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惊四座!
不管是有座位的重臣,还是只有资格站在一旁的大臣,都被李严这句话惊呆了,就连原本因为无趣而有些无聊的天子刘禅都吃惊的睁大了眼睛,看着大将军李严,就像在看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人,抑或是李严的头上突然长出了角,化身为愤怒的公牛。
诸葛亮皱起了眉,心中掠过一丝不安。
这不是他熟悉的李严,这不是任何一个人熟悉的李严。
李严自负,好面子,特别是重臣场合,他不苛言笑,鼻翼那两道如刀刻的法令纹就是他最明显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好面子,不想在众人面前丢人,所以他在诸葛亮面前从来不轻易说话,更不会轻易说这种不留退路的话,以免和诸葛亮发生冲突而丢了面子。
谁也不能否认李严是一个强悍的人,然而越是强悍的人,却是能清醒的评估对手,当他知道自己不是对手的时候,从来不会轻易的发动挑衅。他只会在暗中准备,等机会成熟的时候突然出手,一击毙命。
李严说出这么严重的话,难道是做好了准备,要出手了?
这让诸葛亮心生不安,因为他看不出李严有必胜的可能。
李严拖了两个多月才到成都,魏霸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接到”诏书,诸葛亮知道,他们用的是拖字诀,利用这段时间,他们已经交换了看法,达成了某些协议,魏霸躲在交州不出面,李严赶到成都正面对抗。不管怎么说,魏霸都是一个后辈,而且曾经是丞相府的故吏,他与诸葛亮之间有近乎君臣的关系,按照大家认同的道德观念,如果发生正面冲突,对魏霸来说道德上先天不利。
李严则不然,他是大将军,他是先帝托孤的重臣,和诸葛亮是同辈人,他有足够的资历和实力与诸葛亮对抗,而且从职能分工来说,对于御驾亲征这件事,身为大将军的他比身为丞相的诸葛亮更有发言权。
由他出面发作,再自然不过,再合理不过。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李严也必须出面。御驾亲征,利益受损最大的人就是他。天子到了关中前线,他这个大将军还能一手遮天吗?面对这个威胁,他也必须进行反击。力证御驾亲征不可行,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只是诸葛亮想不出他如此强硬的底气何在?以前有魏霸在背后撑腰,李严都没有这么强硬过,现在魏霸受挫,只能暂时龟缩在朱崖岛舔舐伤口,他怎么反倒强硬起来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而妖不是普通人能够应付的,即使是诸葛亮也不能不小心应付。
诸葛亮抚了抚胡须,董允便站了起来,义正辞严的请大将军做进一步解释。
如今的朝堂,大部分都是诸葛亮的亲信,李严本来就没什么真正的亲信,他离开成都,远赴关中,原本碍于形势而依附他的那些人现在要么是被排挤出了朝堂,要么是认清形势,不敢主动站出来为李严说话。
李严基本上就是一个孤家寡人。
可是李严慷慨激昂,根本没有一点孤家寡人的意思。面对董允的发难,他提出了两个问题:
首先,蜀汉有没有发动统一天下的大战的实力?打战是需要钱的,要想统一天下,可不是几个月就能解决的,此战一开,至少要两年的时间。那么蜀汉有打两年大战的钱粮储备吗?按理说,他是大将军,这个问题应该问丞相府,可是就他本人督领的关中而言,经过一年多的休整,关中目前仅能保证温饱,还有一大笔债没有还,别说发动统一天下的大战,就算是魏军来攻,能不能守住关中都是一个问题。如果天子要御驾亲征,又要多出许多的费用,这笔帐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敢问丞相府对此有何准备?
其次,谁来指挥这一场统一天下的大战?御驾亲征是没错,陛下禀承先帝遗风,也曾经亲历过战场,这也没错。可是亲历过战场,不代表就能指示数万人的大战。那么,谁来指挥这场战事?
如今我大汉真正有指挥十万人以上大战经验的有三个人:丞相诸葛亮,车骑将军魏霸,镇北大将军陆逊。可是这三个人目前都不适合指挥这场大战。丞相诸葛亮是文臣,担负着天下民事的重任,不可能亲赴战场指挥,况且就他之前的战绩来看,不管是陇右之战还是后来的关中之战,抑或是最后的洛阳之战,他尚不能做到如臂使指,并不具备攻必取,战必胜的能力。
车骑将军魏霸是我大汉最负盛名的名将,自出战以来,战功赫赫,可是不久前,他与魏军名将张郃对垒彭城,虽然最后力挽狂澜,斩杀了张郃,重创魏军,可是他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目前正在朱崖反思这场战事的得失,根本不可能再次领军出征。
至于剩下的镇北大将军陆逊,说到这里,李严瞟了一眼一直低着头的陆逊本人:“你们可以问问镇北大将军本人的意见,看他是不是有信心指挥这场大战。”
众人把目光转向了陆逊,陆逊沉默了片刻,出列向天子禀告,很郑重的说道:“臣是车骑将军魏霸的手下败将,几次对垒都没有占到上风,对魏战事中,虽然小有斩获,可都是依仗地形,以守代攻,但凡是主动进攻的战事都乏善可呈。洛阳一战,与诸葛丞相联手,也未能攻克洛阳,便是明证。”
话说到这里,意思已经很明显了,陆逊不可能担任这场战事的总指挥。他顺带着还旁证了李严的话:诸葛亮也不具备指挥这场大战的实力。。
董允忍不住反驳道:“照你们这么说,这统一天下就遥不可及了?”
李严厉声喝斥道:“你懂什么,你领过兵,上过战场吗?兵者,国之大事,此是你等书生能胡言乱语,信口大言的。”
董允吓了一跳,本待反驳,却又觉得底气不足。
诸葛亮咳嗽了一声:“那大将军以为,将由谁指挥这场战事方可?”
李严缓和了脸色,淡淡一笑:“这还不简单么,当然是车骑将军魏霸最合适。”
得到了诸葛亮的支持,董允胆气复壮,冷笑道:“刚才大将军不是说车骑将军魏霸也不合适么?”
李严冷冷的看了董允一眼,言语重新变得刻薄起来。“你连我的意思都没搞明白,也敢在些大放厥词,我真是替你父亲董和感到可悲。我说车骑将军目前在朱崖反思彭城之战的得失,不适合领兵出征,可曾说他永远也不能出征?车骑将军年尚未三十,便有如此功绩,若能静思得失,自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届时再出征,岂不是水到渠成,摧军破敌,易如反掌。”
被李严如此指责,董允脸涨得通红,不假思索的反驳道:“彭城一战,魏霸主力尽毁,一败涂地,连其父镇东大将军魏延都战死沙场,还谈什么赫赫战功……”
“谁没打过败仗?”李严打断了董允的话:“再说了,谁说彭城之战败了?”
董允嘿嘿一声冷笑:“彭城之战已有定论,不是败,难道是胜了?”
李严的眼神变得凌厉起来:“彭城之战已有定论?我身为大将军,尚且不知,你又是从何得知?”他转向诸葛亮:“敢问丞相,彭城之战的结论是何人所作,何时所定,为何平一无所知?”
董允顿时脸胀得通红,恨不得抽自己两个大嘴巴子。
李严是大将军,对彭城之战下结论,必须得到大将军府的认可。在李严同意之前,就不存在所谓的定论,董允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彭城之战已有定论,直接送了李严一个把柄。李严立刻抓住了这个把柄,把矛头直指诸葛亮。
诸葛亮暗自叹了一口气:“大将军,这不是定论,只是群臣公认的看法而已。”
李严追问道:“那丞相怎么评价彭城之战,也认为是一场失败吗?”
诸葛亮左右为难。如果说彭城之战不是失败,那无疑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打了董允的耳光,李严弄不好还要回头揪着董允,说他传谣,中伤重将,扰乱军心,恐怕董允免不了要吃点苦头。可是如果支持董允的看法,认定彭城之战是失败,那他之前的战绩恐怕就更是失败了。
他沉吟片刻,反问道:“大将军以为呢?”
李严冷笑一声,转身向听得津津有味的天子刘禅拱了拱手:“陛下,臣斗胆,敢为陛下分析一下彭城之战的得失。”
刘禅眨眨眼睛,同意了。
李严咳嗽了一声,对彭城之战的经过做了一个描述,细细的分析了双方的伤亡和战略、战术得失,最后指出,从战略上来说,魏霸守住了彭城,实现了战略目标,自然是胜利;从战术上来说,他挫败了张郃的战术,在兵力处于弱势的情况下打成平手,不能算败;最后,从双方战损上来看,汉军折了镇东大将军魏延,丧失骑兵近八千,步卒一万三千多人,可是也斩杀了魏军名将张郃、后起之秀秦朗,斩杀对方精锐骑兵近万人,步卒万余,平分秋色,甚至可以说这是一场胜利,只是代价太大,是惨胜而已。
“我们都习惯了车骑将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所以觉得彭城之战是失败。”李严冷笑道:“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丞相两次北伐,一次东征,那又算什么?”他斜着眼睛睨了董允一眼:“如果是书生论兵,人云亦云,那还好说,可是如果有人引导舆论,恶意中伤车骑将军,则不得不防了。”
.
.
.(未完待续。)
不管是有座位的重臣,还是只有资格站在一旁的大臣,都被李严这句话惊呆了,就连原本因为无趣而有些无聊的天子刘禅都吃惊的睁大了眼睛,看着大将军李严,就像在看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人,抑或是李严的头上突然长出了角,化身为愤怒的公牛。
诸葛亮皱起了眉,心中掠过一丝不安。
这不是他熟悉的李严,这不是任何一个人熟悉的李严。
李严自负,好面子,特别是重臣场合,他不苛言笑,鼻翼那两道如刀刻的法令纹就是他最明显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好面子,不想在众人面前丢人,所以他在诸葛亮面前从来不轻易说话,更不会轻易说这种不留退路的话,以免和诸葛亮发生冲突而丢了面子。
谁也不能否认李严是一个强悍的人,然而越是强悍的人,却是能清醒的评估对手,当他知道自己不是对手的时候,从来不会轻易的发动挑衅。他只会在暗中准备,等机会成熟的时候突然出手,一击毙命。
李严说出这么严重的话,难道是做好了准备,要出手了?
这让诸葛亮心生不安,因为他看不出李严有必胜的可能。
李严拖了两个多月才到成都,魏霸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接到”诏书,诸葛亮知道,他们用的是拖字诀,利用这段时间,他们已经交换了看法,达成了某些协议,魏霸躲在交州不出面,李严赶到成都正面对抗。不管怎么说,魏霸都是一个后辈,而且曾经是丞相府的故吏,他与诸葛亮之间有近乎君臣的关系,按照大家认同的道德观念,如果发生正面冲突,对魏霸来说道德上先天不利。
李严则不然,他是大将军,他是先帝托孤的重臣,和诸葛亮是同辈人,他有足够的资历和实力与诸葛亮对抗,而且从职能分工来说,对于御驾亲征这件事,身为大将军的他比身为丞相的诸葛亮更有发言权。
由他出面发作,再自然不过,再合理不过。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李严也必须出面。御驾亲征,利益受损最大的人就是他。天子到了关中前线,他这个大将军还能一手遮天吗?面对这个威胁,他也必须进行反击。力证御驾亲征不可行,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只是诸葛亮想不出他如此强硬的底气何在?以前有魏霸在背后撑腰,李严都没有这么强硬过,现在魏霸受挫,只能暂时龟缩在朱崖岛舔舐伤口,他怎么反倒强硬起来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而妖不是普通人能够应付的,即使是诸葛亮也不能不小心应付。
诸葛亮抚了抚胡须,董允便站了起来,义正辞严的请大将军做进一步解释。
如今的朝堂,大部分都是诸葛亮的亲信,李严本来就没什么真正的亲信,他离开成都,远赴关中,原本碍于形势而依附他的那些人现在要么是被排挤出了朝堂,要么是认清形势,不敢主动站出来为李严说话。
李严基本上就是一个孤家寡人。
可是李严慷慨激昂,根本没有一点孤家寡人的意思。面对董允的发难,他提出了两个问题:
首先,蜀汉有没有发动统一天下的大战的实力?打战是需要钱的,要想统一天下,可不是几个月就能解决的,此战一开,至少要两年的时间。那么蜀汉有打两年大战的钱粮储备吗?按理说,他是大将军,这个问题应该问丞相府,可是就他本人督领的关中而言,经过一年多的休整,关中目前仅能保证温饱,还有一大笔债没有还,别说发动统一天下的大战,就算是魏军来攻,能不能守住关中都是一个问题。如果天子要御驾亲征,又要多出许多的费用,这笔帐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敢问丞相府对此有何准备?
其次,谁来指挥这一场统一天下的大战?御驾亲征是没错,陛下禀承先帝遗风,也曾经亲历过战场,这也没错。可是亲历过战场,不代表就能指示数万人的大战。那么,谁来指挥这场战事?
如今我大汉真正有指挥十万人以上大战经验的有三个人:丞相诸葛亮,车骑将军魏霸,镇北大将军陆逊。可是这三个人目前都不适合指挥这场大战。丞相诸葛亮是文臣,担负着天下民事的重任,不可能亲赴战场指挥,况且就他之前的战绩来看,不管是陇右之战还是后来的关中之战,抑或是最后的洛阳之战,他尚不能做到如臂使指,并不具备攻必取,战必胜的能力。
车骑将军魏霸是我大汉最负盛名的名将,自出战以来,战功赫赫,可是不久前,他与魏军名将张郃对垒彭城,虽然最后力挽狂澜,斩杀了张郃,重创魏军,可是他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目前正在朱崖反思这场战事的得失,根本不可能再次领军出征。
至于剩下的镇北大将军陆逊,说到这里,李严瞟了一眼一直低着头的陆逊本人:“你们可以问问镇北大将军本人的意见,看他是不是有信心指挥这场大战。”
众人把目光转向了陆逊,陆逊沉默了片刻,出列向天子禀告,很郑重的说道:“臣是车骑将军魏霸的手下败将,几次对垒都没有占到上风,对魏战事中,虽然小有斩获,可都是依仗地形,以守代攻,但凡是主动进攻的战事都乏善可呈。洛阳一战,与诸葛丞相联手,也未能攻克洛阳,便是明证。”
话说到这里,意思已经很明显了,陆逊不可能担任这场战事的总指挥。他顺带着还旁证了李严的话:诸葛亮也不具备指挥这场大战的实力。。
董允忍不住反驳道:“照你们这么说,这统一天下就遥不可及了?”
李严厉声喝斥道:“你懂什么,你领过兵,上过战场吗?兵者,国之大事,此是你等书生能胡言乱语,信口大言的。”
董允吓了一跳,本待反驳,却又觉得底气不足。
诸葛亮咳嗽了一声:“那大将军以为,将由谁指挥这场战事方可?”
李严缓和了脸色,淡淡一笑:“这还不简单么,当然是车骑将军魏霸最合适。”
得到了诸葛亮的支持,董允胆气复壮,冷笑道:“刚才大将军不是说车骑将军魏霸也不合适么?”
李严冷冷的看了董允一眼,言语重新变得刻薄起来。“你连我的意思都没搞明白,也敢在些大放厥词,我真是替你父亲董和感到可悲。我说车骑将军目前在朱崖反思彭城之战的得失,不适合领兵出征,可曾说他永远也不能出征?车骑将军年尚未三十,便有如此功绩,若能静思得失,自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届时再出征,岂不是水到渠成,摧军破敌,易如反掌。”
被李严如此指责,董允脸涨得通红,不假思索的反驳道:“彭城一战,魏霸主力尽毁,一败涂地,连其父镇东大将军魏延都战死沙场,还谈什么赫赫战功……”
“谁没打过败仗?”李严打断了董允的话:“再说了,谁说彭城之战败了?”
董允嘿嘿一声冷笑:“彭城之战已有定论,不是败,难道是胜了?”
李严的眼神变得凌厉起来:“彭城之战已有定论?我身为大将军,尚且不知,你又是从何得知?”他转向诸葛亮:“敢问丞相,彭城之战的结论是何人所作,何时所定,为何平一无所知?”
董允顿时脸胀得通红,恨不得抽自己两个大嘴巴子。
李严是大将军,对彭城之战下结论,必须得到大将军府的认可。在李严同意之前,就不存在所谓的定论,董允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彭城之战已有定论,直接送了李严一个把柄。李严立刻抓住了这个把柄,把矛头直指诸葛亮。
诸葛亮暗自叹了一口气:“大将军,这不是定论,只是群臣公认的看法而已。”
李严追问道:“那丞相怎么评价彭城之战,也认为是一场失败吗?”
诸葛亮左右为难。如果说彭城之战不是失败,那无疑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打了董允的耳光,李严弄不好还要回头揪着董允,说他传谣,中伤重将,扰乱军心,恐怕董允免不了要吃点苦头。可是如果支持董允的看法,认定彭城之战是失败,那他之前的战绩恐怕就更是失败了。
他沉吟片刻,反问道:“大将军以为呢?”
李严冷笑一声,转身向听得津津有味的天子刘禅拱了拱手:“陛下,臣斗胆,敢为陛下分析一下彭城之战的得失。”
刘禅眨眨眼睛,同意了。
李严咳嗽了一声,对彭城之战的经过做了一个描述,细细的分析了双方的伤亡和战略、战术得失,最后指出,从战略上来说,魏霸守住了彭城,实现了战略目标,自然是胜利;从战术上来说,他挫败了张郃的战术,在兵力处于弱势的情况下打成平手,不能算败;最后,从双方战损上来看,汉军折了镇东大将军魏延,丧失骑兵近八千,步卒一万三千多人,可是也斩杀了魏军名将张郃、后起之秀秦朗,斩杀对方精锐骑兵近万人,步卒万余,平分秋色,甚至可以说这是一场胜利,只是代价太大,是惨胜而已。
“我们都习惯了车骑将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所以觉得彭城之战是失败。”李严冷笑道:“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丞相两次北伐,一次东征,那又算什么?”他斜着眼睛睨了董允一眼:“如果是书生论兵,人云亦云,那还好说,可是如果有人引导舆论,恶意中伤车骑将军,则不得不防了。”
.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