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温见宁看向她们,钟荟、冯莘异口同声道:“不行,我社团活动太忙。”
难道她看起来很闲吗。
温见宁正要横眉竖目地跟她们算账,却听冯翊道:“你适合临柳公权的帖。”
这下她说不出话来了,瞠目结舌地看着坐在另一边的冯翊。
最后商量出来的结果还是由温见宁花时间临帖,冯翊在旁帮忙指点,他们本就由于教家馆三天两头就要碰一次面,如今还有每周的选修课上,她也可以上交作业。已然成了半个徒弟的温见宁请了一壶茶、一碗过桥米线作为拜师礼,冯翊也没有推辞,欣然接受了。
暮春的日光静静地照在松林中的这片空地上,摊子上的那口大铁锅煮开了水,咕咚咕咚地冒着水泡,蒸腾的水汽不断上升,消散在蓝天里。山中这样空旷,旁边同学的讨论声、路人的说话声、几家吃食担子的叫卖声也不扰人。
众人分头忙碌自己手头上的事,一时没有人说话。
冯翊才誊抄了半篇文章,突然被人轻轻戳了一下。
他微微转头,那个名叫钟荟的女孩悄悄提醒他:“你往我们这边坐一点,一会可千万别去打扰她。万一要是有人在见宁用功的时候打扰她,她生起气来可是很吓人的。”
冯翊不由自主地看了一眼温见宁,她正在低头写东西,看向稿纸的神情极为专注,眉头时而皱起,时而舒展,并没有听到她们在说什么。
他笑了笑,继续看接下来要誊写的文章。
虽已隔了两年,但他还是一眼就认出了温见宁的字迹。
方才他说她适合柳体,并非信口开河。
虽然他看得出,她虽然没有正经地练过书法,可字却有种力透纸背的刚硬。这种刚硬,在她年少时还尚显稚嫩倔强,这几年却隐隐有了风骨初成的端倪。她向来聪明,若是肯用心练习,假以时日必然能有所成就。
他一边开始着手誊抄,一边快速浏览这篇文章的内容。
手上的这篇文章和之前那篇他人所写的时评不一样,只是篇写狄更斯的文评。
在冯翊的印象里,她很早时就对文学感兴趣,如今又是中文系的学生,写这个再正常不过了。当初还在美国的那段日子,两人隔着整个太平洋书信往来时,见宁时常托他在那边的书店帮忙买一些书,偶尔也会和他谈起国外的作家。
只可惜当时的他对那些兴趣不深,一门心思扑在实验室里,不过他幼时蒙家中长辈教导,对传统的经文倒是有些了解,不知她对这些会不会感兴趣。
这个念头只是在他的脑海里打了个转就游走了。
在外人看来,冯翊仍是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誊抄文章,下笔如行云流水般。
众人齐心协力,很快将这一期壁报赶工完,又拿了各自的书和笔记来复习功课。好在冯翊今日出门时身边还带了一本,这才不至于跟温见宁她们借书看。
随着日头渐移,来到这片空地上的学生非但没少,反而越来越多,不时会有人过来跟冯翊打招呼,有的喊冯助教,有的叫师兄,看样子都是物理系的学生。
钟荟趁冯翊不注意,悄悄告诉了温见宁一些事。
在联大的理学院中,物理系的严格一向是出了名的。凡是平日物理学成绩低于七十分的,都不能留在物理系。偏偏考试既难又频繁,每学期都会有学生被迫转系。对于一些在水平线上下徘徊的,冯翊偶尔会手下留情放过对方一马,故而物理系的一些学生都对这位年轻的助教心存感激。
不过冯翊也并非完全惯着他们,该紧的时候紧,该放的时候也会网开一面,公私分明,再加上他学问扎实,时间久了,物理系的同学们都十分敬佩这位年轻的师兄。
温见宁用力掐了她一把,咬牙道:“既然你知道那么多,方才还跟人打听什么?”
钟荟小声讨饶,两人又笑闹了一阵。
昆明今日的天气极好,晴空一碧如洗,万里无云。藏在林间的布谷鸟声声叫着,郊外的山野春光烂漫。战争的阴霾,仿佛从来不曾出现在这片土地的上空。
直至傍晚时分,空袭警报才解除。
那日之后,冯翊果然履行了承诺,每日抽空过来帮忙誊抄的同时,还会监督温见宁临帖。
温见宁想起最初跟齐先生练大字那段日子,由于字写得十分丑陋,齐先生每每会在字纸上用红笔将写得好的部分勾圈,以此表示对她的鼓励。当时她还小,一张大字上虽然只有零星的几个红圈,却如同开在枝头的梅花,让她整个心都雀跃起来,故而进步飞快。
后来齐先生离开,也没人再督促她们练字。当时她与见宛她们字写得都不算丑,姑母温静姝只顾着让人教她们学钢琴、跳舞和礼仪,没再管过这些事。
然而冯翊的做法却与齐先生正好相反。
头一次上交作业时,他就十分严格地给她打了满纸的红圈圈,圈出了所有写得不好的地方,打回来让她重新练习,第二日、第三日还是如此。可在她有些丧气时,冯翊却又拿她先前的字对比给她看,果然进步多了。
温见宁这才体会到了一点点物理系的同学们对冯助教的复杂感受。
另一边,原先她们常贴壁报的那面墙壁下,也多了一道颀长挺拔的身影驻足。
尽管她们办壁报登文章,本就是为了给更多人看的,但不知为什么,温见宁总是很不好意思,偶尔有心上前问问他的意见,可最终还是没好意思问出口。
--
难道她看起来很闲吗。
温见宁正要横眉竖目地跟她们算账,却听冯翊道:“你适合临柳公权的帖。”
这下她说不出话来了,瞠目结舌地看着坐在另一边的冯翊。
最后商量出来的结果还是由温见宁花时间临帖,冯翊在旁帮忙指点,他们本就由于教家馆三天两头就要碰一次面,如今还有每周的选修课上,她也可以上交作业。已然成了半个徒弟的温见宁请了一壶茶、一碗过桥米线作为拜师礼,冯翊也没有推辞,欣然接受了。
暮春的日光静静地照在松林中的这片空地上,摊子上的那口大铁锅煮开了水,咕咚咕咚地冒着水泡,蒸腾的水汽不断上升,消散在蓝天里。山中这样空旷,旁边同学的讨论声、路人的说话声、几家吃食担子的叫卖声也不扰人。
众人分头忙碌自己手头上的事,一时没有人说话。
冯翊才誊抄了半篇文章,突然被人轻轻戳了一下。
他微微转头,那个名叫钟荟的女孩悄悄提醒他:“你往我们这边坐一点,一会可千万别去打扰她。万一要是有人在见宁用功的时候打扰她,她生起气来可是很吓人的。”
冯翊不由自主地看了一眼温见宁,她正在低头写东西,看向稿纸的神情极为专注,眉头时而皱起,时而舒展,并没有听到她们在说什么。
他笑了笑,继续看接下来要誊写的文章。
虽已隔了两年,但他还是一眼就认出了温见宁的字迹。
方才他说她适合柳体,并非信口开河。
虽然他看得出,她虽然没有正经地练过书法,可字却有种力透纸背的刚硬。这种刚硬,在她年少时还尚显稚嫩倔强,这几年却隐隐有了风骨初成的端倪。她向来聪明,若是肯用心练习,假以时日必然能有所成就。
他一边开始着手誊抄,一边快速浏览这篇文章的内容。
手上的这篇文章和之前那篇他人所写的时评不一样,只是篇写狄更斯的文评。
在冯翊的印象里,她很早时就对文学感兴趣,如今又是中文系的学生,写这个再正常不过了。当初还在美国的那段日子,两人隔着整个太平洋书信往来时,见宁时常托他在那边的书店帮忙买一些书,偶尔也会和他谈起国外的作家。
只可惜当时的他对那些兴趣不深,一门心思扑在实验室里,不过他幼时蒙家中长辈教导,对传统的经文倒是有些了解,不知她对这些会不会感兴趣。
这个念头只是在他的脑海里打了个转就游走了。
在外人看来,冯翊仍是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誊抄文章,下笔如行云流水般。
众人齐心协力,很快将这一期壁报赶工完,又拿了各自的书和笔记来复习功课。好在冯翊今日出门时身边还带了一本,这才不至于跟温见宁她们借书看。
随着日头渐移,来到这片空地上的学生非但没少,反而越来越多,不时会有人过来跟冯翊打招呼,有的喊冯助教,有的叫师兄,看样子都是物理系的学生。
钟荟趁冯翊不注意,悄悄告诉了温见宁一些事。
在联大的理学院中,物理系的严格一向是出了名的。凡是平日物理学成绩低于七十分的,都不能留在物理系。偏偏考试既难又频繁,每学期都会有学生被迫转系。对于一些在水平线上下徘徊的,冯翊偶尔会手下留情放过对方一马,故而物理系的一些学生都对这位年轻的助教心存感激。
不过冯翊也并非完全惯着他们,该紧的时候紧,该放的时候也会网开一面,公私分明,再加上他学问扎实,时间久了,物理系的同学们都十分敬佩这位年轻的师兄。
温见宁用力掐了她一把,咬牙道:“既然你知道那么多,方才还跟人打听什么?”
钟荟小声讨饶,两人又笑闹了一阵。
昆明今日的天气极好,晴空一碧如洗,万里无云。藏在林间的布谷鸟声声叫着,郊外的山野春光烂漫。战争的阴霾,仿佛从来不曾出现在这片土地的上空。
直至傍晚时分,空袭警报才解除。
那日之后,冯翊果然履行了承诺,每日抽空过来帮忙誊抄的同时,还会监督温见宁临帖。
温见宁想起最初跟齐先生练大字那段日子,由于字写得十分丑陋,齐先生每每会在字纸上用红笔将写得好的部分勾圈,以此表示对她的鼓励。当时她还小,一张大字上虽然只有零星的几个红圈,却如同开在枝头的梅花,让她整个心都雀跃起来,故而进步飞快。
后来齐先生离开,也没人再督促她们练字。当时她与见宛她们字写得都不算丑,姑母温静姝只顾着让人教她们学钢琴、跳舞和礼仪,没再管过这些事。
然而冯翊的做法却与齐先生正好相反。
头一次上交作业时,他就十分严格地给她打了满纸的红圈圈,圈出了所有写得不好的地方,打回来让她重新练习,第二日、第三日还是如此。可在她有些丧气时,冯翊却又拿她先前的字对比给她看,果然进步多了。
温见宁这才体会到了一点点物理系的同学们对冯助教的复杂感受。
另一边,原先她们常贴壁报的那面墙壁下,也多了一道颀长挺拔的身影驻足。
尽管她们办壁报登文章,本就是为了给更多人看的,但不知为什么,温见宁总是很不好意思,偶尔有心上前问问他的意见,可最终还是没好意思问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