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心有郁郁,不得其解,方才闷出病来。
人身奥妙,变化无穷,医者所能医,通窍穴也,通则顺,顺则无病病为气堵,塞窍穴而绝来往,血脉不畅而病发于表,或寒热,或汗出,或疼痛,或阴阳不调,形可望而诊之,切而察内里毫毛之变,病已发矣,其时用药,防其变,阻其长,灭其于轻微
干货满满的教导让纪墨的专业知识点不断增加,只增加得缓慢,其中含义,需要他细细体悟,唯有体悟到的才是他自己的,才能让专业知识点增加,否则,听过,忘过,毫无痕迹。
这些还算是理论知识,理论上知道该怎样做,可真正做起来的时候,未必如是,还需要看实际情况,就好像这一次问诊失败,纪墨完全没考虑到方言的问题。
爹爹懂得这里的方言吗?
纪墨问,他对这个问题还是耿耿于怀。
当年曾来过,还记得一二,未必能言,听还是能听两句的,不过也没必要罢了。
纪清志最后一句说得狂傲,他既然一眼就能看出对方是什么病症,又何必再问呢?
难道这些人,能够说清楚自己的疼痛是哪里吗?
这就好像被大夫检查腹痛的时候,大夫的手按到哪里,好像就疼到哪里,到最后,具体哪里疼都不记得了,只知道按过的地方都疼,反正就是疼。
大部分病人都是这样的,见得多了,对纪清志来说,与其问他们,还不如自己看,并且相信自己的切脉手段,家学渊源,可从来不是那么简单。
爹爹就不曾误诊吗?
纪墨想到的是上次见到刘樵,两人还说等病发再看对方是什么病,最后纪清志不就说他看错了吗?
那不就是误诊?
医者,哪里有不误诊的呢?
纪清志这般说着,话语很是皮赖,道理嘛,纪墨不得不承认对方说得对。
哪怕是名医,初次问诊的时候也未必能够百发百中,说不得就有误诊之事,不过误诊之事少有方才成就了名医之名。
这世上的疾病万万千,多得是绝症,也并不是名医就能万无一失的。
话既说到此处,纪清志便告诉纪墨那太平方最初便是因此而来,所有拿不准的,觉得不能治的病症碰到了怎么办?不治是不可能的,便只能够开太平方了,期望大家都太平。
纪墨联想到自家祖上是御医,对这太平方便多了些感慨,说不得是碰上什么棘手的病症了,然后皇帝来一个治不好砍了你们的头,那,难道因为要砍头,治不好的病症就能治好了吗?
所以,来个太平方,能拖一时是一时罢了。
说不得还有那等无病装病的,也来个太平方,彼此都省事儿。
如此又是半月有余,每日里纪墨都跟着纪清志去村里给人看病,只收问诊钱,并不收药费,算是赚个辛苦费,勉强糊口。
纪清志跟商队打听着消息,他们这一次出来果然是对的,刘樵所在的那个村子发了不大不小的疫病,还传染进了城里,索性城中医馆药铺不少,也有大夫坐镇,及时发现诊治,耗时一月有余,如今已经是好了。
起码这支商队带来的消息,是那个村子几乎没了人,但病的确是好了。这个好指的是再没人患上同样的病症。
据说这病症是因吃肉起的,现在那里都不让吃肉好一阵儿了。
恐怕是野物有毒。纪清志总结了一句,心思回转,再等等,等彻底没事儿了再回去。
第480章
因为纪清志的谨慎态度,他们回到纪家医馆之后果然已经十分安定了,之前的疫病止于村子,也并非全村染病,城中也只约略几个,影响不大,能好的都好了。
不好的也不过是乱葬岗再多几具尸骸罢了。
厨娘再回到纪家,还在饭前嘀咕:这好端端开着医馆,怎么就走了呢?这些日子,可是有人来都不见人,再开门,怕是要冷清好一阵儿了。
她这心操得,纪清志还得领情,含糊应了两句,这不是出门看诊去了吗?
何必出去呢?
厨娘还不解,依旧唠叨,纪清志已经装作没听到了。
纪墨心中回答,因为怕是瘟疫啊!
跟着回来的齐鹏听到之前有疫病,那脚后跟都不沾地了,随时扭头要跑的样子,被纪清志斥了一句,这才跟着进门,又足有几日不敢出门,听得左右都无病人,这才感觉好些。
他这样的胆小,倒有几分好笑。
纪墨也没嘲笑这被瘟疫吓成了惊弓之鸟的师弟,休息好了之后就继续开始学习,这一日起,他就不单单是在后面炮制药材了,而是要跟着纪清志在前面看诊。
纪清志正在手把手教他切脉手法。
脉有三部九侯,三部者,寸、关、尺也脉取三寸,三部各为一寸左心主血,右肺主气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
枯燥的理论知识并不全都是联系现实的,这就好像修炼武功秘籍一样,你说这气海存在,但真正解剖,恐怕看不到脏腑之中多了一个叫做气海的器官,所以,存在于臆想之间,似为虚妄,其实,却又真真切切地为身体的运转提供能量。
那通过血脉运输的气,只要感知一次,就知道必不是幻象,更不要说通过这样的气而成的力,那些内力,也不是虚构出来博人眼球的,可能没有想象中那样飞天遁地的神威,却并不是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
根基已在,再听这些单调乏味的讲解,纪墨便也能自得其乐,从中找出乐趣来,甚至还运用自己在上一世所学的那些知识,尝试再把武功练回来,毕竟是多年苦功的东西,哪怕换了身体,灵魂却总是习惯的,如今一边听着纪清志的讲解,一边学着如何切脉,一边又一心二用调整着呼吸频率,重新把气吸入养身,表现出来的就是令人欣赏的沉稳。
纪清志看着纪墨,微微点头,他在纪墨这般大的时候,可没有这么坐得住,不过,他学得快就是了。
这寸、关、尺的所在要根据人的身长比例而定,并非不变
其中变化,就又是经验了。
这个年代的数学知识不能说没有,但说到比例上,要多么精准也不可能,再一个,就是给了精准比例,又有多少人有精准目力,若是没有,难道还要在切脉之前拿尺子量一量不成?
明了三部,便要看浮沉。
切脉是通过脉搏搏动状态形成的脉象来看气血虚滞,五脏盛衰。脉的浮沉迟数,有力与否,皆与气的虚滞相关,其寒热虚实,正应五脏盛衰。
划重点,这里又可以列一个表格对比了。
纪墨在心中总结着,切脉可得的病理根据脉象不同可分为十六种,如浮脉可能是风寒束表,沉脉则病在脏腑,迟脉是阴盛阳衰凡此种种脉象,又有若干病理对应,其中细分,脉象有力无力又是两样虚实,再有阴阳寒虚,各有不同。
这只是理论上明白了,实践上,怎样判断浮沉就需要纪墨尝试好久,人有不同,浮沉之力亦有不同。
身强体健者的脉象浮沉,与气虚体弱者的脉象浮沉并非同属。同是搏动迟缓,有的可能是练武导致气息绵长,则搏动也慢了频率,有的则是心脏功能减退,由此引发的迟缓之象,即脏腑之疾。
同理,心动亢进者,其脉象也有不同,可能是数脉,可能是实脉,也可能是洪脉。需合四诊,方能定虚实。
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条件不同,又各有不同。
可以说,光是切脉一项,博大精深到可著书立说,真正学起来,自然谈不上容易。
且,正如厨娘所说,纪清志无故关门这么久,老主顾都没了,还当他不干了,再来的新病人也没几个,还真的没办法让纪墨多多练手增长经验,主要的学习还都停留在理论上,能把各色脉象实际把过一回就算是不错了。
在这方面,纪墨有个优势,就是年龄还小,他主动提出给厨娘和帮佣把脉也不会让人觉得不快,对方都笑呵呵应了,等他把脉之后,再由纪清志以这等实例教学,让纪墨认识到具体的脉象真正切上是怎样的,这才算初步教学完成。
不过一些脉象比较难得,轻易不好碰上,所以纪墨哪怕努力学习,目前认识到的也只是普通的脉象。
总的来说,平脉少有,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有点儿问题的,人体这个集合体,完全的各项均衡是不可能的,有所偏重,在脉象上就会体现出来。
纪墨也拿纪清志练手,对方的脉象怎么说呢,算是最接近平脉,即无病的一个了,可真的要说起来,却还有些不那么平缓的地方,要静心感受才可。
于喧闹之中,静心体察脉搏波动,手指轻按重按,若捻在水波之上,以水波之沉浮力度感知体内种种器官的盛衰变化。
纪墨用了一年方才知道具体脉象为何,理论可对应实际例子,但却用了八年,方才有经验敢说一句精通了。
为了达到这个成就,他不得不义诊,免费给人把脉,这种免费是真免费,他人小无名,别人让他把脉就跟闹着玩儿似的,没有几个爱陪孩子玩儿的,但他把脉之后又让纪清志把脉,看对方有病与否,又是什么病症,就是真正的看诊了,这样的看诊却又是不收费的,只为得出论证,让纪墨明白自己对错几何,以后方才不会再犯错。
为了能够有所记忆,往往纪清志验证之后,纪墨还要再重复把脉一次,加深记忆。
八年把了多少脉,纪墨自己都说不清楚,只知道连续十次皆正确之后,他心中百味杂陈,不容易,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从理论到实践,这一步,太漫长了。
【主线任务:医师。】
【当前任务:专业知识学习(62/100)】
稍稍有些漂浮的心在看到系统之后很快沉下来,不过是刚刚及格而已,目前为止,还谈不上医师,充其量是会看了,后面还要诊治,对症下药,又是一场漫长的学习。
齐鹏比纪墨要差一些,入门晚,学的也慢,早在三年前,他的学习就几乎停滞了,同样是教学,纪清志对纪墨的用心若有十分,用在齐鹏身上,便是三分都嫌多。
如此,齐鹏本来就普通的中人之姿,到这里愈发显得难以向前迈进,太多的东西,纪墨一点就透,能够迅速明白过来的,齐鹏教了两遍都不知道,纪清志就不会再说第三遍,只把齐鹏晾着,让他慢慢领悟。
若能醒转过来,还可教一教,若不能,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纪墨不忍心,便总是会多教齐鹏两遍,却也就好似纪清志的性子,两三遍后,便也先放置不理,他的专业知识还差很多,不可能把时间都浪费在先进带动后进上,若是专业知识点满百,他倒可以慢慢拉拔起来齐鹏这个师弟,但现在,时间对纪墨而言,也很紧张。
按照纪清志的说法,纵是家学渊源,能够在三十岁之前给人看诊开方的,都是少数。
纪墨还记得纪清志说话的时候尤有自傲,显然,他就是那个少数,既然父亲如此,儿子自然也不能差了,想要人倾力培养,总要表现出自己的价值来,起码学习天赋不能差。
为此,纪墨私下更多努力,自没有很多时间来教齐鹏。
齐鹏似是看明白自己想要当大夫恐怕还要好久,也没灰心,继续跟着学,却也在外头采摘药材贴补自家用度。
八年中,值得一说的事情就是齐鹏成亲了。新娘不是别人,就是总在纪家帮忙做活的那个帮佣李氏,自齐鹏来到纪家后,总是帮忙做活,两人不知怎地看对眼了,对方家中一个病弱老母,一个年幼弟弟,背负着养家重任,有了齐鹏,倒是好了些。
三年学徒之后,纪清志就给齐鹏转正开工资了,干一天的活得一天的钱,日常吃用都包了,齐鹏也没别的花钱地方,竟是都攒下来了,临到成亲的时候才跟纪清志说,纪清志少不得又给补了个礼。
就这样,齐鹏说是成亲,其实几乎成了人家的上门女婿,日常也住在了女方家,并不在医馆居住了。
但两人婚后还是照常在医馆干活,齐鹏妻子成亲之后也没辞了帮佣的活儿,继续做着还能贴补家用。
齐鹏这里,也更努力了一些,没事儿的时候会上山采药,他的药材知识倒是过关了,进山一趟,就没有空着手回来的,若遇到那等好药材,纪清志也允许他卖到别家医馆,得更高的价钱。
第481章
如今纪墨的生活又换了一番习惯,理论知识,能教的纪清志都教了,却也只是一半,剩下的就是遇到何样的病症该开怎样的方子,这种可当做经验之谈的东西,却不是那么好掌握的。
所以,纪墨主要就是在学这些,大体是看诊探得病理循因开方斟酌用药这样的循环往复,最后一个环节则是纪墨先写个房子,然后再由纪清志指正其中错谬的部分,并做出一二更改来,可理解为拓展思路。
这里面有一点是纪墨没有料到的,药材的诸多名字,尚可认为是地域不同,一物在此异音或异称,正如十里不同音一样,是不可避免的地域差异,但总体在用药上,只要还是这味药材,名字如何,也可不必斤斤计较。
但,若是没有这味药又如何?
地域差异带来的不仅仅是方言相异,名词不通,还有就是少了现代大物流时代的便利,不是什么东西,南北都有的,有些地域性的药材,不易保存,或者价值不足以被商人送到远方的,想要开方却又无可避免的,该怎么办呢?
答案就是替换。
简单的替换是只替换这一味此地没有的药材,或者直接删减,或者直接以类似药性的来替代,让这个药方完整,还能够发挥出预期的效用。
复杂的替换就是整个方子都换了。
譬如此味药是怎样的寒性,替换上来的药寒性更甚,便要在其他的药材上适当做出删减替换,削减寒性,或增益其效用,以此来配合主药,让其不至于药性失衡。
宛若弈棋,求衡求稳,亦求胜。
这种时候,纪清志所给出的指正之法,指点在药方上,也有几分激昂文字,挥斥方遒的风采。
所有的药方都烂熟于心对纪清志而言是基操,但要说他真的走遍全国各地,却也不尽然。
家学渊源,便在这里了。纪清志对纪墨的疑问是这样回答的,回忆起曾经家中的万千医书,每一本都是前人手著,亲手写下的都是自己在四方所得,其中种种都描述清楚,让后人看到如同亲历,自然记忆犹新,这些书本都是孤本,仅此一本,损坏了便是再难得到,家中后辈,若有后来者再去之前此地,所有变化种种,若有不同,也会留下文字,记录成册,供家族子弟学习。
恋耽美
人身奥妙,变化无穷,医者所能医,通窍穴也,通则顺,顺则无病病为气堵,塞窍穴而绝来往,血脉不畅而病发于表,或寒热,或汗出,或疼痛,或阴阳不调,形可望而诊之,切而察内里毫毛之变,病已发矣,其时用药,防其变,阻其长,灭其于轻微
干货满满的教导让纪墨的专业知识点不断增加,只增加得缓慢,其中含义,需要他细细体悟,唯有体悟到的才是他自己的,才能让专业知识点增加,否则,听过,忘过,毫无痕迹。
这些还算是理论知识,理论上知道该怎样做,可真正做起来的时候,未必如是,还需要看实际情况,就好像这一次问诊失败,纪墨完全没考虑到方言的问题。
爹爹懂得这里的方言吗?
纪墨问,他对这个问题还是耿耿于怀。
当年曾来过,还记得一二,未必能言,听还是能听两句的,不过也没必要罢了。
纪清志最后一句说得狂傲,他既然一眼就能看出对方是什么病症,又何必再问呢?
难道这些人,能够说清楚自己的疼痛是哪里吗?
这就好像被大夫检查腹痛的时候,大夫的手按到哪里,好像就疼到哪里,到最后,具体哪里疼都不记得了,只知道按过的地方都疼,反正就是疼。
大部分病人都是这样的,见得多了,对纪清志来说,与其问他们,还不如自己看,并且相信自己的切脉手段,家学渊源,可从来不是那么简单。
爹爹就不曾误诊吗?
纪墨想到的是上次见到刘樵,两人还说等病发再看对方是什么病,最后纪清志不就说他看错了吗?
那不就是误诊?
医者,哪里有不误诊的呢?
纪清志这般说着,话语很是皮赖,道理嘛,纪墨不得不承认对方说得对。
哪怕是名医,初次问诊的时候也未必能够百发百中,说不得就有误诊之事,不过误诊之事少有方才成就了名医之名。
这世上的疾病万万千,多得是绝症,也并不是名医就能万无一失的。
话既说到此处,纪清志便告诉纪墨那太平方最初便是因此而来,所有拿不准的,觉得不能治的病症碰到了怎么办?不治是不可能的,便只能够开太平方了,期望大家都太平。
纪墨联想到自家祖上是御医,对这太平方便多了些感慨,说不得是碰上什么棘手的病症了,然后皇帝来一个治不好砍了你们的头,那,难道因为要砍头,治不好的病症就能治好了吗?
所以,来个太平方,能拖一时是一时罢了。
说不得还有那等无病装病的,也来个太平方,彼此都省事儿。
如此又是半月有余,每日里纪墨都跟着纪清志去村里给人看病,只收问诊钱,并不收药费,算是赚个辛苦费,勉强糊口。
纪清志跟商队打听着消息,他们这一次出来果然是对的,刘樵所在的那个村子发了不大不小的疫病,还传染进了城里,索性城中医馆药铺不少,也有大夫坐镇,及时发现诊治,耗时一月有余,如今已经是好了。
起码这支商队带来的消息,是那个村子几乎没了人,但病的确是好了。这个好指的是再没人患上同样的病症。
据说这病症是因吃肉起的,现在那里都不让吃肉好一阵儿了。
恐怕是野物有毒。纪清志总结了一句,心思回转,再等等,等彻底没事儿了再回去。
第480章
因为纪清志的谨慎态度,他们回到纪家医馆之后果然已经十分安定了,之前的疫病止于村子,也并非全村染病,城中也只约略几个,影响不大,能好的都好了。
不好的也不过是乱葬岗再多几具尸骸罢了。
厨娘再回到纪家,还在饭前嘀咕:这好端端开着医馆,怎么就走了呢?这些日子,可是有人来都不见人,再开门,怕是要冷清好一阵儿了。
她这心操得,纪清志还得领情,含糊应了两句,这不是出门看诊去了吗?
何必出去呢?
厨娘还不解,依旧唠叨,纪清志已经装作没听到了。
纪墨心中回答,因为怕是瘟疫啊!
跟着回来的齐鹏听到之前有疫病,那脚后跟都不沾地了,随时扭头要跑的样子,被纪清志斥了一句,这才跟着进门,又足有几日不敢出门,听得左右都无病人,这才感觉好些。
他这样的胆小,倒有几分好笑。
纪墨也没嘲笑这被瘟疫吓成了惊弓之鸟的师弟,休息好了之后就继续开始学习,这一日起,他就不单单是在后面炮制药材了,而是要跟着纪清志在前面看诊。
纪清志正在手把手教他切脉手法。
脉有三部九侯,三部者,寸、关、尺也脉取三寸,三部各为一寸左心主血,右肺主气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
枯燥的理论知识并不全都是联系现实的,这就好像修炼武功秘籍一样,你说这气海存在,但真正解剖,恐怕看不到脏腑之中多了一个叫做气海的器官,所以,存在于臆想之间,似为虚妄,其实,却又真真切切地为身体的运转提供能量。
那通过血脉运输的气,只要感知一次,就知道必不是幻象,更不要说通过这样的气而成的力,那些内力,也不是虚构出来博人眼球的,可能没有想象中那样飞天遁地的神威,却并不是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
根基已在,再听这些单调乏味的讲解,纪墨便也能自得其乐,从中找出乐趣来,甚至还运用自己在上一世所学的那些知识,尝试再把武功练回来,毕竟是多年苦功的东西,哪怕换了身体,灵魂却总是习惯的,如今一边听着纪清志的讲解,一边学着如何切脉,一边又一心二用调整着呼吸频率,重新把气吸入养身,表现出来的就是令人欣赏的沉稳。
纪清志看着纪墨,微微点头,他在纪墨这般大的时候,可没有这么坐得住,不过,他学得快就是了。
这寸、关、尺的所在要根据人的身长比例而定,并非不变
其中变化,就又是经验了。
这个年代的数学知识不能说没有,但说到比例上,要多么精准也不可能,再一个,就是给了精准比例,又有多少人有精准目力,若是没有,难道还要在切脉之前拿尺子量一量不成?
明了三部,便要看浮沉。
切脉是通过脉搏搏动状态形成的脉象来看气血虚滞,五脏盛衰。脉的浮沉迟数,有力与否,皆与气的虚滞相关,其寒热虚实,正应五脏盛衰。
划重点,这里又可以列一个表格对比了。
纪墨在心中总结着,切脉可得的病理根据脉象不同可分为十六种,如浮脉可能是风寒束表,沉脉则病在脏腑,迟脉是阴盛阳衰凡此种种脉象,又有若干病理对应,其中细分,脉象有力无力又是两样虚实,再有阴阳寒虚,各有不同。
这只是理论上明白了,实践上,怎样判断浮沉就需要纪墨尝试好久,人有不同,浮沉之力亦有不同。
身强体健者的脉象浮沉,与气虚体弱者的脉象浮沉并非同属。同是搏动迟缓,有的可能是练武导致气息绵长,则搏动也慢了频率,有的则是心脏功能减退,由此引发的迟缓之象,即脏腑之疾。
同理,心动亢进者,其脉象也有不同,可能是数脉,可能是实脉,也可能是洪脉。需合四诊,方能定虚实。
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条件不同,又各有不同。
可以说,光是切脉一项,博大精深到可著书立说,真正学起来,自然谈不上容易。
且,正如厨娘所说,纪清志无故关门这么久,老主顾都没了,还当他不干了,再来的新病人也没几个,还真的没办法让纪墨多多练手增长经验,主要的学习还都停留在理论上,能把各色脉象实际把过一回就算是不错了。
在这方面,纪墨有个优势,就是年龄还小,他主动提出给厨娘和帮佣把脉也不会让人觉得不快,对方都笑呵呵应了,等他把脉之后,再由纪清志以这等实例教学,让纪墨认识到具体的脉象真正切上是怎样的,这才算初步教学完成。
不过一些脉象比较难得,轻易不好碰上,所以纪墨哪怕努力学习,目前认识到的也只是普通的脉象。
总的来说,平脉少有,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有点儿问题的,人体这个集合体,完全的各项均衡是不可能的,有所偏重,在脉象上就会体现出来。
纪墨也拿纪清志练手,对方的脉象怎么说呢,算是最接近平脉,即无病的一个了,可真的要说起来,却还有些不那么平缓的地方,要静心感受才可。
于喧闹之中,静心体察脉搏波动,手指轻按重按,若捻在水波之上,以水波之沉浮力度感知体内种种器官的盛衰变化。
纪墨用了一年方才知道具体脉象为何,理论可对应实际例子,但却用了八年,方才有经验敢说一句精通了。
为了达到这个成就,他不得不义诊,免费给人把脉,这种免费是真免费,他人小无名,别人让他把脉就跟闹着玩儿似的,没有几个爱陪孩子玩儿的,但他把脉之后又让纪清志把脉,看对方有病与否,又是什么病症,就是真正的看诊了,这样的看诊却又是不收费的,只为得出论证,让纪墨明白自己对错几何,以后方才不会再犯错。
为了能够有所记忆,往往纪清志验证之后,纪墨还要再重复把脉一次,加深记忆。
八年把了多少脉,纪墨自己都说不清楚,只知道连续十次皆正确之后,他心中百味杂陈,不容易,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从理论到实践,这一步,太漫长了。
【主线任务:医师。】
【当前任务:专业知识学习(62/100)】
稍稍有些漂浮的心在看到系统之后很快沉下来,不过是刚刚及格而已,目前为止,还谈不上医师,充其量是会看了,后面还要诊治,对症下药,又是一场漫长的学习。
齐鹏比纪墨要差一些,入门晚,学的也慢,早在三年前,他的学习就几乎停滞了,同样是教学,纪清志对纪墨的用心若有十分,用在齐鹏身上,便是三分都嫌多。
如此,齐鹏本来就普通的中人之姿,到这里愈发显得难以向前迈进,太多的东西,纪墨一点就透,能够迅速明白过来的,齐鹏教了两遍都不知道,纪清志就不会再说第三遍,只把齐鹏晾着,让他慢慢领悟。
若能醒转过来,还可教一教,若不能,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纪墨不忍心,便总是会多教齐鹏两遍,却也就好似纪清志的性子,两三遍后,便也先放置不理,他的专业知识还差很多,不可能把时间都浪费在先进带动后进上,若是专业知识点满百,他倒可以慢慢拉拔起来齐鹏这个师弟,但现在,时间对纪墨而言,也很紧张。
按照纪清志的说法,纵是家学渊源,能够在三十岁之前给人看诊开方的,都是少数。
纪墨还记得纪清志说话的时候尤有自傲,显然,他就是那个少数,既然父亲如此,儿子自然也不能差了,想要人倾力培养,总要表现出自己的价值来,起码学习天赋不能差。
为此,纪墨私下更多努力,自没有很多时间来教齐鹏。
齐鹏似是看明白自己想要当大夫恐怕还要好久,也没灰心,继续跟着学,却也在外头采摘药材贴补自家用度。
八年中,值得一说的事情就是齐鹏成亲了。新娘不是别人,就是总在纪家帮忙做活的那个帮佣李氏,自齐鹏来到纪家后,总是帮忙做活,两人不知怎地看对眼了,对方家中一个病弱老母,一个年幼弟弟,背负着养家重任,有了齐鹏,倒是好了些。
三年学徒之后,纪清志就给齐鹏转正开工资了,干一天的活得一天的钱,日常吃用都包了,齐鹏也没别的花钱地方,竟是都攒下来了,临到成亲的时候才跟纪清志说,纪清志少不得又给补了个礼。
就这样,齐鹏说是成亲,其实几乎成了人家的上门女婿,日常也住在了女方家,并不在医馆居住了。
但两人婚后还是照常在医馆干活,齐鹏妻子成亲之后也没辞了帮佣的活儿,继续做着还能贴补家用。
齐鹏这里,也更努力了一些,没事儿的时候会上山采药,他的药材知识倒是过关了,进山一趟,就没有空着手回来的,若遇到那等好药材,纪清志也允许他卖到别家医馆,得更高的价钱。
第481章
如今纪墨的生活又换了一番习惯,理论知识,能教的纪清志都教了,却也只是一半,剩下的就是遇到何样的病症该开怎样的方子,这种可当做经验之谈的东西,却不是那么好掌握的。
所以,纪墨主要就是在学这些,大体是看诊探得病理循因开方斟酌用药这样的循环往复,最后一个环节则是纪墨先写个房子,然后再由纪清志指正其中错谬的部分,并做出一二更改来,可理解为拓展思路。
这里面有一点是纪墨没有料到的,药材的诸多名字,尚可认为是地域不同,一物在此异音或异称,正如十里不同音一样,是不可避免的地域差异,但总体在用药上,只要还是这味药材,名字如何,也可不必斤斤计较。
但,若是没有这味药又如何?
地域差异带来的不仅仅是方言相异,名词不通,还有就是少了现代大物流时代的便利,不是什么东西,南北都有的,有些地域性的药材,不易保存,或者价值不足以被商人送到远方的,想要开方却又无可避免的,该怎么办呢?
答案就是替换。
简单的替换是只替换这一味此地没有的药材,或者直接删减,或者直接以类似药性的来替代,让这个药方完整,还能够发挥出预期的效用。
复杂的替换就是整个方子都换了。
譬如此味药是怎样的寒性,替换上来的药寒性更甚,便要在其他的药材上适当做出删减替换,削减寒性,或增益其效用,以此来配合主药,让其不至于药性失衡。
宛若弈棋,求衡求稳,亦求胜。
这种时候,纪清志所给出的指正之法,指点在药方上,也有几分激昂文字,挥斥方遒的风采。
所有的药方都烂熟于心对纪清志而言是基操,但要说他真的走遍全国各地,却也不尽然。
家学渊源,便在这里了。纪清志对纪墨的疑问是这样回答的,回忆起曾经家中的万千医书,每一本都是前人手著,亲手写下的都是自己在四方所得,其中种种都描述清楚,让后人看到如同亲历,自然记忆犹新,这些书本都是孤本,仅此一本,损坏了便是再难得到,家中后辈,若有后来者再去之前此地,所有变化种种,若有不同,也会留下文字,记录成册,供家族子弟学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