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豆腐脑,胜似豆腐脑,很好吃。
不少人都在小亭子里坐着吃豆腐,拌好的豆腐颜色也格外漂亮,小童口中被塞了一块儿,头一次吃到这种辛辣的味道,嘶嘶地吸着气,却还是大口大口嚼开,口腔里像是开了一场盛宴一样,快乐得不可思议。
纪师傅,回来了?
有人询问着,被称作纪师傅的中年人嗯了一声,不善言辞的样子,古板又满是皱纹的脸上看不出什么喜怒来,但没有人跟他计较。
谁都知道,他们眼下走的这座桥,就是纪师傅带人修建的,虽也是官府所令,但这份手艺,是值得称道的。
无桥墩,无铆,无钉,堪称三无的纯木质木拱桥,完全凭借着结构屹立于世,撑过一次次大水山洪,本身带给人的感觉,就是结实可靠的。
而这种感觉也传至了纪师傅身上,看到他那刻板到少有表情、比实际年龄可能更苍老一些的脸,都会觉得对方是值得信任并且可靠的。
可惜,他就是技术太好,在官府那里挂了名号,动辄修桥铺路,都要找他,推脱不得,长年累月都要在外面忙碌,便是有钱有名也享受不到几分。
官府让做的事情,做好了未必有赏,做不好了定然有罚。
猛然见他带了个孩子回家,桥亭之中认识纪师傅的并不多言,只目光多看了几眼,好奇这孩子的来历,莫不是在外另找人生的,养到这么大才带回来?想到他家中妻儿,那长子今年也有十来岁了吧,不知道他妻子会不会闹腾。
山民多贫,娶不起妾侍,多半都是守着一个妻子过活,若有哪家的男人坏了心肠,勾搭寡妇之类的,妻子必要去闹腾一场,不得个结果不罢休的,更不见有哪家的男人会把外头的孩子带回来,那不是送羊入虎口吗?
这能守着家孝敬父母的妻子,可不是好惹的,真个母老虎一样,万一怒了,生吞人都是有的。
前车之鉴不远,那个谁谁谁,他家的孩子不就是吗?带回来不到两天就没了,再一问,就是丢了而已。
这大山深处,茫茫无踪,一个孩子,丢到哪里怕他不死呢?
更不要说,就是死了埋在哪里,民不举官不究,自家的孩子,溺死又能怎样,总也是无头官司,打不起来。
有人为纪师傅操心,有人却已经悄然去纪家报信。
跟着纪师傅的还有一个,是他的大徒弟,见有人抢在他们前面往回跑,笑了一下,胳膊肘怼了一下师父,示意纪师傅看那头,纪师傅看了摆摆手,嫌他促狭,正经事不关心,就关心这个。
这是我小弟子,跟我学造桥的。
纪师傅这般说了一句,算是给了大家一个解释,看到小童吃完了口中的豆腐块儿正在舔唇,便又拿竹签子挑起一块儿豆腐,给他塞到嘴里,小童的嘴一下被填满,鼓囊囊的,冲着纪师傅笑弯了眼睛,看起来格外聪慧可爱。
也的确是聪慧的。
纪师傅还记得自己是怎样留意到这个小童的,那日,他们的工作快要完结的时候,他独自过去检查,造桥这件事,容不得一丝一毫的谬误,一不小心,便是所有都要坍塌,过往努力全部白费。
为了那座桥,他已经带着众人忙了快三年,其中无时无刻都在操心,到这最后一刻,难免有些恍然。
就在那个时候,看到那小童正在仰头看桥,他的目光认真而严肃,一边看,一边拿着树枝在地上涂画,纪师傅好奇这小童哪里来的,恍惚觉得可能以前也见过一两次,便走过去看了一眼,那地上画的不是别的,正是这桥的结构图,三节拱和五节拱的组合,两个不稳定结构,咬合在一起后,反而整体稳定。
这个结构并不复杂,哪怕什么都不懂的,若是看着造桥的全过程,全程看下来,也能在地上描摹两笔横线斜线,画出个大概的图样来,但难得这小童年龄小,所绘精准。
纪师傅不由起了些爱才的心,问他为什么画这个?
我想学造桥,以后也要造桥。
小童的回答格外郑重,稚嫩的嗓音像是不解人间愁事,却在此刻也有些振聋发聩。
只会画这个,是造不好桥的。
纪师傅这样说了一句,他不会画画,只会比量,可他造过的桥,参与造过的桥却很多,一方面是官府有命,另一方面,他为匠籍,祖祖辈辈所从事的就是造桥修路这样的事,其中造桥居多,世代的技艺传承,到了他这里,很多东西已经烂熟于心,才会走路就跟着父辈东奔西跑,多少年了,在家中的时间总共了算,也不过两三年而已。
倒是在外面,处处江河看过,几乎是用步子丈量出来的宽窄长短,很多地方,看一眼就知道该在何处造桥,该造怎样的桥,该从哪里起始,该选怎样的料许多木材的钻孔,木榫的衔接,桥梁的弧度,都必须严格控制在一个精度内,稍有差池,就会让整座桥,数年苦功,毁于一旦。
这其中所需要的掌控力,在纪师傅这里,已经是天然而然的事情,可在外人看来,不到拆掉下方支撑的垫木,谁也不知道这桥到底是成了不成。
这本身,似乎就跟某种玄学挂钩,若是最后垫木拆掉,桥还摇晃,便会有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祭祀举行,通过这种方法吸引众人的注意力,再进行紧急的修缮,弥补所缺,更改一定的结构
那要怎样才能造好桥呢?我想要造桥。
小童直接询问。
纪师傅一时哑然,讷讷:只是说,是说不明白的。
我知道一些,你看看,是不是这样。
小童不知从哪里摸出一把长短粗细都差不多的树枝来,去掉了叶子的树枝格外匀称,他手脚麻利地用几根树枝穿插搭建,在完全不用榫卯结构的同时,很快,一个简单的小拱桥就成型了。
完成之后,他单脚上去踩了一下,小桥似被压下一些,却并没有散架贴地,而是支撑住了他的重量,成为了地面上的一座小桥。
很漂亮。
纪师傅不由想,自己能够理解一座桥梁的构造,并制作出类似的东西,是什么时候呢?
对比之后,目光之中就有了赞叹,不过四五岁的小童就能做到这般,看样子他所说的想要造桥并不是一时妄言。
你真的要学?
纪师傅突然问。
嗯,你要教我吗?小童似洞悉了他心中所想,目中先流露出喜色来,从自己搭建的简陋小桥上跳下来,似已经先行雀跃起来了。
纪师傅问:造桥很苦,你家里人会同意吗?
我父母都不在了,叔叔会同意的,他早就不想我在家吃饭了。
小童用脚踢开地上的沙土,让那描绘清楚的结构图瞬间烟消,再蹲下身,拆开那树枝搭起来的小拱桥。
你家在哪儿?我去跟你叔叔说。
纪师傅说着就要去小童家中。
你要怎么说?
小童反而有些不放心,问他。
我就说你聪明要收你当徒弟。纪师傅如实说出心中所想。
小童听了,轻轻摇头:这样不行的,他们万一跟你要钱怎么办?你不要给他们钱,父亲留给我的东西,房子地,他们都拿去了,我不欠他们什么,不想再给他们钱了。
用远超成人的聪慧,小童说:你就说我弄坏了你做的东西,需要赔偿一大笔钱,这桥,是官府让造的吧,你就用官府压他们,让他们赔钱,他们肯定要跟我撇清关系,到时候,你再说把我带去问罪就可以直接带走我了。其实,不打招呼也没什么的,他们早就想我死在外面了。
这一番话说得平淡而自然,没有什么感情波动,却让纪师傅听得愈发怜惜,对那个他们也生出些不喜来,自然不想白白给钱,便照着小童的话做,果然,一听要问罪,他们立马撇清,让纪师傅带走小童随便处置,压根儿没有提给钱的事情。
不用纪师傅催促,就把所有都交割清楚,让纪师傅轻松就得了一个小徒弟。
第387章
收徒弟这件事,对纪师傅来说是没什么新鲜感的。
造桥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工作,如果按照现代的分工,一个总设计师,一个总工程师,还要有什么监理,下面一层的小工程管理者,再进一步细分到底层,真正开始工作的那些也不可能都是没什么文化底蕴的农民工。
纪师傅祖辈传承下来的,相当于设计师和工程师的职位,下面的那些也是需要人做的,而这些人还要是信得过的人手,能够完美地理解他们所需要的摆放位置,不会出现差之千里的情况。
所以,收徒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这些人必然需要知道部分的知识,哪怕不是全部核心的技艺传承,也需要有一些外围的传出去,他们才能更好地工作。
不是随便招徕人手就可以的,需要懂得一定的技术,这就是有门槛了,而与其用别人的人,还不如用自己的人,徒弟就是一种很稳固的拉拢手段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在古代基本是能够落实到位的。
纪师傅的爷爷收了很多徒弟,纪师傅的父亲也收了很多徒弟,到了纪师傅,以前的那些大辈分的徒弟他都支使不动,也只能收一些徒弟来帮手。
在收徒弟这方面,纪师傅已经很有自己的心得了。
谁想学,就把儿子带过来看看,问几个问题考较一下,不算笨,能听懂话,做到位,就可以收下了。拜师的钱粮什么的,意思着给,给多给少,纪师傅都不计较,不一样的是,给的多的他就多照顾一下,给的少的就可以放养了。
这些徒弟的来源也很复杂,有的是父亲爷爷就在纪家当徒弟的,如今把儿子孙子送过来,半是报恩,半是想要学到核心技艺。
有的是常年跟着做工的那些,年龄可能大了点儿,但是真的想要学这门手艺,便也会过来拜师,有个名分才好正大光明来学。
这年头,偷师是很让人不齿的,而有些东西,也不是随便看看就能偷师的。为什么要在这里选址,为什么要在这里定位,为什么要用这根木头而不用那根,为什么要选择这块儿石材
种种细碎的问题,每一项都能延伸开来讲一堂课,只凭看,怕是看不懂。
再有,古代没有什么大型的机械,真正需要造桥的时候,通常都会依靠人力,这也就意味着某种选择局限造成的技术壁垒,怎样造一座石拱桥,该是怎样的弧度才能够支撑那样的力,该是怎样的黏合才能够不至于垮塌各种精细的计算,没有公式的情况下,对很多人都恍若天书,只能以经验技术来理解。
在这方面,就格外讲究传承,需要师父讲了才能知道。
而师父一辈子也未必能够造几座桥,人力的限制,物力的限制,有的时候一座桥一造三年都算是时间短的,若有更大的难度,怕不是几十年都要耗费在造桥上。
像是某个山区,就有一种桥,叫做藤桥,采用天然的藤蔓植物来造,却并不是把它们砍伐下来当做绳子弄成变相的绳桥稍作编织,或成两边儿护栏的麻花状,或者如同席子一样在脚下供人行走。
这种藤桥是先把精心选择的一种藤或者几种藤种植在两岸,再在对方生长过程中做出一定的修饰,让它们往着一个方向生长,最终延伸出来的长度可以勾连成桥,但,仅是中间接触能够打结还是不够的,还要让它们缠绕在对面的藤上继续长,长到能够在对面爬地爬树,扎下坚实的根基来,这条藤桥就基本成形了,之后就是一系列的修饰铺垫,方便行人来往。
也可看做绳桥,但它本身所需要的是藤蔓的生长时间,一座桥,几十年,并不稀奇。
而它的天然稳固性,却要好于那些可能腐坏的绳桥,毕竟,藤蔓还是活的,只要持续生长,只会更加粗壮,更加结实。
一个人,一辈子,又有多少个几十年呢?
这样的藤桥,便是有幸建造,可能一生也只得一个,更不要说很多藤蔓未必能够支撑多少重量,这其中需要考量很多技术层面的事情,并不是想要什么桥就有什么桥的,还要看具体的情况而定。
纪师傅祖祖辈辈都是造桥的,他们所能积累的经验就是这些可能旁人一生都未必碰到的新式桥梁如何建造,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后辈人听了就能增长见识,更不要说他们真的建造过,积累下来宝贵的经验,破解了技术上的疑难,让其有可能实现。
这些经验疑难,很多都是一次性的,如同那藤桥,未必还能建造第二个,独一无二,自有其珍贵之处。
正是这些积累,让纪师傅有了如今的名望,连官府都能第一时间想到他,这是大匠才有的待遇了。
这也是那么多人,明知道纪师傅未必会把真正的核心技艺传出来,却还父亲拜师儿子拜师,争着来给纪师傅当徒弟的意思了,对方随便漏出来一点儿什么,他们就可能受用不尽,这样的宝山,岂有不入之理?
当然,对外行来说,就未必那么清楚了。
他们看到的只有纪师傅徒弟不少这一条,听到是小弟子,不少人都收了稀罕的目光,还有人赶着之前那人屁股后头去报信。
于是,刚过了桥,看到过来迎接的纪师娘,手中提着的就不是菜刀,脸上带着的也有笑容了。
这就是你新收的小弟子啊,真是个好孩子,来,喝糖水!
补偿一样的,纪师娘格外温柔地给纪墨递上了红糖水,纪墨还没喝,就甜甜地道了一声谢,谢谢师娘。
谢什么,不用谢,乖啊,等会儿就吃饭了。
纪墨的年龄小,比纪师傅的二儿子还要小四岁,长得好又乖巧,看得纪师娘心花怒放,人类对长得好看的幼崽的喜爱,总有些天然而然的意思。
双手捧着大碗,纪墨老老实实坐在门槛上喝糖水,红糖被热水冲散之后,颜色并不那么深,水中似还能看到一些杂质,这是红糖成分不纯的缘故。
农家的大碗有些粗笨感,细细看,还能看到瓷面上的黑色颗粒,手指抠一抠,抠不动,果然是做的时候就没弄好。
纪墨当过修复师,烧瓷不是专业,多少却也知道一点儿,脑子里把那点儿知识转了转,就听到屋里纪师娘给纪师傅也送了红糖水,让他喝着润口,还有些嗔怪地跟他小声说:突然带了个小孩子回来,我还以为
以为什么?纪师傅难得被如此伺候,见女人的样子,就知道她心里头在想什么,人们总说女人心海底针,却不知道,她们其实也是最好懂的,心里惦记的男人也惦记自己,不花心,就足够了。
纪师傅看了她一眼说:这个跟那些弟子不一样,也是咱们家的,就当多了个儿子养着,以后也孝敬你。
恋耽美
不少人都在小亭子里坐着吃豆腐,拌好的豆腐颜色也格外漂亮,小童口中被塞了一块儿,头一次吃到这种辛辣的味道,嘶嘶地吸着气,却还是大口大口嚼开,口腔里像是开了一场盛宴一样,快乐得不可思议。
纪师傅,回来了?
有人询问着,被称作纪师傅的中年人嗯了一声,不善言辞的样子,古板又满是皱纹的脸上看不出什么喜怒来,但没有人跟他计较。
谁都知道,他们眼下走的这座桥,就是纪师傅带人修建的,虽也是官府所令,但这份手艺,是值得称道的。
无桥墩,无铆,无钉,堪称三无的纯木质木拱桥,完全凭借着结构屹立于世,撑过一次次大水山洪,本身带给人的感觉,就是结实可靠的。
而这种感觉也传至了纪师傅身上,看到他那刻板到少有表情、比实际年龄可能更苍老一些的脸,都会觉得对方是值得信任并且可靠的。
可惜,他就是技术太好,在官府那里挂了名号,动辄修桥铺路,都要找他,推脱不得,长年累月都要在外面忙碌,便是有钱有名也享受不到几分。
官府让做的事情,做好了未必有赏,做不好了定然有罚。
猛然见他带了个孩子回家,桥亭之中认识纪师傅的并不多言,只目光多看了几眼,好奇这孩子的来历,莫不是在外另找人生的,养到这么大才带回来?想到他家中妻儿,那长子今年也有十来岁了吧,不知道他妻子会不会闹腾。
山民多贫,娶不起妾侍,多半都是守着一个妻子过活,若有哪家的男人坏了心肠,勾搭寡妇之类的,妻子必要去闹腾一场,不得个结果不罢休的,更不见有哪家的男人会把外头的孩子带回来,那不是送羊入虎口吗?
这能守着家孝敬父母的妻子,可不是好惹的,真个母老虎一样,万一怒了,生吞人都是有的。
前车之鉴不远,那个谁谁谁,他家的孩子不就是吗?带回来不到两天就没了,再一问,就是丢了而已。
这大山深处,茫茫无踪,一个孩子,丢到哪里怕他不死呢?
更不要说,就是死了埋在哪里,民不举官不究,自家的孩子,溺死又能怎样,总也是无头官司,打不起来。
有人为纪师傅操心,有人却已经悄然去纪家报信。
跟着纪师傅的还有一个,是他的大徒弟,见有人抢在他们前面往回跑,笑了一下,胳膊肘怼了一下师父,示意纪师傅看那头,纪师傅看了摆摆手,嫌他促狭,正经事不关心,就关心这个。
这是我小弟子,跟我学造桥的。
纪师傅这般说了一句,算是给了大家一个解释,看到小童吃完了口中的豆腐块儿正在舔唇,便又拿竹签子挑起一块儿豆腐,给他塞到嘴里,小童的嘴一下被填满,鼓囊囊的,冲着纪师傅笑弯了眼睛,看起来格外聪慧可爱。
也的确是聪慧的。
纪师傅还记得自己是怎样留意到这个小童的,那日,他们的工作快要完结的时候,他独自过去检查,造桥这件事,容不得一丝一毫的谬误,一不小心,便是所有都要坍塌,过往努力全部白费。
为了那座桥,他已经带着众人忙了快三年,其中无时无刻都在操心,到这最后一刻,难免有些恍然。
就在那个时候,看到那小童正在仰头看桥,他的目光认真而严肃,一边看,一边拿着树枝在地上涂画,纪师傅好奇这小童哪里来的,恍惚觉得可能以前也见过一两次,便走过去看了一眼,那地上画的不是别的,正是这桥的结构图,三节拱和五节拱的组合,两个不稳定结构,咬合在一起后,反而整体稳定。
这个结构并不复杂,哪怕什么都不懂的,若是看着造桥的全过程,全程看下来,也能在地上描摹两笔横线斜线,画出个大概的图样来,但难得这小童年龄小,所绘精准。
纪师傅不由起了些爱才的心,问他为什么画这个?
我想学造桥,以后也要造桥。
小童的回答格外郑重,稚嫩的嗓音像是不解人间愁事,却在此刻也有些振聋发聩。
只会画这个,是造不好桥的。
纪师傅这样说了一句,他不会画画,只会比量,可他造过的桥,参与造过的桥却很多,一方面是官府有命,另一方面,他为匠籍,祖祖辈辈所从事的就是造桥修路这样的事,其中造桥居多,世代的技艺传承,到了他这里,很多东西已经烂熟于心,才会走路就跟着父辈东奔西跑,多少年了,在家中的时间总共了算,也不过两三年而已。
倒是在外面,处处江河看过,几乎是用步子丈量出来的宽窄长短,很多地方,看一眼就知道该在何处造桥,该造怎样的桥,该从哪里起始,该选怎样的料许多木材的钻孔,木榫的衔接,桥梁的弧度,都必须严格控制在一个精度内,稍有差池,就会让整座桥,数年苦功,毁于一旦。
这其中所需要的掌控力,在纪师傅这里,已经是天然而然的事情,可在外人看来,不到拆掉下方支撑的垫木,谁也不知道这桥到底是成了不成。
这本身,似乎就跟某种玄学挂钩,若是最后垫木拆掉,桥还摇晃,便会有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祭祀举行,通过这种方法吸引众人的注意力,再进行紧急的修缮,弥补所缺,更改一定的结构
那要怎样才能造好桥呢?我想要造桥。
小童直接询问。
纪师傅一时哑然,讷讷:只是说,是说不明白的。
我知道一些,你看看,是不是这样。
小童不知从哪里摸出一把长短粗细都差不多的树枝来,去掉了叶子的树枝格外匀称,他手脚麻利地用几根树枝穿插搭建,在完全不用榫卯结构的同时,很快,一个简单的小拱桥就成型了。
完成之后,他单脚上去踩了一下,小桥似被压下一些,却并没有散架贴地,而是支撑住了他的重量,成为了地面上的一座小桥。
很漂亮。
纪师傅不由想,自己能够理解一座桥梁的构造,并制作出类似的东西,是什么时候呢?
对比之后,目光之中就有了赞叹,不过四五岁的小童就能做到这般,看样子他所说的想要造桥并不是一时妄言。
你真的要学?
纪师傅突然问。
嗯,你要教我吗?小童似洞悉了他心中所想,目中先流露出喜色来,从自己搭建的简陋小桥上跳下来,似已经先行雀跃起来了。
纪师傅问:造桥很苦,你家里人会同意吗?
我父母都不在了,叔叔会同意的,他早就不想我在家吃饭了。
小童用脚踢开地上的沙土,让那描绘清楚的结构图瞬间烟消,再蹲下身,拆开那树枝搭起来的小拱桥。
你家在哪儿?我去跟你叔叔说。
纪师傅说着就要去小童家中。
你要怎么说?
小童反而有些不放心,问他。
我就说你聪明要收你当徒弟。纪师傅如实说出心中所想。
小童听了,轻轻摇头:这样不行的,他们万一跟你要钱怎么办?你不要给他们钱,父亲留给我的东西,房子地,他们都拿去了,我不欠他们什么,不想再给他们钱了。
用远超成人的聪慧,小童说:你就说我弄坏了你做的东西,需要赔偿一大笔钱,这桥,是官府让造的吧,你就用官府压他们,让他们赔钱,他们肯定要跟我撇清关系,到时候,你再说把我带去问罪就可以直接带走我了。其实,不打招呼也没什么的,他们早就想我死在外面了。
这一番话说得平淡而自然,没有什么感情波动,却让纪师傅听得愈发怜惜,对那个他们也生出些不喜来,自然不想白白给钱,便照着小童的话做,果然,一听要问罪,他们立马撇清,让纪师傅带走小童随便处置,压根儿没有提给钱的事情。
不用纪师傅催促,就把所有都交割清楚,让纪师傅轻松就得了一个小徒弟。
第387章
收徒弟这件事,对纪师傅来说是没什么新鲜感的。
造桥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工作,如果按照现代的分工,一个总设计师,一个总工程师,还要有什么监理,下面一层的小工程管理者,再进一步细分到底层,真正开始工作的那些也不可能都是没什么文化底蕴的农民工。
纪师傅祖辈传承下来的,相当于设计师和工程师的职位,下面的那些也是需要人做的,而这些人还要是信得过的人手,能够完美地理解他们所需要的摆放位置,不会出现差之千里的情况。
所以,收徒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这些人必然需要知道部分的知识,哪怕不是全部核心的技艺传承,也需要有一些外围的传出去,他们才能更好地工作。
不是随便招徕人手就可以的,需要懂得一定的技术,这就是有门槛了,而与其用别人的人,还不如用自己的人,徒弟就是一种很稳固的拉拢手段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在古代基本是能够落实到位的。
纪师傅的爷爷收了很多徒弟,纪师傅的父亲也收了很多徒弟,到了纪师傅,以前的那些大辈分的徒弟他都支使不动,也只能收一些徒弟来帮手。
在收徒弟这方面,纪师傅已经很有自己的心得了。
谁想学,就把儿子带过来看看,问几个问题考较一下,不算笨,能听懂话,做到位,就可以收下了。拜师的钱粮什么的,意思着给,给多给少,纪师傅都不计较,不一样的是,给的多的他就多照顾一下,给的少的就可以放养了。
这些徒弟的来源也很复杂,有的是父亲爷爷就在纪家当徒弟的,如今把儿子孙子送过来,半是报恩,半是想要学到核心技艺。
有的是常年跟着做工的那些,年龄可能大了点儿,但是真的想要学这门手艺,便也会过来拜师,有个名分才好正大光明来学。
这年头,偷师是很让人不齿的,而有些东西,也不是随便看看就能偷师的。为什么要在这里选址,为什么要在这里定位,为什么要用这根木头而不用那根,为什么要选择这块儿石材
种种细碎的问题,每一项都能延伸开来讲一堂课,只凭看,怕是看不懂。
再有,古代没有什么大型的机械,真正需要造桥的时候,通常都会依靠人力,这也就意味着某种选择局限造成的技术壁垒,怎样造一座石拱桥,该是怎样的弧度才能够支撑那样的力,该是怎样的黏合才能够不至于垮塌各种精细的计算,没有公式的情况下,对很多人都恍若天书,只能以经验技术来理解。
在这方面,就格外讲究传承,需要师父讲了才能知道。
而师父一辈子也未必能够造几座桥,人力的限制,物力的限制,有的时候一座桥一造三年都算是时间短的,若有更大的难度,怕不是几十年都要耗费在造桥上。
像是某个山区,就有一种桥,叫做藤桥,采用天然的藤蔓植物来造,却并不是把它们砍伐下来当做绳子弄成变相的绳桥稍作编织,或成两边儿护栏的麻花状,或者如同席子一样在脚下供人行走。
这种藤桥是先把精心选择的一种藤或者几种藤种植在两岸,再在对方生长过程中做出一定的修饰,让它们往着一个方向生长,最终延伸出来的长度可以勾连成桥,但,仅是中间接触能够打结还是不够的,还要让它们缠绕在对面的藤上继续长,长到能够在对面爬地爬树,扎下坚实的根基来,这条藤桥就基本成形了,之后就是一系列的修饰铺垫,方便行人来往。
也可看做绳桥,但它本身所需要的是藤蔓的生长时间,一座桥,几十年,并不稀奇。
而它的天然稳固性,却要好于那些可能腐坏的绳桥,毕竟,藤蔓还是活的,只要持续生长,只会更加粗壮,更加结实。
一个人,一辈子,又有多少个几十年呢?
这样的藤桥,便是有幸建造,可能一生也只得一个,更不要说很多藤蔓未必能够支撑多少重量,这其中需要考量很多技术层面的事情,并不是想要什么桥就有什么桥的,还要看具体的情况而定。
纪师傅祖祖辈辈都是造桥的,他们所能积累的经验就是这些可能旁人一生都未必碰到的新式桥梁如何建造,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后辈人听了就能增长见识,更不要说他们真的建造过,积累下来宝贵的经验,破解了技术上的疑难,让其有可能实现。
这些经验疑难,很多都是一次性的,如同那藤桥,未必还能建造第二个,独一无二,自有其珍贵之处。
正是这些积累,让纪师傅有了如今的名望,连官府都能第一时间想到他,这是大匠才有的待遇了。
这也是那么多人,明知道纪师傅未必会把真正的核心技艺传出来,却还父亲拜师儿子拜师,争着来给纪师傅当徒弟的意思了,对方随便漏出来一点儿什么,他们就可能受用不尽,这样的宝山,岂有不入之理?
当然,对外行来说,就未必那么清楚了。
他们看到的只有纪师傅徒弟不少这一条,听到是小弟子,不少人都收了稀罕的目光,还有人赶着之前那人屁股后头去报信。
于是,刚过了桥,看到过来迎接的纪师娘,手中提着的就不是菜刀,脸上带着的也有笑容了。
这就是你新收的小弟子啊,真是个好孩子,来,喝糖水!
补偿一样的,纪师娘格外温柔地给纪墨递上了红糖水,纪墨还没喝,就甜甜地道了一声谢,谢谢师娘。
谢什么,不用谢,乖啊,等会儿就吃饭了。
纪墨的年龄小,比纪师傅的二儿子还要小四岁,长得好又乖巧,看得纪师娘心花怒放,人类对长得好看的幼崽的喜爱,总有些天然而然的意思。
双手捧着大碗,纪墨老老实实坐在门槛上喝糖水,红糖被热水冲散之后,颜色并不那么深,水中似还能看到一些杂质,这是红糖成分不纯的缘故。
农家的大碗有些粗笨感,细细看,还能看到瓷面上的黑色颗粒,手指抠一抠,抠不动,果然是做的时候就没弄好。
纪墨当过修复师,烧瓷不是专业,多少却也知道一点儿,脑子里把那点儿知识转了转,就听到屋里纪师娘给纪师傅也送了红糖水,让他喝着润口,还有些嗔怪地跟他小声说:突然带了个小孩子回来,我还以为
以为什么?纪师傅难得被如此伺候,见女人的样子,就知道她心里头在想什么,人们总说女人心海底针,却不知道,她们其实也是最好懂的,心里惦记的男人也惦记自己,不花心,就足够了。
纪师傅看了她一眼说:这个跟那些弟子不一样,也是咱们家的,就当多了个儿子养着,以后也孝敬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