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妇人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又言,可惜见不到那人一面,无法当面致谢。
阿诚忙安慰道,他已经于宫中见过,已向那人言谢。
显而易见,老妇人所言之人便是庞秋沉。
老人又聊起京畿地方的灾情,此次朝廷拨款赈灾,安抚灾民,又下令免去受灾地方的劳役赋税,按人口重新划分田亩,趁着春忙,家家户户有了自己的田地热情高涨,纷纷忙碌于春种之事。
广大民众对朝廷勤政仁厚,休息养民之措无不交口称颂,感念皇恩润泽,普济四方。
温惟这次出城上山,一路上亲眼看到原本旷野不毛之地开始重新耕犁翻整,有的已经种上庄稼,抽出了绿油油的小苗。
比起原本的满目狼藉,一片凄凉,此番景象让人心生希冀,等到秋日里,这里便是大片大片金灿灿的麦田,风吹麦浪,耕耘希望。
一切都会好起来
老妇人一脸喜悦,眉飞色舞,笑的满脸纵横的皱纹都聚在一起。
来的路上,途经一露天茶舍歇脚时,温惟听几个乡里人闲唠说,这里来了一个外地商贾,听说财力雄厚,富可敌国,传得甚是邪乎。
除了朝廷下放的救灾粮,他高买低卖,从别地收了粮食,不论成本,不计路途,只要是流民乡众一律放粮,价格要比一般粮店低了三成不止。
原本那些坐地起价,见利忘义的无良商家见势头不好,纷纷聚众打压,可是越打压势头越盛。
听说那商贾大放豪言——
他、人不死!粮不断!
不仅如此,眼下正值农忙时节,各家各户有朝廷分划的田地,但手头拮据早已穷的无入土良种。
那商贾二话没说慷慨借粮,并与农户达成协议,带秋收之时,按当年实际收成只抽三成便可。
如此出力不得济的赔本交易,农户简直不可置信,这世间竟然有如此不差钱之人,出于好奇纷纷打听此人是谁,到时必定组织乡里民众到府上好生致谢。
后来听人说,那人乃外地人士,身份隐匿,且长年不居于京都。
只知道在京畿之地有一家规模不小的粮行。
温惟出于好奇,反正也难得空闲,辞别老妇人之后,带着呼兰阿诚,顺道前去一探究竟。
原本想着路途不熟,要找到那地得费些功夫,结果一打听,方圆几里乡人对那粮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其实那地就在离京都不远的一个乡间闹市区。因受灾患影响,一条街其他铺子都冷冷清清,惨淡经营。
远远望去,只有一家铺子与众不同,门前人声鼎沸排起长龙。
走到近前,温惟被挤得落不下脚,前来买粮的人络绎不绝,几个商队源源不断地将粮车驻于门前,十几个伙计,一肩扛一粗布麻袋往来补给,干的热火朝天。
店前还支起几口十印大铁锅,里面盛着白花花的米粥,免费供应于往来的流民乞丐。
店内的伙计忙里忙外,柜台上几个记账师父听着伙计大声报数,头也不抬熟练的拨弄着手中的算珠,算珠上上下下发出噼里啪啦清脆的碰撞声。
虽然忙碌,但人人各司其职,店内事务有条不紊。
温惟站在一旁,看着这个诺大的粮铺,板墙上到处挂着各色颂德牌匾。
她不禁感慨,这大千世界,竟然有如此奇人……
趁京都城宵禁之前,三人辗转回了玲珑府,温惟检查了阿诚的箭术,作为初学者,勉强满意。又让呼兰陪着阿诚练了会撞球。
晚饭阮媪与玉灵做了四菜一汤,几个人吃这些足够了。温惟一向不拘小节,叫着他们一块入桌,见温莛知不在,阮媪几人也就没再推辞。
阮媪在饭席上笑的合不拢嘴,直夸温惟这两日请来的那个帮工手脚勤快不说,人也有眼力劲说话也讨人喜欢。
温惟一边含笑应承着,一边往嘴里塞着吃食。
幽幽道了句:“既然阿姆喜欢,就留下来,有什么事支使就是,别客气!”
阮媪乐呵呵地嗯了一声
正说着,从外面传来一阵马蹄声,阿诚忙跑出去出去一看。
人前脚刚出去,就听着阿诚在院里喊着
“少主,使君回来了!”
温惟连忙放下碗箸,快步迎了出去。知是父亲温莛知祭祀回来,忙上前相迎问道
“父亲回来了,可要备晚膳?”
温莛知面色肃然,不苟言笑地摆了摆手:“不用了,我已在你陶叔父家用过。”
说着,就往书房径直走去,快要进门的时候喊来声温惟,温惟知道父亲有事要说,一前一后跟了屋。
温惟了解父亲,心中一有事就坐不下,习惯在书案前来回踱步。
看了眼温惟,眼神幽深而复杂。
温莛知驻足立在窗前不动,暮色阴森,夜风幽凉。
“这大夏国的天怕是又要起风了”说完,温莛知叹了口长气。
“这次春朝祭祀,近几天我总感觉李荣赈与赵翀两人关系颇怪异,李荣镇对赵翀似乎有些看法”
温惟一听,立马领悟,俩人的关系当然不一样,依她之见,李荣赈大概很快会成为赵翀的乘龙快婿。
赵茗芳成为摄政王夫人也是预料之中的事。
温惟对比并不吃惊,而是安慰温莛知
“父亲莫急,虽然现在局势于我们东平并不占优势,但我们不能自乱阵脚,而要因势利导,绸缪桑土,静观其变。”
--
阿诚忙安慰道,他已经于宫中见过,已向那人言谢。
显而易见,老妇人所言之人便是庞秋沉。
老人又聊起京畿地方的灾情,此次朝廷拨款赈灾,安抚灾民,又下令免去受灾地方的劳役赋税,按人口重新划分田亩,趁着春忙,家家户户有了自己的田地热情高涨,纷纷忙碌于春种之事。
广大民众对朝廷勤政仁厚,休息养民之措无不交口称颂,感念皇恩润泽,普济四方。
温惟这次出城上山,一路上亲眼看到原本旷野不毛之地开始重新耕犁翻整,有的已经种上庄稼,抽出了绿油油的小苗。
比起原本的满目狼藉,一片凄凉,此番景象让人心生希冀,等到秋日里,这里便是大片大片金灿灿的麦田,风吹麦浪,耕耘希望。
一切都会好起来
老妇人一脸喜悦,眉飞色舞,笑的满脸纵横的皱纹都聚在一起。
来的路上,途经一露天茶舍歇脚时,温惟听几个乡里人闲唠说,这里来了一个外地商贾,听说财力雄厚,富可敌国,传得甚是邪乎。
除了朝廷下放的救灾粮,他高买低卖,从别地收了粮食,不论成本,不计路途,只要是流民乡众一律放粮,价格要比一般粮店低了三成不止。
原本那些坐地起价,见利忘义的无良商家见势头不好,纷纷聚众打压,可是越打压势头越盛。
听说那商贾大放豪言——
他、人不死!粮不断!
不仅如此,眼下正值农忙时节,各家各户有朝廷分划的田地,但手头拮据早已穷的无入土良种。
那商贾二话没说慷慨借粮,并与农户达成协议,带秋收之时,按当年实际收成只抽三成便可。
如此出力不得济的赔本交易,农户简直不可置信,这世间竟然有如此不差钱之人,出于好奇纷纷打听此人是谁,到时必定组织乡里民众到府上好生致谢。
后来听人说,那人乃外地人士,身份隐匿,且长年不居于京都。
只知道在京畿之地有一家规模不小的粮行。
温惟出于好奇,反正也难得空闲,辞别老妇人之后,带着呼兰阿诚,顺道前去一探究竟。
原本想着路途不熟,要找到那地得费些功夫,结果一打听,方圆几里乡人对那粮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其实那地就在离京都不远的一个乡间闹市区。因受灾患影响,一条街其他铺子都冷冷清清,惨淡经营。
远远望去,只有一家铺子与众不同,门前人声鼎沸排起长龙。
走到近前,温惟被挤得落不下脚,前来买粮的人络绎不绝,几个商队源源不断地将粮车驻于门前,十几个伙计,一肩扛一粗布麻袋往来补给,干的热火朝天。
店前还支起几口十印大铁锅,里面盛着白花花的米粥,免费供应于往来的流民乞丐。
店内的伙计忙里忙外,柜台上几个记账师父听着伙计大声报数,头也不抬熟练的拨弄着手中的算珠,算珠上上下下发出噼里啪啦清脆的碰撞声。
虽然忙碌,但人人各司其职,店内事务有条不紊。
温惟站在一旁,看着这个诺大的粮铺,板墙上到处挂着各色颂德牌匾。
她不禁感慨,这大千世界,竟然有如此奇人……
趁京都城宵禁之前,三人辗转回了玲珑府,温惟检查了阿诚的箭术,作为初学者,勉强满意。又让呼兰陪着阿诚练了会撞球。
晚饭阮媪与玉灵做了四菜一汤,几个人吃这些足够了。温惟一向不拘小节,叫着他们一块入桌,见温莛知不在,阮媪几人也就没再推辞。
阮媪在饭席上笑的合不拢嘴,直夸温惟这两日请来的那个帮工手脚勤快不说,人也有眼力劲说话也讨人喜欢。
温惟一边含笑应承着,一边往嘴里塞着吃食。
幽幽道了句:“既然阿姆喜欢,就留下来,有什么事支使就是,别客气!”
阮媪乐呵呵地嗯了一声
正说着,从外面传来一阵马蹄声,阿诚忙跑出去出去一看。
人前脚刚出去,就听着阿诚在院里喊着
“少主,使君回来了!”
温惟连忙放下碗箸,快步迎了出去。知是父亲温莛知祭祀回来,忙上前相迎问道
“父亲回来了,可要备晚膳?”
温莛知面色肃然,不苟言笑地摆了摆手:“不用了,我已在你陶叔父家用过。”
说着,就往书房径直走去,快要进门的时候喊来声温惟,温惟知道父亲有事要说,一前一后跟了屋。
温惟了解父亲,心中一有事就坐不下,习惯在书案前来回踱步。
看了眼温惟,眼神幽深而复杂。
温莛知驻足立在窗前不动,暮色阴森,夜风幽凉。
“这大夏国的天怕是又要起风了”说完,温莛知叹了口长气。
“这次春朝祭祀,近几天我总感觉李荣赈与赵翀两人关系颇怪异,李荣镇对赵翀似乎有些看法”
温惟一听,立马领悟,俩人的关系当然不一样,依她之见,李荣赈大概很快会成为赵翀的乘龙快婿。
赵茗芳成为摄政王夫人也是预料之中的事。
温惟对比并不吃惊,而是安慰温莛知
“父亲莫急,虽然现在局势于我们东平并不占优势,但我们不能自乱阵脚,而要因势利导,绸缪桑土,静观其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