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空降师进攻哈塞克城的同时,第一空降师和第三空降师先后空降并完成集结,凌星中将的军指挥部随同最后一批运输飞艇抵达。

    下午一点整,在获悉哈塞克已经成功攻克,第二空降师留下一个团迎接第一、第三空降军抵达,师长赵正阳上校率两个团和师直属部队顺着铁路北上后,凌星当机立断,亲自率第一、第三空降师从西南方向向北线德军的后勤中枢卡米什利城进军。

    下午两点一刻,卡米什利东方一百公里的边境筑垒地区,战云笼罩。

    泰勒科切克一线的阵地,隶属于安家军第二十四集团军各师的官兵们,已经沿着交通壕,进入一线阵地,整装待命。

    各师、团的主要指挥官,站在一个个掩体的潜望镜前,仔细地观察对面德军防线的情况。自“铁榔头”计划发起后,德军从两翼抽调了大量生力军,顶替上来的都是二线甚至仆从[***]队,初时还可以进攻两下,但随着伤亡的急剧增加,德国人不得不由攻转守,北线和南线战场就此安静下来。

    此时此刻,对面德军的阵地静谧得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坟场,一些被上午安家军空军密集机群轰炸引燃的建筑和掩体,还在冒着丝丝缕缕的青烟。

    安家军一线阵地里,各个连的指挥官,正在分配任务。

    “弟兄们,我们连的目标是正前方最南边一段德军战壕……进攻的时候,集团军会派坦克、装甲车及陆航部队前来支援,一旦占领敌人的阵地,不要急于向纵深推进……我们所处的位置很关键,必须彻底清理那些战壕、防炮及防空掩体,清除里面所有的德军士兵,排除一切可疑的爆炸物,提防南线德军突然北上。我们将牢牢地钉在那里,等到警戒命令解除!大家听明白了吗?”

    其中南方靠近德军突破缺口的一段战壕中,一名个子不高、脸上神采飞扬的年轻中尉,正用高亢的嗓音,提醒着正在整理装备的士兵们。

    此时此刻,一个连近两百名士兵,自动地分成了两列,挤在不长的一段战壕内,士兵们手里大多持I式自动步枪和I式冲锋枪,每个班均装备一挺I式通用轻机枪以及两具火箭筒,排以上配一名喷火兵及两门50毫米迫击炮,连部直辖的重火力排则拥有四门60毫米迫击炮和六挺I式通用重机枪,必要时甚至可以呼叫空军进行支援,火力之凶猛,已经达到后世朝鲜战争时期美军的强度。

    I式通用机枪有轻型和重型的区别,其中重机枪安装了能保证机枪火力更为持久、射程更远的重型枪管,通常使用三角可调支架以及弹链供弹,原则上一个重机枪火力组由三到四人组成。

    轻机枪则装备易于迅速转移的两脚架,由于单兵携弹量不多,主要采取75发圆形突击弹鼓,通常一个轻机枪小组由射手和装填手两名成员组成,其中装填手主要背负弹药。

    这里再补充一下I式冲锋枪的资料。

    I式冲锋枪是中正二式冲锋枪的设计者陶勋少将于三九年初设计定型的具有持续密集火力的单兵近战武器,其设计目的有二:

    一、此前装备的中正二式冲锋枪,无法使用75发的圆形弹鼓,同时射速仅为六百五十发/分钟,和同时期美国、德国、苏联的冲锋枪威力相近,接战时达不到火力压制的效果;二、正式与采用9MM手枪弹的中正二式冲锋枪进行区分,统一为7.62MM口径子弹,这样可以极大地减轻后勤压力。

    I式冲锋枪采用7.62MM手枪弹,全枪共分为八十一个零部件,生产一把枪只需要六个工时,除枪管等少数零部件外,其余零部件皆由钢板冲压成型,在枪支生产中大量使用焊接及铆接工艺,除枪管外的零部件均可在汽车修理厂、模具厂或五金厂等地由不熟练的劳动力使用非常简单的设备进行生产加工,那些熟练的技术工人完全可以投入其他更为精密的武器生产中去,这样将极大地提升安家军军工企业的生产效率。

    和I式通用机枪、自动步枪一样,看起来外表极为粗糙的I式冲锋枪坚实可靠,在严寒及酷暑环境下皆可正常使用,全枪质量不含弹夹3.35公斤,比起中正二式冲锋枪轻1.15公斤,装备75发弹鼓时重5.18公斤,射速提高到950发/分,比起美国的汤普森冲锋枪和德国的P38、P40冲锋枪,拥有绝对的火力压制优势。

    一线突击部队的准备工作就绪后,熟悉的飞机发动机轰鸣声,从阵地后方的天空中传来,天地间几乎都是嗡嗡的声音。

    由于这一两个月来连续的空战,大多数老兵都懒得转头去看那习以为常的壮观场面了。一波又一波B2轰炸机在各型战斗机、强击机的护送下,浩浩荡荡地从低空中掠过,它们每三架或者六架组成一个三角形战斗编队,攻击地面目标时通常挂载500公斤、250公斤和50公斤三种型号的高爆炸弹。

    “嘭嘭嘭——”

    对面的防线上,德军的防空炮拼命地嘶吼着,在天际绽放一朵朵黑云。

    雨后蔚蓝色的天空,看不到一架喷涂蓝绿色块状迷彩的德军作战飞机,安家军战机喷涂的银灰色,成为了这片天空中唯一的主宰。

    尽管为了扳回劣势,同时为陆军提供必要的情报支持,德国空军从欧洲悄悄抽调了四五百架战机到中东,部署到了各地,但面对占有绝对优势的安家军空军集群,德国空军只能选择避而不战,否则盲目的出动,将葬送德国空军的火种。

    “呜——”

    B2轰炸机发出的凄厉而又尖锐的呼啸声,充斥于耳边,连续猛烈的爆炸震撼着大地,西方五六公里外掀起的气浪,迅速地卷过空旷的战场,使得东边安家军战壕中的官兵们,也能切身体会到温热之感,由此可知轰炸多么激烈。

    安家军官兵们视线所及,遭到连续轰炸、原本就千疮百孔的德军防线,又经过新一轮钢铁与烈焰的摧残,看上去越发地显得岌岌可危,不堪一击!但这依然不是进攻的良机,长达半小时的空袭过后,又经过十分钟的休整,安家军一线阵地后方的炮群,突然发起了长达一刻钟的快速炮击。

    这样的战术是战区司令部针对作战意志极为顽强的德军量身订做,在德[***]校的教科书里,飞机的轰炸通常是步兵进攻的序曲,估计这个时候德军的指挥官们正在让自己的部队从防炮和防空洞中紧急进入前线的战壕、坑道,这样德军将会在安家军突如其来的补充炮击中,遭受非常大的损失。

    为期一刻钟的150毫米、120毫米重炮攻击转瞬即逝,鳞次栉比的堡垒前方的安家军一线阵地上,基层尉官和士官们,大声提醒投入第一波进攻的士兵做好出击准备。

    与此同时,阵阵发动机的轰鸣声,从出发阵地后方、一座座堡垒之间的通道位置传来。

    和来自空中的飞机发动机的声响不同的是,这种声音,夹杂了大量金属摩擦的“咯吱”声以及碾压地面时发出的铿锵声,同时,柴油燃烧时挥发的臭味随风飘荡,在纵深达到五公里的战线上弥漫开来。

    等到战区和各集团军直属的读力重坦克旅、坦克驱逐旅、读力重坦克团的一辆辆虎I、豹II坦克及III式装甲战车、I号突击炮和I式坦克歼击车越过战壕,向着前方德国人的防御阵地快速驶去,整个战线上终于传来嘹亮的军号声。

    “滴,哒滴,哒哒哒哒哒哒滴滴——”

    “冲啊!”

    “为了新中国,前进!”

    两河流域西北部地区近百公里的战线上,数以万计的安家军步兵,爬着梯子冲出战壕,他们与后世那支南征北战、抵御外辱未尝一败的人民军队拥有相同的求胜之心,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装备更加先进,大耳沿钢盔、适合野外战斗的弹药包和防毒面具、可以拼刺并连续射击的自动步枪、拥有稠密近战火力的冲锋枪,应有尽有。

    火箭筒手将火箭筒背在背上,手里拿着重0.85公斤、采用7.62口径子弹的I式手枪,快速地跟随大部队向前。除了扛着、背着弹药箱的弹药手外,其他官兵携带的手榴弹,大多插在皮带或者靴子上部,基层的尉官和士官们,举着I式手枪或驳壳手枪,不断地向前挥手,招呼自己连队和班排的士兵,紧跟着坦克和装甲车发起冲击。

    “轰轰轰——”

    安家军炮兵不断地向德军阵地倾泻炮弹,密集的弹幕不断向纵深徐进,而交战以来双方对峙阵地的中间原野上,早已经是坑坑洼洼,混合着鲜血的泥土,不知道被耕耘了多少遍,比起月球表面还要糟糕。

    安家军的机械化大军,形成滚滚的钢铁狂潮,奋勇地向前推进。

    顶在前面的一百多辆虎I坦克,凭借着厚实的装甲,把德军阵地上射来的37毫米、57毫米、75毫米的反坦克炮弹一一弹开,除非遭遇88毫米或者更大口径的反坦克炮的轰击,虎I坦克可以说所向披靡。

    紧紧地跟在虎式坦克后的两百多辆豹II坦克,炮塔前装甲达到了120毫米、车身前装甲则达到90毫米/30度角,对于德军的反坦克炮也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而和虎I坦克相同的105毫米55倍径坦克炮,不愧有“坦克开罐器”之称,对于德军的钢筋混凝土堡垒、掩体、工事同样具有强大的破坏力,一年多来德军构筑的防线,几乎一炮过去,就会打开一个缺口。

    虽然豹I坦克退出了安家军的列装行列,成为了主要的外贸车型,但其可靠的底盘,却给予了I号突击炮和I式坦克歼击车强大的机动能力,75毫米43倍径和48倍径两种火炮,对于明暗碉堡、机枪掩体以及反坦克阵地,照样具有压制姓的火力优势,参杂在机械化大军中的两种型号一百多辆战车,将弥补坦克火力的不足,给予德国人致命的打击。

    两百多辆III式装甲战车,防御虽然单薄,但在步兵前面来回穿插,捕捉着每一个战机,它们那20毫米的机炮,对付德国人坚固的防御堡垒不行,但压制德军步兵火力、杀伤暴露人员的能力却非常强悍。

    排在钢铁巨兽最后面的四百余辆II式全履带装甲运兵车,不仅让车厢里的装甲步兵们可以充分地休息,而且车头那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不断地喷吐着火舌,把整个进攻队形最后一丝漏洞也堵住了。

    从德国人所在的阵地向东方望去,一望无边的坦克海,那种视觉上的强大冲击力,让德军及仆从[***]队的士气瞬间跌入低谷。

    整个战场上,安家军官兵的喊杀声铺天盖地,随着天空中六百多架战斗机、强击机和轰炸机组成的庞大机群到位,两百多架武装直升机也从低空中杀到,整个进攻可谓行云流水,严丝合缝。

    经过安家军重炮群的梳理和工兵部队的预先排查,德国人提前布设在阵地前方的雷区,已经基本上失去作用,汹涌而至的安家军攻击部队,没有多少阻碍便直接推进到德军阵地前方三四百米处。

    德国人沉寂的战壕中,忽然迸射出顽强的反击火力,MG34和MG42轻重机枪,发出撕裂布帛的刺耳声音,枪口喷射出一条条狂暴的火鞭,把坦克的前装甲打得火星四射。

    德国人各种口径的反坦克炮和无坐力炮,及时地从藏身的掩体中开火,而在前面一线阵地上,得自安家军技术生产的火箭筒,也在艹纵他们的官兵悍不畏死忽然从战壕中站起发射下,恣意地进行亡命一击。

    除此之外,大多数德军步兵拿出了反坦克手雷、喷火器与大大小小的燃烧瓶,德国人自主研发的、射程仅仅只有60米的“铁拳”反坦克榴弹发射器也已经准备就绪,只等安家军的坦克靠近,便以血肉之躯与钢铁战车展开殊死搏斗。

    从某种程度上讲,德军的防御,已经充分发挥了现有人员和武器装备的战斗力,但是,在安家军立体式的进攻面前,这种抵抗是非常衰弱和无力的,几乎一个火力点暴露出来,便同时遭到数枚炮弹的打击,不管是堡垒还是掩体,瞬间坍塌,而那些火箭筒手,刚刚站起来,还未来得及进行瞄准,已经被密集的机炮和机枪弹雨撕成碎片,未及射出的火箭弹,在战壕里轰然炸响,把周边的德军官兵埋葬。

    最为可怕的是武装直升机,由于悬停在空中,德军在战壕里的一举一动清晰可见,密集的火箭弹雨喷射而出,虽然其中只有半数直接射入战壕之内,但爆炸时由于狭窄空间的限制,使得爆炸的冲击波和溅射的钢铁破片威力倍增,德军官兵未来得及惨叫便被撕成碎片。

    德军后方的炮兵阵地刚刚完成集结,安家军空军的B2轰炸机已经呼啸而下,把密集的航弹投掷到德军炮兵的头顶,瞬间一大片区域便成为钢铁炼狱。而强击机也不甘示弱,仗着座舱57毫米的高强度防弹玻璃和机身加装的15毫米厚镍钼合金装甲板的保护,肆无忌惮地在二三十米高的低空中盘旋,机头两门37毫米航炮、左右机翼各一挺12.7毫米机枪,把德军迂回救援的坦克和装甲车队,打得七零八落。

    不得不说,此情此景,让人油然生出一种这是陷入绝望境地的德国人在为自己的生存做最后的抗争,但在悬殊的实力面前,德军的抵抗是那么的无力。

    “轰——”

    德军的阵地前方,突然蹿起一片数米高的火苗,那是德国人在一线阵地前方四五十米远的反坦克壕里倒入大量汽油和未经提炼的石油引燃后的效果,几乎是一瞬间,漫长的战线前沿便蹿起了一片火海,但是,安家军的轰炸机飞了过来,将一枚枚重型航弹扔了下去,随着剧烈的爆炸声响接踵传来,一片片反坦克壕瞬间坍塌,垮塌的泥沙和土石,迅速将燃油填埋,隔绝氧气的燃油没过多久便销声匿迹。

    连续的轰炸,很快就把火沟填平几处通道来,安家军的坦克、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装甲车,以目空一切的气势,越过反坦克壕,冲上了德军的阵地,大批戴着防毒面具的安家军装甲步兵迅速跟进,I式冲锋枪和自动步枪的射击声,开始充斥于德国人苦心经营的战壕与坑道中,在漫长战线的某些地方,甚至爆发了残酷的白刃战。

    曰落前,占据着士气和装备优势的安家军,迅速突破了德军的一线阵地,但处在战线最南方的安家军第二十四集团军,并没有立即向德军的纵深防线挺进,而是稳住阵脚、就地组织起了防御。

    而在战线的中部及北部,安家军两个坦克集团军共六个坦克师、四个装甲步兵师,成了无坚不摧的钢铁箭头,由空军提供不间断的空中压制,短短三个半小时,便毫不留情地击穿了德军纵深达到十公里的三条防线。

    随后,第十八和第三十集团军共六个师的官兵及直属部队,一拥而上,将原本只有六公里宽的突破口,迅速拓展到了二十五公里。

    傍晚六点半,在夜幕落下前,德军防线后方的卡米什利城被突然袭击的第一空降军成功攻陷的消息,传到了前敌指挥部,德军囤积在卡米什利城的四十多万吨作战物资,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更换了主人。

    在这种情况下,北线前敌总指挥杨九霄果断变阵,强大的坦克集群,一分为二,第一坦克集团军留下,与第十八、第二十四、第三十集团军及战区直属部队,全力围歼被分割包围的三十多万德军。

    第二坦克集团军及战区、集团军直属装甲部队,不做任何停留,直接向西南方的哈塞克城进军,与空运到位的第二、第三空降军汇合后,顺着铁路和公路线,继续向着南方的代尔祖尔城杀去,彻底把战局搅浑。

    (未完待续)

章节目录

铁骨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np只为原作者天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天子并收藏铁骨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