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在座的几位书生都是符晓勤到南京后结识的一帮知己好友。那孙公子乃是桐城人孙克咸。刚才愤而击桌的是全州来的书生周子衡。最后那个开玩笑的是广东学子朱震麟。唯有刚才谈及“胡服骑射”的男子让符晓勤觉得很面生。就在他纳闷之时却听孙克咸介绍道:“忘了介绍了。李兄,这位是来自四川的符晓勤。晓勤兄,这位是来从朝鲜游学而来的李正宇。”
“符公子好。”李正宇优雅的向符晓勤施了个礼。那姿势那语气都给人以儒雅清丽的感觉。符晓勤早就听说过朝鲜人一直仰慕中原文化,处处以儒家礼教为典范。如今一见果然名不虚传。眼前这男子年纪虽轻可眉宇之间却透着一股不凡的气度。此人绝非泛泛之辈啊!符晓勤一边这么想着一边也恭敬的回了礼。却见一旁孙克咸爽朗地一笑举起茶杯道:“好了,好了。咱们都是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今日有幸在此一聚也算是缘分。这样吧,咱就在这儿以茶代酒干一杯!也算是为李公子洗尘了。”
“好,就以茶代酒干一杯!”
“干!”
众人说罢纷纷举起了茶杯一饮而尽。虽是茶水但众人喝下去后却觉得心中暖洋洋的,整个房间的气氛顿时也活跃了不少。只见李正宇将茶杯一搁感叹道:“在下在朝鲜时就非常仰慕中原的文化。今日有幸结识诸位仁兄真是在下的福分。不过在下在中原游历了数日后心中不免有些疑惑。诸位仁兄都是天朝有识之士,还望诸位指点一二。”
“李兄过谦了。做学问本来就是互相学习探讨的,谈不上指点不指点。有什么问题就请问吧。大家也好一起探讨探讨。”朱震麟爽快的回答道。
“朱兄真是爽快人。那在下就献丑了。”李正宇谦逊的一笑后继续说道:“诸位仁兄想必都是来赶考的士子。十年的寒窗苦读,只为他日一举金榜提名。可在下听说如今中原科举竟将天文、地理、格物等杂学一并列入了考试范畴。甚至对四书五经也不是很看中了。诸位都是儒生难道就能接受朝廷如此屏弃儒学?”
李正宇的提问让在场的众人不禁面面相窥起来。心想这个朝鲜人怎么比他们这些当事人还要激动。于是孙克咸轻咳了一声解释道:“李兄误会了。朝廷并没有屏弃儒学啊。再说我等也并不觉得科举中增加了天文地理有什么不妥。学无止尽,天下的学问又不止儒学一家。我等既然抱有济世救国之心就应该博采众长,放宽眼界才行。”
“克咸兄说的是。古人云: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不放宽眼界又怎知世界之大。孔孟圣人都曾游学列国开拓眼界。而如今我等虽不可能将《海国志》中的列国一一游历。但至少可以从报纸杂志上的介绍以及各类书籍上知道外面的世界。这点我还真羡慕震麟兄周游过南洋呢。”符晓勤以羡慕的口吻说道。在南京待得越久,接触的知识越多,符晓勤对面世界的好奇心也越来越重起来。
“晓勤兄,我那点经历在报纸上写写游记骗点稿费还行。要说做游学可就差远了。那时是年轻轻狂同两个传教士跑去了吕宋,除了晒黑了一身皮肤外就是额外学了几句拉丁语。一无所有的回来后还差点被老爹给打死。”朱震麟扰了扰头不好意思的说道。
“震麟兄不必妄自菲薄。如果没有朱兄这样熟悉西洋文字的书生翻译文献,我等又怎能接触到欧洲的学说呢。”周子衡连忙接口道。
“听诸位这么一说在下就更糊涂了。在下近日在报纸社刊上看到的不少文章都是宣扬西学的。南京的街头巷尾也有不少百姓谈论红毛夷的风俗与趣闻。在下甚至还看见明国百姓穿成红毛夷的样子在大街上招摇过市。难道大明举国上下现在都很崇拜红毛夷吗?!”李正宇惊讶的问道。在他的映象中华夏文明已经是高不可攀的文明了。身位华夏文明继承者的儒生怎么还会倾慕于蛮夷的文化和学说呢。难道真的象北方流传的那样明已经蜕化成了蛮夷之邦了吗?
“算不上崇拜,只能算是推崇或是好奇吧。就象汉唐时期西域的佛教传入中土时一样。李兄,盛唐很强大吧?”却听一旁周子衡却满不在乎的问道。
“恩!拥有贞观之治的盛唐文化、风俗都异常灿烂。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等小国才开始纷纷效仿中原。并不断的派遣‘遣唐使’来中土学习,这样的仰慕一直持续至今。”李正宇的语气中充满了向往与羡慕。
“可是李兄就算是在盛唐这样的鼎盛时期,我中原在面对西域来文明时仍会持有一颗好学的心。就象玄奘法师当年会不远千里去天竺去求真经一般。当时的中原不但接受了佛教还模仿西域的风俗、音乐、绘画。因此才会有敦煌石窟,才会有琵琶胡琴、才会有如今的儒、释、道三家。既然在盛唐时我们都能接受西域来的文明。那如今又为何不能接受从欧洲来的西学呢?”
“是啊。正如子衡兄所说我华夏一族向来就是能接受其他优秀文明的。西学虽然比不上我中土的学说博大精深。但西学十分务实,讲究推理论证。对于我等儒生来说比起释家和道家虚幻空洞的教义,西学务实的科学精神才是我们需要的。”符晓勤点头附和着。
在众人这么你一言我一语之后李正宇也开始动摇了。其实他从一开始就动摇了。他所提的问题都是朝鲜以及满清的不少酸儒评击隆武朝风气时的“有力证据”。可是符晓勤等人在面对这些责问时却显得很坦然。他们的回答更是显示出了中原文明博大的胸怀。这种海纳百川的胸襟不是弹丸小国所能拥有的,更不是蛮夷奴才们所能明白的。李正宇顿时觉得自己对明国的崇敬更深了一步。于是他“刷的”起身朝着众人恭敬的行了个礼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日诸位的回答真是让在下茅塞顿开。在下已经想好了一定要留在大明拜师鸿儒,好好学习中原真正的学问!”
--
“符公子好。”李正宇优雅的向符晓勤施了个礼。那姿势那语气都给人以儒雅清丽的感觉。符晓勤早就听说过朝鲜人一直仰慕中原文化,处处以儒家礼教为典范。如今一见果然名不虚传。眼前这男子年纪虽轻可眉宇之间却透着一股不凡的气度。此人绝非泛泛之辈啊!符晓勤一边这么想着一边也恭敬的回了礼。却见一旁孙克咸爽朗地一笑举起茶杯道:“好了,好了。咱们都是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今日有幸在此一聚也算是缘分。这样吧,咱就在这儿以茶代酒干一杯!也算是为李公子洗尘了。”
“好,就以茶代酒干一杯!”
“干!”
众人说罢纷纷举起了茶杯一饮而尽。虽是茶水但众人喝下去后却觉得心中暖洋洋的,整个房间的气氛顿时也活跃了不少。只见李正宇将茶杯一搁感叹道:“在下在朝鲜时就非常仰慕中原的文化。今日有幸结识诸位仁兄真是在下的福分。不过在下在中原游历了数日后心中不免有些疑惑。诸位仁兄都是天朝有识之士,还望诸位指点一二。”
“李兄过谦了。做学问本来就是互相学习探讨的,谈不上指点不指点。有什么问题就请问吧。大家也好一起探讨探讨。”朱震麟爽快的回答道。
“朱兄真是爽快人。那在下就献丑了。”李正宇谦逊的一笑后继续说道:“诸位仁兄想必都是来赶考的士子。十年的寒窗苦读,只为他日一举金榜提名。可在下听说如今中原科举竟将天文、地理、格物等杂学一并列入了考试范畴。甚至对四书五经也不是很看中了。诸位都是儒生难道就能接受朝廷如此屏弃儒学?”
李正宇的提问让在场的众人不禁面面相窥起来。心想这个朝鲜人怎么比他们这些当事人还要激动。于是孙克咸轻咳了一声解释道:“李兄误会了。朝廷并没有屏弃儒学啊。再说我等也并不觉得科举中增加了天文地理有什么不妥。学无止尽,天下的学问又不止儒学一家。我等既然抱有济世救国之心就应该博采众长,放宽眼界才行。”
“克咸兄说的是。古人云: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不放宽眼界又怎知世界之大。孔孟圣人都曾游学列国开拓眼界。而如今我等虽不可能将《海国志》中的列国一一游历。但至少可以从报纸杂志上的介绍以及各类书籍上知道外面的世界。这点我还真羡慕震麟兄周游过南洋呢。”符晓勤以羡慕的口吻说道。在南京待得越久,接触的知识越多,符晓勤对面世界的好奇心也越来越重起来。
“晓勤兄,我那点经历在报纸上写写游记骗点稿费还行。要说做游学可就差远了。那时是年轻轻狂同两个传教士跑去了吕宋,除了晒黑了一身皮肤外就是额外学了几句拉丁语。一无所有的回来后还差点被老爹给打死。”朱震麟扰了扰头不好意思的说道。
“震麟兄不必妄自菲薄。如果没有朱兄这样熟悉西洋文字的书生翻译文献,我等又怎能接触到欧洲的学说呢。”周子衡连忙接口道。
“听诸位这么一说在下就更糊涂了。在下近日在报纸社刊上看到的不少文章都是宣扬西学的。南京的街头巷尾也有不少百姓谈论红毛夷的风俗与趣闻。在下甚至还看见明国百姓穿成红毛夷的样子在大街上招摇过市。难道大明举国上下现在都很崇拜红毛夷吗?!”李正宇惊讶的问道。在他的映象中华夏文明已经是高不可攀的文明了。身位华夏文明继承者的儒生怎么还会倾慕于蛮夷的文化和学说呢。难道真的象北方流传的那样明已经蜕化成了蛮夷之邦了吗?
“算不上崇拜,只能算是推崇或是好奇吧。就象汉唐时期西域的佛教传入中土时一样。李兄,盛唐很强大吧?”却听一旁周子衡却满不在乎的问道。
“恩!拥有贞观之治的盛唐文化、风俗都异常灿烂。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等小国才开始纷纷效仿中原。并不断的派遣‘遣唐使’来中土学习,这样的仰慕一直持续至今。”李正宇的语气中充满了向往与羡慕。
“可是李兄就算是在盛唐这样的鼎盛时期,我中原在面对西域来文明时仍会持有一颗好学的心。就象玄奘法师当年会不远千里去天竺去求真经一般。当时的中原不但接受了佛教还模仿西域的风俗、音乐、绘画。因此才会有敦煌石窟,才会有琵琶胡琴、才会有如今的儒、释、道三家。既然在盛唐时我们都能接受西域来的文明。那如今又为何不能接受从欧洲来的西学呢?”
“是啊。正如子衡兄所说我华夏一族向来就是能接受其他优秀文明的。西学虽然比不上我中土的学说博大精深。但西学十分务实,讲究推理论证。对于我等儒生来说比起释家和道家虚幻空洞的教义,西学务实的科学精神才是我们需要的。”符晓勤点头附和着。
在众人这么你一言我一语之后李正宇也开始动摇了。其实他从一开始就动摇了。他所提的问题都是朝鲜以及满清的不少酸儒评击隆武朝风气时的“有力证据”。可是符晓勤等人在面对这些责问时却显得很坦然。他们的回答更是显示出了中原文明博大的胸怀。这种海纳百川的胸襟不是弹丸小国所能拥有的,更不是蛮夷奴才们所能明白的。李正宇顿时觉得自己对明国的崇敬更深了一步。于是他“刷的”起身朝着众人恭敬的行了个礼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日诸位的回答真是让在下茅塞顿开。在下已经想好了一定要留在大明拜师鸿儒,好好学习中原真正的学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