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儒勉强笑了笑,说道:“邵大人,我还是因前些日子的尚书省人员调动而来,下官依旧有异议。”
邵潜脸色转严,说道:“这已经是皇帝亲批过了,吏部也早已登记,现在就算想改也难以改变了。伯庸,这几人也并非无能之辈,有的是曾经任职的,也有部分行政经验,还是不要太过固执了。”
冯儒反诘:“难道大人不知这名单之上,仅仅是重新启用的阉党官员便已过半,陛下或许难以参破,但您看不到吗?”
见其失礼,邵潜也直言相告:“伯庸,你也在官场打拼许久了,但有些事儿你不明白。你师从故御史大人,少时登科门进,自然没经历过有些人从下边爬上来有多么挣扎。水至清则无鱼,即便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也还要学会变通呐。”
冯儒丝毫没被他的话打动,正色道:“有些事儿可以学着变通,但这是事关整个燕国社稷的大事儿,不能有这样原则性的差错!”
邵潜听他又言那些经国治世之道,面上也开始不耐烦,道:“什么是原则?谁定的原则?伯庸你可不要做那钻进圣贤之道里出不来的人,修身在个人,朝政是要妥协的。”
冯儒这几天来找他好多次,或是借故推辞,或是像这样敷衍客套,早已不耐烦,他怒道:“邵大人,你同阉臣结私,自然是要比我熟悉这官场生存之道。既然如此,话不投机,下官无话可说!就再祝大人步步高升了。”
说罢,他拂袖离去,留下邵潜在原地冷嘲着,不屑转身。
冯儒出了尚书省,边上一小厮过来给他撑着伞,他面容不豫,快步走到一顶小轿旁,对那小厮说:“去相府。”
小轿晃晃悠悠地穿行在雨中,停在了丞相府的朱门阔院前。
却说倪从文此时正于房内写字,听下人来报尚书省右仆射请见,心中已推测几分来意,一边开门相迎,一边在心中思量应对之法。
“倪大人。”冯儒拱手行礼,面色却是不好。
倪从文将其迎至座上,笑道:“伯庸莫需多礼,你我既属同门,便不待这些虚礼。”
冯儒匆匆撇过他客套之辞,开门见山道:“倪大人客气,下官今日前来,正是因几日前敲定的尚书省人员调动名单,个中细节,想必大人已是心知。”
倪从文脸色一黯,已晓得他来意为何,道:“此事牵扯甚广,陛下已经敲定,并非我一人可改变。”
冯儒接道:“倪大人,几年前那姜华要比如今猖狂,正是恩师生前力谏,对朝中官员大力清肃,方才压得阉党暂息,今日太监权力早已不同往日,难道仅因为谢大人故去,我们便要纵容阉党再起吗?”
倪从文答:“伯庸啊,今时不同往日。自谢大人逝世,朝中阉臣看似受到压制,实则也物极必反,私下逐渐结合成一团力量。我问你,先前老师镇压阉患功成,除了老师本人直言进谏,还有什么原因?”
冯儒答:“自然是陛下授意,清震朝堂。”
“错了,”倪从文摇头,“之所以姜贾二人能够手捧大权,根源便是陛下的默许。他二人皆是自陛下在王府起就侍奉在前的内臣,其中亲密滋味,可不是你所想象的。”
冯儒皱眉:“那便是谢大人与身边骨鲠之臣一同死谏,朝中清明臣子自不愿看到阉人独大。”
“错了,”倪从文又摇头,笑道,“论起结党营私,老师哪里会是阉人的对手?何况朝中个别臣子与其说是廉正,不如说是为了自保而求得中立,暗中也收了不少太监的恩惠,哪个官会和金钱与官秩过不去呢?”
冯儒想了想,答道:“或许是阉党势大,引发了官员私下不满,最后联合上奏,这也是情理之中。”
倪从文看着面前这位心思纯正的同门,叹道:“又错了,刚刚所说的中立臣子是一部分,事实上,阉党爪牙触及之深,连老师也曾被诬陷收取太监贿赂。最后众臣联合上奏是不假,可那已是罪名揭晓后的锦上添花罢了,在此之前,可依旧是老师及几个亲信致力于搜集实证。”
冯儒不耐道:“做了危及江山的事便要付出代价!有何原因?那群阉人的罪状当时罗列地明明白白,祸乱之名坐实,又何从抵赖?燕国百姓的眼睛皆看得清楚,总要给百姓们一个交待!”
倪从文点头:“这才算是靠些边儿,但是伯庸,还有一个关键点你未曾看到,阉党中人个个口风甚紧,做事更是滴水不漏,几乎不曾留下把柄,很多罪状即便大家都心知肚明,却难以找到切实的证据。”
倪从文朝他瞥了眼,道:“先前远山得罪的下场尚在眼前,最多也只是拔了姜华身边何、庄两人爪牙,阉人见风使舵,还趁机将过往罪状一并加到庄德清头上,反正死人无可答言,最后的结果便是姜华那处反倒因此事变将从前罪事脱了个干干净净。”
“可你若看姜华这次落势之前呢?老师生前再如何兢兢业业,也未必能直接趁着姜华动手之前将证据搜罗清楚,那何以最后有那么多证据突然出现逼得陛下都要改口?”
冯儒不语,倪从文看着他的眼睛,说道:“更为主要的原因,乃是阉人内部的党派分裂。”
“你且看着,姜贾二人,一文一武,所摄职务可是不同。姜华主文,朝臣中阉党大部分是他牵头的。贾允主武,燕国兵权虽在煜王手中,但贾允与煜王又一同在军多年,暗中把持着国家的军政要务。两者放在一起,操控的已是朝中要脉,但是阉人全盛之时,姜贾二人的嫌隙逐渐波及的是下面从众太监的态度,老师生前正是看到这一点,才利用他们彼此的不信任,撕开这个破局的裂口。”
--
邵潜脸色转严,说道:“这已经是皇帝亲批过了,吏部也早已登记,现在就算想改也难以改变了。伯庸,这几人也并非无能之辈,有的是曾经任职的,也有部分行政经验,还是不要太过固执了。”
冯儒反诘:“难道大人不知这名单之上,仅仅是重新启用的阉党官员便已过半,陛下或许难以参破,但您看不到吗?”
见其失礼,邵潜也直言相告:“伯庸,你也在官场打拼许久了,但有些事儿你不明白。你师从故御史大人,少时登科门进,自然没经历过有些人从下边爬上来有多么挣扎。水至清则无鱼,即便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也还要学会变通呐。”
冯儒丝毫没被他的话打动,正色道:“有些事儿可以学着变通,但这是事关整个燕国社稷的大事儿,不能有这样原则性的差错!”
邵潜听他又言那些经国治世之道,面上也开始不耐烦,道:“什么是原则?谁定的原则?伯庸你可不要做那钻进圣贤之道里出不来的人,修身在个人,朝政是要妥协的。”
冯儒这几天来找他好多次,或是借故推辞,或是像这样敷衍客套,早已不耐烦,他怒道:“邵大人,你同阉臣结私,自然是要比我熟悉这官场生存之道。既然如此,话不投机,下官无话可说!就再祝大人步步高升了。”
说罢,他拂袖离去,留下邵潜在原地冷嘲着,不屑转身。
冯儒出了尚书省,边上一小厮过来给他撑着伞,他面容不豫,快步走到一顶小轿旁,对那小厮说:“去相府。”
小轿晃晃悠悠地穿行在雨中,停在了丞相府的朱门阔院前。
却说倪从文此时正于房内写字,听下人来报尚书省右仆射请见,心中已推测几分来意,一边开门相迎,一边在心中思量应对之法。
“倪大人。”冯儒拱手行礼,面色却是不好。
倪从文将其迎至座上,笑道:“伯庸莫需多礼,你我既属同门,便不待这些虚礼。”
冯儒匆匆撇过他客套之辞,开门见山道:“倪大人客气,下官今日前来,正是因几日前敲定的尚书省人员调动名单,个中细节,想必大人已是心知。”
倪从文脸色一黯,已晓得他来意为何,道:“此事牵扯甚广,陛下已经敲定,并非我一人可改变。”
冯儒接道:“倪大人,几年前那姜华要比如今猖狂,正是恩师生前力谏,对朝中官员大力清肃,方才压得阉党暂息,今日太监权力早已不同往日,难道仅因为谢大人故去,我们便要纵容阉党再起吗?”
倪从文答:“伯庸啊,今时不同往日。自谢大人逝世,朝中阉臣看似受到压制,实则也物极必反,私下逐渐结合成一团力量。我问你,先前老师镇压阉患功成,除了老师本人直言进谏,还有什么原因?”
冯儒答:“自然是陛下授意,清震朝堂。”
“错了,”倪从文摇头,“之所以姜贾二人能够手捧大权,根源便是陛下的默许。他二人皆是自陛下在王府起就侍奉在前的内臣,其中亲密滋味,可不是你所想象的。”
冯儒皱眉:“那便是谢大人与身边骨鲠之臣一同死谏,朝中清明臣子自不愿看到阉人独大。”
“错了,”倪从文又摇头,笑道,“论起结党营私,老师哪里会是阉人的对手?何况朝中个别臣子与其说是廉正,不如说是为了自保而求得中立,暗中也收了不少太监的恩惠,哪个官会和金钱与官秩过不去呢?”
冯儒想了想,答道:“或许是阉党势大,引发了官员私下不满,最后联合上奏,这也是情理之中。”
倪从文看着面前这位心思纯正的同门,叹道:“又错了,刚刚所说的中立臣子是一部分,事实上,阉党爪牙触及之深,连老师也曾被诬陷收取太监贿赂。最后众臣联合上奏是不假,可那已是罪名揭晓后的锦上添花罢了,在此之前,可依旧是老师及几个亲信致力于搜集实证。”
冯儒不耐道:“做了危及江山的事便要付出代价!有何原因?那群阉人的罪状当时罗列地明明白白,祸乱之名坐实,又何从抵赖?燕国百姓的眼睛皆看得清楚,总要给百姓们一个交待!”
倪从文点头:“这才算是靠些边儿,但是伯庸,还有一个关键点你未曾看到,阉党中人个个口风甚紧,做事更是滴水不漏,几乎不曾留下把柄,很多罪状即便大家都心知肚明,却难以找到切实的证据。”
倪从文朝他瞥了眼,道:“先前远山得罪的下场尚在眼前,最多也只是拔了姜华身边何、庄两人爪牙,阉人见风使舵,还趁机将过往罪状一并加到庄德清头上,反正死人无可答言,最后的结果便是姜华那处反倒因此事变将从前罪事脱了个干干净净。”
“可你若看姜华这次落势之前呢?老师生前再如何兢兢业业,也未必能直接趁着姜华动手之前将证据搜罗清楚,那何以最后有那么多证据突然出现逼得陛下都要改口?”
冯儒不语,倪从文看着他的眼睛,说道:“更为主要的原因,乃是阉人内部的党派分裂。”
“你且看着,姜贾二人,一文一武,所摄职务可是不同。姜华主文,朝臣中阉党大部分是他牵头的。贾允主武,燕国兵权虽在煜王手中,但贾允与煜王又一同在军多年,暗中把持着国家的军政要务。两者放在一起,操控的已是朝中要脉,但是阉人全盛之时,姜贾二人的嫌隙逐渐波及的是下面从众太监的态度,老师生前正是看到这一点,才利用他们彼此的不信任,撕开这个破局的裂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