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黄宗羲的话音刚落,那边沈犹龙就吐了口清烟道:“黄首相,有些事情并不是光看某人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还得看他是在什么时候说的,在什么背景下说的。想必大人之前也已看过顾炎武在《东林时论》上发表的《郡县论》了吧。”
一提到《郡县论》,黄宗羲的表情就变得严肃了起来。却见他沉吟了一声道:“顾炎武有关‘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见解还是十分精辟的。只不过他所提出的由地方议会公选县令的提议太过想当然了些。”
“想当然?老夫可觉得他这是想当然之下说出的话。至少一些地方议会对他的这项建议还是颇有好感的,不是吗?”沈犹龙浑浊的眼睛忽然闪过了一道寒光。
“沈老说得是。如此看来顾炎武此次借朝鲜之事一边大谈我朝廷官员的‘私心’、百姓的‘私心’,一边鼓吹‘复封建、重氏族’。其实都是为了实现他之前所提出的‘民选县令’和他那‘宗子治其族’的主意。哼,我看这酸儒八成是耿耿于怀自己以前屡试不中,所以才想出这个‘歪法子’来过把官瘾吧。”顺着沈犹龙的话范例很快就找到了他想要的答案。
“如果只是想过把县令瘾也就算了。怕就怕人家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这一次开口的是工商尚书罗胜。
“怎么他顾炎武还想民选尚书,民选首相不成?”范例提高了嗓门嚷道。
范例的这声反问再一次引起了众人的一阵唏嘘。这其中既有惊讶又有嘲弄。显然不少人是将范例的话当做了一个冷笑话。然而此时的黄宗羲心里却不由自主地咯噔了一下。须知当他第一次看到顾炎武有关民选县令的建议时,也曾有过相同的设想。当然凭已经延续了千看的“郡县制”,以及作为中华朝立国之本的《宪诰》都让顾炎武的这项建议显得不切实际。故而众人才会如此调笑。“可这事真的不会发生吗?”黄宗羲在心中如此自问道。
正当黄宗羲低头沉思之时,却听他身旁的沈犹龙缓缓地开口询问道:“那黄首相您怎么看这事?好像大人您对封建也是颇有好感的啊。”
注:此处提及的“封建”是指秦之前三代、尤其是西周时期的不同层级间政府的制度安排。既诸侯各自治理其土地和人民,用不着问命于中央,中央也不过问这些琐事。当然,对于诸侯过分的渎职不法,或侮辱中央,天子有讨伐的权力,但也不能因此而除其国。而秦以后的政府间关系则以“郡县”概括,既不立诸侯,而置郡县,其守令秉皇帝之命以治,不得自行其是。所有政令。尽自皇帝出,郡守县令可任意撤换。
第288节 内阁厅太冲议封建 御书房来贺献民律
“封建”与“郡县”是中国古代政治论的重要命题。因其集中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所以各朝各代的学者与政治家们都对封建、郡县两制的优劣有过深刻的探讨,并为后人留下了诸多值得称道的经世卓见。但千百年来双方的争论却从来没有过一个实质的结果。不仅如此封建、郡县两制在实践当中也是多有反复。
正如当年秦始皇吞并六国,不立诸侯,而置郡县,其守令秉皇帝之命以治,不得自行其是。所有政令,尽自皇帝出,群守县令可任意撤换。可秦始皇一代虽十分勤政,最终却二世即亡。相比之下,周封建下天,能历时七百余年。于是汉朝便据此而主张折衷封建、郡县。而唐末的藩镇割据,又使得人们开始坚定不移地贯彻起郡县制来。
实际上但凡对“封建”持有好感者,都是对皇帝独夫专制深恶痛绝,且对限制皇权抱有一种热烈的理想。他们往往将圣人笔下的三代特别是西周当作理想的范本。而批评“封建”者,所批评的对象其实是礼崩乐坏之后所形成的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制。此外,主张“郡县”的人还认为在封建制下,人人都基本固定归属某一个阶层,几乎很少有流动的机会。而在郡县制下,从王公到平民,人人在皇帝面前都是平等,科举制度更把平等制度化,平民可以进位辅相。但主张“封建”者却指出,这种所谓的平等有一个代价。那就是在封建制下,皇权与人民之间还隔着诸侯。天子的暴政可能被一层一层地诸侯所阻挡。而在郡县制下。人民则直接面对最高权力,天子的暴政就会让每个人都平等地承受。当然对此主张郡县制者也十分犀利地指出在封建制下诸侯照样可以自行暴政。
总之封建制有限制天子权力的效用,却没有平等,在堕落之后则会陷入诸侯的暴政;郡县制则有万民平等之利,但堕落之后却总是志向皇帝的专制。而出于人本性之中对权利的欲望,帝王们也是倾向于更能让他们大权在握的郡县制。毕竟只要有条件谁都不喜欢被他们限制。
从这一点上来看,中华朝的弘武女皇无疑是一个特例独行的怪人。她在横扫天下一统江山之后并没有像之前的那些帝王那样忙于从圣人古训中寻找治国之策。而是破天荒地从“西夷”那些相进了中原从未出现过的议会制。将原本由君王独掌的财政诸权分割给了国会和地方议会。这一史无前例的大胆举动曾经一度让整个中原为之轰动。
不过无论是新鲜也好,抵触也罢,议会制总算是在中原稳稳当当地实施了二十余年,既没什么大功绩。也没犯过什么大错误。但就是通过这二十余年的实践却为原本对议会制毫无概念的中华学者们打开了另一片天地。他们中不少人更是开始尝试着用议会制来解决封建与郡县这个在古代政论中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而黄宗羲与顾炎武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人物。
--
一提到《郡县论》,黄宗羲的表情就变得严肃了起来。却见他沉吟了一声道:“顾炎武有关‘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见解还是十分精辟的。只不过他所提出的由地方议会公选县令的提议太过想当然了些。”
“想当然?老夫可觉得他这是想当然之下说出的话。至少一些地方议会对他的这项建议还是颇有好感的,不是吗?”沈犹龙浑浊的眼睛忽然闪过了一道寒光。
“沈老说得是。如此看来顾炎武此次借朝鲜之事一边大谈我朝廷官员的‘私心’、百姓的‘私心’,一边鼓吹‘复封建、重氏族’。其实都是为了实现他之前所提出的‘民选县令’和他那‘宗子治其族’的主意。哼,我看这酸儒八成是耿耿于怀自己以前屡试不中,所以才想出这个‘歪法子’来过把官瘾吧。”顺着沈犹龙的话范例很快就找到了他想要的答案。
“如果只是想过把县令瘾也就算了。怕就怕人家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这一次开口的是工商尚书罗胜。
“怎么他顾炎武还想民选尚书,民选首相不成?”范例提高了嗓门嚷道。
范例的这声反问再一次引起了众人的一阵唏嘘。这其中既有惊讶又有嘲弄。显然不少人是将范例的话当做了一个冷笑话。然而此时的黄宗羲心里却不由自主地咯噔了一下。须知当他第一次看到顾炎武有关民选县令的建议时,也曾有过相同的设想。当然凭已经延续了千看的“郡县制”,以及作为中华朝立国之本的《宪诰》都让顾炎武的这项建议显得不切实际。故而众人才会如此调笑。“可这事真的不会发生吗?”黄宗羲在心中如此自问道。
正当黄宗羲低头沉思之时,却听他身旁的沈犹龙缓缓地开口询问道:“那黄首相您怎么看这事?好像大人您对封建也是颇有好感的啊。”
注:此处提及的“封建”是指秦之前三代、尤其是西周时期的不同层级间政府的制度安排。既诸侯各自治理其土地和人民,用不着问命于中央,中央也不过问这些琐事。当然,对于诸侯过分的渎职不法,或侮辱中央,天子有讨伐的权力,但也不能因此而除其国。而秦以后的政府间关系则以“郡县”概括,既不立诸侯,而置郡县,其守令秉皇帝之命以治,不得自行其是。所有政令。尽自皇帝出,郡守县令可任意撤换。
第288节 内阁厅太冲议封建 御书房来贺献民律
“封建”与“郡县”是中国古代政治论的重要命题。因其集中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所以各朝各代的学者与政治家们都对封建、郡县两制的优劣有过深刻的探讨,并为后人留下了诸多值得称道的经世卓见。但千百年来双方的争论却从来没有过一个实质的结果。不仅如此封建、郡县两制在实践当中也是多有反复。
正如当年秦始皇吞并六国,不立诸侯,而置郡县,其守令秉皇帝之命以治,不得自行其是。所有政令,尽自皇帝出,群守县令可任意撤换。可秦始皇一代虽十分勤政,最终却二世即亡。相比之下,周封建下天,能历时七百余年。于是汉朝便据此而主张折衷封建、郡县。而唐末的藩镇割据,又使得人们开始坚定不移地贯彻起郡县制来。
实际上但凡对“封建”持有好感者,都是对皇帝独夫专制深恶痛绝,且对限制皇权抱有一种热烈的理想。他们往往将圣人笔下的三代特别是西周当作理想的范本。而批评“封建”者,所批评的对象其实是礼崩乐坏之后所形成的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制。此外,主张“郡县”的人还认为在封建制下,人人都基本固定归属某一个阶层,几乎很少有流动的机会。而在郡县制下,从王公到平民,人人在皇帝面前都是平等,科举制度更把平等制度化,平民可以进位辅相。但主张“封建”者却指出,这种所谓的平等有一个代价。那就是在封建制下,皇权与人民之间还隔着诸侯。天子的暴政可能被一层一层地诸侯所阻挡。而在郡县制下。人民则直接面对最高权力,天子的暴政就会让每个人都平等地承受。当然对此主张郡县制者也十分犀利地指出在封建制下诸侯照样可以自行暴政。
总之封建制有限制天子权力的效用,却没有平等,在堕落之后则会陷入诸侯的暴政;郡县制则有万民平等之利,但堕落之后却总是志向皇帝的专制。而出于人本性之中对权利的欲望,帝王们也是倾向于更能让他们大权在握的郡县制。毕竟只要有条件谁都不喜欢被他们限制。
从这一点上来看,中华朝的弘武女皇无疑是一个特例独行的怪人。她在横扫天下一统江山之后并没有像之前的那些帝王那样忙于从圣人古训中寻找治国之策。而是破天荒地从“西夷”那些相进了中原从未出现过的议会制。将原本由君王独掌的财政诸权分割给了国会和地方议会。这一史无前例的大胆举动曾经一度让整个中原为之轰动。
不过无论是新鲜也好,抵触也罢,议会制总算是在中原稳稳当当地实施了二十余年,既没什么大功绩。也没犯过什么大错误。但就是通过这二十余年的实践却为原本对议会制毫无概念的中华学者们打开了另一片天地。他们中不少人更是开始尝试着用议会制来解决封建与郡县这个在古代政论中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而黄宗羲与顾炎武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