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眠高一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当时的社长举办了一个全校性的活动,叫做“心愿漂流”。
社长专门开了一个匿名提问箱,让大家留言自己的地址。而后用最传统的方式,明信片或者信纸,贴上邮票,写下自己的愿望,随机选一个地址,将心愿邮寄出去。
如果收到的人认为愿望可以实现,就把礼物放在信封里,写一封回信。当然,既然是文学社举办的活动,愿望自然写得十分浪漫,比如“你最近看过的一本书的书名”“写一句我相信你”,都是很简单且容易实现的愿望。
高中生能有多少业余时间?活动虽是全校性,可他们没有手机,活动只能靠张贴海报以及走班宣传。社长为了冲业绩,让他们每个社员寄三封信。
并且,为了彰显活动的丰富多样,他们还找来天南地北的亲朋好友,填了一大堆地址。
反正都是匿名,也没有人知道谁是谁。
夏眠写了三张明信片,随便挑了三个外地地址,写的都是同一句话:【秋日快乐,可以给我一件象征秋天的东西吗?】
不久之后,活动因太少人参加而草草了事,社团也因为期末将近不再举办活动。
十二月底,单元楼多年不曾使用的收信箱里,多了一封寄给夏眠的信。
一个陌生的地址,以及一片泛黄的梧桐树叶。
那是夏眠高中交到的第一个朋友,也是她十多年来,唯一一次的少女悸动。
第17章 套路第十七天 电话号码
此后,夏眠就一直跟这个署名为“繁星”的陌生人保持联系。
她高一的时候过得很不好,理科学得吃力,跟身边的同学也不太熟,本想加入文学社交几个朋友,哪知道社长半桶子水,半学期就办了一个活动,社员彼此之间根本没见上几面。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与家里人之间或多或少有些隔阂,很多话对父母说不出口,便是可以见面的闺蜜,也因为太过亲近,开不了吐槽的话题。
于是,她把这些情绪用文字写了下来,一封一封信如雪花一般,寄到了那个陌生的城市。
那是省北的一个小小县城,曾连续十几年创下“高考神话”,整座县城不大,却仿佛形成了一条龙式的高考产业链,高考成了县城的经济命脉。
起初繁星并未透露很多信息,只是说自己也是高中生,后来二人熟悉以后,他渐渐会写很长的回信。
他告诉夏眠,自己原来是夏眠的校友,今年国庆被父母送回老家,转来了这所被誉为“高考加工厂”的高中。
他现在的母亲是他的继母,比父亲小整整十岁,与他本就有很大的代沟,两年前又生了弟弟,他成了家里的局外人。
父母工作很忙,在外务工,又要带着年幼的弟弟,无法照顾他,便把他送到了老家这个全封闭式的住宿学校,一个月只有半天月假,全面禁止电子设备,唯一和家里联系的方式,是一部老式的公用电话。
从十二月到次年六月,夏眠与他写了大半年的信。
他总是回得很慢,夏眠一个月可以寄两三次,他一个半月可能只会回一次,但是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细心和温柔。会关心夏眠的生活,指出她答题的错误技巧,提醒她防寒保暖,仿佛就在她的身边。
字也写得很漂亮,不是那种龙飞凤舞的书法式,而是端正的、耐心的,每一个笔画都像晒过了阳光,满满的都是暖意。
夏眠最后一次收到他的回信,是在七月初。
这封写于六月八号的信,在一个月后,送到了她的手里,只有几枚在运输过程中已经枯萎破碎的绣球花瓣,以及短暂的一句话——
【我要去参加高考了,勿念。祝你前程似锦,未来可期。】
从最初的挫败、错愣,再到释然,再到将他遗忘,夏眠用了整整一个高二。
她一次又一次像往常一样翻找着单元楼的信箱,却始终没有收到回信。繁星像人间蒸发一样,突然出现在了她的世界,又突然离开。
夏眠都没有办法确定,自己对繁星的情感,究竟是悸动,还是不甘心。
但她知道,在高二升高三的动员大会上,拿着班主任准备的梦想登记表,她毫不犹豫地写下了“s大”。
这是繁星曾经在信中提到的,他最想考的大学。
而后就是拼命的高三。
夏眠头一次有了证明自己的想法——她要证明“繁星”的出现不是一场虚无缥缈的梦境,她总要留下点什么,填补她心中的遗憾。
投入到生活的时间太多,偶尔她都会忘了她为什么要定下这个目标,与繁星究竟说过什么,她只知道,她要考s大。
幸好她是幸运的。
超了录取线三分,被s大顺利录取。
三年过去,对繁星的记忆早已淡化,现在回想起来,更多的是感激。
如果没有他的出现,夏眠也不可能会考上这个大学。
信封上已经落了灰,夏眠小心翼翼地抚摸着泛黄的纸张,把信一封一封摆好,放进了抽屉。
这些箱子确实应该收起来了,她不能总活在回忆里。
*
收拾完卧室已经是深夜。
夏眠洗完澡换上睡衣,抱着一个毛绒玩具,窝在她的小沙发里,舒服地伸了个懒腰。
卧室焕然一新,堆在桌上地上的东西全部都被分门别类地整理好,仿佛回到了刚刚住进来的时候。
--
社长专门开了一个匿名提问箱,让大家留言自己的地址。而后用最传统的方式,明信片或者信纸,贴上邮票,写下自己的愿望,随机选一个地址,将心愿邮寄出去。
如果收到的人认为愿望可以实现,就把礼物放在信封里,写一封回信。当然,既然是文学社举办的活动,愿望自然写得十分浪漫,比如“你最近看过的一本书的书名”“写一句我相信你”,都是很简单且容易实现的愿望。
高中生能有多少业余时间?活动虽是全校性,可他们没有手机,活动只能靠张贴海报以及走班宣传。社长为了冲业绩,让他们每个社员寄三封信。
并且,为了彰显活动的丰富多样,他们还找来天南地北的亲朋好友,填了一大堆地址。
反正都是匿名,也没有人知道谁是谁。
夏眠写了三张明信片,随便挑了三个外地地址,写的都是同一句话:【秋日快乐,可以给我一件象征秋天的东西吗?】
不久之后,活动因太少人参加而草草了事,社团也因为期末将近不再举办活动。
十二月底,单元楼多年不曾使用的收信箱里,多了一封寄给夏眠的信。
一个陌生的地址,以及一片泛黄的梧桐树叶。
那是夏眠高中交到的第一个朋友,也是她十多年来,唯一一次的少女悸动。
第17章 套路第十七天 电话号码
此后,夏眠就一直跟这个署名为“繁星”的陌生人保持联系。
她高一的时候过得很不好,理科学得吃力,跟身边的同学也不太熟,本想加入文学社交几个朋友,哪知道社长半桶子水,半学期就办了一个活动,社员彼此之间根本没见上几面。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与家里人之间或多或少有些隔阂,很多话对父母说不出口,便是可以见面的闺蜜,也因为太过亲近,开不了吐槽的话题。
于是,她把这些情绪用文字写了下来,一封一封信如雪花一般,寄到了那个陌生的城市。
那是省北的一个小小县城,曾连续十几年创下“高考神话”,整座县城不大,却仿佛形成了一条龙式的高考产业链,高考成了县城的经济命脉。
起初繁星并未透露很多信息,只是说自己也是高中生,后来二人熟悉以后,他渐渐会写很长的回信。
他告诉夏眠,自己原来是夏眠的校友,今年国庆被父母送回老家,转来了这所被誉为“高考加工厂”的高中。
他现在的母亲是他的继母,比父亲小整整十岁,与他本就有很大的代沟,两年前又生了弟弟,他成了家里的局外人。
父母工作很忙,在外务工,又要带着年幼的弟弟,无法照顾他,便把他送到了老家这个全封闭式的住宿学校,一个月只有半天月假,全面禁止电子设备,唯一和家里联系的方式,是一部老式的公用电话。
从十二月到次年六月,夏眠与他写了大半年的信。
他总是回得很慢,夏眠一个月可以寄两三次,他一个半月可能只会回一次,但是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细心和温柔。会关心夏眠的生活,指出她答题的错误技巧,提醒她防寒保暖,仿佛就在她的身边。
字也写得很漂亮,不是那种龙飞凤舞的书法式,而是端正的、耐心的,每一个笔画都像晒过了阳光,满满的都是暖意。
夏眠最后一次收到他的回信,是在七月初。
这封写于六月八号的信,在一个月后,送到了她的手里,只有几枚在运输过程中已经枯萎破碎的绣球花瓣,以及短暂的一句话——
【我要去参加高考了,勿念。祝你前程似锦,未来可期。】
从最初的挫败、错愣,再到释然,再到将他遗忘,夏眠用了整整一个高二。
她一次又一次像往常一样翻找着单元楼的信箱,却始终没有收到回信。繁星像人间蒸发一样,突然出现在了她的世界,又突然离开。
夏眠都没有办法确定,自己对繁星的情感,究竟是悸动,还是不甘心。
但她知道,在高二升高三的动员大会上,拿着班主任准备的梦想登记表,她毫不犹豫地写下了“s大”。
这是繁星曾经在信中提到的,他最想考的大学。
而后就是拼命的高三。
夏眠头一次有了证明自己的想法——她要证明“繁星”的出现不是一场虚无缥缈的梦境,她总要留下点什么,填补她心中的遗憾。
投入到生活的时间太多,偶尔她都会忘了她为什么要定下这个目标,与繁星究竟说过什么,她只知道,她要考s大。
幸好她是幸运的。
超了录取线三分,被s大顺利录取。
三年过去,对繁星的记忆早已淡化,现在回想起来,更多的是感激。
如果没有他的出现,夏眠也不可能会考上这个大学。
信封上已经落了灰,夏眠小心翼翼地抚摸着泛黄的纸张,把信一封一封摆好,放进了抽屉。
这些箱子确实应该收起来了,她不能总活在回忆里。
*
收拾完卧室已经是深夜。
夏眠洗完澡换上睡衣,抱着一个毛绒玩具,窝在她的小沙发里,舒服地伸了个懒腰。
卧室焕然一新,堆在桌上地上的东西全部都被分门别类地整理好,仿佛回到了刚刚住进来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