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1页
这又不是没有先例在,孔鸿拿出兵部的奏本,还能真是为问萧宁的意思?
“如今我大昌同往日亦不一样了。”这话说得,引得萧宁一顿,“若立西州,西州之内非我中原人士,若我族人容不下他们,必引起内乱。看来得让人负责这方面的事。”
若是都认同非我族人,必有异心这一点,往后北边可就要不太平了。
萧宁脑子只有一个念头,56个民族是一家什么的,那可是刻入脑子里的,少数民族得以优待,那也是有样可以学的。扪心自问,这为了消除各族间的隔阂,虽然用了一些时间,成果是有目共睹,谁能道一句不成?
“于军中,各地都张贴告示,入我大昌,为我大昌百姓,只要守我大昌之法,护我大昌,往后再不管是什么胡人也罢,山民也好,都享我大昌之利,自然,我朝廷命官也必须一视同仁。”
既然想到这一层,萧宁岂有不安排妥当的道理。
她这一番话道来,尽显仁义,引起姚圣和顾义都颔首。
“殿下以明白入我大昌,是我大昌之民的道理,很好。”如此赞赏有加的语气,萧宁有些不太好意思。“先生过奖了,正所谓仁者无敌,欲得天下,安天下,须存百姓,百姓,井无他族人之分,在我大昌朝,守我大昌之法,护我大昌国土,我大昌必以护之。”
情分,都是你来我往,一道相处出来的。
“正是正是。”姚圣很是满意萧宁。不喜于战争,井不想靠战事流传百世,夺城后,以安抚养民为重,井不此轻视百姓,而能想到一视同仁这一点,更是难得可贵。
战争之起,受苦受难的百姓不计其数,也正是因为受苦受难的是百姓,归于我国,当以安抚为重,让他们踏踏实实地呆在大昌,往后也能心系于我大昌。
孔鸿何尝不是认同萧宁的做法,百姓在战争中从来都没有说不的权利。
也正是因为如此,纵然攻破西胡城池,孔鸿从来不许任何将士加一指于任何百姓之身。
甚至为了让百姓能够稳下心,孔鸿会在第一时间安顿所有老弱妇孺。
城破之时,能逃的人全都逃了,留下的也多是老弱妇孺和一些伤兵。
诚心归顺于大昌者,孔鸿都会妥善安置。
所有将士若入城中,不得伤百姓,抢掠百姓,若有不守军法,行事乖张者,杀!
从来萧家人掌兵都是如此,也正是因为都能坚守爱护百姓这些种种,才能让萧谌他们走到今日,为天下所拥护。
萧宁现在提出大体的行事标准,细节上面倒是可以加深讨论。
但善待百姓这一点,已然定下。
“西胡之境,水源稀缺,百姓甚苦。”孔鸿是亲自去过的人,看到后,更是感慨万千。
“得闲让秋尚书去瞧瞧。”萧宁立刻想到秋渠,想来若是他能去那地方瞧瞧,想出什么惠泽万民的工程,亦是天下百姓之幸也。
孔鸿看了萧宁一眼,淡淡地道:“殿下,秋尚书还能脱得开身吗?”
大昌内部的工程何其多,秋渠都恨不得能□□,再往西胡的地界去,确定他还能再吃得消?
工部内的人确实都很忙,忙得萧宁更是不断地召集天下的能工巧匠,养着多学手艺,总有用得上他们地方。
现如今看来,萧宁还得再接再厉。
“如秋尚书这样的人可遇不可求。所以让秋尚书把握大方向,小问题还是让其他人解决。”萧宁觉得要想笼络原本西胡百姓的心,得费点心思。
比如这建起利国利民的工程,让他们得了好处和便宜,难道他们还能乐意回到西胡过那苦哈哈的日子?
萧宁一向直接干脆,能用和平解决的问题,最好就不要用武力。
孔鸿无话可说,“殿下认为西胡处有可动之工程?”
不是不相信萧宁,比起大昌内部的工程,萧宁这都筹备起刚得的西胡的地盘了?
“若想让西胡再也压不回这些城最好的办法难道不是如此?”收拢人心,这是上上之策,萧宁抬起眼轻声说,“况且我们就算不处置战俘,难道还不能让他们干苦力?太早把他们放回去,他们会跑的。须得好吃好喝地供着他们,把他们供得再不想归西胡,这就是我们最大的胜利。”
打完了仗,攻得城池不算什么,那只能说是开始,绝对不会是结束。
如何能让百姓愿意跟着他们走,不会再三心两意想着归于西胡,那才是最大的重点。
萧宁一向不是喜欢亏待百姓的主儿,西胡原本的百姓现在到她手里,那也都是大昌的百姓,自然要以礼相待。
“殿下还是拿个章程出来吧。就算要收拢人心,也该以我们大昌百姓为重,否则恐惹纷争。”明鉴眼睛都亮了,不过还是提醒萧宁,主意想得不错,但无论如何也得先放一放,把他们自己的百姓养好了,让他们心里感激大昌,这同样重要。
萧宁颔首道:“我在等他们从西边带回来的粮食,一但种出来,一年两年推广下来,可以让百姓吃饱。”
番薯这样的好东西,这么早就有了吗?
果然是天助我也。
出去一趟就能带回这样的好东西,周屈和程永宜实在值得人赞不绝口。
萧宁脸上都是笑容,倒让人好奇萧宁所指的粮食是什么。
“先放一放,事不成,不宜多说,还是先把眼前的事情解决为重。”萧宁知众人好奇,不过事情没有结果前,容她卖一卖关子。
--
“如今我大昌同往日亦不一样了。”这话说得,引得萧宁一顿,“若立西州,西州之内非我中原人士,若我族人容不下他们,必引起内乱。看来得让人负责这方面的事。”
若是都认同非我族人,必有异心这一点,往后北边可就要不太平了。
萧宁脑子只有一个念头,56个民族是一家什么的,那可是刻入脑子里的,少数民族得以优待,那也是有样可以学的。扪心自问,这为了消除各族间的隔阂,虽然用了一些时间,成果是有目共睹,谁能道一句不成?
“于军中,各地都张贴告示,入我大昌,为我大昌百姓,只要守我大昌之法,护我大昌,往后再不管是什么胡人也罢,山民也好,都享我大昌之利,自然,我朝廷命官也必须一视同仁。”
既然想到这一层,萧宁岂有不安排妥当的道理。
她这一番话道来,尽显仁义,引起姚圣和顾义都颔首。
“殿下以明白入我大昌,是我大昌之民的道理,很好。”如此赞赏有加的语气,萧宁有些不太好意思。“先生过奖了,正所谓仁者无敌,欲得天下,安天下,须存百姓,百姓,井无他族人之分,在我大昌朝,守我大昌之法,护我大昌国土,我大昌必以护之。”
情分,都是你来我往,一道相处出来的。
“正是正是。”姚圣很是满意萧宁。不喜于战争,井不想靠战事流传百世,夺城后,以安抚养民为重,井不此轻视百姓,而能想到一视同仁这一点,更是难得可贵。
战争之起,受苦受难的百姓不计其数,也正是因为受苦受难的是百姓,归于我国,当以安抚为重,让他们踏踏实实地呆在大昌,往后也能心系于我大昌。
孔鸿何尝不是认同萧宁的做法,百姓在战争中从来都没有说不的权利。
也正是因为如此,纵然攻破西胡城池,孔鸿从来不许任何将士加一指于任何百姓之身。
甚至为了让百姓能够稳下心,孔鸿会在第一时间安顿所有老弱妇孺。
城破之时,能逃的人全都逃了,留下的也多是老弱妇孺和一些伤兵。
诚心归顺于大昌者,孔鸿都会妥善安置。
所有将士若入城中,不得伤百姓,抢掠百姓,若有不守军法,行事乖张者,杀!
从来萧家人掌兵都是如此,也正是因为都能坚守爱护百姓这些种种,才能让萧谌他们走到今日,为天下所拥护。
萧宁现在提出大体的行事标准,细节上面倒是可以加深讨论。
但善待百姓这一点,已然定下。
“西胡之境,水源稀缺,百姓甚苦。”孔鸿是亲自去过的人,看到后,更是感慨万千。
“得闲让秋尚书去瞧瞧。”萧宁立刻想到秋渠,想来若是他能去那地方瞧瞧,想出什么惠泽万民的工程,亦是天下百姓之幸也。
孔鸿看了萧宁一眼,淡淡地道:“殿下,秋尚书还能脱得开身吗?”
大昌内部的工程何其多,秋渠都恨不得能□□,再往西胡的地界去,确定他还能再吃得消?
工部内的人确实都很忙,忙得萧宁更是不断地召集天下的能工巧匠,养着多学手艺,总有用得上他们地方。
现如今看来,萧宁还得再接再厉。
“如秋尚书这样的人可遇不可求。所以让秋尚书把握大方向,小问题还是让其他人解决。”萧宁觉得要想笼络原本西胡百姓的心,得费点心思。
比如这建起利国利民的工程,让他们得了好处和便宜,难道他们还能乐意回到西胡过那苦哈哈的日子?
萧宁一向直接干脆,能用和平解决的问题,最好就不要用武力。
孔鸿无话可说,“殿下认为西胡处有可动之工程?”
不是不相信萧宁,比起大昌内部的工程,萧宁这都筹备起刚得的西胡的地盘了?
“若想让西胡再也压不回这些城最好的办法难道不是如此?”收拢人心,这是上上之策,萧宁抬起眼轻声说,“况且我们就算不处置战俘,难道还不能让他们干苦力?太早把他们放回去,他们会跑的。须得好吃好喝地供着他们,把他们供得再不想归西胡,这就是我们最大的胜利。”
打完了仗,攻得城池不算什么,那只能说是开始,绝对不会是结束。
如何能让百姓愿意跟着他们走,不会再三心两意想着归于西胡,那才是最大的重点。
萧宁一向不是喜欢亏待百姓的主儿,西胡原本的百姓现在到她手里,那也都是大昌的百姓,自然要以礼相待。
“殿下还是拿个章程出来吧。就算要收拢人心,也该以我们大昌百姓为重,否则恐惹纷争。”明鉴眼睛都亮了,不过还是提醒萧宁,主意想得不错,但无论如何也得先放一放,把他们自己的百姓养好了,让他们心里感激大昌,这同样重要。
萧宁颔首道:“我在等他们从西边带回来的粮食,一但种出来,一年两年推广下来,可以让百姓吃饱。”
番薯这样的好东西,这么早就有了吗?
果然是天助我也。
出去一趟就能带回这样的好东西,周屈和程永宜实在值得人赞不绝口。
萧宁脸上都是笑容,倒让人好奇萧宁所指的粮食是什么。
“先放一放,事不成,不宜多说,还是先把眼前的事情解决为重。”萧宁知众人好奇,不过事情没有结果前,容她卖一卖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