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想不到我们吃不了辣。你们别吃这批了,下批生蚝就按自己的口味烤吧。”把加了不少辣椒面儿的生蚝拣出来单独放在一个盘子里,五儿放弃安利。味道还是很好的,但是吃不了。
好在他们都还只吃了一小口,问题应该不大。 “赶紧喝点甜的,吃点水果,等会儿就会缓过来了。粉丝蒸扇贝里面不要放辣椒了,加点儿蒜姜和豆酱就行。”
五儿自己吃的话还是会放一点点辣,不加就总感觉味道差了一点,没有灵魂。大不了吃完就多喝点牛奶,但愿等会儿不会被辣到肚子痛。
还好蒸扇贝没有翻车,获得了一致好评。最后刷一层蜂蜜烤的鸡翅膀鸡腿味道也很好,总算让五儿找回了一点点自信心。
饱餐一顿,也喝了几杯米酒,心情感觉好多了。没有什么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要是不行就多来几顿!
因为五儿提出要去看海,所以第二天早餐过后,在赫图的带领下,他们沿着长城一直往南走。没过半日就来到了长城的尽头,澄海楼对面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在广袤无垠的大海面前,个人确实渺小到不值一提。什么悲欢感伤都通通被推到小角落,现在留在她心中的只有震撼开阔。
“去问问赫图大人,我们能在这附近安营扎寨吗?或者找个海边的宅子住下来,我想在海边多住几天。”
看到海,她整个人心情都不一样了。不想就这么离开,五儿临时决定留下来。至于后面还要不要继续往北走,暂时先不考虑。反正这次出行本来就漫无目的,完全以她的想法为主的。
不像现代,海边会修建很多度假别墅。古代贵族度假一般都是往山里跑,山间的庄子很多,而靠海的园子很难找到。
而且明末清初的时候沿海地区一直遭受倭寇侵扰,海边基本上不会有村落。还是十多年前三爷解除了海禁之后,海边这才渐渐又有了人烟,现在逐步发展为渔村。
按照五儿的要求,他们最后选了一个离海边很近的渔村——东姜村暂时落脚,在孟姜女庙得东边儿而得此名。孟姜女就是那个哭长城把哭倒了的历史名人,一个苦难的女人。
村子坐落于海边的一块小丘陵上边,下了丘陵就直接是海岸沙滩,这里的沙地是黑黄色的,据说退潮时这里非常适合赶海。
五儿他们暂住的宅子是村里最富有的人家——马家人修建的大院儿。马家人是从小渔村走出去的,在外面发了家,现在把家安在了关城里面,在老家修房子主要是为了回乡祭祖时落脚,平日里并不会过来住。
青砖大瓦两进的宅院,偏屋的房顶砌了一个大大的晾晒平台,院子四周有高高的围墙围着。房子修建在半山腰上,前方正对着大海,视野非常好。
五儿喜欢这座房子房顶的晾晒渔获的大平台,住下的第一时间就让李德立他们在上面用麻布搭了一个遮阳棚。然后在棚子下面摆了张躺椅,她可以什么都不用想,就躺在椅子上看海看一整个下午。
村子里的房子大多数是用石头垒的黄泥草顶小房子,房前屋后都拉着晾渔获、晒渔网的细绳。空气里不可避免的会有大海的味道,像是海苔、干墨鱼、干虾子、咸鱼的味道混合在一起。不知道奶娘他们能不能闻得惯,反正五儿还挺喜欢闻的。
村民们对五儿这行人的到来感到很好奇,有打量有张望,但是没有人直接上门来打扰。
赫图来之前应该给村里的村长、族长他们沟通过,五儿一行很顺利就入住了。然后看着他们这三四十号统一着装,装备武器的人,估计普通百姓也没人敢过来接近。
大概到了十点多钟的样子,五儿发现海水在慢慢往后退,大片的滩涂逐渐从水里露了出来,潮水退走的同时在海滩上留下了许多搁浅的鱼类、贝类、螃蟹……
村里的妇人老人和半大的孩子也都背了背篓,戴着遮阳的大草帽从家里出门,结伴往海边走去。这是要去赶海?
五儿蠢蠢欲动,想要一起跟过去看看。不过看着外面的大太阳和当地居民手脸上的黝黑皮肤,考虑到上次在草原时被晒伤的经历,在没有拿到防晒装备之前,她还是不要贸然出去比较好。
反正还要在这里待挺久的,等东西都备齐了再出去也不迟。五儿在楼顶晾台上的遮阳篷下边儿,一边吃着烤虾干儿、烤鱿鱼丝,一边看别人在海滩上辛勤劳作。
海边的人群里有七老八十背都驼起来的老人家,也有七八岁人都只比背篓高一点点的小孩子,更多的还是那些身材干瘦、满面风霜的妇女。
以前五儿看到的赶海视频,感觉赶海是一种娱乐一种消遣,赶海的人赶得轻松,看赶海的人也觉得放松解压。但是现在她真真切切看到的这些赶海的人,体会到赶海是他们维持生计的手段,是一项辛苦累人的劳作,一点都不轻松。
还是现代生活好,人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看着从海滩回来的人一身的泥污,满脸的汗渍,直接把五儿劝退了。她受不了那份苦!就算她想去,旁边虎视眈眈的奶娘和柳嬷嬷估计也不会同意她去下海摸鱼。
“请问贵人要这些大螃蟹、大海螺吗?好吃的,新鲜的,是刚从海里捞回来的。”
随着第一批去海边的人回到村子里来,不多时院门口就有人来问他们要不要买海鲜,大多是半大的孩子背着一背篓东西过来询问。
--
好在他们都还只吃了一小口,问题应该不大。 “赶紧喝点甜的,吃点水果,等会儿就会缓过来了。粉丝蒸扇贝里面不要放辣椒了,加点儿蒜姜和豆酱就行。”
五儿自己吃的话还是会放一点点辣,不加就总感觉味道差了一点,没有灵魂。大不了吃完就多喝点牛奶,但愿等会儿不会被辣到肚子痛。
还好蒸扇贝没有翻车,获得了一致好评。最后刷一层蜂蜜烤的鸡翅膀鸡腿味道也很好,总算让五儿找回了一点点自信心。
饱餐一顿,也喝了几杯米酒,心情感觉好多了。没有什么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要是不行就多来几顿!
因为五儿提出要去看海,所以第二天早餐过后,在赫图的带领下,他们沿着长城一直往南走。没过半日就来到了长城的尽头,澄海楼对面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在广袤无垠的大海面前,个人确实渺小到不值一提。什么悲欢感伤都通通被推到小角落,现在留在她心中的只有震撼开阔。
“去问问赫图大人,我们能在这附近安营扎寨吗?或者找个海边的宅子住下来,我想在海边多住几天。”
看到海,她整个人心情都不一样了。不想就这么离开,五儿临时决定留下来。至于后面还要不要继续往北走,暂时先不考虑。反正这次出行本来就漫无目的,完全以她的想法为主的。
不像现代,海边会修建很多度假别墅。古代贵族度假一般都是往山里跑,山间的庄子很多,而靠海的园子很难找到。
而且明末清初的时候沿海地区一直遭受倭寇侵扰,海边基本上不会有村落。还是十多年前三爷解除了海禁之后,海边这才渐渐又有了人烟,现在逐步发展为渔村。
按照五儿的要求,他们最后选了一个离海边很近的渔村——东姜村暂时落脚,在孟姜女庙得东边儿而得此名。孟姜女就是那个哭长城把哭倒了的历史名人,一个苦难的女人。
村子坐落于海边的一块小丘陵上边,下了丘陵就直接是海岸沙滩,这里的沙地是黑黄色的,据说退潮时这里非常适合赶海。
五儿他们暂住的宅子是村里最富有的人家——马家人修建的大院儿。马家人是从小渔村走出去的,在外面发了家,现在把家安在了关城里面,在老家修房子主要是为了回乡祭祖时落脚,平日里并不会过来住。
青砖大瓦两进的宅院,偏屋的房顶砌了一个大大的晾晒平台,院子四周有高高的围墙围着。房子修建在半山腰上,前方正对着大海,视野非常好。
五儿喜欢这座房子房顶的晾晒渔获的大平台,住下的第一时间就让李德立他们在上面用麻布搭了一个遮阳棚。然后在棚子下面摆了张躺椅,她可以什么都不用想,就躺在椅子上看海看一整个下午。
村子里的房子大多数是用石头垒的黄泥草顶小房子,房前屋后都拉着晾渔获、晒渔网的细绳。空气里不可避免的会有大海的味道,像是海苔、干墨鱼、干虾子、咸鱼的味道混合在一起。不知道奶娘他们能不能闻得惯,反正五儿还挺喜欢闻的。
村民们对五儿这行人的到来感到很好奇,有打量有张望,但是没有人直接上门来打扰。
赫图来之前应该给村里的村长、族长他们沟通过,五儿一行很顺利就入住了。然后看着他们这三四十号统一着装,装备武器的人,估计普通百姓也没人敢过来接近。
大概到了十点多钟的样子,五儿发现海水在慢慢往后退,大片的滩涂逐渐从水里露了出来,潮水退走的同时在海滩上留下了许多搁浅的鱼类、贝类、螃蟹……
村里的妇人老人和半大的孩子也都背了背篓,戴着遮阳的大草帽从家里出门,结伴往海边走去。这是要去赶海?
五儿蠢蠢欲动,想要一起跟过去看看。不过看着外面的大太阳和当地居民手脸上的黝黑皮肤,考虑到上次在草原时被晒伤的经历,在没有拿到防晒装备之前,她还是不要贸然出去比较好。
反正还要在这里待挺久的,等东西都备齐了再出去也不迟。五儿在楼顶晾台上的遮阳篷下边儿,一边吃着烤虾干儿、烤鱿鱼丝,一边看别人在海滩上辛勤劳作。
海边的人群里有七老八十背都驼起来的老人家,也有七八岁人都只比背篓高一点点的小孩子,更多的还是那些身材干瘦、满面风霜的妇女。
以前五儿看到的赶海视频,感觉赶海是一种娱乐一种消遣,赶海的人赶得轻松,看赶海的人也觉得放松解压。但是现在她真真切切看到的这些赶海的人,体会到赶海是他们维持生计的手段,是一项辛苦累人的劳作,一点都不轻松。
还是现代生活好,人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看着从海滩回来的人一身的泥污,满脸的汗渍,直接把五儿劝退了。她受不了那份苦!就算她想去,旁边虎视眈眈的奶娘和柳嬷嬷估计也不会同意她去下海摸鱼。
“请问贵人要这些大螃蟹、大海螺吗?好吃的,新鲜的,是刚从海里捞回来的。”
随着第一批去海边的人回到村子里来,不多时院门口就有人来问他们要不要买海鲜,大多是半大的孩子背着一背篓东西过来询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