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页
“……”
不少人本就对这报馆很是好奇,一听说发售了,立刻询问起来,听说一份报纸才五文钱,比买书便宜多了,立刻就买上一份。
报童欢喜地接过钱把报纸递给那年轻书生便走了,书生拿着那份薄薄的报纸也不惊讶,这就五文钱定然不可能像书册那般厚。
打开报纸就发现和书籍有所不同,书籍也就比成年人手大些,然而这报纸半页就有四本书合起来那般大!有意思。
那书生随便寻了个阴凉处坐下,翻阅了起来。正面写着“桃源半月报”几个标题大字,刊号001,首页第一则新闻就是赵曦亲写,后由李孝知润笔修改的招贤令。
那书生扫看起来,逐渐神色凝重起来,然后面上愈发骇然,惊得手中那份报纸都跌到了地上,目瞪口呆地看着前方喃喃道:“以考试成绩为招录的标准聘官吏?”
书生呆傻了片刻,忙捡起报纸仔细阅读起来,因为激动脸越涨越红,握着报纸的手在不住地颤抖。
“同窗们,大事!有大事发生哈哈哈!”书生忽而一跃而起,抓着那报纸朝学堂方向狂奔冲去。
这报纸的文章是赵曦看过的,因笔者是陈秀才那些书生写的,所以字句都有些文绉绉的,赵曦让全改了,上面改用老百姓都看得懂的白话写,而且还特意用上了标点符号,不让读者因不懂断句而看得云里雾里。
听说新城学堂的那些孩童,都能认识上面大半的字了。
先前赵旭将军在前郡治所桃叶县就颁布过新政总述,里面就提及了往后会招贤和兴办教育,不过当时老百姓注意力都在取消人头税上面。
如今……全郡沸腾!
桃源半月报于桃源县首发,报纸也在第一时间发往了郡内各县。
这报纸相当有意思,新政政策,仙人的招贤令细则,还有赵志民口述陈秀才撰笔写的种地心得,甚至还有吸引人眼球的奇闻异事。
哦,那是《聊斋志异》。
反正不管你关心什么,总能在上面找到想看的。
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首页之上的仙人招贤令,以考试成绩为录取标准,面向全郡拥有桃源郡户籍之人,无论男女,年满十四岁者,皆可在当地县城进行考试报名,夏末择日考生凭照身帖和准考证参加统一考试,之后还罗列了大致的考试范围。
此举引发了全郡上下的热烈讨论,那些寒门书生神情呆滞,不敢相信地看着报纸所言。
这考试就像是回答问题,不过是把回复写在纸上而已。
竟还有他们的用武之地?他们这些寒门子弟也有当官的机会?虽说不是天启朝的官,但不少人都心里清楚,如今的桃源郡可不是皇帝老子说了算,整个桃源郡宛若一个国中国,说是当官也不为过。
“我要报名!”学堂里一书生双目通红,哽咽地道。
若只是靠文采取胜,他不信自个儿比那些世家子弟差!
有些书生抱着试探的心思,带着自己的照身帖去了县衙报名,果真被迎了进去,有专门的人员对他们进行了身高测量,体重测量,还对他们的外貌进行了一番记载。
一人检测,一人登记:“此人国字脸,左眉有痣一枚,右脸偏侧距耳处有一处伤疤,伤疤呈长形约有半寸……”[注]
那书生听懵了,忍不住拱手问道:“敢问大人,为何录我面容?”
官差也是和善,答道:“这是上头下发的法子,就是以防有贼人届时替考舞弊。”至于他们为啥这么和善?还不是现在不如往日了?人家仙人都对老百姓和气得很,他们要是敢颐指气使,就得担心自己的饭碗。能不能保得住。
一群书生倒抽了一口凉气,不由点头,确实是个防替考的好法子。
可不是嘛?陈秀才研读了爷爷书房里关于科举制的所有书籍,又同赵曦结合了高考制度订下的方案。
这般严谨的态度,让不少来报名的书生看到了希望,不像是搞着玩儿的,仙人似乎认了真。报名费也不贵,也就二十文钱,确实可以试试。
消息一出,光是当天在桃源县报名者就有三百人,还有更多人在观望。
其他县也接到了桃源半月报,进行了发售,针对那些偏远村庄小老百姓压根不感兴趣,就先把村长弄来先搞一份回去。
听说有村子买了一两份报纸,村长也是聪明,请读书人先念上面的《聊斋志异》,蒲先生故事写得极吸引人,古代又没太多娱乐活动,听得老百姓一愣一愣的,又不断鼓掌,直呼精彩。
故事说完了,这才说起了报纸上的其他内容,诸如赵志民仙人的种田心得之类,让偏远村庄的老百姓慢慢接受报纸。
“仙人的意思是说,以后娃娃们都能去学堂里读书?”有老百姓不敢相信,“若是我儿子能读书识字,那是不是等他满了十四岁,也能去参加考试?说不定也做个官?”
这,不是在做梦吧?
村里少有的书生点点头:“按报纸所说,应该就是这样。”那书生也蠢蠢欲动起来,想去报个名试试。左右不过几个月的时间。
正在说话间,就见一个身形颀长,面容英俊如朗月的年轻男子肩上扛着一锄头走来,笑了声道:“法子倒是不错。”
众人见那人走过,忙起身拱手道:“陶先生好。”
这陶先生是个奇人,听说也是颇有才学,长相更是清风朗月之姿,却躬耕于田野,着实可惜。
--
不少人本就对这报馆很是好奇,一听说发售了,立刻询问起来,听说一份报纸才五文钱,比买书便宜多了,立刻就买上一份。
报童欢喜地接过钱把报纸递给那年轻书生便走了,书生拿着那份薄薄的报纸也不惊讶,这就五文钱定然不可能像书册那般厚。
打开报纸就发现和书籍有所不同,书籍也就比成年人手大些,然而这报纸半页就有四本书合起来那般大!有意思。
那书生随便寻了个阴凉处坐下,翻阅了起来。正面写着“桃源半月报”几个标题大字,刊号001,首页第一则新闻就是赵曦亲写,后由李孝知润笔修改的招贤令。
那书生扫看起来,逐渐神色凝重起来,然后面上愈发骇然,惊得手中那份报纸都跌到了地上,目瞪口呆地看着前方喃喃道:“以考试成绩为招录的标准聘官吏?”
书生呆傻了片刻,忙捡起报纸仔细阅读起来,因为激动脸越涨越红,握着报纸的手在不住地颤抖。
“同窗们,大事!有大事发生哈哈哈!”书生忽而一跃而起,抓着那报纸朝学堂方向狂奔冲去。
这报纸的文章是赵曦看过的,因笔者是陈秀才那些书生写的,所以字句都有些文绉绉的,赵曦让全改了,上面改用老百姓都看得懂的白话写,而且还特意用上了标点符号,不让读者因不懂断句而看得云里雾里。
听说新城学堂的那些孩童,都能认识上面大半的字了。
先前赵旭将军在前郡治所桃叶县就颁布过新政总述,里面就提及了往后会招贤和兴办教育,不过当时老百姓注意力都在取消人头税上面。
如今……全郡沸腾!
桃源半月报于桃源县首发,报纸也在第一时间发往了郡内各县。
这报纸相当有意思,新政政策,仙人的招贤令细则,还有赵志民口述陈秀才撰笔写的种地心得,甚至还有吸引人眼球的奇闻异事。
哦,那是《聊斋志异》。
反正不管你关心什么,总能在上面找到想看的。
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首页之上的仙人招贤令,以考试成绩为录取标准,面向全郡拥有桃源郡户籍之人,无论男女,年满十四岁者,皆可在当地县城进行考试报名,夏末择日考生凭照身帖和准考证参加统一考试,之后还罗列了大致的考试范围。
此举引发了全郡上下的热烈讨论,那些寒门书生神情呆滞,不敢相信地看着报纸所言。
这考试就像是回答问题,不过是把回复写在纸上而已。
竟还有他们的用武之地?他们这些寒门子弟也有当官的机会?虽说不是天启朝的官,但不少人都心里清楚,如今的桃源郡可不是皇帝老子说了算,整个桃源郡宛若一个国中国,说是当官也不为过。
“我要报名!”学堂里一书生双目通红,哽咽地道。
若只是靠文采取胜,他不信自个儿比那些世家子弟差!
有些书生抱着试探的心思,带着自己的照身帖去了县衙报名,果真被迎了进去,有专门的人员对他们进行了身高测量,体重测量,还对他们的外貌进行了一番记载。
一人检测,一人登记:“此人国字脸,左眉有痣一枚,右脸偏侧距耳处有一处伤疤,伤疤呈长形约有半寸……”[注]
那书生听懵了,忍不住拱手问道:“敢问大人,为何录我面容?”
官差也是和善,答道:“这是上头下发的法子,就是以防有贼人届时替考舞弊。”至于他们为啥这么和善?还不是现在不如往日了?人家仙人都对老百姓和气得很,他们要是敢颐指气使,就得担心自己的饭碗。能不能保得住。
一群书生倒抽了一口凉气,不由点头,确实是个防替考的好法子。
可不是嘛?陈秀才研读了爷爷书房里关于科举制的所有书籍,又同赵曦结合了高考制度订下的方案。
这般严谨的态度,让不少来报名的书生看到了希望,不像是搞着玩儿的,仙人似乎认了真。报名费也不贵,也就二十文钱,确实可以试试。
消息一出,光是当天在桃源县报名者就有三百人,还有更多人在观望。
其他县也接到了桃源半月报,进行了发售,针对那些偏远村庄小老百姓压根不感兴趣,就先把村长弄来先搞一份回去。
听说有村子买了一两份报纸,村长也是聪明,请读书人先念上面的《聊斋志异》,蒲先生故事写得极吸引人,古代又没太多娱乐活动,听得老百姓一愣一愣的,又不断鼓掌,直呼精彩。
故事说完了,这才说起了报纸上的其他内容,诸如赵志民仙人的种田心得之类,让偏远村庄的老百姓慢慢接受报纸。
“仙人的意思是说,以后娃娃们都能去学堂里读书?”有老百姓不敢相信,“若是我儿子能读书识字,那是不是等他满了十四岁,也能去参加考试?说不定也做个官?”
这,不是在做梦吧?
村里少有的书生点点头:“按报纸所说,应该就是这样。”那书生也蠢蠢欲动起来,想去报个名试试。左右不过几个月的时间。
正在说话间,就见一个身形颀长,面容英俊如朗月的年轻男子肩上扛着一锄头走来,笑了声道:“法子倒是不错。”
众人见那人走过,忙起身拱手道:“陶先生好。”
这陶先生是个奇人,听说也是颇有才学,长相更是清风朗月之姿,却躬耕于田野,着实可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