地区,女子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而新中国改变了这一切,国民素质提高了,也为全工业化体系奠定了基础
*
秋季开学后,田小苗升到了五年级。
无忧无虑的日子,还能持续多久?
她不晓得,只想这么过下去。
就在这个月,棉布搞计划供应,开始使用布票了。
田大旺领回来一沓子布票,交给孙梅英。孙梅英也领回来一沓,装在木匣子里,小心保管着。
以后买布做衣裳,没有布票可不行。
田小苗瞅瞅布票,这是硬通货。
为了城乡居民都穿得上棉布衣裳,不得不定量供应。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粮油、棉布紧缺。搁在解放前,有钱人大手大脚,穿得是绫罗绸缎、细棉布,穷苦人家大多穿着麻布破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说到人口,国家很重视,花了两年时间搞人口普查,摸摸底。
到了十一月,人口统计出结果了。
孙梅英听着广播,瞪大了眼睛。
“小苗,咱们国家有六亿人?”
“嗯。”
田小苗心说,六亿还算少的,以后十多亿呢。
全国人口普查从一九五三年六月开始截止,城镇人口占13.26%,农村人口占86.74%。相比起解放前的人口,多了一个亿。(注1)
--
“梅英妹子啊,马上暑天了,一大家子挤在一起,还不热死人了?”
孙梅英也觉得拥挤。
他们一家五口住在阁楼上,以前还凑合,可娃娃们大了,真得挤不开了。看看大旺,个子高,一进屋就要低头,不然,就撞到横梁上了。
可沪上住房紧张,也是没办法。
拿小苗话的说:“住洋房就很不错了,有卫生间,有抽水马桶,不用像弄堂里那样一大早拎着马桶,去河边洗洗刷刷……”
知足常乐,孙梅英把心思搁在了工作上。
粮店里很忙,生意很红火。
除了工资,还发一点奖金。
每个月给公爹婆婆汇十万块(注:折合新币10元),赶上逢年过节,给娘家也汇一点,表达一下心意。剩下的就攒起来,还专门办了一个存折。
每到月初,田大旺领了津贴就上缴。
看到存折上的数字一点点增加,乐呵呵地夸道:“梅英,这都是你挣的。”
“那是当然。”孙梅英得意地笑了笑。
女人能挣钱养家,活得很硬气。
田小苗的零花钱也多了。不过,她舍不得花,都攒了起来。
*
六月里,天气愈发炎热。
这天,田大旺下班回来,从挎包里掏出一沓钞票,晃了晃。
“梅英,这是这个月的补贴。”
“咋这么多啊?”孙梅英很惊喜。
“机关改革了,从供给制变成包干制了......”
孙梅英接过钞票点了点,一共三十六万块。(注:折合新币36元)
改成包干制后,机关人员的理发费、服装费、津贴费由个人自由支配。这么一来,田大旺的生活费多了不少。以前光拿津贴,干巴巴的十几万块,现在变成了三十多万块,跟孙梅英齐平了。
“梅英,以后住房、水电费要自个儿交了,衣服也不发了……”
“那到秋天,给你做一套中山装,我觉得挺好看的……”
田大旺和孙梅英穿着白衬衣、土黄布军裤。棉布不顶洗,裤边都洗得发白了。
经济宽裕了,就考虑着添置大件。
田大旺早想好了,喜滋滋地说:“梅英,咱买一台收音机,交流电的,不用干电池也能收听……”
“好,那先去瞅瞅……”
田大旺和孙梅英去百货商店瞅了瞅。最普通的型号,一台要四十二万块,挺贵的。(注:折合新币42元)
二人一咬牙,还是打算买。
孙梅英领了工资,就跟田大旺搬了一台回来。
“娘,听收音机……”
小五一可高兴了,从托儿所回来就要听少儿节目。孙梅英喜欢听小说广播,田大旺喜欢听评书。如果不是忙着复习,准备参加毕业考试,收音机都舍不得关。
有了收音机,生活有滋有味。
田小苗很开心,第一时间就能关注国家大事,还能听电影录音剪辑。
田大旺还考虑着买一辆自行车。
他的自行车是单位的。梅英上班离得远,骑车方便一些。
*
转眼放了暑假。
田小苗跟着孙梅英去粮店,招呼三子。
冬子和梅子上了暑期班。
田大旺通过了初中毕业考试。
他拿到毕业证,百感交集。□□都换了几茬了,他终于毕业了。他跟梅英都超额完成了任务,跟文化沾了一点边。
孙梅英瞅着毕业证,很眼热。
等娃娃断了奶,要不要继续念下去?
她问小苗,小苗点点头。
“娘,学无止境,只要想念书,就坚持到底……”
五十年代,扫盲运动轰轰烈烈。
这是一项很伟大的运动,持续了十多年。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大部分人都脱掉了“文盲”帽子,国民教育有了很大提升。
从后世来看,是很了不起的。
要知道,解放前文盲率达百分之八十,一多半的人都不识字。尤其是农村地区,女子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而新中国改变了这一切,国民素质提高了,也为全工业化体系奠定了基础
*
秋季开学后,田小苗升到了五年级。
无忧无虑的日子,还能持续多久?
她不晓得,只想这么过下去。
就在这个月,棉布搞计划供应,开始使用布票了。
田大旺领回来一沓子布票,交给孙梅英。孙梅英也领回来一沓,装在木匣子里,小心保管着。
以后买布做衣裳,没有布票可不行。
田小苗瞅瞅布票,这是硬通货。
为了城乡居民都穿得上棉布衣裳,不得不定量供应。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粮油、棉布紧缺。搁在解放前,有钱人大手大脚,穿得是绫罗绸缎、细棉布,穷苦人家大多穿着麻布破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说到人口,国家很重视,花了两年时间搞人口普查,摸摸底。
到了十一月,人口统计出结果了。
孙梅英听着广播,瞪大了眼睛。
“小苗,咱们国家有六亿人?”
“嗯。”
田小苗心说,六亿还算少的,以后十多亿呢。
全国人口普查从一九五三年六月开始截止,城镇人口占13.26%,农村人口占86.74%。相比起解放前的人口,多了一个亿。(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