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学生们欢笑着走过后,迎面的黄包车又拉过来一个富太太。
和刚才那群简约素雅的女学生相比,这位太太的打扮就要古怪多了。她头上梳着一个东洋式样的高髻,横插一根簪子,上穿女式西装外套,戴白色蕾丝长手套,手腕上还戴着金表。全身上下但凡有能穿戴的地方,都已经被她安排满了。
温见宁虽然不太懂服饰搭配的门道,却也觉得这位太太一身搭配很累赘。
梅珊精准毒辣地评价道:“就是个会走路的百货大楼。”
虽说她常年待在淮城,但论起穿衣打扮的门道来,她可不输给上海的摩登女郎。
除了温见宁,另外三个女孩听了都捂着嘴笑了起来。
她们不知道的是,时下的上海乃至全国受到西方风气的冲击,在文化人的倡导下,什么都讲求进步、变革与文明。不仅思想要变,外在的衣着打扮也要变,不少人换上了外国的西装领带,也有人穿上了改良的袄裙旗袍。可无论是思想,还是服饰,任何变迁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所以才有了眼前奇装异服不绝于世,新旧混杂的局面。
直到几年后当局颁布了有关条令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善。
话说回来也奇怪,这次送她们去香港的,除了有齐先生、还没见面的二太太外,梅珊作为一个姨太太,不在家里伺候老太爷,竟然也要跟着她们一起来了。
关于这一点,见宛她们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齐先生眼看汽车行得这样慢,便对司机道:“停一停吧,我就在这里下车。”
见宛不懂就问:“齐先生不和我们一起吗?”
温见宁也一脸不解。
齐先生解释道:“我在上海有朋友,先去她那里寄住几天,而后再跟你们一起去香港。”
她虽是她们的女先生,但到底还是一个外人,住在温公馆有诸多不方便。更何况时隔几年,她难得回到上海,也想和老朋友们见一见。
虽然温见宁舍不得让齐先生这个唯一她能亲近的人离开,但这事她又做不了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齐先生下了车,和她们挥手后很快消失在街头的人群中。
等齐先生离开后,司机掉头回去,绕了人少的远路。
一个小时后,她们一行人终于抵达了温公馆。
第十章
温公馆坐落于法租界,是一栋带独立花园的三层小洋楼,庭院里绿草如茵,中间一条小径由鹅卵石铺成。黑色小汽车沿鹅卵石路向前行驶,一直到尽头才缓缓停下。
佣人们早已等在门口,一见老爷小姐们下来,连忙上来帮忙拎行李。
在里面等着的两位太太听到消息很快迎了出来,和两位老爷寒暄着进了屋。
温见宁落在一行人的最后面,一边打量着温公馆的陈设,一边听大人说话。
大太太精明强干,是温公馆里真正管家的人。她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温松年,今年十六;小儿子温松寿,今年十二,去了学校里,中午补回来吃饭,要等到傍晚才能回来。见宛是一位姨娘所生的,那位姨娘很早就因为难产去了,见宛被养在老宅,和大太太的关系并不亲近,但在她面前,却还是温顺恭敬一口一个母亲的叫着。
虽然不知道大太太私下里为人如何,但她们一进门来,大太太就以女主人的姿态热情地招待了她们,就连对温见宁都是格外亲热,让她颇有几分不自在。在带她们上楼看客房的空当,大太太还顺便问了她们的喜好,向佣人交待了晚餐的安排。
二太太,也就是见瑜的亲娘,她生得矮胖,和二伯父很有夫妻相。一见了小见瑜就抱在怀里,心肝肉地叫。她没有儿子,只得了见瑜这一个亲生女儿。
至于温见绣和还没见过的温松昌都是姨娘生的,和她关系也比较冷淡。
不过在温见宁看来,温家不是什么穷苦人家,能舍得把这么小的见瑜扔在温府,自己却跑来上海守着二伯父,二太太口中的这个心肝肉,估计是要大打折扣的。
等到了傍晚,温松年、温松寿、温松昌兄弟三个也从学校里回来了。
他们三个虽然逢年过节也要回淮城,但因为这几年一直定居在上海,和见宛她们不常见面。跟初来乍到的温见宁更没什么话说,充其量只是在大人面前,规规矩矩地打声招呼罢了。
这群孩子虽然一开始见面还有几分生疏,但到底是一家人。在饭桌上有大人特意引着说话,很快又说说笑笑热闹起来。只有两个闷葫芦,从头到尾都一言不发,只顾着低头吃饭。
其中一个是温见宁,另一个是温柏青。
直到众人吃完饭后,大太太才发觉这俩孩子一直沉默寡言着,不由笑道:“柏青和见宁两个怎么不说话,是对饭菜不满意吗?”
“没有。”
“没有。”
一大一小下意识地看了对方一眼,又不约而同地把视线转向另一边。
虽说从淮城到上海这一路,这对名义上的堂兄妹已经认识了一段时间。但两人的性子都是素来沉默寡言惯了,非必要的情况下谁都不会开口,所以至他们连话都没说过几句。
关于温柏青这位堂兄,温见宁之前听大人们的谈话,知道温柏青是已故三伯父温叔瑀唯一的儿子,也和她一样,不久前才回到温家。
大人们说,十几年前三伯父因为跟外头的人胡混着闹革命。为了防止他祸及家人,三伯父直接被老太爷逐出家门,对外只宣称是病死了。三伯父倒也硬气。既然家里不要他,他索性也不再回淮城。后来老太爷后悔,几次派人叫他回去,他都不肯,再后来就没了消息。
--
和刚才那群简约素雅的女学生相比,这位太太的打扮就要古怪多了。她头上梳着一个东洋式样的高髻,横插一根簪子,上穿女式西装外套,戴白色蕾丝长手套,手腕上还戴着金表。全身上下但凡有能穿戴的地方,都已经被她安排满了。
温见宁虽然不太懂服饰搭配的门道,却也觉得这位太太一身搭配很累赘。
梅珊精准毒辣地评价道:“就是个会走路的百货大楼。”
虽说她常年待在淮城,但论起穿衣打扮的门道来,她可不输给上海的摩登女郎。
除了温见宁,另外三个女孩听了都捂着嘴笑了起来。
她们不知道的是,时下的上海乃至全国受到西方风气的冲击,在文化人的倡导下,什么都讲求进步、变革与文明。不仅思想要变,外在的衣着打扮也要变,不少人换上了外国的西装领带,也有人穿上了改良的袄裙旗袍。可无论是思想,还是服饰,任何变迁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所以才有了眼前奇装异服不绝于世,新旧混杂的局面。
直到几年后当局颁布了有关条令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善。
话说回来也奇怪,这次送她们去香港的,除了有齐先生、还没见面的二太太外,梅珊作为一个姨太太,不在家里伺候老太爷,竟然也要跟着她们一起来了。
关于这一点,见宛她们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齐先生眼看汽车行得这样慢,便对司机道:“停一停吧,我就在这里下车。”
见宛不懂就问:“齐先生不和我们一起吗?”
温见宁也一脸不解。
齐先生解释道:“我在上海有朋友,先去她那里寄住几天,而后再跟你们一起去香港。”
她虽是她们的女先生,但到底还是一个外人,住在温公馆有诸多不方便。更何况时隔几年,她难得回到上海,也想和老朋友们见一见。
虽然温见宁舍不得让齐先生这个唯一她能亲近的人离开,但这事她又做不了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齐先生下了车,和她们挥手后很快消失在街头的人群中。
等齐先生离开后,司机掉头回去,绕了人少的远路。
一个小时后,她们一行人终于抵达了温公馆。
第十章
温公馆坐落于法租界,是一栋带独立花园的三层小洋楼,庭院里绿草如茵,中间一条小径由鹅卵石铺成。黑色小汽车沿鹅卵石路向前行驶,一直到尽头才缓缓停下。
佣人们早已等在门口,一见老爷小姐们下来,连忙上来帮忙拎行李。
在里面等着的两位太太听到消息很快迎了出来,和两位老爷寒暄着进了屋。
温见宁落在一行人的最后面,一边打量着温公馆的陈设,一边听大人说话。
大太太精明强干,是温公馆里真正管家的人。她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温松年,今年十六;小儿子温松寿,今年十二,去了学校里,中午补回来吃饭,要等到傍晚才能回来。见宛是一位姨娘所生的,那位姨娘很早就因为难产去了,见宛被养在老宅,和大太太的关系并不亲近,但在她面前,却还是温顺恭敬一口一个母亲的叫着。
虽然不知道大太太私下里为人如何,但她们一进门来,大太太就以女主人的姿态热情地招待了她们,就连对温见宁都是格外亲热,让她颇有几分不自在。在带她们上楼看客房的空当,大太太还顺便问了她们的喜好,向佣人交待了晚餐的安排。
二太太,也就是见瑜的亲娘,她生得矮胖,和二伯父很有夫妻相。一见了小见瑜就抱在怀里,心肝肉地叫。她没有儿子,只得了见瑜这一个亲生女儿。
至于温见绣和还没见过的温松昌都是姨娘生的,和她关系也比较冷淡。
不过在温见宁看来,温家不是什么穷苦人家,能舍得把这么小的见瑜扔在温府,自己却跑来上海守着二伯父,二太太口中的这个心肝肉,估计是要大打折扣的。
等到了傍晚,温松年、温松寿、温松昌兄弟三个也从学校里回来了。
他们三个虽然逢年过节也要回淮城,但因为这几年一直定居在上海,和见宛她们不常见面。跟初来乍到的温见宁更没什么话说,充其量只是在大人面前,规规矩矩地打声招呼罢了。
这群孩子虽然一开始见面还有几分生疏,但到底是一家人。在饭桌上有大人特意引着说话,很快又说说笑笑热闹起来。只有两个闷葫芦,从头到尾都一言不发,只顾着低头吃饭。
其中一个是温见宁,另一个是温柏青。
直到众人吃完饭后,大太太才发觉这俩孩子一直沉默寡言着,不由笑道:“柏青和见宁两个怎么不说话,是对饭菜不满意吗?”
“没有。”
“没有。”
一大一小下意识地看了对方一眼,又不约而同地把视线转向另一边。
虽说从淮城到上海这一路,这对名义上的堂兄妹已经认识了一段时间。但两人的性子都是素来沉默寡言惯了,非必要的情况下谁都不会开口,所以至他们连话都没说过几句。
关于温柏青这位堂兄,温见宁之前听大人们的谈话,知道温柏青是已故三伯父温叔瑀唯一的儿子,也和她一样,不久前才回到温家。
大人们说,十几年前三伯父因为跟外头的人胡混着闹革命。为了防止他祸及家人,三伯父直接被老太爷逐出家门,对外只宣称是病死了。三伯父倒也硬气。既然家里不要他,他索性也不再回淮城。后来老太爷后悔,几次派人叫他回去,他都不肯,再后来就没了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