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见何未听的认真,松开她的手,换了另一只手肘撑着椅子,神色轻松起来:“我们那里处在山区,沿海物产运送过来不方便,过去宴客都用水发海味做重头菜。鱼翅、鲍鱼、海参这些东西贵,在山里难吃到一次,借你我成婚,须让军中有功勋军官都尝一尝。”
何未笑,像真筹备起来了,在已消失的谢府。
“他们许多人,一生没出过省,”谢骛清给她讲,“却愿意相信父亲和我,追随我们反省内的军阀,支持我们禁烟。”
谢骛清和她隔着两张太师椅当中的小案几,灯在当中。
他于灯火后,望着她:“自从十八岁掌兵,从未有一日怠慢,唯恐辜负的就是他们。”
谢骛清的大哥曾说,你不能因眼界有幸被打开,而去苛求那些为了几两碎银卖身从军,为赚口饭吃,追随军阀的人。他们当中的人,许多没机会见到一张中国全图,认出自己在哪一个大省,故乡故土,对他们来说,就是这一生能走过的版图了。
当时的二哥说,救国这一途,有幸看得远的人,须身先士卒,以血铺路。
两人久久对视。
何未拉住他的手,摸到上面的伤口,细小的伤,还有旧伤疤。她翻过他的手掌,看掌心里的一块新伤。听说多伦一战,以肉身对重机枪和飞机炮弹,最后,不少将领抽出大刀冲锋,其惨烈和英勇,她窥见一角,已不忍设想。
何未离开,从卧房里找出一把小剪刀,金色铜制,工艺复杂,把手是只展翅的金蝴蝶。谢骛清迟疑了一霎,认出那年,天津法租界的酒店房间见过极相似的式样。
何未握住他的手指,垫了一个手帕在小案几上,聚精会神为他剪手指甲。
蝶翅藏在她手心里,随着光影,明暗变换。
“这剪刀,”谢骛清沉浸在她的温柔里,轻声问,“倒是眼熟。”
何未一愣,抬眼,从谢骛清眼里瞧到了打趣的意图。她抿起唇角,不吭声,明明都有了儿子了,面对他时总有初相逢的心悸。
谢骛清被她的害羞引得笑起来。
“饭店房间里用过,见到一样的便买回来了。”她答。
谢骛清笑而不语,忽地倾身,离近。
“等我剪完,”她脸热地嘟囔,“再告诉你。”
何未装聋作哑,把他一只手的指甲修剪完,见他仍带着趣意,等她说。
“你那天受伤醒过来,”她小声说,“盯着我看,我感觉到了。”
那天,她微微低着头,靠在床边沿,握着小剪子,总觉被什么笼住。她自幼随二叔学习应酬,对人的目光极敏感。在微妙的氛围里,抬头也不是,停下也不是,她在不安和若有似无的心悸心动里,对着窗帘缝投进来的一道亮光,佯作聚精会神地剪小指指甲。
彼时,谢家少将军对她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救命恩人。
鬼使神差地,她在卖金件儿的铺子里,见到了极相似的一把小金剪刀,便买下来,一用多年。
红黄相融的火焰,在灯里跳动摇摆。
两人在这个深夜,仿佛都被推回到军阀混战时。
时间在耳边夹带着风,呼呼地吹过,带来腊月寒冬的雪和冷意。
南方的一个消失许久的男人,从广州城的军阀倒戈叛乱里侥幸逃过一劫,腹部伤重,刚能下地,便召集部下开军部会议。一封急电送至公寓书房,他披着护国军军装外衣,左手边是革命军缺军饷的军报,右手接了短短一行字的电文:谢四与其子被扣京中。
握着电文的谢卿怀,自反袁后便决意长留南方禁烟的人,从未想过,于北伐前,须有不得不北上的一日。
他对折抄写电文的纸,插在了两份军报当中,问身边的副官:“到过北京吗?”
年轻的林骁怔住。电文机密,无人阅览过,包括心腹副官。
“我在四九城有个宅子,过去叔叔住过,在一个……”他似在思索,面容上不见喜怒,平静语气中藏着几不可见的谨慎,即将面对生死危机的谨慎,“叫百花深处的胡同。”
第75章 祈愿九州同(5)
谢骛清到北平第二日,何家九爷派了帖子去平津两地的老宅子。
那些个隐居在天津和北平的大小军阀和脱了军装的将军们,多在平津两地投资实业,有煤矿、银行等产业,收了九爷的帖子,总要给几分薄面,着家中小厮回了口信,必会捧场。
何未陪九叔先至,她推着木轮椅,沿走廊往内去。
“从北京改名到北平,这泰丰楼倒是从未变过。”何知卿道。
何未轻“嗯”了声,在轮轴转动的微微声响里,和身旁的客人们擦身而过。
今日泰丰楼包了场,往来行走的人虽大多未着戎装,从脚下长靴,到皮鞋踩踏地板的步伐,都能辨出是昔日各省军阀的旧部。男人们三两聚在一处,轻声讨论长城以北的战况,何未听得不甚分明,时不时有“察哈尔”、“多伦”和“保定”冒出来。
“保定那边投诚不少人了,”有人说,“只有红军那一支坚持不退。”
“日本人重兵逼近,南京下令围剿,”另一个轻声道,“不投诚,等着死吗?”
“九爷,”泰丰楼老板遥见何未和何知卿出现,迎上来,对着何未打了个礼,“二小姐。”
“今日没疏漏吧?”何知卿问。
--
何未笑,像真筹备起来了,在已消失的谢府。
“他们许多人,一生没出过省,”谢骛清给她讲,“却愿意相信父亲和我,追随我们反省内的军阀,支持我们禁烟。”
谢骛清和她隔着两张太师椅当中的小案几,灯在当中。
他于灯火后,望着她:“自从十八岁掌兵,从未有一日怠慢,唯恐辜负的就是他们。”
谢骛清的大哥曾说,你不能因眼界有幸被打开,而去苛求那些为了几两碎银卖身从军,为赚口饭吃,追随军阀的人。他们当中的人,许多没机会见到一张中国全图,认出自己在哪一个大省,故乡故土,对他们来说,就是这一生能走过的版图了。
当时的二哥说,救国这一途,有幸看得远的人,须身先士卒,以血铺路。
两人久久对视。
何未拉住他的手,摸到上面的伤口,细小的伤,还有旧伤疤。她翻过他的手掌,看掌心里的一块新伤。听说多伦一战,以肉身对重机枪和飞机炮弹,最后,不少将领抽出大刀冲锋,其惨烈和英勇,她窥见一角,已不忍设想。
何未离开,从卧房里找出一把小剪刀,金色铜制,工艺复杂,把手是只展翅的金蝴蝶。谢骛清迟疑了一霎,认出那年,天津法租界的酒店房间见过极相似的式样。
何未握住他的手指,垫了一个手帕在小案几上,聚精会神为他剪手指甲。
蝶翅藏在她手心里,随着光影,明暗变换。
“这剪刀,”谢骛清沉浸在她的温柔里,轻声问,“倒是眼熟。”
何未一愣,抬眼,从谢骛清眼里瞧到了打趣的意图。她抿起唇角,不吭声,明明都有了儿子了,面对他时总有初相逢的心悸。
谢骛清被她的害羞引得笑起来。
“饭店房间里用过,见到一样的便买回来了。”她答。
谢骛清笑而不语,忽地倾身,离近。
“等我剪完,”她脸热地嘟囔,“再告诉你。”
何未装聋作哑,把他一只手的指甲修剪完,见他仍带着趣意,等她说。
“你那天受伤醒过来,”她小声说,“盯着我看,我感觉到了。”
那天,她微微低着头,靠在床边沿,握着小剪子,总觉被什么笼住。她自幼随二叔学习应酬,对人的目光极敏感。在微妙的氛围里,抬头也不是,停下也不是,她在不安和若有似无的心悸心动里,对着窗帘缝投进来的一道亮光,佯作聚精会神地剪小指指甲。
彼时,谢家少将军对她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救命恩人。
鬼使神差地,她在卖金件儿的铺子里,见到了极相似的一把小金剪刀,便买下来,一用多年。
红黄相融的火焰,在灯里跳动摇摆。
两人在这个深夜,仿佛都被推回到军阀混战时。
时间在耳边夹带着风,呼呼地吹过,带来腊月寒冬的雪和冷意。
南方的一个消失许久的男人,从广州城的军阀倒戈叛乱里侥幸逃过一劫,腹部伤重,刚能下地,便召集部下开军部会议。一封急电送至公寓书房,他披着护国军军装外衣,左手边是革命军缺军饷的军报,右手接了短短一行字的电文:谢四与其子被扣京中。
握着电文的谢卿怀,自反袁后便决意长留南方禁烟的人,从未想过,于北伐前,须有不得不北上的一日。
他对折抄写电文的纸,插在了两份军报当中,问身边的副官:“到过北京吗?”
年轻的林骁怔住。电文机密,无人阅览过,包括心腹副官。
“我在四九城有个宅子,过去叔叔住过,在一个……”他似在思索,面容上不见喜怒,平静语气中藏着几不可见的谨慎,即将面对生死危机的谨慎,“叫百花深处的胡同。”
第75章 祈愿九州同(5)
谢骛清到北平第二日,何家九爷派了帖子去平津两地的老宅子。
那些个隐居在天津和北平的大小军阀和脱了军装的将军们,多在平津两地投资实业,有煤矿、银行等产业,收了九爷的帖子,总要给几分薄面,着家中小厮回了口信,必会捧场。
何未陪九叔先至,她推着木轮椅,沿走廊往内去。
“从北京改名到北平,这泰丰楼倒是从未变过。”何知卿道。
何未轻“嗯”了声,在轮轴转动的微微声响里,和身旁的客人们擦身而过。
今日泰丰楼包了场,往来行走的人虽大多未着戎装,从脚下长靴,到皮鞋踩踏地板的步伐,都能辨出是昔日各省军阀的旧部。男人们三两聚在一处,轻声讨论长城以北的战况,何未听得不甚分明,时不时有“察哈尔”、“多伦”和“保定”冒出来。
“保定那边投诚不少人了,”有人说,“只有红军那一支坚持不退。”
“日本人重兵逼近,南京下令围剿,”另一个轻声道,“不投诚,等着死吗?”
“九爷,”泰丰楼老板遥见何未和何知卿出现,迎上来,对着何未打了个礼,“二小姐。”
“今日没疏漏吧?”何知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