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答应。”李青青朝王老头点了点头,又望向一脸惊诧的刘氏,道:“我们家做的是正经的吃食买卖,又不是卖的朝廷违禁的东西。我们家的名声不会因此变坏。”
刘氏轻叹一声,蹙眉道:“有人说我们家要是把包子卖给飘香楼,我们家的名声就会不好听,县城好人家的主顾就不买我们家的包子。”
李青青问道:“谁说的?”
刘氏怏怏不乐的答道:“旁边摆摊的几个村民说的。”
那些人何止说了这些,还说什么“你家把包子卖给青楼,你家有没有女儿孙女,要是有女儿孙女,以后谁敢娶?”
“青楼名声臭的很,好人家谁敢跟青楼做买卖?”
“赚钱还得想着名声,不能钻到钱眼里去了。”
这些话刘氏不想跟李青青说,怕污了李青青的耳朵。
“飘香楼养了那么多人,每天不止是从我们家买包子,还从别人家买米油盐菜,难道所有卖给飘香楼东西的人家名声都变得不好?”李青青摇了摇头,“我看是那几个村民妒忌我们家包子买卖太好了。”
“你看,我就说他们是妒忌!”王老头回想到那几个人的嘴脸就气不打一处来。
这做买卖的互相盯着,有人多卖几个钱,别的人就眼红的不行。
刘氏又问道:“要是村里人、族人知道呢?”
李青青耐心的道:“买卖人敞开大门卖东西,谁给银子就给谁东西,这个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王老头心道:不愧是我亲生的儿媳妇。高声道:“青青说的对。我们家不偷不抢,只是卖包子,飘香楼有钱买包子,我们家把包子卖给飘香楼,又不犯法!”
李青青柔声道:“娘,买我们家包子的人多了去,县令大人不也买过吗?”
“哦,对!你这么一说,我就想明白了。”刘氏自豪的道:“我们家的包子可是县令大人都派人买了吃的。”
李青青跟老两口道:“飘香楼跟我们家订包子,这事可行,不过得写买卖契约,写好价钱,送货时间,不然我们做好包子送过去,他们又不要了,我看就先定上十天。”
王老头一听又要赚钱了,喜的哈哈乐,“对。我也是这么想的。”
刘氏撇撇了嘴巴,道:“什么你也是这么想的,你明明只想着赚银子,根本没想到签买卖契约。”
张氏得知家里要长期把包子卖给飘香楼签,心里欢喜的很,压根没有胡思乱想,还跟刘氏道:“我娘家村里有一家,不是张族的人,是外姓人,这家人会种桔树,桔子比别家的甜籽还少,飘香楼每年都把这家的桔子全包了,村里别的人家羡慕的很,还向这家人打听怎么种好桔树呢。”
次日,王家就跟飘香楼先签了十天的契约,每天送五百个包子。
第三日,飘香楼从王家买了包子,老鸨就让两个龟奴轮流站在楼门口吆喝,“大爷进来免费吃茶吃包子!”
有人就拿包子来形容青楼女子的胸,香艳的很,众人听了均是猥琐的一笑,把几个男子勾得心神荡漾,心里不再因为杀人案而膈应,而是晃悠悠走进飘香楼的大门。
没一天,进飘香楼有免费包子吃的事就传开了,客人们不是没吃过包子,就是觉得有点意思,便陆续去了飘香楼。
老鸨看着嫖客多了起来,又能赚大把的银子,喜得眉开眼笑,还赏了献策的龟奴一粒碎银。
王家每天卖给飘香楼五百个包子的事也在县城小集市传开了。
包子的数额、价钱是没办法隐瞒的,把别的卖吃食买卖的人羡慕妒忌的不得了,偏偏他们没有办法做出包子,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王家发财!
县城的百姓得知此事,均没放在心上,就像李青青说的那样,卖给飘香楼东西的人、铺子多了,难道百姓都不买这些人、铺子的东西?
王家包子还因此传到方圆几十里。有人甚至特意赶驴车从湘城的远郊赶来买包子给家里的长辈过寿吃。
“这么大的包子在湘城的酒楼一个得要五、六个铜钱,味道还远不如王家卖的包子好吃。我老娘胃口好,牙却不好,她过六十大寿,我买二十个包子,让她老人家一个人吃个够!”
还有驻湘城军队的军官回老家探家,特意骑马过来买包子带给家人吃。
“我家离军队不远,也就一百里路,我每三个月能回家一次,家里的孩子多,我总得带些新鲜吃食给他们吃,让他们吃了高兴,别忘记我这个当爹的。”
总而言之,王家长期卖给飘香楼包子,目前来看是件双赢的事。
深秋的一天,学会做包子的李二林怀揣从李青青手里借来的一两银子踏上了回家的路。
天已经凉了,夜里睡觉得盖薄被,这要是在山里的小泉村,得盖更厚的被子,早上起来大地都结上霜很冷了。
他准备沿着官道往小泉村的方向走九十里路至丰阳县,在临近丰阳县县城的村子找村民租两间便宜的村房,然后在那里做包子,每天去丰阳县卖包子,等赚了一些钱就把媳妇孩子都从小泉村接出来。
就当李二林大步流星往前走,脑海憧憬未来美好生活时,一辆有些破旧的灰驴车驶进了王村。
赶驴车的是个白胡子老头,坐在板车上面的是一个穿着灰衣面色惨白容貌普通没了左臂的青年,紧跟在驴车后面小跑的是个身材高大穿着青衣黑裤浓眉大眼的青年。
第67章 生活苦不堪言
“咦,这不是郑大哥吗,他的左袖怎么空荡荡,难道是我瞧错了?”坐在自家院子里往木盆里剥着豌豆的王大脑袋盯着坐在驴车上的灰衣青年,自言自语,都没发现跟着驴车小跑的人是他的堂哥王浩。
很快,就有村人认出了两个青年的身份,坐驴车没有左臂的灰衣青年是郑元,跟着驴车小跑的青衣青年是王浩。
这两个青年是同一年服徭役当兵,竟是一起回村。
灰驴车停在了郑元家门口。王浩把郑元从车上扶了下来,然后给白胡子老头付了驴车钱。
这一路每天坐驴车都是王浩付钱,路上吃喝食宿也是王浩付钱。
白胡子老头一直看在眼里,忍不住夸赞道:“后生,你人真好,你对你战友可真好。”
“老伯可要喝口水再走?”王浩见白胡子老头着急走,就不再挽留。
从后院菜地小跑出来左手还拿着一把小葱的郑花,看到郑元,喜得大声叫道:“爹!”
郑元的眼珠子转了起来,目光落到个子刚到他大腿的唯一的女儿郑花身上,缓缓道:“花花。”
上次他回家还是一年多前,女儿已经不认识他了,为了让女儿能够记住他,他当大马让女儿骑在肩膀上去镇里,还给女儿买了一些好吃的。
这回以为女儿又会不认识他,没想到,女儿一下子就叫他爹了。
五岁多的郑花朝后院大声喊道:“奶奶,我爹回来了!”
很快,郑元的娘冯氏就从后院菜地走至,看到郑元先是十分惊喜,再看到郑元的左袖子空荡荡,顿时,难以置信的失声问道:“你的左胳膊呢?”
郑元扑通一下跪倒在地,哽咽道:“娘,儿子的左臂被贼人砍断,军队让儿子返乡,儿子只能回来。”
王浩眼瞅着冯氏头往后要栽倒在地,连忙把冯氏扶住,劝道:“冯姨,我郑哥还活着,活着就好,活着生活就有希望,你可别想不开。”
“我的天爷啊,我儿子的命怎么这么苦,老天爷怎么就让我儿子没了一只胳膊。我儿子以后可怎么活?”冯氏哭得伤心欲绝。
冯氏四十岁出头,生着一张方脸,高颧骨大嘴巴,看上去有点刻薄,其实人挺好的。
冯氏是寡妇,十八岁时丈夫就去世了,留给她两个嗷嗷待哺的儿子。
郑元是长子。郑林是二儿子。
几年前郑元参军后,郑林为了赚银钱娶媳妇,去县城拜师学瓦匠,谁知一次盖房时房梁倒塌,正好砸中郑林的脑袋,郑林就这么没了。
现在冯氏只有郑元这么一个儿子。郑元又断了胳膊,冯氏看到郑元断了一条胳膊,能不悲痛吗?
“爹。奶奶。”小小的郑花也有些明白了,吓得呜呜哭。
“进家里说话吧。”王浩把郑家祖孙三人劝到简陋破旧的大厅里面,扭头看见院子外面站了几个村人,长叹一声摇了摇头。
他简明扼要的把郑元在军队发生的事说给冯氏听,而后问道:“我嫂子呢?”
冯氏哭着道:“她回娘家了。”
王浩好心的问道:“冯姨,你看要不要我去我嫂子娘家把她叫回来?”
郑家是外姓人,在村里没有亲戚。
王浩小时候跟郑元玩得挺好,郑元还差点当了王浩的姐夫,后来两人又成了战友,关系很好。
王浩不能眼睁睁看着郑元因为失去一条胳膊而放弃生活的勇气。他想先说服郑元的家人不要放弃郑元。
院子外面传来王大脑袋的声音,“浩哥,你刚从军队回来,别再跑远路,赶紧回家。我去把花花娘叫回来。”
冯氏听到有人说儿媳妇,立即冷静下来。
她是郑元的亲娘,郑元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是绝对不会嫌弃郑元,可儿媳妇就难说了,这年头林中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事情屡屡皆是。
她哭着跟孙女嘱咐道:“花花跟着一起去。花花别哭。花花见了你娘不要哭。”
郑花跟着王大脑袋去十五里外叫郑元媳妇黄氏了。
王浩又劝了劝冯氏,就告辞离开,让这对苦命的母子单独说说话。
王族人见到王浩,纷纷十分热情的上来打招呼,“浩弟,你怎么回来了?”
王浩也没隐瞒立功的事,跟族人说了几句,得到族人真诚的道贺还有浓浓的羡慕。
以前王浩在村里时,因为识字懂道理,家风严谨,孝顺长辈,尊重兄长,爱护弟弟妹妹,还会来事说话,村民提起他都竖起大拇指。
他并没察觉今天族人对他跟往日有些不同。
“郑元没了左臂!”
“不得了,郑元从军队回来断了左臂。”
“唉哟,郑元的左臂是怎么断的?上次他回家时还好好的呢,怎么这回就没了左臂?”
“唉,当兵根本不是好事,郑元只断了一条胳膊还算是不幸中的万幸,有的人直接命都没了!”
“没听说打仗,怎么郑元左臂没了,是被谁弄断的?”
“郑元没有左臂,以后怎么拿锄头种地?好可怜。”
“唉,好端端的人,怎么去了军队就这个样子回来呢?”
凡是发现郑元没了左臂变成残疾的人均是特别震惊感慨,还有深深的同情。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郑元身上,都忽略了立功提职返家的王浩。
王浩走在通向自家家门村子的土路上,想到亲人,因为郑元带来的悲伤少了些,特别是想到刚娶进门的小媳妇李青青,心里一团火热。
“你家盖了砖房!特别大,特别好的砖房!”
“你家卖咸蛋、卖包子发财有钱。哦,咸蛋、包子都是你媳妇想出来的。”
王浩还没走到家门,就有村人急切的把王家这几月的好事全部说出来。
“三哥!”王亮十分激动的声音从不远处传出来。
紧接着是刘氏特有的女高音,带着浓浓的惊喜,“王浩!王浩你回来了!”
王浩已经在自家的位置看到了被村民吹上天的砖房,感觉像在做梦,然后就被母亲、弟弟的叫喊声带动了情绪,欢喜激动的差点落泪。
他回家了,平安完好的回家了。
刘氏轻叹一声,蹙眉道:“有人说我们家要是把包子卖给飘香楼,我们家的名声就会不好听,县城好人家的主顾就不买我们家的包子。”
李青青问道:“谁说的?”
刘氏怏怏不乐的答道:“旁边摆摊的几个村民说的。”
那些人何止说了这些,还说什么“你家把包子卖给青楼,你家有没有女儿孙女,要是有女儿孙女,以后谁敢娶?”
“青楼名声臭的很,好人家谁敢跟青楼做买卖?”
“赚钱还得想着名声,不能钻到钱眼里去了。”
这些话刘氏不想跟李青青说,怕污了李青青的耳朵。
“飘香楼养了那么多人,每天不止是从我们家买包子,还从别人家买米油盐菜,难道所有卖给飘香楼东西的人家名声都变得不好?”李青青摇了摇头,“我看是那几个村民妒忌我们家包子买卖太好了。”
“你看,我就说他们是妒忌!”王老头回想到那几个人的嘴脸就气不打一处来。
这做买卖的互相盯着,有人多卖几个钱,别的人就眼红的不行。
刘氏又问道:“要是村里人、族人知道呢?”
李青青耐心的道:“买卖人敞开大门卖东西,谁给银子就给谁东西,这个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王老头心道:不愧是我亲生的儿媳妇。高声道:“青青说的对。我们家不偷不抢,只是卖包子,飘香楼有钱买包子,我们家把包子卖给飘香楼,又不犯法!”
李青青柔声道:“娘,买我们家包子的人多了去,县令大人不也买过吗?”
“哦,对!你这么一说,我就想明白了。”刘氏自豪的道:“我们家的包子可是县令大人都派人买了吃的。”
李青青跟老两口道:“飘香楼跟我们家订包子,这事可行,不过得写买卖契约,写好价钱,送货时间,不然我们做好包子送过去,他们又不要了,我看就先定上十天。”
王老头一听又要赚钱了,喜的哈哈乐,“对。我也是这么想的。”
刘氏撇撇了嘴巴,道:“什么你也是这么想的,你明明只想着赚银子,根本没想到签买卖契约。”
张氏得知家里要长期把包子卖给飘香楼签,心里欢喜的很,压根没有胡思乱想,还跟刘氏道:“我娘家村里有一家,不是张族的人,是外姓人,这家人会种桔树,桔子比别家的甜籽还少,飘香楼每年都把这家的桔子全包了,村里别的人家羡慕的很,还向这家人打听怎么种好桔树呢。”
次日,王家就跟飘香楼先签了十天的契约,每天送五百个包子。
第三日,飘香楼从王家买了包子,老鸨就让两个龟奴轮流站在楼门口吆喝,“大爷进来免费吃茶吃包子!”
有人就拿包子来形容青楼女子的胸,香艳的很,众人听了均是猥琐的一笑,把几个男子勾得心神荡漾,心里不再因为杀人案而膈应,而是晃悠悠走进飘香楼的大门。
没一天,进飘香楼有免费包子吃的事就传开了,客人们不是没吃过包子,就是觉得有点意思,便陆续去了飘香楼。
老鸨看着嫖客多了起来,又能赚大把的银子,喜得眉开眼笑,还赏了献策的龟奴一粒碎银。
王家每天卖给飘香楼五百个包子的事也在县城小集市传开了。
包子的数额、价钱是没办法隐瞒的,把别的卖吃食买卖的人羡慕妒忌的不得了,偏偏他们没有办法做出包子,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王家发财!
县城的百姓得知此事,均没放在心上,就像李青青说的那样,卖给飘香楼东西的人、铺子多了,难道百姓都不买这些人、铺子的东西?
王家包子还因此传到方圆几十里。有人甚至特意赶驴车从湘城的远郊赶来买包子给家里的长辈过寿吃。
“这么大的包子在湘城的酒楼一个得要五、六个铜钱,味道还远不如王家卖的包子好吃。我老娘胃口好,牙却不好,她过六十大寿,我买二十个包子,让她老人家一个人吃个够!”
还有驻湘城军队的军官回老家探家,特意骑马过来买包子带给家人吃。
“我家离军队不远,也就一百里路,我每三个月能回家一次,家里的孩子多,我总得带些新鲜吃食给他们吃,让他们吃了高兴,别忘记我这个当爹的。”
总而言之,王家长期卖给飘香楼包子,目前来看是件双赢的事。
深秋的一天,学会做包子的李二林怀揣从李青青手里借来的一两银子踏上了回家的路。
天已经凉了,夜里睡觉得盖薄被,这要是在山里的小泉村,得盖更厚的被子,早上起来大地都结上霜很冷了。
他准备沿着官道往小泉村的方向走九十里路至丰阳县,在临近丰阳县县城的村子找村民租两间便宜的村房,然后在那里做包子,每天去丰阳县卖包子,等赚了一些钱就把媳妇孩子都从小泉村接出来。
就当李二林大步流星往前走,脑海憧憬未来美好生活时,一辆有些破旧的灰驴车驶进了王村。
赶驴车的是个白胡子老头,坐在板车上面的是一个穿着灰衣面色惨白容貌普通没了左臂的青年,紧跟在驴车后面小跑的是个身材高大穿着青衣黑裤浓眉大眼的青年。
第67章 生活苦不堪言
“咦,这不是郑大哥吗,他的左袖怎么空荡荡,难道是我瞧错了?”坐在自家院子里往木盆里剥着豌豆的王大脑袋盯着坐在驴车上的灰衣青年,自言自语,都没发现跟着驴车小跑的人是他的堂哥王浩。
很快,就有村人认出了两个青年的身份,坐驴车没有左臂的灰衣青年是郑元,跟着驴车小跑的青衣青年是王浩。
这两个青年是同一年服徭役当兵,竟是一起回村。
灰驴车停在了郑元家门口。王浩把郑元从车上扶了下来,然后给白胡子老头付了驴车钱。
这一路每天坐驴车都是王浩付钱,路上吃喝食宿也是王浩付钱。
白胡子老头一直看在眼里,忍不住夸赞道:“后生,你人真好,你对你战友可真好。”
“老伯可要喝口水再走?”王浩见白胡子老头着急走,就不再挽留。
从后院菜地小跑出来左手还拿着一把小葱的郑花,看到郑元,喜得大声叫道:“爹!”
郑元的眼珠子转了起来,目光落到个子刚到他大腿的唯一的女儿郑花身上,缓缓道:“花花。”
上次他回家还是一年多前,女儿已经不认识他了,为了让女儿能够记住他,他当大马让女儿骑在肩膀上去镇里,还给女儿买了一些好吃的。
这回以为女儿又会不认识他,没想到,女儿一下子就叫他爹了。
五岁多的郑花朝后院大声喊道:“奶奶,我爹回来了!”
很快,郑元的娘冯氏就从后院菜地走至,看到郑元先是十分惊喜,再看到郑元的左袖子空荡荡,顿时,难以置信的失声问道:“你的左胳膊呢?”
郑元扑通一下跪倒在地,哽咽道:“娘,儿子的左臂被贼人砍断,军队让儿子返乡,儿子只能回来。”
王浩眼瞅着冯氏头往后要栽倒在地,连忙把冯氏扶住,劝道:“冯姨,我郑哥还活着,活着就好,活着生活就有希望,你可别想不开。”
“我的天爷啊,我儿子的命怎么这么苦,老天爷怎么就让我儿子没了一只胳膊。我儿子以后可怎么活?”冯氏哭得伤心欲绝。
冯氏四十岁出头,生着一张方脸,高颧骨大嘴巴,看上去有点刻薄,其实人挺好的。
冯氏是寡妇,十八岁时丈夫就去世了,留给她两个嗷嗷待哺的儿子。
郑元是长子。郑林是二儿子。
几年前郑元参军后,郑林为了赚银钱娶媳妇,去县城拜师学瓦匠,谁知一次盖房时房梁倒塌,正好砸中郑林的脑袋,郑林就这么没了。
现在冯氏只有郑元这么一个儿子。郑元又断了胳膊,冯氏看到郑元断了一条胳膊,能不悲痛吗?
“爹。奶奶。”小小的郑花也有些明白了,吓得呜呜哭。
“进家里说话吧。”王浩把郑家祖孙三人劝到简陋破旧的大厅里面,扭头看见院子外面站了几个村人,长叹一声摇了摇头。
他简明扼要的把郑元在军队发生的事说给冯氏听,而后问道:“我嫂子呢?”
冯氏哭着道:“她回娘家了。”
王浩好心的问道:“冯姨,你看要不要我去我嫂子娘家把她叫回来?”
郑家是外姓人,在村里没有亲戚。
王浩小时候跟郑元玩得挺好,郑元还差点当了王浩的姐夫,后来两人又成了战友,关系很好。
王浩不能眼睁睁看着郑元因为失去一条胳膊而放弃生活的勇气。他想先说服郑元的家人不要放弃郑元。
院子外面传来王大脑袋的声音,“浩哥,你刚从军队回来,别再跑远路,赶紧回家。我去把花花娘叫回来。”
冯氏听到有人说儿媳妇,立即冷静下来。
她是郑元的亲娘,郑元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是绝对不会嫌弃郑元,可儿媳妇就难说了,这年头林中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事情屡屡皆是。
她哭着跟孙女嘱咐道:“花花跟着一起去。花花别哭。花花见了你娘不要哭。”
郑花跟着王大脑袋去十五里外叫郑元媳妇黄氏了。
王浩又劝了劝冯氏,就告辞离开,让这对苦命的母子单独说说话。
王族人见到王浩,纷纷十分热情的上来打招呼,“浩弟,你怎么回来了?”
王浩也没隐瞒立功的事,跟族人说了几句,得到族人真诚的道贺还有浓浓的羡慕。
以前王浩在村里时,因为识字懂道理,家风严谨,孝顺长辈,尊重兄长,爱护弟弟妹妹,还会来事说话,村民提起他都竖起大拇指。
他并没察觉今天族人对他跟往日有些不同。
“郑元没了左臂!”
“不得了,郑元从军队回来断了左臂。”
“唉哟,郑元的左臂是怎么断的?上次他回家时还好好的呢,怎么这回就没了左臂?”
“唉,当兵根本不是好事,郑元只断了一条胳膊还算是不幸中的万幸,有的人直接命都没了!”
“没听说打仗,怎么郑元左臂没了,是被谁弄断的?”
“郑元没有左臂,以后怎么拿锄头种地?好可怜。”
“唉,好端端的人,怎么去了军队就这个样子回来呢?”
凡是发现郑元没了左臂变成残疾的人均是特别震惊感慨,还有深深的同情。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郑元身上,都忽略了立功提职返家的王浩。
王浩走在通向自家家门村子的土路上,想到亲人,因为郑元带来的悲伤少了些,特别是想到刚娶进门的小媳妇李青青,心里一团火热。
“你家盖了砖房!特别大,特别好的砖房!”
“你家卖咸蛋、卖包子发财有钱。哦,咸蛋、包子都是你媳妇想出来的。”
王浩还没走到家门,就有村人急切的把王家这几月的好事全部说出来。
“三哥!”王亮十分激动的声音从不远处传出来。
紧接着是刘氏特有的女高音,带着浓浓的惊喜,“王浩!王浩你回来了!”
王浩已经在自家的位置看到了被村民吹上天的砖房,感觉像在做梦,然后就被母亲、弟弟的叫喊声带动了情绪,欢喜激动的差点落泪。
他回家了,平安完好的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