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长明装作不懂,不敢接话。
赵公公在一旁小心翼翼地说,“陛下息怒,大约报信的折子在路上,毕竟衡川郡距离京城路远。”
皇帝脸色阴沉,他怎么息怒?三百万两白银修筑的衡川郡堤坝,当时他再三问了,说可以保几十年,这才二年就被冲毁了,谁来告诉他是怎么回事儿?
第210章 争议
没有人能告诉皇帝是怎么回事儿,三百万两银子修筑可保几十年的堤坝才二年就被冲毁了,用脚指头想,都能猜出这里面一定有大事儿。
皇帝最先将工部尚书喊进宫,“将冯程给朕叫来。”
他倒要问问,户部拨了银子出去,工部是怎么完成的修筑堤坝。
冯程很快就进了宫,在门口以询问的眼神看向赵公公,希望赵公公给点儿提示。
赵公公是皇帝面前的红人,分量不轻,他素来不趾高气扬,从来都很会做人,不得罪朝臣,哪怕如今面前的这位工部尚书要遭殃。于是,他嘴角压平,对冯程用极低的声音说,“衡川郡大水,堤坝冲毁,灾情绵延千里。”
冯程一下子就震惊了。
赵公公给他打开了御书房的门,挑开了帘子,请他入内。
容不得冯程再多问,他提着心,进了御书房。
皇帝青黑着脸看着冯程,将奏折扔给他,“冯程,你自己看,你给朕说说,衡川郡的堤坝是怎么回事儿?”
冯程连忙接过奏折,一目十行看罢,脸上也露出不敢置信和震惊骇然,当即有些慌地看着皇帝,“陛下、这、这臣也不知怎么会这样……”
皇帝咬牙,“当初你不是跟朕说,衡川郡的堤坝若是修筑好,可保几十年吗?这才两年就被冲毁了,朕的三百万两白银打了水漂不说,灾情绵延千里,多少百姓受灾?”
冯程当即跪在地上,“陛下,当初臣前往衡川郡,多次勘察地势地貌,又与方大人和当地的匠人探讨多日,的确是说堤坝修筑好,可保几十年牢固不被冲毁。”
“可是如今是怎么回事儿?”皇帝看着他,“这才二年。”
冯程又看了看奏折,还是不敢置信,“陛下,这折子上说的可确实?”
“你问他。”皇帝指向郑长明。
郑长明对冯程拱了拱手,将对皇帝说的那番话又说了一遍。
冯程听闻是十日前,看着郑长明说的有鼻子有眼,也相信了八九分,脸更白了,回忆道,“陛下,当初臣亲自前往衡川郡勘察后,与方大人制定了修筑堤坝的方案,随后,臣因不能久离工部,派工部侍郎刘拓前往衡川郡监工。半年后,刘拓回京,对臣禀报,说按照计划,衡川郡堤坝已完满收工。”
“刘拓呢?”皇帝问。
“一年前,刘拓因母病势守孝三年,如今丁忧在家。”
“刘拓老家在哪?”
“在赵河县,距离京城七百余里。”冯程对于曾经的工部侍郎知道的很清楚。
皇帝问赵公公,“派人前往赵河县押个人回来,得几日?”
赵公公计算了一下,立即说,“派大内侍卫前去,骑最快的马,最好来回也要六七日。”
皇帝点头,对外喊了大内侍卫的首领进来,吩咐了下去,“派两个人前去前工部侍郎刘拓的老家,用最短的时间,将刘拓给朕押回京。再派人去衡川郡,给朕了解衡川郡受灾情况。”
大内侍卫首领垂首应是。
皇帝沉着脸看着冯程,“衡川郡堤坝被大水冲毁之事,你身为工部尚书,责无旁贷,从今日起,革职查办。”
冯程不敢给自己求情,“是。”
皇帝吩咐侍卫摘了冯程的乌纱帽,脱了官袍,将他押解回冯府等待查清论罪。
冯程被押下去后,皇帝这才召集朝臣议事。
朝臣们也都被衡川郡大水冲毁堤坝,灾情绵延千里的事儿给震惊了,郑长明的妻族子侄朱炎被喊到了大殿上,让他详细地说衡川郡大水的情况。
朱炎对衡川郡大水的情况也知之不多,他只是从衡川郡的方向来,路途听说大水冲毁堤坝,将百姓养的房屋都冲塌了,来不及跑的百姓砸死砸伤不少,猪马牛羊都冲走了,水灾很是厉害,再多的,就说不出来了,毕竟,他没有真的从衡川郡路过,是东宫安排的他。
朝臣们提起当年修筑衡川郡堤坝户部拨出的三百万两银子,一时间议论纷纷。
皇帝听着朝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就如何赈灾救灾之事,一时间也讨论不出个所以然来,脸色十分之差。
“你们说,如何赈灾,谁能给朕拿出个章程来?”皇帝看着朝臣,觉得闹哄哄,关键时刻,没有一个实用的。
户部尚书出列,“陛下,老臣觉得,如今尚不知衡川郡的确切情况,实在是没法制定救灾赈灾的章程,还是应该先派人去衡川郡打探一番,才能具体赈灾。”
皇帝虽然知道他说的有理,但还是道,“衡川郡距离京城千里,派人前去再折回,得耽搁多少工夫?朝堂等得起,百姓等得起吗?”
户部尚书也知道百姓们等不起,立即说,“陛下立即下旨,让当地开仓放粮吧!”
提起这个皇帝就怒,“各地的报信折子到如今还没有呈递上来,出了这等灾情,各地报信的折子,不是应该快马加鞭八百里加急送报朝廷吗?”
竟然还是依靠从衡川郡回来的人才得到消息,官员们都是干什么吃的。
--
赵公公在一旁小心翼翼地说,“陛下息怒,大约报信的折子在路上,毕竟衡川郡距离京城路远。”
皇帝脸色阴沉,他怎么息怒?三百万两白银修筑的衡川郡堤坝,当时他再三问了,说可以保几十年,这才二年就被冲毁了,谁来告诉他是怎么回事儿?
第210章 争议
没有人能告诉皇帝是怎么回事儿,三百万两银子修筑可保几十年的堤坝才二年就被冲毁了,用脚指头想,都能猜出这里面一定有大事儿。
皇帝最先将工部尚书喊进宫,“将冯程给朕叫来。”
他倒要问问,户部拨了银子出去,工部是怎么完成的修筑堤坝。
冯程很快就进了宫,在门口以询问的眼神看向赵公公,希望赵公公给点儿提示。
赵公公是皇帝面前的红人,分量不轻,他素来不趾高气扬,从来都很会做人,不得罪朝臣,哪怕如今面前的这位工部尚书要遭殃。于是,他嘴角压平,对冯程用极低的声音说,“衡川郡大水,堤坝冲毁,灾情绵延千里。”
冯程一下子就震惊了。
赵公公给他打开了御书房的门,挑开了帘子,请他入内。
容不得冯程再多问,他提着心,进了御书房。
皇帝青黑着脸看着冯程,将奏折扔给他,“冯程,你自己看,你给朕说说,衡川郡的堤坝是怎么回事儿?”
冯程连忙接过奏折,一目十行看罢,脸上也露出不敢置信和震惊骇然,当即有些慌地看着皇帝,“陛下、这、这臣也不知怎么会这样……”
皇帝咬牙,“当初你不是跟朕说,衡川郡的堤坝若是修筑好,可保几十年吗?这才两年就被冲毁了,朕的三百万两白银打了水漂不说,灾情绵延千里,多少百姓受灾?”
冯程当即跪在地上,“陛下,当初臣前往衡川郡,多次勘察地势地貌,又与方大人和当地的匠人探讨多日,的确是说堤坝修筑好,可保几十年牢固不被冲毁。”
“可是如今是怎么回事儿?”皇帝看着他,“这才二年。”
冯程又看了看奏折,还是不敢置信,“陛下,这折子上说的可确实?”
“你问他。”皇帝指向郑长明。
郑长明对冯程拱了拱手,将对皇帝说的那番话又说了一遍。
冯程听闻是十日前,看着郑长明说的有鼻子有眼,也相信了八九分,脸更白了,回忆道,“陛下,当初臣亲自前往衡川郡勘察后,与方大人制定了修筑堤坝的方案,随后,臣因不能久离工部,派工部侍郎刘拓前往衡川郡监工。半年后,刘拓回京,对臣禀报,说按照计划,衡川郡堤坝已完满收工。”
“刘拓呢?”皇帝问。
“一年前,刘拓因母病势守孝三年,如今丁忧在家。”
“刘拓老家在哪?”
“在赵河县,距离京城七百余里。”冯程对于曾经的工部侍郎知道的很清楚。
皇帝问赵公公,“派人前往赵河县押个人回来,得几日?”
赵公公计算了一下,立即说,“派大内侍卫前去,骑最快的马,最好来回也要六七日。”
皇帝点头,对外喊了大内侍卫的首领进来,吩咐了下去,“派两个人前去前工部侍郎刘拓的老家,用最短的时间,将刘拓给朕押回京。再派人去衡川郡,给朕了解衡川郡受灾情况。”
大内侍卫首领垂首应是。
皇帝沉着脸看着冯程,“衡川郡堤坝被大水冲毁之事,你身为工部尚书,责无旁贷,从今日起,革职查办。”
冯程不敢给自己求情,“是。”
皇帝吩咐侍卫摘了冯程的乌纱帽,脱了官袍,将他押解回冯府等待查清论罪。
冯程被押下去后,皇帝这才召集朝臣议事。
朝臣们也都被衡川郡大水冲毁堤坝,灾情绵延千里的事儿给震惊了,郑长明的妻族子侄朱炎被喊到了大殿上,让他详细地说衡川郡大水的情况。
朱炎对衡川郡大水的情况也知之不多,他只是从衡川郡的方向来,路途听说大水冲毁堤坝,将百姓养的房屋都冲塌了,来不及跑的百姓砸死砸伤不少,猪马牛羊都冲走了,水灾很是厉害,再多的,就说不出来了,毕竟,他没有真的从衡川郡路过,是东宫安排的他。
朝臣们提起当年修筑衡川郡堤坝户部拨出的三百万两银子,一时间议论纷纷。
皇帝听着朝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就如何赈灾救灾之事,一时间也讨论不出个所以然来,脸色十分之差。
“你们说,如何赈灾,谁能给朕拿出个章程来?”皇帝看着朝臣,觉得闹哄哄,关键时刻,没有一个实用的。
户部尚书出列,“陛下,老臣觉得,如今尚不知衡川郡的确切情况,实在是没法制定救灾赈灾的章程,还是应该先派人去衡川郡打探一番,才能具体赈灾。”
皇帝虽然知道他说的有理,但还是道,“衡川郡距离京城千里,派人前去再折回,得耽搁多少工夫?朝堂等得起,百姓等得起吗?”
户部尚书也知道百姓们等不起,立即说,“陛下立即下旨,让当地开仓放粮吧!”
提起这个皇帝就怒,“各地的报信折子到如今还没有呈递上来,出了这等灾情,各地报信的折子,不是应该快马加鞭八百里加急送报朝廷吗?”
竟然还是依靠从衡川郡回来的人才得到消息,官员们都是干什么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