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正好跟那对叔侄儿一个方向。
一阵风吹来,隐隐约约听到了说话声。
“冬子,你爹最爱吃柿饼子了,三叔买了好多,给你爹捎到沪上去……”
沪上?田小苗立马竖起了耳朵。
这个叫冬子的小娃娃,爹也在沪上?听口音是老家这边的,那八成是部队上的吧?
莫名有一种亲切感,就像找到了组织。
田小苗盯着人家的背影,使劲儿瞅了瞅。
第14章 .014回信
*
赶集让人心情愉快。
孙梅英忘了那些烦心事儿。田小苗也东瞧瞧,西逛逛,好好过了一把瘾。
从镇子上回来,太阳快落山了。
孙梅英本来心情很好,可在村口撞见了袁氏,什么好心情都没了。她硬着头皮打招呼:“娘,您先回去,俺一会儿给您送过去。”
“哦。”袁氏是故意等着的,怕老三家不认账。
孙梅英长了一个心眼,不能直接给钱,得找人做个见证,省得又出幺蛾子。
到了家,余晓华正好回来了。
孙梅英请余□□陪着,这才去西院给婆婆送钱。
回到家,孙梅英闷闷不乐。
田小苗哄着娘:“娘,咱赶紧吃饭,把缺的课补上。”
“哦。”
想着缺课,孙梅英提起劲来。
“小苗,一会儿把铅笔和纸拿出来,咱好好练习。”
这一学,就到了晚上。
孙梅英挪开柜子,把那一沓纸票子用油布包着,搁在陶罐子里,封上口,藏在夹壁里。她想把欠下的债还了,田小苗拦着说:“娘,咱先还一部分,等下一回爹寄钱来了,再说。”
田小苗惦记着路费。她不晓得火车票是啥价钱,这点钱够不够?
*
第二天,孙梅英照常上课。
可一出门,就有人问:“嫂子,你家大旺又汇钱了?”
“嗯。”孙梅英含含糊糊,扯着小苗。
田小苗也昂着头,迈着小碎步。
可一路上打听的人不少。
村里都传遍了,有羡慕的,有嫉妒的,还有看笑话的。甭管咋样,那十万块(合十块钱)都是一笔大数目,足够惹人眼的。
袁氏分了钱,却一个劲地哭穷,甭管谁来打听都不开口。许凤莲小声嘀咕着:“要那么多钱干啥?都藏着掖着,也不晓得给娃娃们买点吃的?”
许凤莲一向抠门,见不得别人有钱。
就想了个点子,上门来借。
“梅英妹子,你侄儿上学了,想买个本子,可你知道家里紧张,要不,先借几个救救急?”
“大姐,大旺寄来的钱都还债了。”
孙梅英一口回绝。许凤莲垮着脸,不高兴地走了。
可这还不算完。
接二连三地又来了几个亲戚,都想借钱。
孙梅英狠下心来,一概不借。
还跟小苗说:“不是娘小气,而是开了这个头,就打不住了,你爹寄再多的钱也不够使啊!”
“嗯。”田小苗点点头。
心说,这是啥风气啊?那些卖了山货的,不都有钱?干嘛盯着她们家?还不是看她们家人口少,想占便宜。
山里毕竟是山里,即便到了后世,那些陈规陋习依然存在。
孙梅英自然明白,就憋着劲儿。
她更加努力了。每天按时去听课,回来了就纺纱。
她还想织布,可家里没有织布机,婆婆那边倒是有,可弄得这么僵,哪好意思过去啊?就跟田春华商量,借她家的织布机使一使。
田小苗也学会了纺纱。
这个看着简单,可干一会儿就累得腰酸背疼。可娘就是这么挺过来的,她也不能怕苦怕累啊。
*
立了冬,天越发冷了。
孙梅英和田小苗换上了夹袄。
田大旺一直没来信,田小苗急得觉都睡不好。她掰着手指头算日子,爹咋还不来信啊?她实在忍不住了,就找到江队长打听。
“江叔叔,您去区里开会,顺便去邮局瞅瞅,看看有没有我爹的来信?”
“好,下个星期去开会,我就去瞧瞧。”
江队长满口答应。
可他跑了两趟,都没看到信件。
田小苗眼巴巴的,一边埋怨着爹,一边担心着。爹忙啥呢?咋就不知道写封信啊?她跟娘都识字了,不是睁眼瞎了。
到了月底,田大旺的信终于来了。
是余晓华从村里捎回来的,一个牛皮纸信封,厚厚的。
“小苗,瞧瞧谁来信了?”
田小苗赶紧接过来,捏着信口,使劲儿甩了甩。
“娘,快拆开!”田小苗把信递给孙梅英。
孙梅英盘腿坐在炕桌前,小心地裁剪开,一封叠好的信件和两张黑白照片露了出来。
“小苗,快看,你爹的相片儿!”
孙梅英拿着照片,欢喜得不得了。田小苗扒过来,使劲儿瞅了瞅。
照片上是一位青年军人,穿着军服,戴着军帽,英姿勃发。
这就是爹啊?高鼻梁大眼睛,好帅气啊!
田小苗捧着照片,咧着小嘴儿。
孙梅英也看着照片,眼圈发红。
俩人只顾着激动,信件都忘了拆开了。田小苗想起来了,笑着说:“娘,快看看信上写得啥?”
--
一阵风吹来,隐隐约约听到了说话声。
“冬子,你爹最爱吃柿饼子了,三叔买了好多,给你爹捎到沪上去……”
沪上?田小苗立马竖起了耳朵。
这个叫冬子的小娃娃,爹也在沪上?听口音是老家这边的,那八成是部队上的吧?
莫名有一种亲切感,就像找到了组织。
田小苗盯着人家的背影,使劲儿瞅了瞅。
第14章 .014回信
*
赶集让人心情愉快。
孙梅英忘了那些烦心事儿。田小苗也东瞧瞧,西逛逛,好好过了一把瘾。
从镇子上回来,太阳快落山了。
孙梅英本来心情很好,可在村口撞见了袁氏,什么好心情都没了。她硬着头皮打招呼:“娘,您先回去,俺一会儿给您送过去。”
“哦。”袁氏是故意等着的,怕老三家不认账。
孙梅英长了一个心眼,不能直接给钱,得找人做个见证,省得又出幺蛾子。
到了家,余晓华正好回来了。
孙梅英请余□□陪着,这才去西院给婆婆送钱。
回到家,孙梅英闷闷不乐。
田小苗哄着娘:“娘,咱赶紧吃饭,把缺的课补上。”
“哦。”
想着缺课,孙梅英提起劲来。
“小苗,一会儿把铅笔和纸拿出来,咱好好练习。”
这一学,就到了晚上。
孙梅英挪开柜子,把那一沓纸票子用油布包着,搁在陶罐子里,封上口,藏在夹壁里。她想把欠下的债还了,田小苗拦着说:“娘,咱先还一部分,等下一回爹寄钱来了,再说。”
田小苗惦记着路费。她不晓得火车票是啥价钱,这点钱够不够?
*
第二天,孙梅英照常上课。
可一出门,就有人问:“嫂子,你家大旺又汇钱了?”
“嗯。”孙梅英含含糊糊,扯着小苗。
田小苗也昂着头,迈着小碎步。
可一路上打听的人不少。
村里都传遍了,有羡慕的,有嫉妒的,还有看笑话的。甭管咋样,那十万块(合十块钱)都是一笔大数目,足够惹人眼的。
袁氏分了钱,却一个劲地哭穷,甭管谁来打听都不开口。许凤莲小声嘀咕着:“要那么多钱干啥?都藏着掖着,也不晓得给娃娃们买点吃的?”
许凤莲一向抠门,见不得别人有钱。
就想了个点子,上门来借。
“梅英妹子,你侄儿上学了,想买个本子,可你知道家里紧张,要不,先借几个救救急?”
“大姐,大旺寄来的钱都还债了。”
孙梅英一口回绝。许凤莲垮着脸,不高兴地走了。
可这还不算完。
接二连三地又来了几个亲戚,都想借钱。
孙梅英狠下心来,一概不借。
还跟小苗说:“不是娘小气,而是开了这个头,就打不住了,你爹寄再多的钱也不够使啊!”
“嗯。”田小苗点点头。
心说,这是啥风气啊?那些卖了山货的,不都有钱?干嘛盯着她们家?还不是看她们家人口少,想占便宜。
山里毕竟是山里,即便到了后世,那些陈规陋习依然存在。
孙梅英自然明白,就憋着劲儿。
她更加努力了。每天按时去听课,回来了就纺纱。
她还想织布,可家里没有织布机,婆婆那边倒是有,可弄得这么僵,哪好意思过去啊?就跟田春华商量,借她家的织布机使一使。
田小苗也学会了纺纱。
这个看着简单,可干一会儿就累得腰酸背疼。可娘就是这么挺过来的,她也不能怕苦怕累啊。
*
立了冬,天越发冷了。
孙梅英和田小苗换上了夹袄。
田大旺一直没来信,田小苗急得觉都睡不好。她掰着手指头算日子,爹咋还不来信啊?她实在忍不住了,就找到江队长打听。
“江叔叔,您去区里开会,顺便去邮局瞅瞅,看看有没有我爹的来信?”
“好,下个星期去开会,我就去瞧瞧。”
江队长满口答应。
可他跑了两趟,都没看到信件。
田小苗眼巴巴的,一边埋怨着爹,一边担心着。爹忙啥呢?咋就不知道写封信啊?她跟娘都识字了,不是睁眼瞎了。
到了月底,田大旺的信终于来了。
是余晓华从村里捎回来的,一个牛皮纸信封,厚厚的。
“小苗,瞧瞧谁来信了?”
田小苗赶紧接过来,捏着信口,使劲儿甩了甩。
“娘,快拆开!”田小苗把信递给孙梅英。
孙梅英盘腿坐在炕桌前,小心地裁剪开,一封叠好的信件和两张黑白照片露了出来。
“小苗,快看,你爹的相片儿!”
孙梅英拿着照片,欢喜得不得了。田小苗扒过来,使劲儿瞅了瞅。
照片上是一位青年军人,穿着军服,戴着军帽,英姿勃发。
这就是爹啊?高鼻梁大眼睛,好帅气啊!
田小苗捧着照片,咧着小嘴儿。
孙梅英也看着照片,眼圈发红。
俩人只顾着激动,信件都忘了拆开了。田小苗想起来了,笑着说:“娘,快看看信上写得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