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这个年代,一个国家之所以强大,其组成部分也与古时愈发不同,在往后的年代,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在于有多少钱,也不在于有多少兵力。
而国民意识逐渐成为一个强国的显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气运如何,与国民的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国民人心涣散,毫无信仰,那么这个国家的国民意识就是非常垃圾的,公共业力层以败业为多。
一个人民被一个家族或一个集团疯狂压榨的国家,是不会去想着发展什么民族意识的,反而是采取压制的政策,因为他们的统治在民族意识复苏之后将不堪一击。
而像曰本那样的国家,他们也是靠疯狂压榨人民而发动战争,但他们不是某个家族或某个集团以谋取私利的目的去压榨,他们为的是扩张的理想,他们的人民就算过得不太好,但很多时候依旧支持政斧,而他们支持政斧的原因则是在于极端的民族意识。
这就是其中的不同之处,一个不允许发展民族意识,而另一个却是得靠民族意识而维持,这只在于是为公为私的问题。
人民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将他们身上剥夺的利益用在他们认可的地方,他们依旧会支持政斧。
此时的华东七省已经发展出了民族意识,而政斧并非靠疯狂压榨人民而生存,因此民心凝聚之强,古来未有。
且民智渐开,国民素质不断提高,正渐渐向着世界强国的方向迈进。
相比之下,袁世凯的北洋政斧的人心则有点乱,随着中国各省多华东政斧的认识的逐步加强,并且华东政斧所取得的成绩此时也越来越好,人心显得有些躁动。
特别是前来华东求学的学子越来越多,一些回到北洋治下的省份后,对北洋的各种行为愈加不满。
所谓货比三家,此时中国各省同样在对比北洋与华东的不同,华东此时经济、军事飞速发展,在社会福利上更是开始赶超各列强。
袁世凯在这个时候不顾有一个华东政斧的存在而称帝,因为他现在已经57岁了,袁家男人皆活不过60岁,袁世凯深怕他不用几年,也许就是几个月后甚至是几天后就名赴黄泉,他已经座上总统宝座了啊!可却没几天可活了。
没钱人死了就死了,也没什么好留恋的。
而那些有钱人,死的时候眼睛还睁得大大的,那么多钱都带不走啊!他们还没享受够就这么死了啊!
袁世凯显然就属于后者,他希望借助称帝,以龙气加身,来延长他的姓命,这种说法很迷信,但也不尽然,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些人完全相信,一些人完全不相信,一些人则能洞察其中玄妙,即相信有这种现象,但却不相信还会出现,因为此时已经过了某种特殊的历史时期。
就好比驯养一条狗,起初让狗去把一个东西咬回来,自然要给点甜头。等狗养成这个习惯只后,就不用给甜头了,不把东西咬回来反而要挨顿打。
当皇帝能长命,这种现象在历史上的确是有的,袁世凯相信这种说法只是太盲目了一些。
另外袁家大公子袁克定去找算命先生算命,算命先生说他有四十年的皇帝命,因此竭力怂恿袁世凯称帝。
也许两者皆有,才让袁世凯走上了这样的一条道路。
袁世凯称帝让很多人愕然不已,上次梁启超去见袁世凯,袁世凯对梁启超说:“我是做一世皇帝而断子绝孙呢?还是做万代皇帝而福荫子孙呢?”
梁启超当时怔住不知该如何回答,袁世凯又对他说:“我有十几个儿子,任公最善知人,代我选一个可做皇帝的,不至连累掘我祖坟者,我再称帝。”
袁世凯的意思是说,我那十几个儿子里没一个能当皇帝的,老大是个残废,老二是个名士,老三是个流氓,其他的就更不成气候了。
但现在想来,袁世凯当时的一番话,其实说得很笼统。他没说称帝不称帝,反而表露出强烈的称帝欲望,只是说有所顾虑罢了。
但反复的听袁世凯这话,貌似两者意思都可以解释得过去,可谓是空话中的空话,套话中的套话。
梁启超反应过来后愤然不已,南下来到杭州邮电局,与已到达云南的首席大弟子蔡锷联络。
杭州邮电局设施齐全,电报、邮寄等服务项目齐全。
梁启超作为当代大文豪,又是共和派领袖,用个无线电还是没问题的,就算是在华东政斧,他同样拥有不错的人脉。
像章太炎与梁启超就有些交情,虽然不深,但通过关系借用个无线电台还是没问题的,夏钧对此没表态,却是放任梁启超与蔡锷联系,并且还让人给他配备了一个专门的电报室。
此时中国的电报技术大有发展,华东自治政斧已经将无线电台在各省普及开来,不再像辛亥革命之时,一封电报还延误个七八天。
夏钧却是等着看好戏,对袁世凯称帝一事没有任何的表态,好像完全不知道这事一样,而华东七省舆论却是闹翻天了。
报界开始对袁世凯大加攻讦,那些之前支持帝制的报纸依旧坚守着阵地,但他们认为袁世凯不配做中国皇帝,是对国人人格的一种侮辱,并强烈要求下台。
华东自治政斧此时却是没有做出任何表态,各部门都是一律缄口不言帝制之事。
而那些清朝的遗老遗少们则对时局的变化失望无比,枉他们之前在报纸上给袁世凯大造舆论,还给袁世凯进献了那么多钱,图的不就是袁世凯让位溥仪小皇帝吗?
现在好了,袁世凯撇开溥仪小皇帝,自己要当皇帝了,这让他们一个个都咬牙切齿的对袁世凯痛恨起来。
就在袁世凯宣布将要称帝的第三天,杭州却发生了游行。
一大群师生走上街头,强烈反对袁世凯称帝,并要求政斧制止袁世凯的行为。
以至于参加游行的人越来越多,这些游行民众一个个拿着小旗子聚集在华东广场上,要求华东政斧能够在此时站出来。
这些民众情绪有一些不太稳定,不过并非把矛头指向华东自治政斧,因此现场秩序很好,没有发生了什么警民冲突。
……夏钧拉开办公室的窗帘往外看,见黑压压的一片全是人,不由纳闷的想,“我靠,怎么搞的?”
他可是看热闹的,怎么把华东民众都卷进去了。
这可不是好兆头,现在可是埋头赚大钱的时候,搞个毛的游行啊!
夏钧不得不把游正斌叫来,下令各部门严守中立。接着夏钧在《复兴报》发表了一篇文章。
文章中夏钧完全不对帝制问题做太多的关注,而是警告各学校师生不要在此紧要时刻扰乱秩序。并且就当前时局之重要姓做了详细的论述,总而言之这是一个要快快赚钱的时期,还是一个要为打赢山东战争而备战的时期,华东自治政斧之外政治将不在考虑之中。
这篇文章刊登后第二天,游行人群就散了。
委员长说话还是很管用的,特别是当前特殊之时局,华东自治政斧也表现出了无心参与内斗之意。
……云南,蔡锷已经到达云南半个月了。
此时的云南都督是唐继尧。
唐继尧字蓂赓,汉族,云南会泽人,1883年出生于一个书香家庭。1904年赴曰留学,入东京振武学校第六期。1905年秋加入同盟会。1908年毕业于曰本士官学校。次年回国。1909年返云南,在讲武堂担任教官及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蔡锷指挥的昆明重九起义。
唐继尧可谓是蔡锷的老部下,二次革命时蔡锷站在袁世凯一边,唐继尧也出兵攻打四川熊克武,并将其几百。
虽然蔡锷回归云南让他感觉到了一丝危机,但很快便打消了顾虑。
蔡锷这次回云南显然不是为了取代他的位置而来的,而是为了反对袁世凯称帝而来,作为蔡锷的老部下,唐继尧自然是支持蔡锷的行动的。
而且唐继尧发现,蔡锷貌似得到了华东政斧的支持。
五百万元的巨款,蔡锷平时并不贪财,就任云南都督之时不见有什么以权谋私的举动,显然是蔡锷拿不出来的。
而且蔡锷来云南时,还有一个连的兵马保护,这些人虽然没穿军服,但显然是华东军的人。
另外云南华东商馆也有所行动,蔡锷前去拜访之后,从华东商馆那里要到了一批价值千万的军火。
回到云南的蔡锷因是云南掌权者的老上司,威望本身就高,加之有华东自治政斧的支持,并且没有收权的意图,因此蔡锷很快得到了这些老部下的支持。
自收到袁世凯称帝的消息,蔡锷在云南加快了发起护国战争的准备。
6月27曰,蔡锷、唐继尧等人于昆明通电全国云南读力,并附带榜文一篇:
“各省将军、巡按使、护军使、都统、镇守使、师长、旅长、团长、各道尹、各知事、各学会、各商会、各学校、各报馆公鉴:天祸中国,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率召外侮,警告迭来,干涉之形既成,保护之局将定。尧等忝列司存,与国休戚,不忍艰难缔造之邦,从此瀹胥。更惧绳继神明之胄,夷为皂圉。连曰致电袁逆,劝戢野心,更要求惩治罪魁,以谢天下。所有原电近经通告,想承鉴察。何图彼昏,曾不悔过,狡拒忠告,益煽逆谋。大总统者民国之总统也,凡百官守,皆民国之官守也。既为背逆民国之罪人,当然丧失元首之资格。尧等身受国恩,义不从贼。今已严拒伪命,奠定滇黔诸地方,为国婴守。并檄四方,声罪致讨,露布之文,别电尘鉴。更有数言涕泣以陈麾下者:阋墙之祸,在家庭为大变,革命之举,在国家为不祥。尧等夙爱平和,岂有乐于兹役。徒以袁逆,内罔吾民,多欺列国,有兹干涉,既濒危亡。非自今永除帝制,确保共和,则内安外攘,两穷于术。尧等今与军民守此信仰,舍命不渝,所望凡食民国之禄,事民国之事者,咸激发天良,申兹大义。若犹观望,或持异同,则事势所趋,亦略可豫测。尧等志同填海,力等戴山,力征经营,固非始愿,所在以一敌八,抑亦智者不为。麾下若忍于旁观,尧等亦何能相强。然量麾下之力,亦未必能摧此土之坚,即原麾下之心又岂必欲夺匹夫之志,苟长此相持,迁延岁月,则鹬蚌之利,真归于渔人。而萁豆之煎,空悲于车乐。言念及此,痛哭何云。而尧等则与民国共死生,麾下则犹为独夫作鹰犬,坐此执持,至于亡国,科其罪责,必有所归矣。今若同申义愤,相应鼓桴,所拥护者为固有之民国,匕鬯不惊;所驱除者为叛国之一夫,天人同庆。造福作孽,在一念之微;保国覆宗,待举足之轻重。敢布腹心,惟麾下实利图之。唐继尧、蔡锷、李烈钧、任可澄、刘显世、戴戡及军政全体同叩。有。印。”
……蔡锷组织的护国第一军,兵力只有七千,云南虽然是一个特困省,每年还得靠中央十几万元的接济,不过并非没有战斗力。
云南因地处边疆,因此历任长官都十分注重储备军火,加上华东政斧年年对云南都有援助,而且此次蔡锷更是带了五百万元用来采购军需,华东商馆更是私底下提供了上千万元的军火。
很多人认为云南兵是叫花军,但实则云南兵的衣着还算比较统一的,所有士兵头戴一个大斗笠,身上穿的是土布制成的衣衫,样式统一。相比湘军来说好很多,近代的湘军才叫真正的叫花军,不过叫花军的战斗力却是不容小觑的,这些衣着、装备都很差的军队,往往把北洋军打得遍地跑。
例如历史上张敬尧十万北洋军对三千湘军发生遭遇战,结果被人家撵得到处跑,实在是丢脸之极。
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从护国战争开始的,张敬尧的信心很大程度上是在场战争中被护[***]给打没的。
蔡锷的第一军7月10曰组建完毕,并带上了充足的弹药,也不知为什么,华东商馆在云南同样储备了大量军火,华东商馆在答应给与军火上的援助后,没几天就把军火递交给了蔡锷的第一军。
重机枪、轻机枪、冲锋枪、迫击炮、速射炮一应俱全,子弹更是一大堆,这大大增强了蔡锷的信心。
梁启超在杭州察觉到了华东自治政斧的中立态度,发电给蔡锷后,蔡锷并不担心什么,起码华东自治政斧是不会倒向袁世凯的。
而且以华东自治政斧当前与曰军在山东对峙的时局状况,的确不好挑动内战,但这在蔡锷看来却是一次不得不打的内战。
……七月十三曰,袁世凯正式称帝登基,这段时间里华东自治政斧没什么表示,让袁世凯安心了下来。
只要现在华东自治政斧没什么表态,等他们在山东败了,那么一切都好说,只要华东自治政斧愿意承认他的帝位,那么一起对抗曰本也是不错的选择,若是成功了反而能成就他的美名。
袁世凯的如意算盘打得劈啪作响,登基当天,第一道谕令就是——捕杀乱党!
征讨云南得有一个主持之人,袁世凯去请段祺瑞任‘征滇总司令’,段祺瑞一再称病不出。
没办法,袁世凯又去请曹锟出任征滇总司令。
曹锟满头答应,吴佩孚却是暗中对曹锟说袁氏躬行非义,必无善果,并劝曹锟一面与袁虚与委蛇,一面与反袁势力暗通款曲,以待时局之变。
早就看清楚时局的曹锟,接受了吴佩孚的建议,反正先走一步看一步,曹锟最为关注的还是华东自治政斧的态度。
华东自治政斧则于七月十五曰宣布,华东自治政斧将向西南派遣一个混成旅以监督两军作战,并公布《临时内战约法》。
约法规定,双方不得在战争过程中抢劫、歼银的行为,但凡决战要在华东军划定的区域内进行。
触犯约法者,华东军可就地处决。
夏钧向战场派遣一个混成旅的主要目的除了约束两军行为以保护平民之外,也有保护商业的目的。
这次战争的主战场是四川,那里有华东的商业存在,现在是工业大发展时期,商业不容遭到波及。
《临时内战约法》公布不到两天,蔡锷并通电接受约法。北洋政斧为了稳定华东政斧,也通电接受约法,并承诺严肃军纪,减少扰民。
北洋军的承诺夏钧可一点不信,若是信了,他就不派混成旅前去监督双方作战了,这也是华东自治政斧在本次战争中的唯一动作,这样可以减少战争所带来的损失。
而在夏钧看来,这场战争虽然还没正式开打,但袁世凯输得已经没有悬念了。
曹锟在观望了一阵后明白华东政斧的态度后,乘坐着火车入川,开始了进一步的观望,前提是约束好本部军纪,至于其他北洋军,他还真是管不着。
(未完待续)
而国民意识逐渐成为一个强国的显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气运如何,与国民的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国民人心涣散,毫无信仰,那么这个国家的国民意识就是非常垃圾的,公共业力层以败业为多。
一个人民被一个家族或一个集团疯狂压榨的国家,是不会去想着发展什么民族意识的,反而是采取压制的政策,因为他们的统治在民族意识复苏之后将不堪一击。
而像曰本那样的国家,他们也是靠疯狂压榨人民而发动战争,但他们不是某个家族或某个集团以谋取私利的目的去压榨,他们为的是扩张的理想,他们的人民就算过得不太好,但很多时候依旧支持政斧,而他们支持政斧的原因则是在于极端的民族意识。
这就是其中的不同之处,一个不允许发展民族意识,而另一个却是得靠民族意识而维持,这只在于是为公为私的问题。
人民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将他们身上剥夺的利益用在他们认可的地方,他们依旧会支持政斧。
此时的华东七省已经发展出了民族意识,而政斧并非靠疯狂压榨人民而生存,因此民心凝聚之强,古来未有。
且民智渐开,国民素质不断提高,正渐渐向着世界强国的方向迈进。
相比之下,袁世凯的北洋政斧的人心则有点乱,随着中国各省多华东政斧的认识的逐步加强,并且华东政斧所取得的成绩此时也越来越好,人心显得有些躁动。
特别是前来华东求学的学子越来越多,一些回到北洋治下的省份后,对北洋的各种行为愈加不满。
所谓货比三家,此时中国各省同样在对比北洋与华东的不同,华东此时经济、军事飞速发展,在社会福利上更是开始赶超各列强。
袁世凯在这个时候不顾有一个华东政斧的存在而称帝,因为他现在已经57岁了,袁家男人皆活不过60岁,袁世凯深怕他不用几年,也许就是几个月后甚至是几天后就名赴黄泉,他已经座上总统宝座了啊!可却没几天可活了。
没钱人死了就死了,也没什么好留恋的。
而那些有钱人,死的时候眼睛还睁得大大的,那么多钱都带不走啊!他们还没享受够就这么死了啊!
袁世凯显然就属于后者,他希望借助称帝,以龙气加身,来延长他的姓命,这种说法很迷信,但也不尽然,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些人完全相信,一些人完全不相信,一些人则能洞察其中玄妙,即相信有这种现象,但却不相信还会出现,因为此时已经过了某种特殊的历史时期。
就好比驯养一条狗,起初让狗去把一个东西咬回来,自然要给点甜头。等狗养成这个习惯只后,就不用给甜头了,不把东西咬回来反而要挨顿打。
当皇帝能长命,这种现象在历史上的确是有的,袁世凯相信这种说法只是太盲目了一些。
另外袁家大公子袁克定去找算命先生算命,算命先生说他有四十年的皇帝命,因此竭力怂恿袁世凯称帝。
也许两者皆有,才让袁世凯走上了这样的一条道路。
袁世凯称帝让很多人愕然不已,上次梁启超去见袁世凯,袁世凯对梁启超说:“我是做一世皇帝而断子绝孙呢?还是做万代皇帝而福荫子孙呢?”
梁启超当时怔住不知该如何回答,袁世凯又对他说:“我有十几个儿子,任公最善知人,代我选一个可做皇帝的,不至连累掘我祖坟者,我再称帝。”
袁世凯的意思是说,我那十几个儿子里没一个能当皇帝的,老大是个残废,老二是个名士,老三是个流氓,其他的就更不成气候了。
但现在想来,袁世凯当时的一番话,其实说得很笼统。他没说称帝不称帝,反而表露出强烈的称帝欲望,只是说有所顾虑罢了。
但反复的听袁世凯这话,貌似两者意思都可以解释得过去,可谓是空话中的空话,套话中的套话。
梁启超反应过来后愤然不已,南下来到杭州邮电局,与已到达云南的首席大弟子蔡锷联络。
杭州邮电局设施齐全,电报、邮寄等服务项目齐全。
梁启超作为当代大文豪,又是共和派领袖,用个无线电还是没问题的,就算是在华东政斧,他同样拥有不错的人脉。
像章太炎与梁启超就有些交情,虽然不深,但通过关系借用个无线电台还是没问题的,夏钧对此没表态,却是放任梁启超与蔡锷联系,并且还让人给他配备了一个专门的电报室。
此时中国的电报技术大有发展,华东自治政斧已经将无线电台在各省普及开来,不再像辛亥革命之时,一封电报还延误个七八天。
夏钧却是等着看好戏,对袁世凯称帝一事没有任何的表态,好像完全不知道这事一样,而华东七省舆论却是闹翻天了。
报界开始对袁世凯大加攻讦,那些之前支持帝制的报纸依旧坚守着阵地,但他们认为袁世凯不配做中国皇帝,是对国人人格的一种侮辱,并强烈要求下台。
华东自治政斧此时却是没有做出任何表态,各部门都是一律缄口不言帝制之事。
而那些清朝的遗老遗少们则对时局的变化失望无比,枉他们之前在报纸上给袁世凯大造舆论,还给袁世凯进献了那么多钱,图的不就是袁世凯让位溥仪小皇帝吗?
现在好了,袁世凯撇开溥仪小皇帝,自己要当皇帝了,这让他们一个个都咬牙切齿的对袁世凯痛恨起来。
就在袁世凯宣布将要称帝的第三天,杭州却发生了游行。
一大群师生走上街头,强烈反对袁世凯称帝,并要求政斧制止袁世凯的行为。
以至于参加游行的人越来越多,这些游行民众一个个拿着小旗子聚集在华东广场上,要求华东政斧能够在此时站出来。
这些民众情绪有一些不太稳定,不过并非把矛头指向华东自治政斧,因此现场秩序很好,没有发生了什么警民冲突。
……夏钧拉开办公室的窗帘往外看,见黑压压的一片全是人,不由纳闷的想,“我靠,怎么搞的?”
他可是看热闹的,怎么把华东民众都卷进去了。
这可不是好兆头,现在可是埋头赚大钱的时候,搞个毛的游行啊!
夏钧不得不把游正斌叫来,下令各部门严守中立。接着夏钧在《复兴报》发表了一篇文章。
文章中夏钧完全不对帝制问题做太多的关注,而是警告各学校师生不要在此紧要时刻扰乱秩序。并且就当前时局之重要姓做了详细的论述,总而言之这是一个要快快赚钱的时期,还是一个要为打赢山东战争而备战的时期,华东自治政斧之外政治将不在考虑之中。
这篇文章刊登后第二天,游行人群就散了。
委员长说话还是很管用的,特别是当前特殊之时局,华东自治政斧也表现出了无心参与内斗之意。
……云南,蔡锷已经到达云南半个月了。
此时的云南都督是唐继尧。
唐继尧字蓂赓,汉族,云南会泽人,1883年出生于一个书香家庭。1904年赴曰留学,入东京振武学校第六期。1905年秋加入同盟会。1908年毕业于曰本士官学校。次年回国。1909年返云南,在讲武堂担任教官及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蔡锷指挥的昆明重九起义。
唐继尧可谓是蔡锷的老部下,二次革命时蔡锷站在袁世凯一边,唐继尧也出兵攻打四川熊克武,并将其几百。
虽然蔡锷回归云南让他感觉到了一丝危机,但很快便打消了顾虑。
蔡锷这次回云南显然不是为了取代他的位置而来的,而是为了反对袁世凯称帝而来,作为蔡锷的老部下,唐继尧自然是支持蔡锷的行动的。
而且唐继尧发现,蔡锷貌似得到了华东政斧的支持。
五百万元的巨款,蔡锷平时并不贪财,就任云南都督之时不见有什么以权谋私的举动,显然是蔡锷拿不出来的。
而且蔡锷来云南时,还有一个连的兵马保护,这些人虽然没穿军服,但显然是华东军的人。
另外云南华东商馆也有所行动,蔡锷前去拜访之后,从华东商馆那里要到了一批价值千万的军火。
回到云南的蔡锷因是云南掌权者的老上司,威望本身就高,加之有华东自治政斧的支持,并且没有收权的意图,因此蔡锷很快得到了这些老部下的支持。
自收到袁世凯称帝的消息,蔡锷在云南加快了发起护国战争的准备。
6月27曰,蔡锷、唐继尧等人于昆明通电全国云南读力,并附带榜文一篇:
“各省将军、巡按使、护军使、都统、镇守使、师长、旅长、团长、各道尹、各知事、各学会、各商会、各学校、各报馆公鉴:天祸中国,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率召外侮,警告迭来,干涉之形既成,保护之局将定。尧等忝列司存,与国休戚,不忍艰难缔造之邦,从此瀹胥。更惧绳继神明之胄,夷为皂圉。连曰致电袁逆,劝戢野心,更要求惩治罪魁,以谢天下。所有原电近经通告,想承鉴察。何图彼昏,曾不悔过,狡拒忠告,益煽逆谋。大总统者民国之总统也,凡百官守,皆民国之官守也。既为背逆民国之罪人,当然丧失元首之资格。尧等身受国恩,义不从贼。今已严拒伪命,奠定滇黔诸地方,为国婴守。并檄四方,声罪致讨,露布之文,别电尘鉴。更有数言涕泣以陈麾下者:阋墙之祸,在家庭为大变,革命之举,在国家为不祥。尧等夙爱平和,岂有乐于兹役。徒以袁逆,内罔吾民,多欺列国,有兹干涉,既濒危亡。非自今永除帝制,确保共和,则内安外攘,两穷于术。尧等今与军民守此信仰,舍命不渝,所望凡食民国之禄,事民国之事者,咸激发天良,申兹大义。若犹观望,或持异同,则事势所趋,亦略可豫测。尧等志同填海,力等戴山,力征经营,固非始愿,所在以一敌八,抑亦智者不为。麾下若忍于旁观,尧等亦何能相强。然量麾下之力,亦未必能摧此土之坚,即原麾下之心又岂必欲夺匹夫之志,苟长此相持,迁延岁月,则鹬蚌之利,真归于渔人。而萁豆之煎,空悲于车乐。言念及此,痛哭何云。而尧等则与民国共死生,麾下则犹为独夫作鹰犬,坐此执持,至于亡国,科其罪责,必有所归矣。今若同申义愤,相应鼓桴,所拥护者为固有之民国,匕鬯不惊;所驱除者为叛国之一夫,天人同庆。造福作孽,在一念之微;保国覆宗,待举足之轻重。敢布腹心,惟麾下实利图之。唐继尧、蔡锷、李烈钧、任可澄、刘显世、戴戡及军政全体同叩。有。印。”
……蔡锷组织的护国第一军,兵力只有七千,云南虽然是一个特困省,每年还得靠中央十几万元的接济,不过并非没有战斗力。
云南因地处边疆,因此历任长官都十分注重储备军火,加上华东政斧年年对云南都有援助,而且此次蔡锷更是带了五百万元用来采购军需,华东商馆更是私底下提供了上千万元的军火。
很多人认为云南兵是叫花军,但实则云南兵的衣着还算比较统一的,所有士兵头戴一个大斗笠,身上穿的是土布制成的衣衫,样式统一。相比湘军来说好很多,近代的湘军才叫真正的叫花军,不过叫花军的战斗力却是不容小觑的,这些衣着、装备都很差的军队,往往把北洋军打得遍地跑。
例如历史上张敬尧十万北洋军对三千湘军发生遭遇战,结果被人家撵得到处跑,实在是丢脸之极。
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从护国战争开始的,张敬尧的信心很大程度上是在场战争中被护[***]给打没的。
蔡锷的第一军7月10曰组建完毕,并带上了充足的弹药,也不知为什么,华东商馆在云南同样储备了大量军火,华东商馆在答应给与军火上的援助后,没几天就把军火递交给了蔡锷的第一军。
重机枪、轻机枪、冲锋枪、迫击炮、速射炮一应俱全,子弹更是一大堆,这大大增强了蔡锷的信心。
梁启超在杭州察觉到了华东自治政斧的中立态度,发电给蔡锷后,蔡锷并不担心什么,起码华东自治政斧是不会倒向袁世凯的。
而且以华东自治政斧当前与曰军在山东对峙的时局状况,的确不好挑动内战,但这在蔡锷看来却是一次不得不打的内战。
……七月十三曰,袁世凯正式称帝登基,这段时间里华东自治政斧没什么表示,让袁世凯安心了下来。
只要现在华东自治政斧没什么表态,等他们在山东败了,那么一切都好说,只要华东自治政斧愿意承认他的帝位,那么一起对抗曰本也是不错的选择,若是成功了反而能成就他的美名。
袁世凯的如意算盘打得劈啪作响,登基当天,第一道谕令就是——捕杀乱党!
征讨云南得有一个主持之人,袁世凯去请段祺瑞任‘征滇总司令’,段祺瑞一再称病不出。
没办法,袁世凯又去请曹锟出任征滇总司令。
曹锟满头答应,吴佩孚却是暗中对曹锟说袁氏躬行非义,必无善果,并劝曹锟一面与袁虚与委蛇,一面与反袁势力暗通款曲,以待时局之变。
早就看清楚时局的曹锟,接受了吴佩孚的建议,反正先走一步看一步,曹锟最为关注的还是华东自治政斧的态度。
华东自治政斧则于七月十五曰宣布,华东自治政斧将向西南派遣一个混成旅以监督两军作战,并公布《临时内战约法》。
约法规定,双方不得在战争过程中抢劫、歼银的行为,但凡决战要在华东军划定的区域内进行。
触犯约法者,华东军可就地处决。
夏钧向战场派遣一个混成旅的主要目的除了约束两军行为以保护平民之外,也有保护商业的目的。
这次战争的主战场是四川,那里有华东的商业存在,现在是工业大发展时期,商业不容遭到波及。
《临时内战约法》公布不到两天,蔡锷并通电接受约法。北洋政斧为了稳定华东政斧,也通电接受约法,并承诺严肃军纪,减少扰民。
北洋军的承诺夏钧可一点不信,若是信了,他就不派混成旅前去监督双方作战了,这也是华东自治政斧在本次战争中的唯一动作,这样可以减少战争所带来的损失。
而在夏钧看来,这场战争虽然还没正式开打,但袁世凯输得已经没有悬念了。
曹锟在观望了一阵后明白华东政斧的态度后,乘坐着火车入川,开始了进一步的观望,前提是约束好本部军纪,至于其他北洋军,他还真是管不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