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0页
“我——我不过一个小卒,我能联络到一些人,但大兄、那个混蛋不会在意——”
谢宝彦挣扎了起来,力求展现自己的价值,好说动薛瑜。薛瑜根本不听,等他被拉到门边,才淡淡笑了一下,“做戏不累?你大兄想要什么?”
谢宝彦顿了顿,脑中飞快划过来之前,在家族中处境不好的兄长私下嘱咐他的事。
“……薛瑜此人,重才重人,待有变,可许以重利,借兵入楚……”
“……若她看破,不必遮掩,据实相告。”
谢宝彦用力又挣了挣,只不过这次目标不再是显示出自己的真诚和凄惨,而是整理了一下仪容,少年指了指背后,“殿下这可是对客人的做派?”
陈关揪着他恶声恶气地吓唬,“客也有恶客,现在想开口?晚了!”
薛瑜抬了抬手,陈关松手把谢宝彦推向前方,谢宝彦跌了一下,站稳整了整袍子,一揖到地,“殿下慧眼多谋,大兄让我来,请殿下共谋大事。”
整理好仪容的少年,多了几分庄重,身上的普通感觉一扫而空,锦绣养出来的气质不容人轻看。
“共谋大事?”薛瑜挑了挑眉,没说信也没说不信。
她飞快地思考着,谢宴清提前送来的这个棋子,与楚国的变动能有什么联系。
谢宴清的处境算不上艰难,他杀人和判案的手腕严酷了些,但更多的是名声损害,只要他完成了清理,聪明人就不会再提。也就是说,不管是借兵还是合作,他本身其实并不需要。
基于对谢宴清的一些了解,薛瑜往坏处想了想,基本能摸到一点可能性。
若齐国被前一套骗动,奔着利益前去楚国,为了夺取土地,“剿灭叛逆”就会是第一选择。她心里生出淡淡的明悟,要是齐国动心,齐国的军队就成了外力,不说能打掉多少楚国的刺头,只要出现了,就会形成楚国世家们的压力。
外敌,总是让人尽快团结起来的一大动力。齐国得了小利,甚至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谢宴清却得到了一个统一人心的楚国。
那么现在所谓的共谋,是真,还是假?
谢宝彦从襄王转为平静的态度里,听出了几分兴趣,继续道,“殿下至此还只是藩王,但殿下如此英主,化龙之日指日可待。若治国,殿下缺不了能臣辅佐,若有心一统天下,我楚国定然久攻不下。殿下仁善宽厚,有心和平相处,臣思齐楚本出同源,殿下若为君,我大楚世家可为殿下效劳……”
薛瑜听着他侃侃而谈,从各种良好前景描绘中,总结出了所谓的共谋是什么。她简直像听到了一个笑话。
谢宝彦看着襄王露出了有些古怪的笑意,自觉受到了鼓励,慷慨激昂地道,“……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缔结和平,青史当记殿下之功也!”
薛瑜忍了忍没有喷回去。
谢宴清派人来传的话,竟是要作为世家献上楚国,来换取世家的留存。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实际上,薛瑜看到的剧情里,最后楚国中小士族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让谢王两家成为人心之敌,才逼死了谢宴清。
但是,什么“本出同源”?前面百年,怎么没见所谓的同源情分?楚国现在想要合作,前面的账还算不算?投靠后的利益分配还能不能拿?楚国可不靠北,狄罗人来了,是不是还是齐国去打?
所谓的天子与士大夫共治,薛瑜学过的历史里不是没有过先例,但楚国那是简简单单的士大夫吗?他们是门阀,是世家!
真接纳他们入朝,离薛瑜看过剧情后一直警惕的楚国借壳复辟还远吗?
嘴皮子一碰就要摘齐国的果子,别开玩笑了!
不过,从谢宝彦的叙述里,薛瑜能感觉到他对这件事的深深认可和信服,是真的觉得这样的选择正确无比。他接触了齐国半年,真觉得齐国这样不错,或许还会觉得让“有经验有能力”的世家来接手治理,会发展得更好。
从这个方向来想,薛瑜骤然明白了谢宴清许诺给那七家支持他发声的家族的是什么了。
只有分权给各家入朝,拿到了真切的有利于他们家族发展的利益,才能连眼前的利益受损都放弃了。放弃的是利,得到的是权,但若真的进入谢宴清要的这个状态,有了权,利还远吗?
而这,应该也是楚国如今藏起来了的太平道的想法。要是靠这些去劝说别人,这本就是门阀政治被打破后的下一个阶段状态,前景美好,不担心暴君出现,也不必担心天子太过专权,彼此制衡,有了“太平”,很容易被劝服。
这可不就是世家们心心念念期待的未来?
但在谢宴清操作下的所谓的共治天下、天子不独权,薛瑜看着却不觉得他做的是她读过的历史里的选择。
与其说是君臣限制,不如说更像是想要虚尊君权,建立类似议会制的国度。
这并非是薛瑜见过的西方议会制,而是在门阀统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控制权柄。这样的选择最大的弊端,就是稳固世家的权力。他们做不做皇帝,不重要,因为他们有着左右君主的权力。
他们能换掉楚国现在的小皇帝,说什么觉得她是英主,那么有朝一日,他们觉得她或者下一任皇帝不是他们想要的君主,意见不和或者略愚钝些,他们是不是就要再换一个?
薛瑜对破除帝制其实没什么心理障碍和不愿意,她推动工坊和各个教育安排,扶持的各个阶层理念和新利益集团,其实也是在往共和的方向前进,总有一日齐国的君权要消失不见。或许她看不到,但后来者会走得更顺畅。
--
谢宝彦挣扎了起来,力求展现自己的价值,好说动薛瑜。薛瑜根本不听,等他被拉到门边,才淡淡笑了一下,“做戏不累?你大兄想要什么?”
谢宝彦顿了顿,脑中飞快划过来之前,在家族中处境不好的兄长私下嘱咐他的事。
“……薛瑜此人,重才重人,待有变,可许以重利,借兵入楚……”
“……若她看破,不必遮掩,据实相告。”
谢宝彦用力又挣了挣,只不过这次目标不再是显示出自己的真诚和凄惨,而是整理了一下仪容,少年指了指背后,“殿下这可是对客人的做派?”
陈关揪着他恶声恶气地吓唬,“客也有恶客,现在想开口?晚了!”
薛瑜抬了抬手,陈关松手把谢宝彦推向前方,谢宝彦跌了一下,站稳整了整袍子,一揖到地,“殿下慧眼多谋,大兄让我来,请殿下共谋大事。”
整理好仪容的少年,多了几分庄重,身上的普通感觉一扫而空,锦绣养出来的气质不容人轻看。
“共谋大事?”薛瑜挑了挑眉,没说信也没说不信。
她飞快地思考着,谢宴清提前送来的这个棋子,与楚国的变动能有什么联系。
谢宴清的处境算不上艰难,他杀人和判案的手腕严酷了些,但更多的是名声损害,只要他完成了清理,聪明人就不会再提。也就是说,不管是借兵还是合作,他本身其实并不需要。
基于对谢宴清的一些了解,薛瑜往坏处想了想,基本能摸到一点可能性。
若齐国被前一套骗动,奔着利益前去楚国,为了夺取土地,“剿灭叛逆”就会是第一选择。她心里生出淡淡的明悟,要是齐国动心,齐国的军队就成了外力,不说能打掉多少楚国的刺头,只要出现了,就会形成楚国世家们的压力。
外敌,总是让人尽快团结起来的一大动力。齐国得了小利,甚至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谢宴清却得到了一个统一人心的楚国。
那么现在所谓的共谋,是真,还是假?
谢宝彦从襄王转为平静的态度里,听出了几分兴趣,继续道,“殿下至此还只是藩王,但殿下如此英主,化龙之日指日可待。若治国,殿下缺不了能臣辅佐,若有心一统天下,我楚国定然久攻不下。殿下仁善宽厚,有心和平相处,臣思齐楚本出同源,殿下若为君,我大楚世家可为殿下效劳……”
薛瑜听着他侃侃而谈,从各种良好前景描绘中,总结出了所谓的共谋是什么。她简直像听到了一个笑话。
谢宝彦看着襄王露出了有些古怪的笑意,自觉受到了鼓励,慷慨激昂地道,“……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缔结和平,青史当记殿下之功也!”
薛瑜忍了忍没有喷回去。
谢宴清派人来传的话,竟是要作为世家献上楚国,来换取世家的留存。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实际上,薛瑜看到的剧情里,最后楚国中小士族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让谢王两家成为人心之敌,才逼死了谢宴清。
但是,什么“本出同源”?前面百年,怎么没见所谓的同源情分?楚国现在想要合作,前面的账还算不算?投靠后的利益分配还能不能拿?楚国可不靠北,狄罗人来了,是不是还是齐国去打?
所谓的天子与士大夫共治,薛瑜学过的历史里不是没有过先例,但楚国那是简简单单的士大夫吗?他们是门阀,是世家!
真接纳他们入朝,离薛瑜看过剧情后一直警惕的楚国借壳复辟还远吗?
嘴皮子一碰就要摘齐国的果子,别开玩笑了!
不过,从谢宝彦的叙述里,薛瑜能感觉到他对这件事的深深认可和信服,是真的觉得这样的选择正确无比。他接触了齐国半年,真觉得齐国这样不错,或许还会觉得让“有经验有能力”的世家来接手治理,会发展得更好。
从这个方向来想,薛瑜骤然明白了谢宴清许诺给那七家支持他发声的家族的是什么了。
只有分权给各家入朝,拿到了真切的有利于他们家族发展的利益,才能连眼前的利益受损都放弃了。放弃的是利,得到的是权,但若真的进入谢宴清要的这个状态,有了权,利还远吗?
而这,应该也是楚国如今藏起来了的太平道的想法。要是靠这些去劝说别人,这本就是门阀政治被打破后的下一个阶段状态,前景美好,不担心暴君出现,也不必担心天子太过专权,彼此制衡,有了“太平”,很容易被劝服。
这可不就是世家们心心念念期待的未来?
但在谢宴清操作下的所谓的共治天下、天子不独权,薛瑜看着却不觉得他做的是她读过的历史里的选择。
与其说是君臣限制,不如说更像是想要虚尊君权,建立类似议会制的国度。
这并非是薛瑜见过的西方议会制,而是在门阀统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控制权柄。这样的选择最大的弊端,就是稳固世家的权力。他们做不做皇帝,不重要,因为他们有着左右君主的权力。
他们能换掉楚国现在的小皇帝,说什么觉得她是英主,那么有朝一日,他们觉得她或者下一任皇帝不是他们想要的君主,意见不和或者略愚钝些,他们是不是就要再换一个?
薛瑜对破除帝制其实没什么心理障碍和不愿意,她推动工坊和各个教育安排,扶持的各个阶层理念和新利益集团,其实也是在往共和的方向前进,总有一日齐国的君权要消失不见。或许她看不到,但后来者会走得更顺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