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节 寻古籍中华绘世界 受皇命完淳接重任
午餐结束后,孙露便起身告辞离开了偏厅。之后的细节则完全交由萧云和陈谷子来向苏赫巴鲁交代。在她看来在这种事情上他二人原比自己要驾轻就熟得多。而此刻跟在她身后的夏完淳却紧低着头,似乎在思考着什么。确实,“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这句话或许尚不能为苏赫巴鲁所理解,却给夏完淳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一方面为这话的气势所折服,另一方面却又隐约觉得有些个不妥。
“夏爱卿在想什么呢。”走在长廊上的孙露忽然回头问道。
“回陛下,臣是在想刚才的事。”夏完淳拱手回道。
“是觉得朕不该放过杜尔伯特部?”孙露停下来问道。
“陛下误会了。臣明白陛下刚才使的是驱狼吞虎之计。臣只是在想陛下您刚才说的那句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夏完淳说到这里顿了一顿道:“恕臣直言亚洲终归是西洋人给我们的称谓。我中原地广物博称‘亚’有些不妥。”
孙露没想到夏完淳原来是在意这件事,不禁为之莞尔。事实上相关的论调她在南京时也有过耳闻。虽然地理大发现让中华朝的百姓不再怀疑地球是个球体,以及中原在这个球体上的大小与位置。但不少人都不能接受欧洲人给各个大陆的取的名字。人们更倾向于像命名澳洲那样以中华的典故为其他大陆命名。而这其中又以儒林与军方少壮派的呼声尤其高涨。想到这儿,孙露抬头反问道:“卿家的意思是该叫神州吧。”
“原来陛下您也知道邹衍的大九州说。”被说中心事的夏完淳讪讪的笑道。
“恩,关于参考上古九洲之说来重新进行地理划分的事,朝廷已在科学院设立的专门的地理监进行详细的研究。不过方尚书等列位大人也认为‘九洲之说’版本不一,还需进一步整理归纳,并与现今发现的地理一一对应。所以朝廷至今尚未正式对外公布。只怪朕一时激动,刚才才会那样脱口而出的。”孙露略带歉意的说道。孙露清楚就算她是帝王有时亦得要去应和整个社会的想法。虽说九洲版的世界地图尚未公布。但在民间人们俨然已经将神洲视做了亚洲的别称。不少书还干脆把亚洲译做了雅洲。但对孙露本人来说亚洲这个词又是那样的根深蒂固。
不同于孙露那个时代急于证明自己的后人,在方以智等学者的心目中华夏文明的优越性是无可后非的。因此中华朝的学者们更关注的是论据的可靠性,而非是向别人炫耀什么。正如夏完淳所言,在诸多“九洲说”中,中华朝的学者们都比较倾向于邹衍的大九洲之说。洲是水中之陆的意思,因此故邹衍认为大地以水为主。每大洲各有九州,中国是一个神洲中的一州,叫“赤县神州”。至于禹贡的九州又是中国之内的小州了。每洲外是“裨海”,九大洲之外是“大瀛海”。
虽然这种以海洋为主的地理观点更符合地球的实际情况。但邹衍毕竟是战国时期的阴阳学家,他的许多观点都是臆测大于现实。所以要将九州的相关描述与现实中的地理环境挂上勾确实需要费些工夫。其实孙露本人对能否自圆其说并不介意。须知现今欧洲的对世界各个大陆的命名也是以希腊神话或圣经为参照的。既然如此用,中国人用蓬莱神话与昆仑神话为范本为世界地理命名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不过儒家的理学学者向来喜好考证。既然方以智等人认为还没完成,孙露也就不便勉强。
官方虽然没有证实,可相关的说法却早已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了。由于九州的分法有多种版本,民间的各类观点也就随之层出不穷。也恰恰正是这些分歧让中华帝国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理大发现时代。不同于之前为了贸易而远赴重洋的华商。这一次出海的主角换成了书生。为进一步为自己的论点寻找左证,一些士人在引经据典的同时亦开始尝试去海外探险,以求用在海外的地理和古迹来证明古书上的记述。对于这种令人欣喜的情况,中华朝廷当然是举双手赞成的。为此女皇还特地设立了一个“皇家地理奖”用来嘉奖那些勇敢的探险家们。
姑且不论中华朝的书生是否会像寻找圣杯、所罗门王宝藏的欧洲学者那样,通过给上古奇书找左证,而满世界的跑并发展出考古学。至少中原兴起的“九洲之说”让倭国的德川幕府着实头痛了一把。却听孙露跟着便打趣道:“说起九洲之说,前年殖民司倒是为了此事特意责令德川幕府禁止使用‘九州’、‘中国’等词做倭国的地名。”
“陛下圣明。我中原素有华夏九州之称,倭国这个狂妄小邦竟敢拿‘九州’来给自己的一个小岛命名。足显其狼子野心,夜狼本性。朝廷责令其改名实乃大快民心之举。依臣看还是现在的‘秦津’更适合那个岛,至少还能纪念一下当年徐福登陆东瀛。”一提到倭国夏完淳的语气中就充满了不屑。作为松江人倭寇可是他自小就耳熟能详的大祸害,因此对那个岛国夏完淳向来就没什么好感。
眼看着夏完淳一脸傲然的模样孙露一瞬间不禁感慨万千。这种对本民族文明的无限自豪,以对弱势民族的傲然俯视,这正是此刻她想要的东西。于是孙露突然将话锋一转向夏完淳正色道:“卿家知道朕刚才为何要你留下吗?”
给女皇突然这么一问,夏完淳赶忙把自己的思绪拉回了现实。老实说,他现在都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中级军官,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他都没有资格参加那样一个重要的会议。更何况就连他的顶头上司张家玉元帅都没有出席午餐。有些摸不着头绪的他只得半信半疑的说道:“陛下您是为臣日后与罗刹人的作战着想吧。”
--
午餐结束后,孙露便起身告辞离开了偏厅。之后的细节则完全交由萧云和陈谷子来向苏赫巴鲁交代。在她看来在这种事情上他二人原比自己要驾轻就熟得多。而此刻跟在她身后的夏完淳却紧低着头,似乎在思考着什么。确实,“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这句话或许尚不能为苏赫巴鲁所理解,却给夏完淳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一方面为这话的气势所折服,另一方面却又隐约觉得有些个不妥。
“夏爱卿在想什么呢。”走在长廊上的孙露忽然回头问道。
“回陛下,臣是在想刚才的事。”夏完淳拱手回道。
“是觉得朕不该放过杜尔伯特部?”孙露停下来问道。
“陛下误会了。臣明白陛下刚才使的是驱狼吞虎之计。臣只是在想陛下您刚才说的那句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夏完淳说到这里顿了一顿道:“恕臣直言亚洲终归是西洋人给我们的称谓。我中原地广物博称‘亚’有些不妥。”
孙露没想到夏完淳原来是在意这件事,不禁为之莞尔。事实上相关的论调她在南京时也有过耳闻。虽然地理大发现让中华朝的百姓不再怀疑地球是个球体,以及中原在这个球体上的大小与位置。但不少人都不能接受欧洲人给各个大陆的取的名字。人们更倾向于像命名澳洲那样以中华的典故为其他大陆命名。而这其中又以儒林与军方少壮派的呼声尤其高涨。想到这儿,孙露抬头反问道:“卿家的意思是该叫神州吧。”
“原来陛下您也知道邹衍的大九州说。”被说中心事的夏完淳讪讪的笑道。
“恩,关于参考上古九洲之说来重新进行地理划分的事,朝廷已在科学院设立的专门的地理监进行详细的研究。不过方尚书等列位大人也认为‘九洲之说’版本不一,还需进一步整理归纳,并与现今发现的地理一一对应。所以朝廷至今尚未正式对外公布。只怪朕一时激动,刚才才会那样脱口而出的。”孙露略带歉意的说道。孙露清楚就算她是帝王有时亦得要去应和整个社会的想法。虽说九洲版的世界地图尚未公布。但在民间人们俨然已经将神洲视做了亚洲的别称。不少书还干脆把亚洲译做了雅洲。但对孙露本人来说亚洲这个词又是那样的根深蒂固。
不同于孙露那个时代急于证明自己的后人,在方以智等学者的心目中华夏文明的优越性是无可后非的。因此中华朝的学者们更关注的是论据的可靠性,而非是向别人炫耀什么。正如夏完淳所言,在诸多“九洲说”中,中华朝的学者们都比较倾向于邹衍的大九洲之说。洲是水中之陆的意思,因此故邹衍认为大地以水为主。每大洲各有九州,中国是一个神洲中的一州,叫“赤县神州”。至于禹贡的九州又是中国之内的小州了。每洲外是“裨海”,九大洲之外是“大瀛海”。
虽然这种以海洋为主的地理观点更符合地球的实际情况。但邹衍毕竟是战国时期的阴阳学家,他的许多观点都是臆测大于现实。所以要将九州的相关描述与现实中的地理环境挂上勾确实需要费些工夫。其实孙露本人对能否自圆其说并不介意。须知现今欧洲的对世界各个大陆的命名也是以希腊神话或圣经为参照的。既然如此用,中国人用蓬莱神话与昆仑神话为范本为世界地理命名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不过儒家的理学学者向来喜好考证。既然方以智等人认为还没完成,孙露也就不便勉强。
官方虽然没有证实,可相关的说法却早已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了。由于九州的分法有多种版本,民间的各类观点也就随之层出不穷。也恰恰正是这些分歧让中华帝国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理大发现时代。不同于之前为了贸易而远赴重洋的华商。这一次出海的主角换成了书生。为进一步为自己的论点寻找左证,一些士人在引经据典的同时亦开始尝试去海外探险,以求用在海外的地理和古迹来证明古书上的记述。对于这种令人欣喜的情况,中华朝廷当然是举双手赞成的。为此女皇还特地设立了一个“皇家地理奖”用来嘉奖那些勇敢的探险家们。
姑且不论中华朝的书生是否会像寻找圣杯、所罗门王宝藏的欧洲学者那样,通过给上古奇书找左证,而满世界的跑并发展出考古学。至少中原兴起的“九洲之说”让倭国的德川幕府着实头痛了一把。却听孙露跟着便打趣道:“说起九洲之说,前年殖民司倒是为了此事特意责令德川幕府禁止使用‘九州’、‘中国’等词做倭国的地名。”
“陛下圣明。我中原素有华夏九州之称,倭国这个狂妄小邦竟敢拿‘九州’来给自己的一个小岛命名。足显其狼子野心,夜狼本性。朝廷责令其改名实乃大快民心之举。依臣看还是现在的‘秦津’更适合那个岛,至少还能纪念一下当年徐福登陆东瀛。”一提到倭国夏完淳的语气中就充满了不屑。作为松江人倭寇可是他自小就耳熟能详的大祸害,因此对那个岛国夏完淳向来就没什么好感。
眼看着夏完淳一脸傲然的模样孙露一瞬间不禁感慨万千。这种对本民族文明的无限自豪,以对弱势民族的傲然俯视,这正是此刻她想要的东西。于是孙露突然将话锋一转向夏完淳正色道:“卿家知道朕刚才为何要你留下吗?”
给女皇突然这么一问,夏完淳赶忙把自己的思绪拉回了现实。老实说,他现在都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中级军官,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他都没有资格参加那样一个重要的会议。更何况就连他的顶头上司张家玉元帅都没有出席午餐。有些摸不着头绪的他只得半信半疑的说道:“陛下您是为臣日后与罗刹人的作战着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