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备胎 作者:独孤红虾
第三百九十章 掌声雷动
重生之神级备胎 作者:独孤红虾
第三百九十章 掌声雷动
“我想要学会自我催眠
聪明再多一些
潜意识作祟
想着想到失眠
我走在没有你的世界
却走不到永远
我渐渐地自我催眠
慢慢闭上双眼”
当苏晨那深情至今,婉转空灵的歌声,唱完了整首歌,低沉微颤的收了尾音之后。
全场沉默了。
过了半晌,随即爆发了如雷的轰鸣掌声!
全场沸腾了!
……
刘备为了兴复汉室是四处奔波,孙权具有父兄留下的基业对未来也是踌躇满志,曹操、刘备、孙权最终都站在了自己的人生制高上,建立了自己的霸业,令后业人钦佩不已。然而在三国中有个令人回味的问题,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最终没有称帝,却留下了篡汉的历史骂名,而一直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刘备最终自己称了皇帝,却还留下了仁义的历史美名,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方法来看待这段历史中的人物呢?谁是三国时期真的英雄,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客讲坛,为您精彩讲述品三国之《历史插曲》。
东汉末年的条件和局势是什么呢?八个字:旧政已亡,新政末立。这个政指政权,也指政治,一方面东汉王朝作为一个政权它实在是不要说行将就木,严格地说应该是已经就木了,它是一个空架子了,当然那些人劝曹操当皇帝的时候就说得很清楚,普天之下没有一寸土地是东汉的,没有一个子民是东汉的,它凭什么还存在,是个空架子,只有一个名。一点实都没有了,这个政权已经亡了,但是新政权没有建立起来。另外。东汉的那个旧秩序,政治秩序没有了。三根支柱支撑帝国大厦,这个已经不存在了。东汉哪三根支柱:外戚、宦官、士族。外戚和宦官在自己内部斗争中,在董卓入京之前这两根柱子就已经垮台了,然后士族这根柱子独木难支,那么在这样一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也是八个字:重建秩序,重归一统,因为这个时候只有重归一统天下才能太平,老百姓才能过上安生日子。你想这些军阀们今天你打过来,明天我打过去,最后吃苦的是谁啊?老百姓啊,不管哪一个军阀过来都要抢粮、抢钱、抓壮丁,而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国家,我们民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农业生产是要紧的是什么呢?安定,因为农业生产要依天时,春天来了要赶快春耕,夏天来了要赶快夏耘。秋天来了赶快秋收,我这个正种庄嫁,你那儿打仗。所以人们盼望统一是盼望安定、安宁、安静、安居。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才能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民族才能昌盛,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幸福,所以统一是大势所趋,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就好做评价了,怎么评价呢?谁能做到谁是英雄。就是谁能为国家的重归统一做出贡献,把这个统一的事业往前推进。谁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谁是英雄呢?第一个就是曹操。如果没有曹操平定北方为将来的三家归晋打下这样一个基础的话,很难说将来历史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我们的人民还要受多少苦难;其次孙权、刘备,孙权把江东平定了,刘备把荆州的一部分益州平定了,也就是说三国鼎立,三家之主都为将来的重归一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曹操、孙权、刘备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因为这个统一或者一统并不是谁的专利,曹操、刘备、孙权都有都有权利,都有资格,你不能说只有曹操才有资格统一,也不能说只有刘备才有资格统一,就因为他姓了个刘,这是没道理的,而孙权也是想统一的,这个忽视孙权也是没道理的,孙权称帝以后也还是不满意的,当时要孙权去进行一些祭祀仪式孙权都不肯,他说天下没有统一我怎么能做,但是这样麻烦也就来了,因为都有权利,都有资格,都觉得应该由自己来实现天下的统一,这就造成了一个什么结果呢?就是沧海横流、英雄辈出、龙争虎斗,三国鼎立。所谓历史插曲就是这样插进来的,我们一旦知道了怎样来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就很好、很容易来评价这段历史当中的历史人物,就可以解开许多谜团了,比方说荀彧之谜。
画外音:荀彧之死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谜案,荀彧是曹操手下的第一谋士,他为曹操霸业的最终确立呕心沥血,但是最后与曹操发生分歧,忧愤而死,易中天先生认为荀彧之死是个历史悲剧,同时他认为曹操其实也是个悲剧人物,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荀彧是三国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说他重要还不仅仅因为他为曹操平定中国北方做了多少多少贡献,而在于他的身份,他是什么身份呢?他出身士族,他是属于士族地主阶级的,他的祖父做过朗陵令,朗陵县令,他的父亲做过济南相,就是济南国的国相,他的叔叔位至三公,就是他的叔叔荀爽当过司空,所以荀彧这个家族是一个士族,荀彧本人是个名士。当时有一个著名的人物批评家叫做何颙的,何颙什么人?何颙南阳人,是当时名士集团的领袖,他和桥玄两个最早看好曹操的,何颙说荀彧是王佐才也,所以荀彧是士族兼名士。那么我们前面讲过,曹操建立的政权是非士族政权,曹操是对抗士族不喜欢名士的,比方说他杀孔融啊,杀边让啊,那么这样两个人怎么会合作呢?而且荀彧的重要还不光在于他的身份,还在于时机,就是荀彧去投奔曹操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呢?是袁绍已经当了冀州牧,曹操是袁绍任命的一个东郡太守,打个比方说荀彧这个人从袁省长的手下跑到曹市长那儿去了,这个很奇怪,那么荀彧为什么要走呢?为什么要到曹操那儿去呢?《三国志》的说法是荀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就是荀彧看透了袁绍是成不了大事的。那么我们要问荀彧的大事是什么呢?和诸葛亮一样兴复汉室,他就是要把东汉王朝重新恢复起来。那么荀彧要恢复东汉王朝为什么要去投奔曹操呢?因为荀彧认为要打鬼必须借助钟馗,现在鬼太多了,只有钟馗能打鬼。曹操就是钟馗,他想的是曹操把这个鬼打了以后。打完了以后这个东汉王朝恢复起来,交给汉皇帝,或者是汉献帝,或者是汉献帝的继承人,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钟馗在打鬼的过程中自己变鬼了,他要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他没有想到曹操变成挟天子以令诸侯了,他没有想到曹操最后要做魏公了。而荀彧认为曹操一旦做了魏公就意味着曹操要篡汉了。所以他只好痛苦的离开了曹操,至于是郁闷死的还是自杀死的,还是被曹操逼死的我认为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们两个在政治上已经分道扬镖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结果呢?就因为荀彧和曹操都是有理想的人,他们的理想发生了冲突。荀彧的理想是恢复东汉的秩序,而曹操的是要重建新的秩序,一个不同于东汉秩序的秩序,要建立秩序、要统一中国这是一样的,问题是统一了以后走什么路?荀彧是想走东汉老路的。而曹操是想走一条新路的,而曹操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就是他属于这样的一种人物。所以这是一个悲剧性的冲突。所谓悲剧性的冲突一定是善的冲突,就是双方都有道理,放在一起是矛盾的,所以这是一场悲剧的冲突,最后是胳膊拧不过大腿,荀彧的胳膊拧不过曹操的大腿,曹操的胳膊拧不过士族地主阶级的大腿。等他死了以后他儿子马上就和士族地主阶级妥协了,历史又回到了士族阶级所希望的那个轨道上,从这个角度讲曹操也是悲剧人物。
鲁肃可以说是三国时代最先认清形势的一个人。当曹操和袁绍刚刚在官渡作完战,很多人还看不清这个形势的时候。鲁肃来到孙权身边对孙权说了什么话?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你要知道七年以后。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话还在说兴复汉室呢,你说鲁肃多有远见啊,汉室是扶不起来的了,曹操一时半会儿也除不掉,所以怎么样呢?所以将军你就可以干点事了,汉室不可复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孙权霸业可成,反正现在乱哄哄的,你不如现在可以趁早搞一块地方搞政权出来,曹操既然是不可以卒除的,一下子除不掉的,三分就是必须的,所以鲁肃就向孙权提出三分天下的设想,孙权、刘表、曹操三分天下。那么既然要这个三分天下,荆州和扬州或者说江东就要联合起来对抗北方,划江而治,所以南方对抗北方就是必然的,既然南方对抗北方是必然的,那么联刘抗曹就是必定的,这就是鲁肃的意义啊。我现在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最后赤壁之战之前孙权决定和刘备联合就因为七年前鲁肃已经把事情说清楚了,孙权必里有这个底,知道这是必由之路,所以孙刘联盟赤壁之战鲁肃是第一功臣。鲁肃的运气呢?也在于他遇到了孙权,孙权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前面讲了曹操、荀彧是有理想的,但是理想不同发生冲突,孙权和鲁肃两个人都没有理想,有什么呢?有目标。他们只有目标,目标是什么呢?就是鲁肃提出的“建号帝国,以图天下”。要图天下就得称帝王,要称帝王呢,你就先得固江东,你要江东这块地方都保不住,你还称什么帝王,图什么天下,你先把江东保住,要保江东怎么样呢?就要联刘备,就要本土化,这是很清楚的一笔帐啊。所以孙权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毅然和刘备联合,所以孙权后来毅然把政权和军权都交给江东士族,我得把江东的士族和我绑在一起我江东才能固,我固了江东我才能称帝王,我称了帝王我才能图天下,他帐算得很清楚。所以孙权有三个不在乎:第一不在乎汉室是存是亡。这大汉存不存在无所谓,我觉得它要存在的时候,我说我也是要为了兴复汉室,他哪一点做了兴复汉室的事啊。第二个不在乎,不在乎曹操是忠是奸。曹操是个忠臣还是奸臣他无所谓,需要你是忠臣的时候你就是汉相。需要认为你是奸臣的时候你就是汉贼,你去看孙权对曹操的称呼一会儿是曹公如何如何,一会儿是老贼如何如何。他变好几回了,根本不在乎。第三个不在乎呢。不在乎政权属性,就是他不在乎他的政权是属于士族地主阶级,还是属于庶族地主阶级,他不在乎,他只在乎一条,姓不姓孙,姓孙就行,所以他在江东成了气候。因为毕竟曹操是汉相。刘备是皇族,孙权是什么呢?他为什么能成气候呢?与这个有关系。所以鲁肃和孙权之间有种默契,君臣之间有一种默契,但是鲁肃也有点可怜,就是他死了以后得了个三七开的评价,孙权评价周瑜、鲁肃、吕蒙,对陆逊讲的,对周瑜的评价是最高的,对鲁肃是三七开的,为什么那么说?鲁肃不该要我借荆州。那鲁肃为什么要借荆州呢?鲁肃他是现实主义者,他就考虑到这个时候你不联合刘备你对抗不了曹操当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讨论的,该借不该借我现在也不想说这个问题。我只是说这两个人是现实主义者。
刘备和诸葛亮是什么关系呢?两个字:微妙。如鱼得水有没有,有一点,不多,什么时候?隆中之对之后是如鱼得水的,赤壁之战以后发生了变化,为什么呢?因为诸葛亮是有理想的人,刘备有什么呢?有抱负。曹操叫做有理想但是无蓝图,曹操有一个朦胧的想法,他不知道该怎么做他摸着石头过河。所以他挨骂最多。诸葛亮是有理想有蓝图,他有一个《隆中对》。然后井井有条地在实施,做得非常漂亮。孙权他没有。他有一个目标,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刘备有什么?有抱负,欲信大义于天下,实际上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他也不知道他该干什么,他只知道我刘某人男子汉大丈夫我得干出一番事业来,我不能白活在世界上啊。他以他在刘表的那个地方跟刘表流着眼泪说:你看我的大腿都长出赘肉来了,这一把年纪了怎么办。因为四十多岁在古人已经是老人了,在古时候,他有一个抱负,他没有目标,没有蓝图,谁给了目标、蓝图,诸葛亮。诸葛亮《隆中对》让刘备豁然开朗,原来我刘某人还可以这样啊,那好,那我就干,兄弟你呢,帮我筹集粮草吧。赤壁之战以后诸葛亮才正式担任的职务叫军师中郎将,任务是什么?调集赋税以充军实,就是总后勤部部长兼总装备部部长再兼财政部长再兼军需部长,真正的去夺取天下刘备带的是别人,入蜀带的是庞统,入汉中带的是汉正,为什么不带诸葛亮?各种解释,一般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啊,这个粮草问题是很重要的。你比方说当时刘邦打天下的时候,萧何就是做这个事情,最后刘邦评定功臣谁评第一,萧何第一,对不对?刘邦对那些出生入死的将军说好比是打猎,一个猎狗去追兔子,最后功劳是谁的猎人的,你们这些打仗的就是功狗,萧何是功人。那么从这个角度上讲诸葛亮当然也是功人他不是功狗,但是我总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这个人太正派了,诸葛亮做人很正派,庞统和法正两个人不好说了,你看刘备入川的时候去夺刘璋的地盘,这说起来是不够道义的,你们都是宗室,姓刘的,人家请你来帮忙,你把人家地方占了,这讲得过去吗?庞统怎么做解释,说他这个房子他反正也守不住,我们不去拿了曹操就拿了,那与其给我们还是给曹操呢?这是第一笔帐。第二个,我们得了益州以后封他个大官不就行了吗?这什么话嘛,这等于人家一栋别墅请你去做客,然后你变成别墅主人了说分套大房子给他,这种话诸葛亮肯定说不出来的啊。但是这个时候需要这样的人,那个法正就更糟糕了,他是那个别墅的管家,别墅的主人说请刘备来住住,法正说你把那个主要做了,把这个别墅得了,你说这都是什么人?但是这个时候刘备就需要这样的人,不是这样的人他下不了手,他夺不了地方。所以我们看刘备入蜀带的是庞统,刘备征汉中带的是法正,关羽攻襄樊诸葛亮一句话没说,连他赞成反对我们都不知道,最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诸葛亮是赞成还是反对,我们只知道他事后说了一句如果法正在就好了,法正一定能拦住主公不让他发动这场战争,请大家想一想,在这一段时间内诸葛亮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实际上诸葛亮一生当中还有很多不解不谜,有哪些不解之谜呢?
第三百九十章 掌声雷动
第三百九十章 掌声雷动
第三百九十章 掌声雷动
重生之神级备胎 作者:独孤红虾
第三百九十章 掌声雷动
“我想要学会自我催眠
聪明再多一些
潜意识作祟
想着想到失眠
我走在没有你的世界
却走不到永远
我渐渐地自我催眠
慢慢闭上双眼”
当苏晨那深情至今,婉转空灵的歌声,唱完了整首歌,低沉微颤的收了尾音之后。
全场沉默了。
过了半晌,随即爆发了如雷的轰鸣掌声!
全场沸腾了!
……
刘备为了兴复汉室是四处奔波,孙权具有父兄留下的基业对未来也是踌躇满志,曹操、刘备、孙权最终都站在了自己的人生制高上,建立了自己的霸业,令后业人钦佩不已。然而在三国中有个令人回味的问题,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最终没有称帝,却留下了篡汉的历史骂名,而一直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刘备最终自己称了皇帝,却还留下了仁义的历史美名,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方法来看待这段历史中的人物呢?谁是三国时期真的英雄,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客讲坛,为您精彩讲述品三国之《历史插曲》。
东汉末年的条件和局势是什么呢?八个字:旧政已亡,新政末立。这个政指政权,也指政治,一方面东汉王朝作为一个政权它实在是不要说行将就木,严格地说应该是已经就木了,它是一个空架子了,当然那些人劝曹操当皇帝的时候就说得很清楚,普天之下没有一寸土地是东汉的,没有一个子民是东汉的,它凭什么还存在,是个空架子,只有一个名。一点实都没有了,这个政权已经亡了,但是新政权没有建立起来。另外。东汉的那个旧秩序,政治秩序没有了。三根支柱支撑帝国大厦,这个已经不存在了。东汉哪三根支柱:外戚、宦官、士族。外戚和宦官在自己内部斗争中,在董卓入京之前这两根柱子就已经垮台了,然后士族这根柱子独木难支,那么在这样一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也是八个字:重建秩序,重归一统,因为这个时候只有重归一统天下才能太平,老百姓才能过上安生日子。你想这些军阀们今天你打过来,明天我打过去,最后吃苦的是谁啊?老百姓啊,不管哪一个军阀过来都要抢粮、抢钱、抓壮丁,而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国家,我们民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农业生产是要紧的是什么呢?安定,因为农业生产要依天时,春天来了要赶快春耕,夏天来了要赶快夏耘。秋天来了赶快秋收,我这个正种庄嫁,你那儿打仗。所以人们盼望统一是盼望安定、安宁、安静、安居。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才能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民族才能昌盛,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幸福,所以统一是大势所趋,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就好做评价了,怎么评价呢?谁能做到谁是英雄。就是谁能为国家的重归统一做出贡献,把这个统一的事业往前推进。谁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谁是英雄呢?第一个就是曹操。如果没有曹操平定北方为将来的三家归晋打下这样一个基础的话,很难说将来历史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我们的人民还要受多少苦难;其次孙权、刘备,孙权把江东平定了,刘备把荆州的一部分益州平定了,也就是说三国鼎立,三家之主都为将来的重归一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曹操、孙权、刘备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因为这个统一或者一统并不是谁的专利,曹操、刘备、孙权都有都有权利,都有资格,你不能说只有曹操才有资格统一,也不能说只有刘备才有资格统一,就因为他姓了个刘,这是没道理的,而孙权也是想统一的,这个忽视孙权也是没道理的,孙权称帝以后也还是不满意的,当时要孙权去进行一些祭祀仪式孙权都不肯,他说天下没有统一我怎么能做,但是这样麻烦也就来了,因为都有权利,都有资格,都觉得应该由自己来实现天下的统一,这就造成了一个什么结果呢?就是沧海横流、英雄辈出、龙争虎斗,三国鼎立。所谓历史插曲就是这样插进来的,我们一旦知道了怎样来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就很好、很容易来评价这段历史当中的历史人物,就可以解开许多谜团了,比方说荀彧之谜。
画外音:荀彧之死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谜案,荀彧是曹操手下的第一谋士,他为曹操霸业的最终确立呕心沥血,但是最后与曹操发生分歧,忧愤而死,易中天先生认为荀彧之死是个历史悲剧,同时他认为曹操其实也是个悲剧人物,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荀彧是三国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说他重要还不仅仅因为他为曹操平定中国北方做了多少多少贡献,而在于他的身份,他是什么身份呢?他出身士族,他是属于士族地主阶级的,他的祖父做过朗陵令,朗陵县令,他的父亲做过济南相,就是济南国的国相,他的叔叔位至三公,就是他的叔叔荀爽当过司空,所以荀彧这个家族是一个士族,荀彧本人是个名士。当时有一个著名的人物批评家叫做何颙的,何颙什么人?何颙南阳人,是当时名士集团的领袖,他和桥玄两个最早看好曹操的,何颙说荀彧是王佐才也,所以荀彧是士族兼名士。那么我们前面讲过,曹操建立的政权是非士族政权,曹操是对抗士族不喜欢名士的,比方说他杀孔融啊,杀边让啊,那么这样两个人怎么会合作呢?而且荀彧的重要还不光在于他的身份,还在于时机,就是荀彧去投奔曹操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呢?是袁绍已经当了冀州牧,曹操是袁绍任命的一个东郡太守,打个比方说荀彧这个人从袁省长的手下跑到曹市长那儿去了,这个很奇怪,那么荀彧为什么要走呢?为什么要到曹操那儿去呢?《三国志》的说法是荀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就是荀彧看透了袁绍是成不了大事的。那么我们要问荀彧的大事是什么呢?和诸葛亮一样兴复汉室,他就是要把东汉王朝重新恢复起来。那么荀彧要恢复东汉王朝为什么要去投奔曹操呢?因为荀彧认为要打鬼必须借助钟馗,现在鬼太多了,只有钟馗能打鬼。曹操就是钟馗,他想的是曹操把这个鬼打了以后。打完了以后这个东汉王朝恢复起来,交给汉皇帝,或者是汉献帝,或者是汉献帝的继承人,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钟馗在打鬼的过程中自己变鬼了,他要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他没有想到曹操变成挟天子以令诸侯了,他没有想到曹操最后要做魏公了。而荀彧认为曹操一旦做了魏公就意味着曹操要篡汉了。所以他只好痛苦的离开了曹操,至于是郁闷死的还是自杀死的,还是被曹操逼死的我认为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们两个在政治上已经分道扬镖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结果呢?就因为荀彧和曹操都是有理想的人,他们的理想发生了冲突。荀彧的理想是恢复东汉的秩序,而曹操的是要重建新的秩序,一个不同于东汉秩序的秩序,要建立秩序、要统一中国这是一样的,问题是统一了以后走什么路?荀彧是想走东汉老路的。而曹操是想走一条新路的,而曹操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就是他属于这样的一种人物。所以这是一个悲剧性的冲突。所谓悲剧性的冲突一定是善的冲突,就是双方都有道理,放在一起是矛盾的,所以这是一场悲剧的冲突,最后是胳膊拧不过大腿,荀彧的胳膊拧不过曹操的大腿,曹操的胳膊拧不过士族地主阶级的大腿。等他死了以后他儿子马上就和士族地主阶级妥协了,历史又回到了士族阶级所希望的那个轨道上,从这个角度讲曹操也是悲剧人物。
鲁肃可以说是三国时代最先认清形势的一个人。当曹操和袁绍刚刚在官渡作完战,很多人还看不清这个形势的时候。鲁肃来到孙权身边对孙权说了什么话?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你要知道七年以后。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话还在说兴复汉室呢,你说鲁肃多有远见啊,汉室是扶不起来的了,曹操一时半会儿也除不掉,所以怎么样呢?所以将军你就可以干点事了,汉室不可复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孙权霸业可成,反正现在乱哄哄的,你不如现在可以趁早搞一块地方搞政权出来,曹操既然是不可以卒除的,一下子除不掉的,三分就是必须的,所以鲁肃就向孙权提出三分天下的设想,孙权、刘表、曹操三分天下。那么既然要这个三分天下,荆州和扬州或者说江东就要联合起来对抗北方,划江而治,所以南方对抗北方就是必然的,既然南方对抗北方是必然的,那么联刘抗曹就是必定的,这就是鲁肃的意义啊。我现在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最后赤壁之战之前孙权决定和刘备联合就因为七年前鲁肃已经把事情说清楚了,孙权必里有这个底,知道这是必由之路,所以孙刘联盟赤壁之战鲁肃是第一功臣。鲁肃的运气呢?也在于他遇到了孙权,孙权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前面讲了曹操、荀彧是有理想的,但是理想不同发生冲突,孙权和鲁肃两个人都没有理想,有什么呢?有目标。他们只有目标,目标是什么呢?就是鲁肃提出的“建号帝国,以图天下”。要图天下就得称帝王,要称帝王呢,你就先得固江东,你要江东这块地方都保不住,你还称什么帝王,图什么天下,你先把江东保住,要保江东怎么样呢?就要联刘备,就要本土化,这是很清楚的一笔帐啊。所以孙权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毅然和刘备联合,所以孙权后来毅然把政权和军权都交给江东士族,我得把江东的士族和我绑在一起我江东才能固,我固了江东我才能称帝王,我称了帝王我才能图天下,他帐算得很清楚。所以孙权有三个不在乎:第一不在乎汉室是存是亡。这大汉存不存在无所谓,我觉得它要存在的时候,我说我也是要为了兴复汉室,他哪一点做了兴复汉室的事啊。第二个不在乎,不在乎曹操是忠是奸。曹操是个忠臣还是奸臣他无所谓,需要你是忠臣的时候你就是汉相。需要认为你是奸臣的时候你就是汉贼,你去看孙权对曹操的称呼一会儿是曹公如何如何,一会儿是老贼如何如何。他变好几回了,根本不在乎。第三个不在乎呢。不在乎政权属性,就是他不在乎他的政权是属于士族地主阶级,还是属于庶族地主阶级,他不在乎,他只在乎一条,姓不姓孙,姓孙就行,所以他在江东成了气候。因为毕竟曹操是汉相。刘备是皇族,孙权是什么呢?他为什么能成气候呢?与这个有关系。所以鲁肃和孙权之间有种默契,君臣之间有一种默契,但是鲁肃也有点可怜,就是他死了以后得了个三七开的评价,孙权评价周瑜、鲁肃、吕蒙,对陆逊讲的,对周瑜的评价是最高的,对鲁肃是三七开的,为什么那么说?鲁肃不该要我借荆州。那鲁肃为什么要借荆州呢?鲁肃他是现实主义者,他就考虑到这个时候你不联合刘备你对抗不了曹操当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讨论的,该借不该借我现在也不想说这个问题。我只是说这两个人是现实主义者。
刘备和诸葛亮是什么关系呢?两个字:微妙。如鱼得水有没有,有一点,不多,什么时候?隆中之对之后是如鱼得水的,赤壁之战以后发生了变化,为什么呢?因为诸葛亮是有理想的人,刘备有什么呢?有抱负。曹操叫做有理想但是无蓝图,曹操有一个朦胧的想法,他不知道该怎么做他摸着石头过河。所以他挨骂最多。诸葛亮是有理想有蓝图,他有一个《隆中对》。然后井井有条地在实施,做得非常漂亮。孙权他没有。他有一个目标,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刘备有什么?有抱负,欲信大义于天下,实际上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他也不知道他该干什么,他只知道我刘某人男子汉大丈夫我得干出一番事业来,我不能白活在世界上啊。他以他在刘表的那个地方跟刘表流着眼泪说:你看我的大腿都长出赘肉来了,这一把年纪了怎么办。因为四十多岁在古人已经是老人了,在古时候,他有一个抱负,他没有目标,没有蓝图,谁给了目标、蓝图,诸葛亮。诸葛亮《隆中对》让刘备豁然开朗,原来我刘某人还可以这样啊,那好,那我就干,兄弟你呢,帮我筹集粮草吧。赤壁之战以后诸葛亮才正式担任的职务叫军师中郎将,任务是什么?调集赋税以充军实,就是总后勤部部长兼总装备部部长再兼财政部长再兼军需部长,真正的去夺取天下刘备带的是别人,入蜀带的是庞统,入汉中带的是汉正,为什么不带诸葛亮?各种解释,一般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啊,这个粮草问题是很重要的。你比方说当时刘邦打天下的时候,萧何就是做这个事情,最后刘邦评定功臣谁评第一,萧何第一,对不对?刘邦对那些出生入死的将军说好比是打猎,一个猎狗去追兔子,最后功劳是谁的猎人的,你们这些打仗的就是功狗,萧何是功人。那么从这个角度上讲诸葛亮当然也是功人他不是功狗,但是我总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这个人太正派了,诸葛亮做人很正派,庞统和法正两个人不好说了,你看刘备入川的时候去夺刘璋的地盘,这说起来是不够道义的,你们都是宗室,姓刘的,人家请你来帮忙,你把人家地方占了,这讲得过去吗?庞统怎么做解释,说他这个房子他反正也守不住,我们不去拿了曹操就拿了,那与其给我们还是给曹操呢?这是第一笔帐。第二个,我们得了益州以后封他个大官不就行了吗?这什么话嘛,这等于人家一栋别墅请你去做客,然后你变成别墅主人了说分套大房子给他,这种话诸葛亮肯定说不出来的啊。但是这个时候需要这样的人,那个法正就更糟糕了,他是那个别墅的管家,别墅的主人说请刘备来住住,法正说你把那个主要做了,把这个别墅得了,你说这都是什么人?但是这个时候刘备就需要这样的人,不是这样的人他下不了手,他夺不了地方。所以我们看刘备入蜀带的是庞统,刘备征汉中带的是法正,关羽攻襄樊诸葛亮一句话没说,连他赞成反对我们都不知道,最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诸葛亮是赞成还是反对,我们只知道他事后说了一句如果法正在就好了,法正一定能拦住主公不让他发动这场战争,请大家想一想,在这一段时间内诸葛亮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实际上诸葛亮一生当中还有很多不解不谜,有哪些不解之谜呢?
第三百九十章 掌声雷动
第三百九十章 掌声雷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