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产得一年才能有一次收成,佃农们种了苏家的地,将收上来的粮食上交五成,苏家上上下下二三十号人,佃农们上交的粮食,满足苏家人吃之外,还能再卖给粮铺,以维持其他日常开销。
因此,铺子的收益降低,不至于影响苏家人的吃穿。
但是苏老夫人或者简氏看中了什么首饰头面,家里要添置某个大件的摆件,维持苏家人出门的排场什么的,都要银子,这些银子来源于铺子的收益。
苏老夫人听说铺子的净利少了这么多,她立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是当苏老太爷将问题怪到她头上时,她就不痛快了。
苏家向来男主外、女主内,苏老夫人以前管着家里的事时,最多只操心过田产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家里人的吃食。
铺子的事她从头到尾就没有插手过,没有多说过一句话,怪谁都怪不到她头上来。
两人就这个问题吵了起来,等到苏高义回到家,从简氏口中听说这件事后,脸色同样黑了。
听他爹的意思,前面这些年头,他管着的三家铺子居然比不上他三弟那一家,卖下等粗布的那家?
苏高义看不上苏高平,更看不上苏高平的粗布铺子,认为他总和下等人打交道丢脸,没有关心过粗布铺子的账册。
但是在这时候有人告诉他,他看不上的人做得比他好得多,这让他如何接受。
苏老太爷同苏老夫人大吵一架没能将怒火发泄出去,他叫来苏高义,把他和苏高平对比着,狠狠地说了一通。
苏高义在苏家是被偏爱的那个,他什么时候被这样指着鼻子骂过。
苏高平被嫌弃时不敢顶嘴,苏高义就敢,之前想的被他说了出来,一番话把苏老太爷气了个好歹。
苏家人因为粗布铺子,关系再度降低到冰点。
这时候,唐熙的嫁妆铺子,在找木匠重新装点一番后,挂上了“唐记布庄”的牌匾,并不低调地开始了他们的开业宣传。
专程找城门口的算命先生选了个开业大吉的吉日吉时,唐董让还跟着他的十一号兄弟,由周正带头,穿上他们定制的衣服,腰上挂着借来的腰鼓,鼓中央和头上都绑着红布巾,雄赳赳气昂昂地从唐记布庄出发,往闹市走去。
十一个汉子一边走、一边敲着鼓,气沉丹田、气势如虹,高喊道:“”唐记布庄”新店开业,布料买一丈送一尺,开业当天,有买有送,错过等一年,大家快去看,快去买唷!”
……
这个宣传的主意是苏忻想到的,他记得在后世,新店开业雇一些大爷大妈穿红戴绿地到街上宣传是非常寻常的手段。
在这个时代,照搬肯定不行,苏忻就只提议说找人统一着装上街,再弄点锣鼓什么的加大声势。
认真对比了一番锣、鼓的效果,唐董认为单纯用锣有些吵,锣鼓加在一起像是婚嫁,他们最终决定只用鼓。
然后,唐董想着开业是大喜事,就又给大家加了红布巾绑着,最后出来的效果就是周正他们现在这样。
在这之前,苏忻跟在唐董身后跑去看了一下他们练习的样子,说实话,他有些不适应,总觉得怪怪的,辣眼睛。
原因可能出在大家比较结实的身材,和小巧的腰鼓之间形成了对比。
唐董对跟着自己的兄弟向来很好,不管他们以前的日子过得好赖,后来都能吃饱穿暖,没有特别消瘦的。
苏忻看了觉得不大好,对唐董他们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老百姓而言,那可是一点都不奇怪,还十分新奇。
有统一的衣服,不管高矮胖瘦,周正他们一行人吸足了别人的目光,更不用说他们还有腰鼓,整齐划一地一敲,整条街的目光都被引了过去。
比这群汉子奇怪举动,更让大小媳妇、婆子关注的是他们嘴里喊的话,买就送?真有这么好的事?
本着看热闹,或者占便宜的心态,不少人询问了唐记布庄的位置后,结伴往唐记布庄走去。
不管买不买,看一看不吃亏,倘若真的像那些汉子说的那么好,唐记布庄的料子又不错的话,为什么不买呢?
随着周正他们走过的地方越来越多,新开业的唐记布庄从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变成了熙熙攘攘、门庭若市。
唐记布庄和以前的苏家铺子一样,主要卖适合广大普通老百姓的粗布,结实耐用。
和苏家的粗布铺子不一样的是,唐记布庄留了一小片地方卖棉布,不是细棉布,是村里妇人自己纺织的粗棉布,看着不如细棉布那么精细,但是穿着比粗布软和。
不管是寻常粗布,还是粗棉布,唐记布庄都买一丈送一尺。
脑子转得快的人到了唐记布庄,先看料子的质量,再问价格,确定都没问题后一合计,买一丈送一尺,买十丈,那不就是送一丈?
寻常哪能遇到这样的大好事,白送的一丈料子好好利用,能多给孩子做一件衣裳了呢。
这时候,蜂拥而至的客人们没有留意铺子上面挂着的那些成衣,全都受周围的人影响,只顾着抢自己看上了的料子,担心下手晚了料子被别人买光。
第051章 字糖
因为苏高平身上的伤还没好全,他只能坐在唐记布庄的柜台后面,看着唐董和唐熙以及请来的活计向铺子里客人们介绍布料。
相比起卖昂贵的绫罗绸缎,其实苏高平更喜欢同普通老百姓打交道,卖这些在苏家人看来便宜、上不得台面的粗布。
--
因此,铺子的收益降低,不至于影响苏家人的吃穿。
但是苏老夫人或者简氏看中了什么首饰头面,家里要添置某个大件的摆件,维持苏家人出门的排场什么的,都要银子,这些银子来源于铺子的收益。
苏老夫人听说铺子的净利少了这么多,她立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是当苏老太爷将问题怪到她头上时,她就不痛快了。
苏家向来男主外、女主内,苏老夫人以前管着家里的事时,最多只操心过田产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家里人的吃食。
铺子的事她从头到尾就没有插手过,没有多说过一句话,怪谁都怪不到她头上来。
两人就这个问题吵了起来,等到苏高义回到家,从简氏口中听说这件事后,脸色同样黑了。
听他爹的意思,前面这些年头,他管着的三家铺子居然比不上他三弟那一家,卖下等粗布的那家?
苏高义看不上苏高平,更看不上苏高平的粗布铺子,认为他总和下等人打交道丢脸,没有关心过粗布铺子的账册。
但是在这时候有人告诉他,他看不上的人做得比他好得多,这让他如何接受。
苏老太爷同苏老夫人大吵一架没能将怒火发泄出去,他叫来苏高义,把他和苏高平对比着,狠狠地说了一通。
苏高义在苏家是被偏爱的那个,他什么时候被这样指着鼻子骂过。
苏高平被嫌弃时不敢顶嘴,苏高义就敢,之前想的被他说了出来,一番话把苏老太爷气了个好歹。
苏家人因为粗布铺子,关系再度降低到冰点。
这时候,唐熙的嫁妆铺子,在找木匠重新装点一番后,挂上了“唐记布庄”的牌匾,并不低调地开始了他们的开业宣传。
专程找城门口的算命先生选了个开业大吉的吉日吉时,唐董让还跟着他的十一号兄弟,由周正带头,穿上他们定制的衣服,腰上挂着借来的腰鼓,鼓中央和头上都绑着红布巾,雄赳赳气昂昂地从唐记布庄出发,往闹市走去。
十一个汉子一边走、一边敲着鼓,气沉丹田、气势如虹,高喊道:“”唐记布庄”新店开业,布料买一丈送一尺,开业当天,有买有送,错过等一年,大家快去看,快去买唷!”
……
这个宣传的主意是苏忻想到的,他记得在后世,新店开业雇一些大爷大妈穿红戴绿地到街上宣传是非常寻常的手段。
在这个时代,照搬肯定不行,苏忻就只提议说找人统一着装上街,再弄点锣鼓什么的加大声势。
认真对比了一番锣、鼓的效果,唐董认为单纯用锣有些吵,锣鼓加在一起像是婚嫁,他们最终决定只用鼓。
然后,唐董想着开业是大喜事,就又给大家加了红布巾绑着,最后出来的效果就是周正他们现在这样。
在这之前,苏忻跟在唐董身后跑去看了一下他们练习的样子,说实话,他有些不适应,总觉得怪怪的,辣眼睛。
原因可能出在大家比较结实的身材,和小巧的腰鼓之间形成了对比。
唐董对跟着自己的兄弟向来很好,不管他们以前的日子过得好赖,后来都能吃饱穿暖,没有特别消瘦的。
苏忻看了觉得不大好,对唐董他们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老百姓而言,那可是一点都不奇怪,还十分新奇。
有统一的衣服,不管高矮胖瘦,周正他们一行人吸足了别人的目光,更不用说他们还有腰鼓,整齐划一地一敲,整条街的目光都被引了过去。
比这群汉子奇怪举动,更让大小媳妇、婆子关注的是他们嘴里喊的话,买就送?真有这么好的事?
本着看热闹,或者占便宜的心态,不少人询问了唐记布庄的位置后,结伴往唐记布庄走去。
不管买不买,看一看不吃亏,倘若真的像那些汉子说的那么好,唐记布庄的料子又不错的话,为什么不买呢?
随着周正他们走过的地方越来越多,新开业的唐记布庄从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变成了熙熙攘攘、门庭若市。
唐记布庄和以前的苏家铺子一样,主要卖适合广大普通老百姓的粗布,结实耐用。
和苏家的粗布铺子不一样的是,唐记布庄留了一小片地方卖棉布,不是细棉布,是村里妇人自己纺织的粗棉布,看着不如细棉布那么精细,但是穿着比粗布软和。
不管是寻常粗布,还是粗棉布,唐记布庄都买一丈送一尺。
脑子转得快的人到了唐记布庄,先看料子的质量,再问价格,确定都没问题后一合计,买一丈送一尺,买十丈,那不就是送一丈?
寻常哪能遇到这样的大好事,白送的一丈料子好好利用,能多给孩子做一件衣裳了呢。
这时候,蜂拥而至的客人们没有留意铺子上面挂着的那些成衣,全都受周围的人影响,只顾着抢自己看上了的料子,担心下手晚了料子被别人买光。
第051章 字糖
因为苏高平身上的伤还没好全,他只能坐在唐记布庄的柜台后面,看着唐董和唐熙以及请来的活计向铺子里客人们介绍布料。
相比起卖昂贵的绫罗绸缎,其实苏高平更喜欢同普通老百姓打交道,卖这些在苏家人看来便宜、上不得台面的粗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