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页
这话不好接。
好在皇帝穆桢旋即自己转了话题,对萧渊道:“你这趟回来可去见过你父亲了?”见萧渊神色便知他不曾去过,又语重心长道:“去济慈寺上柱香,别叫你父亲挂念着。”
这也就是萧渊,竟胆敢反驳,不为“孝”字所束缚,“嘻”的一笑,直接道:“臣父亲若是还挂念着臣,就不会变成‘怀空大师’了。出家人,四大皆空嘛。”
皇帝穆桢无奈,却也喜欢他在自己面前这样讲真话、讲实话,摇头笑道:“你这孩子啊,聪明没用在正道上,尽是些歪理!”语气温和慈爱,并没有丝毫责备的意思。
一时说笑过后,萧渊退下。
皇帝穆桢摆手示意,原本室内四角默立的宫人也鱼贯而出。
门窗合拢的侧间内,只剩了皇帝穆桢与穆明珠这对母女。
方才萧渊在时营造的欢乐气氛已荡然无存,空气中有一种若有似无的紧绷。
皇帝穆桢坐在小榻上,面上神色还算温和,看着坐在下首的穆明珠,问道:“往摩揭陀国的队伍账簿,你都看过了?可有什么要删改之处?”
明年是佛诞九百年,皇帝穆桢下令,大周僧侣云集建业,从中整饬了一支三千人的队伍,由济慈寺的虚云为领头,要**迢迢前往摩揭陀国,取真经而回。
从大周到摩揭陀国,不只路途遥远,中间更要经过许多不知名的小国,困难重重。
而皇帝取真经的心很诚,供僧侣队伍之用的财物,毫不吝啬。
穆明珠这样做过战争后勤的人看来,每一笔花费都觉得肉疼。关键她很清楚,大周现下最重要的并不是取什么真经,而是要集合所有的力量,应对卧榻之侧、虎视眈眈的梁国。此时的僧侣不似后世,不禁肉食,不服徭役,个个身强体健,整日舞刀弄棒,拉到战场上去,换了甲胄就是精兵。三千名僧侣,巨量的物资,只为了取真经而去,在此时此刻,实在太过奢侈。
穆明珠斟酌道:“取真经一事,关系重大,随虚云出行的这三千僧侣,更是代表了咱们大周的脸面。仓促中选定了这三千僧侣,似乎不甚妥当。不如仿南山书院的例子,在僧侣之中也以考试、辩论层层选拔,如此二三年之后,选出有真知灼见的高僧,使之与虚云一同取真经归来,才算是不堕母皇声名。”
她没有提账簿上财物的事情。
然而穆明珠的话虽然委婉,提的也是好建议,但皇帝穆桢何等老练,闻言淡淡“唔”了一声,一针见血道:“公主认为朕此举有浪费国力之嫌,又碍于一个‘孝’字不好直接反驳,因此先使它一个‘缓兵之计’?”她说到最后,像是满意于自己的这则玩笑,“咯咯”笑了一声。
穆明珠却出了一身冷汗。
碍于“孝”字,还是留了体面的说法,若是尖刻些道来,说她“居心叵测、虚伪狡诈”也是贴切的。
穆明珠前世与母皇并不亲近,只见过她在大朝会上理政的模样,知道她极有手腕、但对外整体是宽和的。这一两个月来,穆明珠跟随在侧间,却是看到了母皇私下奏对时辛辣犀利的一面。
“女臣不敢。”她站起身来,恭敬垂着头告罪。
皇帝穆桢转而道:“那么,前番新政之议,你仍是认为不可吗?”
新政之议,也正是穆明珠告诉萧渊的“分歧”所在。
前世这个时间点,正是新政推行之时。
今世萧负雪乃是重生而来,他最初仍是埋头在新政之中,大约是认为前世新政之败,在于他拟定的政策细节有问题。如此宵衣旰食两年多之后,萧负雪眼看着穆明珠在扬州、雍州所行大事,终于明白过来,新政之败,并不在于细节,不管他怎么穷尽完善这政策,从根上就是行不通的。新政的推行要靠什么人去执行?靠朝廷的官员。朝廷的官员从哪里来?十成里有八
九成是从世家中来的。那么这样限制世家的新政,却要靠着世家子弟所做的官员来实现,岂不是南辕北辙、痴人说梦?上一世,他与皇帝都是太相信士人的良知了。
萧负雪本就清楚上一世新政之惨败,一旦明白过来,便知原本的构想是难以实现的。
他搁置了新政,却也还未想出真正切实可行的革新之法——或者说,是不敢想。
然而皇帝穆桢对于新政却是热切的,并且抱有了很大的期望。穆明珠在雍州实土化的成功,更是给了皇帝穆桢极大的信心。只要效仿雍州之法,以中央朝廷为靠山,打着不同的旗号,一州一州推行开去,十年二十年后,大周必然会有一番新天地。而她并不是要对世家赶尽杀绝,不过是限制他们手中太大的权力。这样的让步,在她极力促成之下,世家当不至于动兵戈以抗衡。
穆明珠很了解,母皇所想的乃是老成持重的办法。母皇与马背上打天下的太
祖不同,并没有赢得过任何一场战争,从前辅佐世宗的北伐,也是以失败告终。登基为帝之后,母皇擅长的乃是平衡世家、朝臣、军队等不同的势力,从中坐稳皇位。但是只要还有第二条路走,母皇一定不会选择可能造成战争的第一条路。这大概是母皇的政
治理念,也是她从前为小户女儿时的切实感受,“宁为太平犬,不作乱世人”,百姓岂会有欢迎战争的?百姓所厌弃者,也正是她这个皇帝应该竭力避免的。
--
好在皇帝穆桢旋即自己转了话题,对萧渊道:“你这趟回来可去见过你父亲了?”见萧渊神色便知他不曾去过,又语重心长道:“去济慈寺上柱香,别叫你父亲挂念着。”
这也就是萧渊,竟胆敢反驳,不为“孝”字所束缚,“嘻”的一笑,直接道:“臣父亲若是还挂念着臣,就不会变成‘怀空大师’了。出家人,四大皆空嘛。”
皇帝穆桢无奈,却也喜欢他在自己面前这样讲真话、讲实话,摇头笑道:“你这孩子啊,聪明没用在正道上,尽是些歪理!”语气温和慈爱,并没有丝毫责备的意思。
一时说笑过后,萧渊退下。
皇帝穆桢摆手示意,原本室内四角默立的宫人也鱼贯而出。
门窗合拢的侧间内,只剩了皇帝穆桢与穆明珠这对母女。
方才萧渊在时营造的欢乐气氛已荡然无存,空气中有一种若有似无的紧绷。
皇帝穆桢坐在小榻上,面上神色还算温和,看着坐在下首的穆明珠,问道:“往摩揭陀国的队伍账簿,你都看过了?可有什么要删改之处?”
明年是佛诞九百年,皇帝穆桢下令,大周僧侣云集建业,从中整饬了一支三千人的队伍,由济慈寺的虚云为领头,要**迢迢前往摩揭陀国,取真经而回。
从大周到摩揭陀国,不只路途遥远,中间更要经过许多不知名的小国,困难重重。
而皇帝取真经的心很诚,供僧侣队伍之用的财物,毫不吝啬。
穆明珠这样做过战争后勤的人看来,每一笔花费都觉得肉疼。关键她很清楚,大周现下最重要的并不是取什么真经,而是要集合所有的力量,应对卧榻之侧、虎视眈眈的梁国。此时的僧侣不似后世,不禁肉食,不服徭役,个个身强体健,整日舞刀弄棒,拉到战场上去,换了甲胄就是精兵。三千名僧侣,巨量的物资,只为了取真经而去,在此时此刻,实在太过奢侈。
穆明珠斟酌道:“取真经一事,关系重大,随虚云出行的这三千僧侣,更是代表了咱们大周的脸面。仓促中选定了这三千僧侣,似乎不甚妥当。不如仿南山书院的例子,在僧侣之中也以考试、辩论层层选拔,如此二三年之后,选出有真知灼见的高僧,使之与虚云一同取真经归来,才算是不堕母皇声名。”
她没有提账簿上财物的事情。
然而穆明珠的话虽然委婉,提的也是好建议,但皇帝穆桢何等老练,闻言淡淡“唔”了一声,一针见血道:“公主认为朕此举有浪费国力之嫌,又碍于一个‘孝’字不好直接反驳,因此先使它一个‘缓兵之计’?”她说到最后,像是满意于自己的这则玩笑,“咯咯”笑了一声。
穆明珠却出了一身冷汗。
碍于“孝”字,还是留了体面的说法,若是尖刻些道来,说她“居心叵测、虚伪狡诈”也是贴切的。
穆明珠前世与母皇并不亲近,只见过她在大朝会上理政的模样,知道她极有手腕、但对外整体是宽和的。这一两个月来,穆明珠跟随在侧间,却是看到了母皇私下奏对时辛辣犀利的一面。
“女臣不敢。”她站起身来,恭敬垂着头告罪。
皇帝穆桢转而道:“那么,前番新政之议,你仍是认为不可吗?”
新政之议,也正是穆明珠告诉萧渊的“分歧”所在。
前世这个时间点,正是新政推行之时。
今世萧负雪乃是重生而来,他最初仍是埋头在新政之中,大约是认为前世新政之败,在于他拟定的政策细节有问题。如此宵衣旰食两年多之后,萧负雪眼看着穆明珠在扬州、雍州所行大事,终于明白过来,新政之败,并不在于细节,不管他怎么穷尽完善这政策,从根上就是行不通的。新政的推行要靠什么人去执行?靠朝廷的官员。朝廷的官员从哪里来?十成里有八
九成是从世家中来的。那么这样限制世家的新政,却要靠着世家子弟所做的官员来实现,岂不是南辕北辙、痴人说梦?上一世,他与皇帝都是太相信士人的良知了。
萧负雪本就清楚上一世新政之惨败,一旦明白过来,便知原本的构想是难以实现的。
他搁置了新政,却也还未想出真正切实可行的革新之法——或者说,是不敢想。
然而皇帝穆桢对于新政却是热切的,并且抱有了很大的期望。穆明珠在雍州实土化的成功,更是给了皇帝穆桢极大的信心。只要效仿雍州之法,以中央朝廷为靠山,打着不同的旗号,一州一州推行开去,十年二十年后,大周必然会有一番新天地。而她并不是要对世家赶尽杀绝,不过是限制他们手中太大的权力。这样的让步,在她极力促成之下,世家当不至于动兵戈以抗衡。
穆明珠很了解,母皇所想的乃是老成持重的办法。母皇与马背上打天下的太
祖不同,并没有赢得过任何一场战争,从前辅佐世宗的北伐,也是以失败告终。登基为帝之后,母皇擅长的乃是平衡世家、朝臣、军队等不同的势力,从中坐稳皇位。但是只要还有第二条路走,母皇一定不会选择可能造成战争的第一条路。这大概是母皇的政
治理念,也是她从前为小户女儿时的切实感受,“宁为太平犬,不作乱世人”,百姓岂会有欢迎战争的?百姓所厌弃者,也正是她这个皇帝应该竭力避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