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了一晚之后,第二天时玥几个人就兴致勃勃来到了影展中心。
这里人很多,到处是导演、演员、制作人。
这些人与他们一样,大多人是新人。他们从世界各地带着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来参展,都希望能得到认可和机会。
但对于那些专门来看电影的影迷来说,帕克城电影节真的有点坑。
因为票价实在太贵!
胡萱看了票价后吐槽,国内看电影如果要这么多钱,她绝对看不起。
师父告诉她们,帕克城电影节的主办方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公司,运转的钱除了靠捐赠,就是靠影展收入。
而且,这些收入除了用来举办每年一次的超过两万多人参加电影节,还要资助每一届获得大大小小奖项的电影制作人。
在影展上买票的这些钱,也算是观众对影展项目所做的一切给予支持了。
原来如此。
于是时玥为大家买好了全天通票,一天之内可以在影展上随意看电影。
这天从早上到下午,他们一口气看了五场,分别看了一部纪录片、一部剧情片和几部短片。
影片的主题各异,有的是用虚构的手法拍摄,有些则赤裸裸地揭露了深刻的社会问题。
这些入围电影节的作品确实都是精品。所有电影都非常走心,真的是用心在做事。
另外他们还看了一些冲刺科技电影奖的影片宣传,使用VR、AR(增强现实)和MR(混合现实)技术,把影片投映在观众的视网膜前,让人感受四周的场景瞬间变换,有卓绝的体验感。
时玥他们一边观看,一边把灵感记录下来,以后可能用得着。
……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电影实在太精彩,可惜他们没时间一一去体验。
剩下的一点时间,他们回到自己电影的展厅前,与散场的观众聊天,听他们谈论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就这样一直到了晚上,电影节结束了。
电影节的闭幕仪式,同时也是这一届帕克城电影节的颁奖典礼。
时玥他们与所有参展的人一样,准时聚集在大剧院里,紧张地等待着答案揭晓,看看那些举世瞩目的大奖究竟花落谁家。
……
第八十七章 最佳短片奖
夜幕降临,街道上暖黄色的灯光将这座雪城照得像水晶球里的圣诞村一样温馨。
然而人们都坐在灯火辉煌的剧院大厅,等待一年一度的帕克城电影节颁奖典礼。
时玥坐在师父和胡萱中间。
师父的另一边是小橙。他们都紧张得没心情说话。
美国西部时间与北京时间相差16个小时。
当前国内正是上班时间,萤之森的同事们都聚在会议室里,用外网观看颁奖典礼直播。他们一定也很紧张吧。
晚会开始了。
首先是这一届电影节的闭幕仪式,主持人在台上声情并茂地对影展进行总结。
然而时玥听得并不太懂。胡萱更是完全听不懂。师父和小橙都在美国进修过,听力应该会比她们好很多。
闭幕仪式结束,颁奖典礼开始。
帕克城电影节的颁奖典礼不像国内一些电影节那样,排场很大。他们的颁奖仪式简洁而有分量。
主持人先从最重要单元的奖项开始颁奖。
最佳剧情片奖、最佳纪录片奖……
主持人喊出了一部部获奖作品的名字,台上大屏幕也定格在台下获奖人的身上。
获奖人无一不激动地泪流满面。他们逐个上台领奖,发表自己的获奖感言。
这些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新人,说着世界各地的英文口音。
时玥虽然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还是被他们的情绪感染了。
作为电影同行,尤其作为捉襟见肘的独立电影同行,她实在知道作品能走上这个颁奖台是多么的不容易。
独立电影人们各有各的难处。
比如这届获得“最佳观众纪录片奖”的作品,是中东的一家四口人在长达四年颠沛流离的难民路上,用三部手机拍摄的素材剪辑而成的。
导演到现在还没获得合法护照,没法前来参加影展,只能由主办方把奖杯寄过去。
政治灾难是特殊地区的艺术家们遇到的难题,而其他地区的电影人最普遍的困难都是缺乏资金。
想做好电影,没有钱真的太难了。
电影是艺术领域里最逃离不开铜臭味的。稍微了解电影制片的人都知道,电影里的每一分钟、每一个镜头,都是金钱在流淌。
时玥记得,之前工作室里有人向小橙打听去美国学电影的事,大家对国外电影专业昂贵的学费感到咂舌。
师父笑着说:“你们知道为什么电影专业的留学费用特别贵吗?我的教授曾经说过一句话:学费贵,就是为了让那些没钱的人在求学之路上就能迷途知返。”
可能这是一句笑话,但对于电影人而言,梦想没有金钱的支撑,根本没法存活。
而独立电影很多时候由于坚持自己的表达,不愿迎合大众的口味,不得不站在资本的对立面上。
就像他们的作品《南亭之夏》,影片里有不少关于人性的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死亡的关系……很多话题是商业电影不愿冒险去涉及的,然而他们还是从作品本身出发,去做了。
--
这里人很多,到处是导演、演员、制作人。
这些人与他们一样,大多人是新人。他们从世界各地带着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来参展,都希望能得到认可和机会。
但对于那些专门来看电影的影迷来说,帕克城电影节真的有点坑。
因为票价实在太贵!
胡萱看了票价后吐槽,国内看电影如果要这么多钱,她绝对看不起。
师父告诉她们,帕克城电影节的主办方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公司,运转的钱除了靠捐赠,就是靠影展收入。
而且,这些收入除了用来举办每年一次的超过两万多人参加电影节,还要资助每一届获得大大小小奖项的电影制作人。
在影展上买票的这些钱,也算是观众对影展项目所做的一切给予支持了。
原来如此。
于是时玥为大家买好了全天通票,一天之内可以在影展上随意看电影。
这天从早上到下午,他们一口气看了五场,分别看了一部纪录片、一部剧情片和几部短片。
影片的主题各异,有的是用虚构的手法拍摄,有些则赤裸裸地揭露了深刻的社会问题。
这些入围电影节的作品确实都是精品。所有电影都非常走心,真的是用心在做事。
另外他们还看了一些冲刺科技电影奖的影片宣传,使用VR、AR(增强现实)和MR(混合现实)技术,把影片投映在观众的视网膜前,让人感受四周的场景瞬间变换,有卓绝的体验感。
时玥他们一边观看,一边把灵感记录下来,以后可能用得着。
……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电影实在太精彩,可惜他们没时间一一去体验。
剩下的一点时间,他们回到自己电影的展厅前,与散场的观众聊天,听他们谈论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就这样一直到了晚上,电影节结束了。
电影节的闭幕仪式,同时也是这一届帕克城电影节的颁奖典礼。
时玥他们与所有参展的人一样,准时聚集在大剧院里,紧张地等待着答案揭晓,看看那些举世瞩目的大奖究竟花落谁家。
……
第八十七章 最佳短片奖
夜幕降临,街道上暖黄色的灯光将这座雪城照得像水晶球里的圣诞村一样温馨。
然而人们都坐在灯火辉煌的剧院大厅,等待一年一度的帕克城电影节颁奖典礼。
时玥坐在师父和胡萱中间。
师父的另一边是小橙。他们都紧张得没心情说话。
美国西部时间与北京时间相差16个小时。
当前国内正是上班时间,萤之森的同事们都聚在会议室里,用外网观看颁奖典礼直播。他们一定也很紧张吧。
晚会开始了。
首先是这一届电影节的闭幕仪式,主持人在台上声情并茂地对影展进行总结。
然而时玥听得并不太懂。胡萱更是完全听不懂。师父和小橙都在美国进修过,听力应该会比她们好很多。
闭幕仪式结束,颁奖典礼开始。
帕克城电影节的颁奖典礼不像国内一些电影节那样,排场很大。他们的颁奖仪式简洁而有分量。
主持人先从最重要单元的奖项开始颁奖。
最佳剧情片奖、最佳纪录片奖……
主持人喊出了一部部获奖作品的名字,台上大屏幕也定格在台下获奖人的身上。
获奖人无一不激动地泪流满面。他们逐个上台领奖,发表自己的获奖感言。
这些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新人,说着世界各地的英文口音。
时玥虽然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还是被他们的情绪感染了。
作为电影同行,尤其作为捉襟见肘的独立电影同行,她实在知道作品能走上这个颁奖台是多么的不容易。
独立电影人们各有各的难处。
比如这届获得“最佳观众纪录片奖”的作品,是中东的一家四口人在长达四年颠沛流离的难民路上,用三部手机拍摄的素材剪辑而成的。
导演到现在还没获得合法护照,没法前来参加影展,只能由主办方把奖杯寄过去。
政治灾难是特殊地区的艺术家们遇到的难题,而其他地区的电影人最普遍的困难都是缺乏资金。
想做好电影,没有钱真的太难了。
电影是艺术领域里最逃离不开铜臭味的。稍微了解电影制片的人都知道,电影里的每一分钟、每一个镜头,都是金钱在流淌。
时玥记得,之前工作室里有人向小橙打听去美国学电影的事,大家对国外电影专业昂贵的学费感到咂舌。
师父笑着说:“你们知道为什么电影专业的留学费用特别贵吗?我的教授曾经说过一句话:学费贵,就是为了让那些没钱的人在求学之路上就能迷途知返。”
可能这是一句笑话,但对于电影人而言,梦想没有金钱的支撑,根本没法存活。
而独立电影很多时候由于坚持自己的表达,不愿迎合大众的口味,不得不站在资本的对立面上。
就像他们的作品《南亭之夏》,影片里有不少关于人性的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死亡的关系……很多话题是商业电影不愿冒险去涉及的,然而他们还是从作品本身出发,去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