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王爷,图赖将军在下面呢?要不要派人接应一下?”孔有德指着下面燃烧着的营地道。
“随他去吧。他带着100人就敢往人家几万人的阵营里冲。死不了的。”多铎摆了摆手道。
对于图赖多铎并没什么好感。当年就是他和图尔格、索尼等两黄旗大臣一起议立豪格即位的。要不是十四哥多尔衮随机应变还真让他们给得逞了呢。如今多尔衮身为辅政王手握大权。作为多尔衮的亲弟弟又是他左右手的多铎当然也是如日中天的。多铎清楚这次图赖等人跟随自己一起南下心里并不服气。当年锦州之战自己被祖大寿偷袭差点儿全军覆没。为此多铎还被削去了亲王头衔。直到这次入关才被复封为豫亲王。在他们眼里多铎是靠着多尔衮的帮助才有今天的地位的。想到这里多铎不禁拽紧了拳头。他发誓一定要证明自己是靠着实力才坐上现在的位置的。
看着身边这个脸色苍白的年轻满清贵族孔有德小心翼翼的应付着。孔有德承认多铎确实很会打仗。可这个年轻人太“狂”了。狂得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现在大概也只有多尔衮能镇得住这个年轻的豫亲王。也难怪作为最年轻的王爷多铎有“狂”的资格。入关后他还没有受到过多大的挫折。可是这样的情况还能维持多久呢。想到这里孔有德不禁但心的问道:“王爷,您听说了吗?明军攻陷襄阳了?”
“这我知道啊。听说李自成的在那里的主力全军覆没了。这些南蛮子就知道在后面捡便宜。哼,等解决了李自成我便挥师南下。到时候看我怎么收拾他们。”多铎冷笑道。
“臣不是在意南明。而是在想这样一来李自成没了退路。他会不会来个破釜沉舟和我们死战到底呢?这潼关可不容易攻破啊。”孔有德道出了自己的担忧。从这些日子攻关的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
“潼关何时可以破就要看你恭顺王的红夷大炮何时到了。大炮的用处相信恭顺王比本王更清楚吧。”多铎看不起孔有德和耿仲明但并不表示他讨厌大炮。相反在众多火器中多铎最喜欢的就是大炮。特别是在入关之后他发现每次架起大炮后城中的守军心里便开始发慌了。待到放了几炮之后他们便会乖乖投降。无论是大同还是洛阳靠着大炮多铎一路这么过来几乎没遇到过多大的抵抗。
虽然不喜欢多铎说话的那种口气但孔有德仍为多铎能承认他的实力而感到高兴。于是他立即回答道:“回王爷,怀顺王已经亲自押运那批大炮了。估计还要过十天才能到。”
一听还要等十天多铎的眉头不由的皱了一下。十天啊,十天之中还指不定会发生什么事呢。不知道现在北京的十四哥怎样了?
当多铎在潼关与李自成对峙时多尔衮正埋头于北京的政事之中。自从山海关一役后多尔衮就一直坐镇北京处理政务。当初多尔衮入关时对于汉人还是采取宽容的态度。可渐渐的多尔衮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南明的态度还是《剃发令》下达后的执行情况。都清楚的告诉多尔衮这个民族有多么的软弱。相对应的他的态度也开始强硬起来。多尔衮先是扣留了南明来的使节。并否认南明的合法性。进一步恐吓南京政府。后来又颁布了《圈地令》。命令近京各州县汉人无主荒地和明朝皇亲、驸马、公、侯、伯、太监的遗留土地,除存活的主人量口给与外,其余全部予以圈占,分给东来诸王兵丁人。
多尔衮并不认为自己这么做有什么错。八旗子弟随自己入关立下了汗马功劳理应有所回报才是。但就是这《圈地令》却造成了轩然大波。农民为了混口饭吃可以忍受《剃发令》却不能忍受强夺他们土地的《圈地令》。于是反抗愈加的强烈起来。
此刻特地来找多尔衮的范文臣为的就是这件事。他拿出了一份折子上奏道:“启禀辅政王这是京畿周围《圈地令》发布后的情况。”
多尔衮拿起折子看了一下内容无外乎是例数圈地令的种种弊端希望暂缓执行的内容。折子上还标着多尔衮的名字。这是另一位辅政王济尔哈朗自己的要求,凡事先与睿亲王说,诸臣上奏折要先写睿亲王多尔衮的名字。多尔衮将折子一合往桌子上一扔道:“《剃发令》和《圈地令》一定要严格执行。八旗乃我大清的根本。只有解决了这些将士的生计。将士们才能在战场上为大清效命。范大学士告诉下面这一点不容质疑的。至于折子上所说扰民的事。就派些官吏下去调解。若是再推三阻四那本王就亲自带兵去圈地。”
“喳。臣等定当全力以赴完成此事。”面对多尔衮如此强硬的态度范文臣也很无奈。多尔衮与皇太极不同。他没有皇太极那种宽阔的胸襟。如果说皇太极行的“王道”的话。那多尔衮行的就是“霸道”。
多尔衮看着下面范文臣恭敬的样子。他知道在这个老人心目中自己是永远比不上父亲和哥哥的。当年太祖攻陷抚顺时就是这个汉人书生“仗剑谒军门”,自愿投效。但凡伐明的策略、争取汉官归降、进攻朝鲜、抚定蒙古等等的决策中都有范文臣的身影。对于这个先帝重用的汉臣臣多尔衮还是比较尊重的。因为他目前还需要这些汉臣的帮助。于是他缓了下口气说道:“范大学士,本王知道你很难做。不过目前正是关键时期。豫亲王和英亲王的主力正在陕西与李自成苦战。京畿的稳定事关重大。还要众位大人多多努力啊。”
--
“随他去吧。他带着100人就敢往人家几万人的阵营里冲。死不了的。”多铎摆了摆手道。
对于图赖多铎并没什么好感。当年就是他和图尔格、索尼等两黄旗大臣一起议立豪格即位的。要不是十四哥多尔衮随机应变还真让他们给得逞了呢。如今多尔衮身为辅政王手握大权。作为多尔衮的亲弟弟又是他左右手的多铎当然也是如日中天的。多铎清楚这次图赖等人跟随自己一起南下心里并不服气。当年锦州之战自己被祖大寿偷袭差点儿全军覆没。为此多铎还被削去了亲王头衔。直到这次入关才被复封为豫亲王。在他们眼里多铎是靠着多尔衮的帮助才有今天的地位的。想到这里多铎不禁拽紧了拳头。他发誓一定要证明自己是靠着实力才坐上现在的位置的。
看着身边这个脸色苍白的年轻满清贵族孔有德小心翼翼的应付着。孔有德承认多铎确实很会打仗。可这个年轻人太“狂”了。狂得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现在大概也只有多尔衮能镇得住这个年轻的豫亲王。也难怪作为最年轻的王爷多铎有“狂”的资格。入关后他还没有受到过多大的挫折。可是这样的情况还能维持多久呢。想到这里孔有德不禁但心的问道:“王爷,您听说了吗?明军攻陷襄阳了?”
“这我知道啊。听说李自成的在那里的主力全军覆没了。这些南蛮子就知道在后面捡便宜。哼,等解决了李自成我便挥师南下。到时候看我怎么收拾他们。”多铎冷笑道。
“臣不是在意南明。而是在想这样一来李自成没了退路。他会不会来个破釜沉舟和我们死战到底呢?这潼关可不容易攻破啊。”孔有德道出了自己的担忧。从这些日子攻关的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
“潼关何时可以破就要看你恭顺王的红夷大炮何时到了。大炮的用处相信恭顺王比本王更清楚吧。”多铎看不起孔有德和耿仲明但并不表示他讨厌大炮。相反在众多火器中多铎最喜欢的就是大炮。特别是在入关之后他发现每次架起大炮后城中的守军心里便开始发慌了。待到放了几炮之后他们便会乖乖投降。无论是大同还是洛阳靠着大炮多铎一路这么过来几乎没遇到过多大的抵抗。
虽然不喜欢多铎说话的那种口气但孔有德仍为多铎能承认他的实力而感到高兴。于是他立即回答道:“回王爷,怀顺王已经亲自押运那批大炮了。估计还要过十天才能到。”
一听还要等十天多铎的眉头不由的皱了一下。十天啊,十天之中还指不定会发生什么事呢。不知道现在北京的十四哥怎样了?
当多铎在潼关与李自成对峙时多尔衮正埋头于北京的政事之中。自从山海关一役后多尔衮就一直坐镇北京处理政务。当初多尔衮入关时对于汉人还是采取宽容的态度。可渐渐的多尔衮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南明的态度还是《剃发令》下达后的执行情况。都清楚的告诉多尔衮这个民族有多么的软弱。相对应的他的态度也开始强硬起来。多尔衮先是扣留了南明来的使节。并否认南明的合法性。进一步恐吓南京政府。后来又颁布了《圈地令》。命令近京各州县汉人无主荒地和明朝皇亲、驸马、公、侯、伯、太监的遗留土地,除存活的主人量口给与外,其余全部予以圈占,分给东来诸王兵丁人。
多尔衮并不认为自己这么做有什么错。八旗子弟随自己入关立下了汗马功劳理应有所回报才是。但就是这《圈地令》却造成了轩然大波。农民为了混口饭吃可以忍受《剃发令》却不能忍受强夺他们土地的《圈地令》。于是反抗愈加的强烈起来。
此刻特地来找多尔衮的范文臣为的就是这件事。他拿出了一份折子上奏道:“启禀辅政王这是京畿周围《圈地令》发布后的情况。”
多尔衮拿起折子看了一下内容无外乎是例数圈地令的种种弊端希望暂缓执行的内容。折子上还标着多尔衮的名字。这是另一位辅政王济尔哈朗自己的要求,凡事先与睿亲王说,诸臣上奏折要先写睿亲王多尔衮的名字。多尔衮将折子一合往桌子上一扔道:“《剃发令》和《圈地令》一定要严格执行。八旗乃我大清的根本。只有解决了这些将士的生计。将士们才能在战场上为大清效命。范大学士告诉下面这一点不容质疑的。至于折子上所说扰民的事。就派些官吏下去调解。若是再推三阻四那本王就亲自带兵去圈地。”
“喳。臣等定当全力以赴完成此事。”面对多尔衮如此强硬的态度范文臣也很无奈。多尔衮与皇太极不同。他没有皇太极那种宽阔的胸襟。如果说皇太极行的“王道”的话。那多尔衮行的就是“霸道”。
多尔衮看着下面范文臣恭敬的样子。他知道在这个老人心目中自己是永远比不上父亲和哥哥的。当年太祖攻陷抚顺时就是这个汉人书生“仗剑谒军门”,自愿投效。但凡伐明的策略、争取汉官归降、进攻朝鲜、抚定蒙古等等的决策中都有范文臣的身影。对于这个先帝重用的汉臣臣多尔衮还是比较尊重的。因为他目前还需要这些汉臣的帮助。于是他缓了下口气说道:“范大学士,本王知道你很难做。不过目前正是关键时期。豫亲王和英亲王的主力正在陕西与李自成苦战。京畿的稳定事关重大。还要众位大人多多努力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