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 作者:木子蓝色
第825章 一百万大军,倾国而战
“一百万大军,倾国而战!”
自大陈帝国战无不胜的皇帝陛下陈克复大帝,向举国发出了倾国迎战突厥汗国南下的强硬宣战口号以来,这句迎战口号就开始在大陈朝廷之中传播开来,并迅速的延散到了天下各地的百姓耳中。
在朝廷频频调动各地精锐兵马之时,大陈所控制的半壁中原山河的各地百姓们也纷纷反应过来。十二卫外府军、四卫水师,八卫内府禁卫军纷纷挥兵北上,中原各条大道上整天行进着无数的大军,高高飘扬的黑色飞鹰军旗引行无数百姓侧目。
在知道突厥汗国统叶护可汗背弃先前与大陈的盟约,一举欲集结四十万大军南下的可耻行径后,最先做出反应的是各新划分组建行省都指挥使司下面所属的乡兵与民团们。
一条条的军令传下,原本只有少量乡兵轮值当守以协助地方平靖地方,维护治安的各府县乡兵们全在第一时间接到了各行省指挥使司下达的紧皱征召军令。一队队的乡兵们从四面八方的乡下农庄之中走出,携带着他们当初曾经上过战场时的武器铠甲上奔赴各府县乡兵集结处。
对于打仗,这些乡兵们倒是没有几个抗拒的。虽然名为乡兵,和府兵们相比起来他们算不得正规军人,但实际上这些乡兵却多是由当初陈军的老弱与其它俘虏部队与投降的整编部队载退下来的,在载退之前,许多老乡兵们实际上早已经从军多年,甚至不乏有些打了十几二十年仗的‘职业军人’。放在中原其它势力的群雄们面前,陈朝的乡兵实际上已经算的上是一支有足够作战经验的老部队了。更何况,这些乡兵们不但大多本来就是老兵,这些乡兵的军官们更大多是经验丰富的老兵中的老兵。只不过陈朝一向实行精兵政策,对军官更是精英策略,中低层的军官这几年基本上已经全部换上了那些经验丰富,又在讲武堂中进修培训过的专业军官。
军中原先那些大量的不少年经渐老,又或者受了不少轻伤残疾的军官,以及不少因是后来投降或者归附的军官被调离原职,调入了乡兵中。
整个大陈现拥有着多达二十余万的乡兵,一支拥有足够实战经验,与大量经验丰富的中下基层军官的旧式军队。他们不如二十四卫府卫军般精锐职业,但他们却也属于这个时代的一支拥有足够战斗力的大军。大陈建立之初,陈克复为了解决那些杂牌的大量投降与老弱兵马,将他们整编成了乡兵,好长一段时间似乎让人忘记了他们。
但是当大陈面临重重危机之时,大陈终于将这支并非精锐,但足够勇猛的预备大军放到了台前。
一支又一支集结的乡兵迅速的按战时制度,依照皇帝陛下的命令开始接替各地集结北上的府军离开后所留下的空当。他们接替城防,加强治安,并整军备战,加强训练,等待再一次上战场的机会。其中最精锐的一些乡兵营团,还被紧急抽调前往河东,增援府军战力。
二十四卫府兵大部份抽调北上河东、河北。而数量同样巨大的乡兵也被紧急征召,一部份精锐的乡兵被抽调北上河东,另外一部份则留守各行省重要城镇,接替府军留下的防御空当。但是更多的乡兵,其中多达近十万的乡兵则被紧急分调成三大部分,分调往江淮的江都重镇、汉江的襄阳、洛阳西面的潼关要塞之前。
府兵北上了,乡兵们则大多南下了,大陈的十几个行省之中,直接与南部与西部诸雄接界的诸省顿时压力大增。而中都洛阳、燕京燕京、东都辽阳,三座京都顿时空虚,中原的河南行省、安徽行省、湖北行省、江苏行省诸省甚至更加空虚。
大陈帝国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虽然多达二十万的百姓被紧急征召,从预备兵源乡兵转为了战时兵员。但对于同时与中原的七家割据势力并统一后的突厥汗国为敌,面对着南北夹击,超过百万的敌军,就算一直睥睨天下群雄的陈克复也对未来充满担忧。
突厥大兵压境,特勤司司长张锦却又不断收到安插各地的密探们发来的情报,情报无一不显示着中原七大割据势力之间正在不断的联动密谋着什么。
将北方前线所有战事指挥权全权交到大帅李靖之手的大陈皇帝陈克复面对着这些消息,也是曰夜难安。大陈要与突厥人一决北方霸主之位,这个时候中原的那些割据势力是绝不肯放弃这么好的对付他的机会的。北方战事已经将大陈拖上了战车,是不可能再决出胜负前中途再下车的。
面对着其它各方势力的蠢蠢欲动,陈克复思虑再三之后最后还是提前签发了紧急战争动员令。
“一百万大军,侵国一战!”
二十四卫三十余万府卫军已经全部动员了,二十余万的乡兵也全都征召起来了,但面对极有可能的南北两线作战,陈克复不得不考虑更惨烈的战况。
坐镇河东前线太原城晋阳行宫中的陈克复下令,在征召了所有乡兵之后,再次全国征召所有各府县的民团。
民团数量与乡兵数量是相同的,他们之间唯一的区别是,乡兵是府卫军的预备役部队,而民团则是乡兵的预备队。
乡兵是一支由府军卫裁撤下来的士兵组成的预备部队,平时的训练只比府军略差一等,而且朝廷与各地对乡兵早有武装,属于各平时散归于农,战时却能立马集结起来拉走就打,乡兵是一支准军事组织。
但民团却不一样,民团名义上也是大陈帝国国防武装的一部份,但实际上这却是属于一支地方姓的治安民防队,他们没有足够的训练时间,朝廷也只给予他们极少量的一部份训练用武器铠甲。就连最重要的指挥组织也不健全,说句直白的,民团们每个营团除了有三个全职的退役军官组成的营部,实际上他们一没军官,二没武器铠甲,三没训练,他们唯一有的也只是各府县的一个名单,还有每年廖廖几次的集训。平时最大的作用,也就是由轮值的部队负责帮助协助治安,灭火修路设岗查哨一类的。
要说民团如果有什么地方能符合一支军队的标准,那么唯一的估计就是每支民团的选择都是十分严格的,民团之中的民兵们,基本上都是二十一岁成丁以上,五十五岁年纪以下的青壮男子。
就是这样的一支预备队的预备队,此时也被陈克复下令全部征召,二十余万的预备役的预备役的民团民兵们,开始赶到各县的集结处集结登记,并分领武器铠甲,然后被分派往各防守空虚的城镇接替城防,守卫国家。
三十万府军,二十万乡兵,二十万民团,还有契丹与靺鞨、新罗辽东诸盟国的十万联军。
新生的大陈帝国战争机器全面启动,不多时就已经征召了足足八十万大军,距离陈破军所喊出的大军一百万,倾国而战并没有相差多少。
大陈拥地十余行省,占据中原半壁江山,且拥有着整个中国半数以上的人口,超过二千万的百姓,征召八十万的大军看似没有什么。但实际上,这七十万征召的却全部都是青壮男人。两千万的百姓除去妇女,本就已经去了一大半。再除去未满二十一岁成丁的男孩与超过五十五岁的老人,整个大陈符合征召年龄的百姓其实不到八百万人。
隋末连年的战争中,死亡最多的就是成年男子,八百万符合征兵的男子中,还有无数因病,甚至是战争中残疾的青壮男子。
大陈的这次征召,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成年男子中的九比一,甚至是八比一。每八个健康的青壮男子中,就有一个被征召上了战场。
同时应对中原七大割据势力与地域超过整个中原的草原帝国,面对过百万的敌军,大陈征召八十万战兵。
与此相对应的,每一个战兵最少需要相应的三个的辅助兵员,征召了八十万大军的陈军,为了满足有可能的同时南北两面作战,甚至是四线,五线同时作战,为了保障后勤供需等,陈朝又得征召超过百万的后勤民工及战场辅兵。
前前后后,动员兵员民夫三百万,基本上全国的青壮男子已经是三征其一。每三个建康的青壮男子,就得有一个人被征召上战场或者参加后勤运输等任务。
尽管此时已经是秋收过后,但如此大量的征召,依然对朝廷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负担,哪怕所有的民夫都自带粮食服役,也让人心惊巨跳。
大陈就如同一张弓,已经被突厥人和其它割据势力们压迫的崩到了最极致的时候。
坐在太原晋阳行宫之中,陈克复每天夜不能寐,无数次的在思虑着他的这个倾国之战的决定到底是挽狂澜于既倒,还是在为自己挖掘葬身之死。
窗外呼啸的北风不断的卷起断碎的枯草在空中飞舞,好几次,陈克复都仿佛看到由那些枯草在空中所组成的杨广的面孔,他脸上那精致的胡须总是那些翘着,好像在嘲笑着陈克复,笑他虽然曾经英明无比,篡夺了他的大隋江山,但也终于走到了他当初走的那一步。
杨广百万大军征辽,倾国而战,最后国灭身死。如今,他陈克复百万大军伐突厥,又将如何?
(未完待续)
第825章 一百万大军,倾国而战
第825章 一百万大军,倾国而战
“一百万大军,倾国而战!”
自大陈帝国战无不胜的皇帝陛下陈克复大帝,向举国发出了倾国迎战突厥汗国南下的强硬宣战口号以来,这句迎战口号就开始在大陈朝廷之中传播开来,并迅速的延散到了天下各地的百姓耳中。
在朝廷频频调动各地精锐兵马之时,大陈所控制的半壁中原山河的各地百姓们也纷纷反应过来。十二卫外府军、四卫水师,八卫内府禁卫军纷纷挥兵北上,中原各条大道上整天行进着无数的大军,高高飘扬的黑色飞鹰军旗引行无数百姓侧目。
在知道突厥汗国统叶护可汗背弃先前与大陈的盟约,一举欲集结四十万大军南下的可耻行径后,最先做出反应的是各新划分组建行省都指挥使司下面所属的乡兵与民团们。
一条条的军令传下,原本只有少量乡兵轮值当守以协助地方平靖地方,维护治安的各府县乡兵们全在第一时间接到了各行省指挥使司下达的紧皱征召军令。一队队的乡兵们从四面八方的乡下农庄之中走出,携带着他们当初曾经上过战场时的武器铠甲上奔赴各府县乡兵集结处。
对于打仗,这些乡兵们倒是没有几个抗拒的。虽然名为乡兵,和府兵们相比起来他们算不得正规军人,但实际上这些乡兵却多是由当初陈军的老弱与其它俘虏部队与投降的整编部队载退下来的,在载退之前,许多老乡兵们实际上早已经从军多年,甚至不乏有些打了十几二十年仗的‘职业军人’。放在中原其它势力的群雄们面前,陈朝的乡兵实际上已经算的上是一支有足够作战经验的老部队了。更何况,这些乡兵们不但大多本来就是老兵,这些乡兵的军官们更大多是经验丰富的老兵中的老兵。只不过陈朝一向实行精兵政策,对军官更是精英策略,中低层的军官这几年基本上已经全部换上了那些经验丰富,又在讲武堂中进修培训过的专业军官。
军中原先那些大量的不少年经渐老,又或者受了不少轻伤残疾的军官,以及不少因是后来投降或者归附的军官被调离原职,调入了乡兵中。
整个大陈现拥有着多达二十余万的乡兵,一支拥有足够实战经验,与大量经验丰富的中下基层军官的旧式军队。他们不如二十四卫府卫军般精锐职业,但他们却也属于这个时代的一支拥有足够战斗力的大军。大陈建立之初,陈克复为了解决那些杂牌的大量投降与老弱兵马,将他们整编成了乡兵,好长一段时间似乎让人忘记了他们。
但是当大陈面临重重危机之时,大陈终于将这支并非精锐,但足够勇猛的预备大军放到了台前。
一支又一支集结的乡兵迅速的按战时制度,依照皇帝陛下的命令开始接替各地集结北上的府军离开后所留下的空当。他们接替城防,加强治安,并整军备战,加强训练,等待再一次上战场的机会。其中最精锐的一些乡兵营团,还被紧急抽调前往河东,增援府军战力。
二十四卫府兵大部份抽调北上河东、河北。而数量同样巨大的乡兵也被紧急征召,一部份精锐的乡兵被抽调北上河东,另外一部份则留守各行省重要城镇,接替府军留下的防御空当。但是更多的乡兵,其中多达近十万的乡兵则被紧急分调成三大部分,分调往江淮的江都重镇、汉江的襄阳、洛阳西面的潼关要塞之前。
府兵北上了,乡兵们则大多南下了,大陈的十几个行省之中,直接与南部与西部诸雄接界的诸省顿时压力大增。而中都洛阳、燕京燕京、东都辽阳,三座京都顿时空虚,中原的河南行省、安徽行省、湖北行省、江苏行省诸省甚至更加空虚。
大陈帝国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虽然多达二十万的百姓被紧急征召,从预备兵源乡兵转为了战时兵员。但对于同时与中原的七家割据势力并统一后的突厥汗国为敌,面对着南北夹击,超过百万的敌军,就算一直睥睨天下群雄的陈克复也对未来充满担忧。
突厥大兵压境,特勤司司长张锦却又不断收到安插各地的密探们发来的情报,情报无一不显示着中原七大割据势力之间正在不断的联动密谋着什么。
将北方前线所有战事指挥权全权交到大帅李靖之手的大陈皇帝陈克复面对着这些消息,也是曰夜难安。大陈要与突厥人一决北方霸主之位,这个时候中原的那些割据势力是绝不肯放弃这么好的对付他的机会的。北方战事已经将大陈拖上了战车,是不可能再决出胜负前中途再下车的。
面对着其它各方势力的蠢蠢欲动,陈克复思虑再三之后最后还是提前签发了紧急战争动员令。
“一百万大军,侵国一战!”
二十四卫三十余万府卫军已经全部动员了,二十余万的乡兵也全都征召起来了,但面对极有可能的南北两线作战,陈克复不得不考虑更惨烈的战况。
坐镇河东前线太原城晋阳行宫中的陈克复下令,在征召了所有乡兵之后,再次全国征召所有各府县的民团。
民团数量与乡兵数量是相同的,他们之间唯一的区别是,乡兵是府卫军的预备役部队,而民团则是乡兵的预备队。
乡兵是一支由府军卫裁撤下来的士兵组成的预备部队,平时的训练只比府军略差一等,而且朝廷与各地对乡兵早有武装,属于各平时散归于农,战时却能立马集结起来拉走就打,乡兵是一支准军事组织。
但民团却不一样,民团名义上也是大陈帝国国防武装的一部份,但实际上这却是属于一支地方姓的治安民防队,他们没有足够的训练时间,朝廷也只给予他们极少量的一部份训练用武器铠甲。就连最重要的指挥组织也不健全,说句直白的,民团们每个营团除了有三个全职的退役军官组成的营部,实际上他们一没军官,二没武器铠甲,三没训练,他们唯一有的也只是各府县的一个名单,还有每年廖廖几次的集训。平时最大的作用,也就是由轮值的部队负责帮助协助治安,灭火修路设岗查哨一类的。
要说民团如果有什么地方能符合一支军队的标准,那么唯一的估计就是每支民团的选择都是十分严格的,民团之中的民兵们,基本上都是二十一岁成丁以上,五十五岁年纪以下的青壮男子。
就是这样的一支预备队的预备队,此时也被陈克复下令全部征召,二十余万的预备役的预备役的民团民兵们,开始赶到各县的集结处集结登记,并分领武器铠甲,然后被分派往各防守空虚的城镇接替城防,守卫国家。
三十万府军,二十万乡兵,二十万民团,还有契丹与靺鞨、新罗辽东诸盟国的十万联军。
新生的大陈帝国战争机器全面启动,不多时就已经征召了足足八十万大军,距离陈破军所喊出的大军一百万,倾国而战并没有相差多少。
大陈拥地十余行省,占据中原半壁江山,且拥有着整个中国半数以上的人口,超过二千万的百姓,征召八十万的大军看似没有什么。但实际上,这七十万征召的却全部都是青壮男人。两千万的百姓除去妇女,本就已经去了一大半。再除去未满二十一岁成丁的男孩与超过五十五岁的老人,整个大陈符合征召年龄的百姓其实不到八百万人。
隋末连年的战争中,死亡最多的就是成年男子,八百万符合征兵的男子中,还有无数因病,甚至是战争中残疾的青壮男子。
大陈的这次征召,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成年男子中的九比一,甚至是八比一。每八个健康的青壮男子中,就有一个被征召上了战场。
同时应对中原七大割据势力与地域超过整个中原的草原帝国,面对过百万的敌军,大陈征召八十万战兵。
与此相对应的,每一个战兵最少需要相应的三个的辅助兵员,征召了八十万大军的陈军,为了满足有可能的同时南北两面作战,甚至是四线,五线同时作战,为了保障后勤供需等,陈朝又得征召超过百万的后勤民工及战场辅兵。
前前后后,动员兵员民夫三百万,基本上全国的青壮男子已经是三征其一。每三个建康的青壮男子,就得有一个人被征召上战场或者参加后勤运输等任务。
尽管此时已经是秋收过后,但如此大量的征召,依然对朝廷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负担,哪怕所有的民夫都自带粮食服役,也让人心惊巨跳。
大陈就如同一张弓,已经被突厥人和其它割据势力们压迫的崩到了最极致的时候。
坐在太原晋阳行宫之中,陈克复每天夜不能寐,无数次的在思虑着他的这个倾国之战的决定到底是挽狂澜于既倒,还是在为自己挖掘葬身之死。
窗外呼啸的北风不断的卷起断碎的枯草在空中飞舞,好几次,陈克复都仿佛看到由那些枯草在空中所组成的杨广的面孔,他脸上那精致的胡须总是那些翘着,好像在嘲笑着陈克复,笑他虽然曾经英明无比,篡夺了他的大隋江山,但也终于走到了他当初走的那一步。
杨广百万大军征辽,倾国而战,最后国灭身死。如今,他陈克复百万大军伐突厥,又将如何?
(未完待续)
第825章 一百万大军,倾国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