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冯贵这么一提醒杨绯儿这一次倒是真的安静了下来。只见她手里不自觉的绞着丝帕。眼中却闪过一丝寒光道:“既然如此那就直接让那个姓韩的骗子消失得了。也省得夜长梦多。”
“夫人万万不可。”冯贵赶忙阻止道:“现在朝廷既然已经注意到了嘉定。若是让这姓韩的凭空消失。势必会引起朝廷的怀疑。退一步而言就算姓韩的不是因咱们而消失。也难保不会有好事之徒把这盆脏水泼到咱们的身上。”
“这么说那姓韩的是除不了了咯。”杨绯儿皱着眉头忿忿的道。心想真是便宜了那个混帐了。
“至少目前不是时机。”显然冯贵也并不完全否定杨绯儿这项提议。
“那同姓姚的钦差说说如何?”杨绯儿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道。
冯贵当然明白杨绯儿所说的“说说”是什么意思,可他还是连连摇头否定道:“夫人,姚启圣既是黄宗羲推荐的那自是不会听咱们的了。而且这种事情不管怎么解释最终也不过是越描越黑而已。”
“那……那该如何是好啊?”杨绯儿一听软硬都不成不由的有些着急起来。
见此情形冯贵当即长叹一声道:“夫人啊。这事终归不是我等能解决得了的。还是禀明会长吧。让会长去向陛下解释。只要陛下肯点头那一切都好办。再说这事商会本就没错。只是担心有人会借机大做文章而已。一旦公开了出来就算真有人想算计商会那也得先掂量掂量他自己分量才行。”
先前冯贵只当这次的事件是因自己的疏忽造成了一桩诈骗案而已。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他才听了杨绯儿的话把事情压了下来。可如今看来这次的事根本就没这么简单。惊慌之余冯贵头一个想到了救命稻草就是女皇陛下。不管朝廷的那些大臣们抱有怎样的想法。至少女皇一定会站在商会这一边。因为商会是女皇的心血、根基,是她的孩子。
然而杨绯儿接下来的反应却让他有了一种莫名的寒意。这位粤国夫人用满含讥讽的目光扫了冯贵一眼之后不咸不淡的说道:“哼,向女皇解释?还不知道女皇心中究竟是何想法呢?”
冯贵听杨绯儿的言语之中带着一股子难以言喻的晦涩。当下心头不由的一紧。他商会之中虽担任要职却还没有探听皇室关系的资格。但从杨绯儿言行举止看来其似乎对女皇有着某种不满与忌惮。难道说朝廷这次的举动其实也是女皇的授意?还是说女皇对香江商会也有心存芥蒂了?一瞬间诸多的想法齐涌上了他的心头。冯贵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像此刻这般无助过。却又不敢贸然的开口询问或是呼应。于是在明哲保身的前提下他很快就选择了以沉默来应对眼前看上去情绪并不稳定的杨绯儿。
然而这种沉默的气氛却是比刚才的书信更能刺激杨绯儿的神经。让她不自觉的就萌生出更多的不安全感来。追溯起来这种不安全感最初是从孙露婉言拒绝她所提出的婚事开始的。当初杨绍清遇刺身亡。陈杨两家就曾合计过让杨绯儿的长子同当时才12岁的杨念华订婚,待到她16岁正式受封公主之衔后再行拜堂之礼。这固然是有老人家想亲上加亲的愿望,同样也是出于巩固香江商会与中华皇室的关系考虑。毕竟香江商会上层的董事们可不会像冯贵这般“迟钝”到别人下手了才发觉自己的脆弱。事实上打从香江商会成立起商会的董事们都抱准了一个道理。孙露是商会的主心骨。没有这个奇特的女人也就没有商会的呼风唤雨。杨绍清与孙露的婚姻曾一度被商会视做最为牢靠的契约。然而这一次已经身为女皇的孙露却并没有接受联姻的要求。诚然作为补偿女皇在经济方面给予了商会更大的权利。但这件事却像针一样的扎进了杨绯儿的心坎。而之后关于杨禹轩改姓的提案以及父亲的骤然去世都一步步的加深了杨绯儿的不安感。就算丈夫一再的劝慰她不要多心,可她还是觉得孙露那个女人早晚会把陈、杨两家一脚踢开。
不过就算杨绯儿再担心,此刻也像冯贵那般没了主意。毕竟她或许是个很看重权势的贵妇人。却并非一个奋厉风行的实干者。于是在左思右想都不得要领之后,杨绯儿最终还是老老实实的点头道:“也罢。还是照你说的先修书一封告知老爷实情吧。”
耳听杨绯儿如此一吩咐,冯贵不禁在心里暗自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刚才他还真怕这位杨夫人一路较真到底了呢。总之不管女皇究竟心存什么样的想法。至少以会长的才智应该能让商会避过这一次的风险。想到这里自信的表情再一次显现在了冯贵的脸上,只见他必恭必敬的躬身行礼道:“遵命夫人。我这就去办。”
然而出乎冯贵意料的是。当他再一次抬起头时却发现杨绯儿那双娇媚的眼睛忽然闪过了一丝灵动。粤国夫人该不会又有什么新主意了吧?在心中暗自揣测的冯贵不由自主的就觉得自己的胃一阵抽搐。果不其然,他刚要起身告退,那边杨绯儿却突然开口唤道:“等一下。你说咱们就让那个钦差和那个骗子顺顺利利的闹下去?”
“夫人……”冯贵觉得自己的忍耐快到了极限,可杨绯儿却像是突然想通什么似的喃喃自语道:“既然他们让咱们不好过。咱也不能让他们称心了去。既然水已经混了那就让他它浊一些好了。”
第350节 查案情令史见女皇 收诗词皇女生思绪
汤泉的行宫深处是晨羲透过雕花玻璃窗悄无声息的投射到了宫殿角落处的一盏自鸣钟上。纯金的指针恰好在这一刻拨到了白玉表盘的上的“辰”字上,紧接着清澈的“丁冬”声立刻就如泉水般在空气中流淌了开来。然而站在时钟的左侧的一个约莫三十来岁的男子却浑然不觉的始终保持着严谨的站姿一动也不动。恍惚间此人似乎已经融入到了空气之中让人在不自觉间就会将其忽略。而对中华朝来说这样一个人却是注定要被忽略但又永远无法抹杀的。
--
“夫人万万不可。”冯贵赶忙阻止道:“现在朝廷既然已经注意到了嘉定。若是让这姓韩的凭空消失。势必会引起朝廷的怀疑。退一步而言就算姓韩的不是因咱们而消失。也难保不会有好事之徒把这盆脏水泼到咱们的身上。”
“这么说那姓韩的是除不了了咯。”杨绯儿皱着眉头忿忿的道。心想真是便宜了那个混帐了。
“至少目前不是时机。”显然冯贵也并不完全否定杨绯儿这项提议。
“那同姓姚的钦差说说如何?”杨绯儿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道。
冯贵当然明白杨绯儿所说的“说说”是什么意思,可他还是连连摇头否定道:“夫人,姚启圣既是黄宗羲推荐的那自是不会听咱们的了。而且这种事情不管怎么解释最终也不过是越描越黑而已。”
“那……那该如何是好啊?”杨绯儿一听软硬都不成不由的有些着急起来。
见此情形冯贵当即长叹一声道:“夫人啊。这事终归不是我等能解决得了的。还是禀明会长吧。让会长去向陛下解释。只要陛下肯点头那一切都好办。再说这事商会本就没错。只是担心有人会借机大做文章而已。一旦公开了出来就算真有人想算计商会那也得先掂量掂量他自己分量才行。”
先前冯贵只当这次的事件是因自己的疏忽造成了一桩诈骗案而已。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他才听了杨绯儿的话把事情压了下来。可如今看来这次的事根本就没这么简单。惊慌之余冯贵头一个想到了救命稻草就是女皇陛下。不管朝廷的那些大臣们抱有怎样的想法。至少女皇一定会站在商会这一边。因为商会是女皇的心血、根基,是她的孩子。
然而杨绯儿接下来的反应却让他有了一种莫名的寒意。这位粤国夫人用满含讥讽的目光扫了冯贵一眼之后不咸不淡的说道:“哼,向女皇解释?还不知道女皇心中究竟是何想法呢?”
冯贵听杨绯儿的言语之中带着一股子难以言喻的晦涩。当下心头不由的一紧。他商会之中虽担任要职却还没有探听皇室关系的资格。但从杨绯儿言行举止看来其似乎对女皇有着某种不满与忌惮。难道说朝廷这次的举动其实也是女皇的授意?还是说女皇对香江商会也有心存芥蒂了?一瞬间诸多的想法齐涌上了他的心头。冯贵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像此刻这般无助过。却又不敢贸然的开口询问或是呼应。于是在明哲保身的前提下他很快就选择了以沉默来应对眼前看上去情绪并不稳定的杨绯儿。
然而这种沉默的气氛却是比刚才的书信更能刺激杨绯儿的神经。让她不自觉的就萌生出更多的不安全感来。追溯起来这种不安全感最初是从孙露婉言拒绝她所提出的婚事开始的。当初杨绍清遇刺身亡。陈杨两家就曾合计过让杨绯儿的长子同当时才12岁的杨念华订婚,待到她16岁正式受封公主之衔后再行拜堂之礼。这固然是有老人家想亲上加亲的愿望,同样也是出于巩固香江商会与中华皇室的关系考虑。毕竟香江商会上层的董事们可不会像冯贵这般“迟钝”到别人下手了才发觉自己的脆弱。事实上打从香江商会成立起商会的董事们都抱准了一个道理。孙露是商会的主心骨。没有这个奇特的女人也就没有商会的呼风唤雨。杨绍清与孙露的婚姻曾一度被商会视做最为牢靠的契约。然而这一次已经身为女皇的孙露却并没有接受联姻的要求。诚然作为补偿女皇在经济方面给予了商会更大的权利。但这件事却像针一样的扎进了杨绯儿的心坎。而之后关于杨禹轩改姓的提案以及父亲的骤然去世都一步步的加深了杨绯儿的不安感。就算丈夫一再的劝慰她不要多心,可她还是觉得孙露那个女人早晚会把陈、杨两家一脚踢开。
不过就算杨绯儿再担心,此刻也像冯贵那般没了主意。毕竟她或许是个很看重权势的贵妇人。却并非一个奋厉风行的实干者。于是在左思右想都不得要领之后,杨绯儿最终还是老老实实的点头道:“也罢。还是照你说的先修书一封告知老爷实情吧。”
耳听杨绯儿如此一吩咐,冯贵不禁在心里暗自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刚才他还真怕这位杨夫人一路较真到底了呢。总之不管女皇究竟心存什么样的想法。至少以会长的才智应该能让商会避过这一次的风险。想到这里自信的表情再一次显现在了冯贵的脸上,只见他必恭必敬的躬身行礼道:“遵命夫人。我这就去办。”
然而出乎冯贵意料的是。当他再一次抬起头时却发现杨绯儿那双娇媚的眼睛忽然闪过了一丝灵动。粤国夫人该不会又有什么新主意了吧?在心中暗自揣测的冯贵不由自主的就觉得自己的胃一阵抽搐。果不其然,他刚要起身告退,那边杨绯儿却突然开口唤道:“等一下。你说咱们就让那个钦差和那个骗子顺顺利利的闹下去?”
“夫人……”冯贵觉得自己的忍耐快到了极限,可杨绯儿却像是突然想通什么似的喃喃自语道:“既然他们让咱们不好过。咱也不能让他们称心了去。既然水已经混了那就让他它浊一些好了。”
第350节 查案情令史见女皇 收诗词皇女生思绪
汤泉的行宫深处是晨羲透过雕花玻璃窗悄无声息的投射到了宫殿角落处的一盏自鸣钟上。纯金的指针恰好在这一刻拨到了白玉表盘的上的“辰”字上,紧接着清澈的“丁冬”声立刻就如泉水般在空气中流淌了开来。然而站在时钟的左侧的一个约莫三十来岁的男子却浑然不觉的始终保持着严谨的站姿一动也不动。恍惚间此人似乎已经融入到了空气之中让人在不自觉间就会将其忽略。而对中华朝来说这样一个人却是注定要被忽略但又永远无法抹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