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姚金分析的确实不错。但不管怎样归德是一定要打的。它是东路通往开封的钥匙。这关系到明军在河南的整体战略部署。上级交代的任务就一定要完成。但王兴同样也不想对归德城中的百姓造成太大的伤害。真要牺牲也该是他们这些军人的事。于是他扫视一遍众人严肃的宣布道:“就算付出再大的牺牲。我们都要打通归德,拿下开封!将巩阿岱那条胡狗踹过黄河去!今后的战斗将更加残酷。你们回去一定要加紧训练为日后的硬仗做好准备!”
“是!把巩阿岱踹过黄河去!”众人连忙起身齐声敬礼道。
第25节 山西烽火(一)
转眼间又是一个五黄六月,恰指算来大同府起义也有一年多了。这一年多大同府可是久经历血与火的考验。城内军民浴血奋战连续三次打退了阿济格部的大举进攻。再加上雁北诸县同仇敌骇互相照应。也使得清军在雁北地区屡屡受挫。由于义军占领了大同府周围除高阳县外所有府县,眼见情况不妙的阿济格在去年年底主动撤离了高阳。一时间雁北百姓无不拍手称快。雁北周围府县的百姓纷纷举家迁往大同以逃离满清的统治。反清联盟还在同年二月正式奉隆武年号接受隆武王朝节制。
与此同时,阿济格部在山西的失利让清庭顿时寝食难安。从地理位置来看,山西紧靠畿辅,大同的起义直接威胁着刚刚入关的满清政权。为此清廷先是指派亲王阿济格、承泽郡王硕塞、多罗郡王瓦克达等领兵戍守大同。之后又归罪于宣大总督耿焞未能事先防范,将其革职查办,另由由佟养量接任。义军在晋北、晋中连续重创硕塞与瓦克达部。这使得山西的抗清运动很快波及邻省,再加上隆武皇帝在南京登基。一时间晋察冀各府县的乡绅百姓纷纷高举隆武王朝的大旗起事抗清。反清联盟最鼎盛时期,清庭在山西能够控制的竟只有其省会太原以及晋南部分地区。
眼见山西的形势每况愈下,而黄河以南的明军也在顺治二年(1645年)年底解决了湖广的李自成部和左梦庚部。徐州明军对归德、开封二府也日渐施压。刚刚封任清叔父摄政王的多尔衮清楚的知道大同的战局事关整个满清的生死。若是在明军休整完毕前还不能解决山西等地的叛乱。那么这次八旗子弟真的要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了。但是多尔衮不甘心。中原的花花世界就在眼前。就算不能一统天下,能占取整个华北对来自苦寒之地的满清来说也是难得的宝地。于是多尔衮在基本处理完济尔哈朗、豪格的残余势力后便急忙将其所能调集一切并马齐聚山西。目前除了驻守山东的豫亲王多铎、驻守陕西的固山额真冷僧机、留守京师的谭泰、何洛会两名固山额真以及在河南开封同明军对峙的固山额真巩阿岱。其他能带兵的亲王、郡王几乎全部带领八旗子弟全都云集山西。除此之外多尔衮还修书向蒙古科尔沁部求援。于是在顺治三年元月科尔沁部毕力克图率5000蒙古铁骑抵达太原。与清军一同围剿山西的反清联盟。
多尔衮如此孤注一掷,精兵猛将几乎全部派往山西。其本人当然也要坐镇山西才是。就在毕力克图抵达太原前一个多月多尔衮便亲率满州正黄旗、镶蓝旗协吴三桂的汉军正黄旗入驻太原督战,亲自坐镇指挥。于是古老的晋南大地再次陷入了一阵腥风血雨之中。为了扑灭山西的抗清怒火,多尔衮适时的调整部署将重点放在了抵抗较弱,势力较为零散的晋南、晋中、晋东南地区。以图逐渐缩小反清联盟对山西的影响,再占领雁北各县,然后孤立大同。
在太原清军以及西安吴三桂部的联合打击下,晋南一带的反清势力首先受到了重创。蒲州城在清军几路大军的围攻下迅速陷落。起义军将领虞允、白璋等人力战而亡。接着晋南运城、绛县、解县等府县陆续被克。之后清军又转而东进在蒙古援军的配合下开始逐一扫荡晋中、晋南、晋东南等地起义军。顺治三年六月,交城、祁县、太谷、徐沟、平遥、介休等六县在清军的分化下相继投降。由于晋中、晋南地区的起义军多为明朝旧官吏、旧军队。虽然队伍迅速壮大,使起义军迅速发展,起义遍及全省。但其力量分散,缺乏互相配合和支援。于是在清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下晋中、晋南的抗清烽火被逐渐的压制了下去。
此刻在太原府衙中一身戎装的多尔衮正负手站在大堂之上。从他的左手算起分别是英亲王阿济格、多罗亲王满达海、承泽郡王硕塞、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多罗郡王瓦克达、多罗郡王尼堪以及刚刚册封的瑞重郡王岳乐。这岳乐乃是阿巴泰四子,博洛的亲弟弟。博洛的事让老将阿巴泰很是恼怒。身为宗室,不杀身报国?有何面目见太祖太宗?整个王府都为此蒙羞。为了挽回家族的荣誉刚满二十岁的岳乐毫不犹豫的向多尔衮请缨出战。多尔衮当然同意了岳乐的请战并让他接任他哥哥的爵位以示鼓励。而岳乐倒也没让多尔衮失望。这个年轻人在山西的战斗中表现的确实不错。而他本人对多尔衮的忠诚也是无可比拟的。在多尔衮的右手边是以毕力克图和吴三桂为首的各级将领。
而在大堂的正中央一个年约50的文官正带着几个乡绅模样的人跪倒在地口称恕罪。只见多尔衮极有风度的恕他们无罪让他们起声说话。原来这几个乡绅便是交城等县派来投降清军的代表。他们这次前来太原就是请求清庭宽恕他们这次的反叛行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多尔衮当然是要好好奖赏一番这些个迷途知返的良民。在夸赞了这几个乡绅并赏赐了他们一些钱财后多尔衮的目光移到了那个为首的文官身上。这次他之所以能镇压晋中、晋南的抗清烽火除了其在军事上的一系列措施外。有一个人是绝对功不可没的。此人便是眼前的这个文官清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洪承踌。
--
“是!把巩阿岱踹过黄河去!”众人连忙起身齐声敬礼道。
第25节 山西烽火(一)
转眼间又是一个五黄六月,恰指算来大同府起义也有一年多了。这一年多大同府可是久经历血与火的考验。城内军民浴血奋战连续三次打退了阿济格部的大举进攻。再加上雁北诸县同仇敌骇互相照应。也使得清军在雁北地区屡屡受挫。由于义军占领了大同府周围除高阳县外所有府县,眼见情况不妙的阿济格在去年年底主动撤离了高阳。一时间雁北百姓无不拍手称快。雁北周围府县的百姓纷纷举家迁往大同以逃离满清的统治。反清联盟还在同年二月正式奉隆武年号接受隆武王朝节制。
与此同时,阿济格部在山西的失利让清庭顿时寝食难安。从地理位置来看,山西紧靠畿辅,大同的起义直接威胁着刚刚入关的满清政权。为此清廷先是指派亲王阿济格、承泽郡王硕塞、多罗郡王瓦克达等领兵戍守大同。之后又归罪于宣大总督耿焞未能事先防范,将其革职查办,另由由佟养量接任。义军在晋北、晋中连续重创硕塞与瓦克达部。这使得山西的抗清运动很快波及邻省,再加上隆武皇帝在南京登基。一时间晋察冀各府县的乡绅百姓纷纷高举隆武王朝的大旗起事抗清。反清联盟最鼎盛时期,清庭在山西能够控制的竟只有其省会太原以及晋南部分地区。
眼见山西的形势每况愈下,而黄河以南的明军也在顺治二年(1645年)年底解决了湖广的李自成部和左梦庚部。徐州明军对归德、开封二府也日渐施压。刚刚封任清叔父摄政王的多尔衮清楚的知道大同的战局事关整个满清的生死。若是在明军休整完毕前还不能解决山西等地的叛乱。那么这次八旗子弟真的要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了。但是多尔衮不甘心。中原的花花世界就在眼前。就算不能一统天下,能占取整个华北对来自苦寒之地的满清来说也是难得的宝地。于是多尔衮在基本处理完济尔哈朗、豪格的残余势力后便急忙将其所能调集一切并马齐聚山西。目前除了驻守山东的豫亲王多铎、驻守陕西的固山额真冷僧机、留守京师的谭泰、何洛会两名固山额真以及在河南开封同明军对峙的固山额真巩阿岱。其他能带兵的亲王、郡王几乎全部带领八旗子弟全都云集山西。除此之外多尔衮还修书向蒙古科尔沁部求援。于是在顺治三年元月科尔沁部毕力克图率5000蒙古铁骑抵达太原。与清军一同围剿山西的反清联盟。
多尔衮如此孤注一掷,精兵猛将几乎全部派往山西。其本人当然也要坐镇山西才是。就在毕力克图抵达太原前一个多月多尔衮便亲率满州正黄旗、镶蓝旗协吴三桂的汉军正黄旗入驻太原督战,亲自坐镇指挥。于是古老的晋南大地再次陷入了一阵腥风血雨之中。为了扑灭山西的抗清怒火,多尔衮适时的调整部署将重点放在了抵抗较弱,势力较为零散的晋南、晋中、晋东南地区。以图逐渐缩小反清联盟对山西的影响,再占领雁北各县,然后孤立大同。
在太原清军以及西安吴三桂部的联合打击下,晋南一带的反清势力首先受到了重创。蒲州城在清军几路大军的围攻下迅速陷落。起义军将领虞允、白璋等人力战而亡。接着晋南运城、绛县、解县等府县陆续被克。之后清军又转而东进在蒙古援军的配合下开始逐一扫荡晋中、晋南、晋东南等地起义军。顺治三年六月,交城、祁县、太谷、徐沟、平遥、介休等六县在清军的分化下相继投降。由于晋中、晋南地区的起义军多为明朝旧官吏、旧军队。虽然队伍迅速壮大,使起义军迅速发展,起义遍及全省。但其力量分散,缺乏互相配合和支援。于是在清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下晋中、晋南的抗清烽火被逐渐的压制了下去。
此刻在太原府衙中一身戎装的多尔衮正负手站在大堂之上。从他的左手算起分别是英亲王阿济格、多罗亲王满达海、承泽郡王硕塞、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多罗郡王瓦克达、多罗郡王尼堪以及刚刚册封的瑞重郡王岳乐。这岳乐乃是阿巴泰四子,博洛的亲弟弟。博洛的事让老将阿巴泰很是恼怒。身为宗室,不杀身报国?有何面目见太祖太宗?整个王府都为此蒙羞。为了挽回家族的荣誉刚满二十岁的岳乐毫不犹豫的向多尔衮请缨出战。多尔衮当然同意了岳乐的请战并让他接任他哥哥的爵位以示鼓励。而岳乐倒也没让多尔衮失望。这个年轻人在山西的战斗中表现的确实不错。而他本人对多尔衮的忠诚也是无可比拟的。在多尔衮的右手边是以毕力克图和吴三桂为首的各级将领。
而在大堂的正中央一个年约50的文官正带着几个乡绅模样的人跪倒在地口称恕罪。只见多尔衮极有风度的恕他们无罪让他们起声说话。原来这几个乡绅便是交城等县派来投降清军的代表。他们这次前来太原就是请求清庭宽恕他们这次的反叛行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多尔衮当然是要好好奖赏一番这些个迷途知返的良民。在夸赞了这几个乡绅并赏赐了他们一些钱财后多尔衮的目光移到了那个为首的文官身上。这次他之所以能镇压晋中、晋南的抗清烽火除了其在军事上的一系列措施外。有一个人是绝对功不可没的。此人便是眼前的这个文官清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洪承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