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鹂跟她的牌搭子们一早先去了百货公司,把温见宁寄放在这就近的咖啡馆里。等她跟她的小姐妹逛完街了,再和司机一起来接她。
温见宁低头翻阅着报纸,心情有些沉重。
正如齐先生当日所说,她与温家针锋相对的做法固然解了一时的气,但更多的看客们只觉她这个人忘恩负义,不顾长辈恩情。虽不想把这些外人的想法放在心上,但她毕竟也只是个普通人,做不到超然物外。
白茅这个笔名,显然是不能再用了。
不过,对于一个有志于文学之路的人来说,笔名上的是非纠.缠还不算什么,最关键的,还要看作品。
温见宁将报纸放在旁边,低头沉思。
来上海的这段时日,起初她只零零散散地发表了几篇散文,并没有急于动笔写点什么。当时她是想再观望一段时间,看清如今的文艺风向再下笔。但到后来,她又提笔接着写长篇通俗小说,一来为了养活自己,二来为了多赚点钱,尽早把钱还给齐先生。
上海近来时兴的通俗小说虽和前些年流行的样式不太一样,但情趣却大同小异,顶多不过是把故事背景搬到了跑马厅、电影院这些时髦地方,套上新式人物的壳子,涂上一层靡丽的油彩,而这些生活对她来说是再熟悉不过,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虽然写得流利,但这些小说的文学价值并不高。
反而整个《望族》系列里的中短篇小说,虽然不过是她一时泄愤之作,但抛开那些外在因素不谈,这竟是这些年除了《海上繁花》外她写的最像样的作品。
她正在出神,旁边突然坐过来一个圆脸的青年学生,不招自来地在她对面坐下,热情地问她:“同学,你是哪个学校的?”
温见宁讶然抬头,有些不好意思道:“我最近休学,暂时不念书了。”
对方理解地点点头。
这年月读书毕竟是件奢侈的事,说不定家里出了什么变故,就可能中断学业了。不过他还是坚持问道:“同学,你在学校的时候听说过蚁社吗?”
跟他同来的穿蓝上衣黑裙子的女学生连忙从怀中抽出一张宣传单递给温见宁,温见宁也连忙双手接过,低头一看就明白这两个学生是做什么的了。
这两人给她的是一张爱国传单,他们所提到的蚁社是去年成立的一个社团,主要成员包括学生和一些知识分子、青年工人,里面甚至还有不少上海文协的成员。
温见宁语气前所未有地柔和道:“很抱歉,我原先是在香港念书的,不是上海本地人,过段时间可能就要去北平念书,可能没法加入你们的社团,也帮不了你们什么。”
两个学生脸上露出遗憾的神色。
不过他们很快就恢复过来。女生主动握了握温见宁的手道:“打扰你了同学,不过你日后去了北平,也一定要记得为国家尽一份力。”
她留着齐耳短发,同样是一张圆脸,看着比温见宁还要稚气。尽管她说话的神态格外严肃认真,但配合她的年龄来看实在有些滑稽。
温见宁先是点点头,随后看看四周,压低了声音对他们道:“不过,你们就这样在咖啡馆里拉成员,实在太危险了。万一被有心人举报就不好了。”
男生笑道:“这个你不用担心,我们社团可是有很多人的,真要出了什么事,也会有学长学姐营救我们。而且我们在这里观察你也很久了,你的样子一看就是个学生,又是女生,应该还不至于做出那样的事,所以才来碰碰运气。”
不过很可惜,诚如温见宁所说的,她在上海停留的时间太短,实在不适合参与进来。
“不多说了同学,我们先走了,希望以后还能见到你。”
两个学生只跟温见宁闲谈了片刻,就起身离开。
她坐在座位上,透过玻璃窗看到那两个学生才走到街上,对面突然来了一伙租界巡警,顿时紧张地站了起来。好在那两人反应也很快,一见势头不对,当即拔腿就跑。
正巧电车在附近停靠,上面下来一大波人。他们趁机混入人群中,往另一边跑去,挥舞着警棍的巡捕们也连忙去追,可被人潮所阻,
直至看不清那群人的踪影,温见宁才坐了下来。
但愿那两个学生能逃脱追捕。
这个小插曲过去后,温见宁继续坐在桌前写写画画,直到傍晚,孟鹂她们才逛得尽兴了,喊她回家去。温见宁抱着笔记一低头上了车,却没有注意到不远处一辆别克小汽车内的视线。
若是她注意到,说不定就能认出,那汽车后座上的青年赫然是许久不见的冯翊。
他这回专门从美国返回上海,准备和家人一起度过新年。
冯翊方才无意往窗外看了一眼,就看到不远处停了一辆黑色福特小汽车,有个短发的女孩子,和旁边的中年女人说笑着上了车,她的眉目依稀让他觉得有些眼熟。
他眉头微皱,正想看个清楚,对方的汽车却已经缓缓开动,向着相反的方向开走。
姐姐冯苓从旁边凑过来,也往车窗外看:“你在看什么,竟看得这样专注?”
冯翊这才回过神来:“没什么,看错了人而已。”
“你多年不回上海,没想到还有记得的熟人,”冯苓笑道,“是女孩子吗?你如今年龄也不小了,这次回来一定要跟我好好去舞会上认识些年轻的女孩子。”
--
温见宁低头翻阅着报纸,心情有些沉重。
正如齐先生当日所说,她与温家针锋相对的做法固然解了一时的气,但更多的看客们只觉她这个人忘恩负义,不顾长辈恩情。虽不想把这些外人的想法放在心上,但她毕竟也只是个普通人,做不到超然物外。
白茅这个笔名,显然是不能再用了。
不过,对于一个有志于文学之路的人来说,笔名上的是非纠.缠还不算什么,最关键的,还要看作品。
温见宁将报纸放在旁边,低头沉思。
来上海的这段时日,起初她只零零散散地发表了几篇散文,并没有急于动笔写点什么。当时她是想再观望一段时间,看清如今的文艺风向再下笔。但到后来,她又提笔接着写长篇通俗小说,一来为了养活自己,二来为了多赚点钱,尽早把钱还给齐先生。
上海近来时兴的通俗小说虽和前些年流行的样式不太一样,但情趣却大同小异,顶多不过是把故事背景搬到了跑马厅、电影院这些时髦地方,套上新式人物的壳子,涂上一层靡丽的油彩,而这些生活对她来说是再熟悉不过,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虽然写得流利,但这些小说的文学价值并不高。
反而整个《望族》系列里的中短篇小说,虽然不过是她一时泄愤之作,但抛开那些外在因素不谈,这竟是这些年除了《海上繁花》外她写的最像样的作品。
她正在出神,旁边突然坐过来一个圆脸的青年学生,不招自来地在她对面坐下,热情地问她:“同学,你是哪个学校的?”
温见宁讶然抬头,有些不好意思道:“我最近休学,暂时不念书了。”
对方理解地点点头。
这年月读书毕竟是件奢侈的事,说不定家里出了什么变故,就可能中断学业了。不过他还是坚持问道:“同学,你在学校的时候听说过蚁社吗?”
跟他同来的穿蓝上衣黑裙子的女学生连忙从怀中抽出一张宣传单递给温见宁,温见宁也连忙双手接过,低头一看就明白这两个学生是做什么的了。
这两人给她的是一张爱国传单,他们所提到的蚁社是去年成立的一个社团,主要成员包括学生和一些知识分子、青年工人,里面甚至还有不少上海文协的成员。
温见宁语气前所未有地柔和道:“很抱歉,我原先是在香港念书的,不是上海本地人,过段时间可能就要去北平念书,可能没法加入你们的社团,也帮不了你们什么。”
两个学生脸上露出遗憾的神色。
不过他们很快就恢复过来。女生主动握了握温见宁的手道:“打扰你了同学,不过你日后去了北平,也一定要记得为国家尽一份力。”
她留着齐耳短发,同样是一张圆脸,看着比温见宁还要稚气。尽管她说话的神态格外严肃认真,但配合她的年龄来看实在有些滑稽。
温见宁先是点点头,随后看看四周,压低了声音对他们道:“不过,你们就这样在咖啡馆里拉成员,实在太危险了。万一被有心人举报就不好了。”
男生笑道:“这个你不用担心,我们社团可是有很多人的,真要出了什么事,也会有学长学姐营救我们。而且我们在这里观察你也很久了,你的样子一看就是个学生,又是女生,应该还不至于做出那样的事,所以才来碰碰运气。”
不过很可惜,诚如温见宁所说的,她在上海停留的时间太短,实在不适合参与进来。
“不多说了同学,我们先走了,希望以后还能见到你。”
两个学生只跟温见宁闲谈了片刻,就起身离开。
她坐在座位上,透过玻璃窗看到那两个学生才走到街上,对面突然来了一伙租界巡警,顿时紧张地站了起来。好在那两人反应也很快,一见势头不对,当即拔腿就跑。
正巧电车在附近停靠,上面下来一大波人。他们趁机混入人群中,往另一边跑去,挥舞着警棍的巡捕们也连忙去追,可被人潮所阻,
直至看不清那群人的踪影,温见宁才坐了下来。
但愿那两个学生能逃脱追捕。
这个小插曲过去后,温见宁继续坐在桌前写写画画,直到傍晚,孟鹂她们才逛得尽兴了,喊她回家去。温见宁抱着笔记一低头上了车,却没有注意到不远处一辆别克小汽车内的视线。
若是她注意到,说不定就能认出,那汽车后座上的青年赫然是许久不见的冯翊。
他这回专门从美国返回上海,准备和家人一起度过新年。
冯翊方才无意往窗外看了一眼,就看到不远处停了一辆黑色福特小汽车,有个短发的女孩子,和旁边的中年女人说笑着上了车,她的眉目依稀让他觉得有些眼熟。
他眉头微皱,正想看个清楚,对方的汽车却已经缓缓开动,向着相反的方向开走。
姐姐冯苓从旁边凑过来,也往车窗外看:“你在看什么,竟看得这样专注?”
冯翊这才回过神来:“没什么,看错了人而已。”
“你多年不回上海,没想到还有记得的熟人,”冯苓笑道,“是女孩子吗?你如今年龄也不小了,这次回来一定要跟我好好去舞会上认识些年轻的女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