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页
东荆是她的封地试验田,理论上讲,怎么瞎搞都行,别人喷别人的,她可以不听、不改,但同时,制度也完全可以不推广开来。但只要这一关过去,女官和选官考试的落实,就能顺利许多了。
她刚刚借着看向四周的时候,仔细观察过了大多数人的神色。对女子入朝的排斥是真,但同时,越是担忧,越会反过来打压贬低女子,但没人会承认自己在害怕被抢了工作、会不如女子。
就像之前薛瑜看到过的,在伍戈招兵时发生的现象。如果没有太大的变化,在上层的设限取消,自上而下推动的情况下,面对一心一意只想要打工人的上层,家族、阶层、身份,都限制着他们。
在对女子认知都是听话、会帮扶家中等等的时候,培养女儿入朝招赘,不也是扩张家族势力的机会?大多数人当然会优先培养儿子,但是从只培养,到优先培养,就也是进步了。
讲究些的家里都会为女儿请女师父,琴棋书画之类的都得学,起码得拿得出手。如今的教育还是奢侈品,在这样的情况下,身边发觉有聪明女孩的人,家庭条件都不差,也正是殿内士族官员们的所在群体。
或许他们的女儿、侄女、姑姑之类的亲友,都曾收到过“可惜不是男儿身”的感慨。
虽然那时候可能大多是明知对方无处展现才华,注定无法站在同样起点和高度比拼,才给出的居高临下傲慢点评,但如今限制她们的条件没了,第一簇火苗,似乎已经在摇曳了。
向前走、向更多的权利和权力去奔跑,而不是退回原地。
斩除世家对齐国的束缚后,像这样的小平衡达成并不困难,在寒门虎视眈眈的情况下,或许她还能看到士族们拉拢女官的时候?
“咳咳。陛下。”喉咙里像堵了一块痰一样的声音响起,太常卿起身行礼,“只是此事,并无先例……”
被苏合的话搞得有些摇摆的朝中众臣眼睛一亮,打起了精神。
一直没表态的皇帝嗤了一声,“先例?本朝没有七十岁为官先例,莫非朕要先免了尚书令?”
皇帝一开口,始终以为他会反对这件事的人都愣住了。
皇帝从位置上站起身,居高临下踱步俯视众人,手扶着腰间佩刀,威胁意味浓郁,“襄王在东荆偏居一隅,还能想着我大齐荣光,尔等在京中莫非什么都看不到?韩公,来告诉他们,这个月的考核任务有多少人完成了?”
始终像是个吉祥物的韩尚书令缓缓开口,“不到……五成。尚有三成事务积压。”
皇帝冷笑,“听到了?朕倒要看看,你们有多少俸禄能扣?要是能好好干,男女又如何?年底吏部考评,不能合格的都给朕回家种地去!”
太常卿躬身还要再劝,“陛下……”
“行了!”皇帝一挥手,“你们说襄王行事荒唐疏漏,朕倒觉得你们荒唐!她说不得规矩,那朕,说不说得?来人,扶稳了太常卿!”
名为“扶稳”,写为“挟持”的禁军很快把殿上太常寺一行人保护起来,时刻警惕撞柱明志惨案发生。
皇帝这次开口,刚刚愣住的人里才有一部分反应过来,之前他问襄王问题前说的那句“荒唐”,哪里是说襄王荒唐,分明是在说他们!脸上顿时火辣辣地烧了起来。
“此事就这样,吏部和礼部安排的考试,记得加上。对了,还有国子监。”皇帝对薛瑜点了下头,“老三,回去坐着。都愣着干什么,今日早朝,你们是想哑巴似的坐在这里,开到晚上去不成?”
身后侍立的两人倒退出殿,薛瑜掸了掸袍子,拱手行礼,快步走到前排落座。
她是坐下了,但背后投向她的目光汇聚在一起,如有实质,几乎要盯出个洞来。
看上去薛瑜像是不曾离开过京城一样,重新回到了她的座位,坐在最前排。但与过去上朝时大多只是旁听,不说话的情况下,有些时候甚至不会意识到有襄王在场时不同,这一次,就算她依然沉默旁听,也没有人能忽略她的存在。
那金冠上的宝石在灯火照耀下灼灼发亮,却远远比不上它的主人留下的痕迹。
猜测过襄王回京会带来什么变化的人万万没想到,她回京第二天,就差点闹得天翻地覆。
早朝重归秩序,还没开始议事的大臣们依次出列,但都没有出现什么水花。有些摩擦、习惯性呛声的官员压根没有吵起来,甚至本该跳出来吹毛求疵的御史们,今天也格外安静。更多的人,都有些神思不属,反复思考着刚刚那场争论背后的意义。
皇帝定下了这件事,襄王给出了充足的女子为官读书的意义和好处举例,又有工部尚书苏合的迅速割席表态,胥吏考试、乃至国子监为推官入朝的人的加试中允许另一部分人参考,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
能站在这里的人,起码都自诩优秀,没人会觉得自己不如女性。眼看敲定,思考的下一步事立刻变成了,该如何在这件事中得到最大的利益。如薛瑜思考的那样,他们迅速想到了自家人。
不管背后那些人心里翻滚着什么样的惊涛骇浪,薛瑜刚刚的厉声说话场面好像并不曾发生过,就这样安安静静旁听着坐到了下朝。
依次退出大殿,告别找机会强行凑上来示好的京兆尹,薛瑜目光与苏合一触即分,若无其事地专门向一旁走去,对着刚刚也帮她说过话的乔尚书隔着一段人潮点头示好。
--
她刚刚借着看向四周的时候,仔细观察过了大多数人的神色。对女子入朝的排斥是真,但同时,越是担忧,越会反过来打压贬低女子,但没人会承认自己在害怕被抢了工作、会不如女子。
就像之前薛瑜看到过的,在伍戈招兵时发生的现象。如果没有太大的变化,在上层的设限取消,自上而下推动的情况下,面对一心一意只想要打工人的上层,家族、阶层、身份,都限制着他们。
在对女子认知都是听话、会帮扶家中等等的时候,培养女儿入朝招赘,不也是扩张家族势力的机会?大多数人当然会优先培养儿子,但是从只培养,到优先培养,就也是进步了。
讲究些的家里都会为女儿请女师父,琴棋书画之类的都得学,起码得拿得出手。如今的教育还是奢侈品,在这样的情况下,身边发觉有聪明女孩的人,家庭条件都不差,也正是殿内士族官员们的所在群体。
或许他们的女儿、侄女、姑姑之类的亲友,都曾收到过“可惜不是男儿身”的感慨。
虽然那时候可能大多是明知对方无处展现才华,注定无法站在同样起点和高度比拼,才给出的居高临下傲慢点评,但如今限制她们的条件没了,第一簇火苗,似乎已经在摇曳了。
向前走、向更多的权利和权力去奔跑,而不是退回原地。
斩除世家对齐国的束缚后,像这样的小平衡达成并不困难,在寒门虎视眈眈的情况下,或许她还能看到士族们拉拢女官的时候?
“咳咳。陛下。”喉咙里像堵了一块痰一样的声音响起,太常卿起身行礼,“只是此事,并无先例……”
被苏合的话搞得有些摇摆的朝中众臣眼睛一亮,打起了精神。
一直没表态的皇帝嗤了一声,“先例?本朝没有七十岁为官先例,莫非朕要先免了尚书令?”
皇帝一开口,始终以为他会反对这件事的人都愣住了。
皇帝从位置上站起身,居高临下踱步俯视众人,手扶着腰间佩刀,威胁意味浓郁,“襄王在东荆偏居一隅,还能想着我大齐荣光,尔等在京中莫非什么都看不到?韩公,来告诉他们,这个月的考核任务有多少人完成了?”
始终像是个吉祥物的韩尚书令缓缓开口,“不到……五成。尚有三成事务积压。”
皇帝冷笑,“听到了?朕倒要看看,你们有多少俸禄能扣?要是能好好干,男女又如何?年底吏部考评,不能合格的都给朕回家种地去!”
太常卿躬身还要再劝,“陛下……”
“行了!”皇帝一挥手,“你们说襄王行事荒唐疏漏,朕倒觉得你们荒唐!她说不得规矩,那朕,说不说得?来人,扶稳了太常卿!”
名为“扶稳”,写为“挟持”的禁军很快把殿上太常寺一行人保护起来,时刻警惕撞柱明志惨案发生。
皇帝这次开口,刚刚愣住的人里才有一部分反应过来,之前他问襄王问题前说的那句“荒唐”,哪里是说襄王荒唐,分明是在说他们!脸上顿时火辣辣地烧了起来。
“此事就这样,吏部和礼部安排的考试,记得加上。对了,还有国子监。”皇帝对薛瑜点了下头,“老三,回去坐着。都愣着干什么,今日早朝,你们是想哑巴似的坐在这里,开到晚上去不成?”
身后侍立的两人倒退出殿,薛瑜掸了掸袍子,拱手行礼,快步走到前排落座。
她是坐下了,但背后投向她的目光汇聚在一起,如有实质,几乎要盯出个洞来。
看上去薛瑜像是不曾离开过京城一样,重新回到了她的座位,坐在最前排。但与过去上朝时大多只是旁听,不说话的情况下,有些时候甚至不会意识到有襄王在场时不同,这一次,就算她依然沉默旁听,也没有人能忽略她的存在。
那金冠上的宝石在灯火照耀下灼灼发亮,却远远比不上它的主人留下的痕迹。
猜测过襄王回京会带来什么变化的人万万没想到,她回京第二天,就差点闹得天翻地覆。
早朝重归秩序,还没开始议事的大臣们依次出列,但都没有出现什么水花。有些摩擦、习惯性呛声的官员压根没有吵起来,甚至本该跳出来吹毛求疵的御史们,今天也格外安静。更多的人,都有些神思不属,反复思考着刚刚那场争论背后的意义。
皇帝定下了这件事,襄王给出了充足的女子为官读书的意义和好处举例,又有工部尚书苏合的迅速割席表态,胥吏考试、乃至国子监为推官入朝的人的加试中允许另一部分人参考,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
能站在这里的人,起码都自诩优秀,没人会觉得自己不如女性。眼看敲定,思考的下一步事立刻变成了,该如何在这件事中得到最大的利益。如薛瑜思考的那样,他们迅速想到了自家人。
不管背后那些人心里翻滚着什么样的惊涛骇浪,薛瑜刚刚的厉声说话场面好像并不曾发生过,就这样安安静静旁听着坐到了下朝。
依次退出大殿,告别找机会强行凑上来示好的京兆尹,薛瑜目光与苏合一触即分,若无其事地专门向一旁走去,对着刚刚也帮她说过话的乔尚书隔着一段人潮点头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