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页
当年的事情,只要是了解八哥的人,就绝对不会认为这事儿是八哥谋划的,八哥那么聪明的人,办不出这样的傻事儿来。
这一次见面之后,他就更确信了,如果当年那件事儿是八哥谋划的,那郭络罗氏只是同谋,两个人在京城时也算恩爱夫妻,八哥绝对不会另娶她人,以此去折辱郭络罗氏的。
至于为什么是折辱,那当然是因为郭络罗氏还活着。
“八哥说他已经休了郭络罗氏,但他们毕竟曾经做过夫妻,所以想保郭络罗氏一命,并不愿意让我们把郭络罗氏带回来。”敏郡王轻叹了一声,“反正郭络罗氏也不好过,依她的性子,被休弃比杀了她还痛苦吧。”
不过这人一点也不值得同情,不管是八哥的额娘卫氏,还是皇阿玛,都不该死在这么一个人手里。
甚至八哥,也差不多算是被郭络罗氏毁了。
别看八哥在外族人那里已经是贵族了,但如果不出当年那个事儿,背靠着大清,皇阿玛虽然偏心,但八哥好歹也有整个大清作为后盾,不像现在,只有那么一条路可以走。
老八的事情让三个人唏嘘不已,直郡王就有几分可怜了。
曾经跟老八相争的直郡王,到底是没能争得过,干脆带着兵丁跑别处去了,天大地大,同样都是在海外,老八据说是也不知道直郡王在哪。
在给弘昱请封世子之后,直郡王就再也没给大清写过信,不过这几年大伙!伙也都没想太多,自从朝廷拒绝了给直郡王提供货物和武器之后,直郡王就基本上不怎么来信了,请封世子的那封信,是唯二的信件之一。
所以如果连老八都不知道直郡王的去向,那还真就没人知道了。
直郡王已经是四十六岁,快五十岁的人了,说起来也是可怜。
胤祯当年出这个主意的时候,只是觉得这些争夺过大位的人,可能不愿意屈居人下,而且在大清待下去,也处处受制于人,太过憋屈了。
出海这事儿确实凶险,直郡王虽然是带着兵丁出去的,但一大家子人毕竟还留在京城,若是能打出一块地盘来,或者是像老八这样,能在外族人的地盘上过得如意顺心,那还算好。
若是一事无成,甚至克死异乡,也不知会不会后悔。
二哥没赶上出海,皇阿玛就已经驾崩了,后来有机会做选择的时候,没有选择出海,而是选择了留下来,做了理亲王,做了皇家学院的院长。
现在看来,或许是更正确的选择。
胤祯一时之间有些惆怅,当初这主意还是他出的呢,之前以为自己是好心,现在再看,却是好心办了坏事。
京城关心直郡王和老八的人并不多,尤其是老八,府上也没剩几个人,兄弟们当中也没有跟老爸亲近的人。
直郡王虽没了福晋,但是还有额娘和儿女在,连孙子都有了,一大家子人或许没能奢望直郡王能回来,但肯定都希望能有个报平安的信件。
就像胤祯这次带回来的许多书信一样,只有洪石的信,是他亲自送到洪石阿玛手中的,当着一大家子人的面儿,他差点儿被洪石家人的眼泪给埋了。
大清第一次出海意义重大,尤其还是在完成任务的情况下,详细的出海路线图,详细的人文地貌介绍,大量的舶来品和白银,还有与多个外族建交的文书。
论功行赏是在所有人都回到京城之后。
果不其然,四爷从来都不是小气之人,敏郡王和敦郡王,都由郡王升为了亲王,所有的官员和禁军都官升一级,参与其中的普通百姓,则是成为朝廷的编外人员,就像工部的那些工匠一样,虽然不是官,但是享受官家人的待遇,也是可以领俸禄的。
还有两个功臣,四爷就更不会小气了,一个是亲弟弟,一个是亲儿子,在出海的准备过程当中,出力最大的三个人就是十四、老九和弘晖了。
老!九加上出海的功劳,已经被封为亲王了,十四和弘晖的功劳当然也不能够被抹杀。
胤祯有想过自己可能会享受亲王双俸的待遇,四哥还有可能会再送他个园子,毕竟四哥本来就不是小气的人,对他更是特别的大方,那些觉得四哥小气的,都是被抄了家的贪官污吏。
但万万没想到四哥对他大方至此,都没跟他商量,一道圣旨下来,胤祯就成了大清建朝以来第九个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跟其他亲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爵位可以世袭罔替,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一代一代的传下去,都是亲王,不会被降爵,也没有次数的限制,除非无子,这就是个永远都在的传家宝。
胤祯感动的同时,还有几分哭笑不得,四哥怎么还像小孩子一样,小孩子对待喜爱的人,可能才会把自己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不会一点一点的慢慢来。
胤祯是铁帽子王,弘晖则是由贝勒成了郡王——瑞郡王,不管是封号,还是爵位,都让弘晖在京城的风头一点儿都不落于十四叔。
二皇子在朝堂上无功无过,至今都还是个光头阿哥,三皇子和四皇子都是还在读书的小萝卜头,瑞郡王虽然不是太子,在众人心里头基本上就等同于太子了。
就是不知道皇上墨迹什么呢,明明对着十四爷,爵位是能给就给,先是亲王,又是铁帽子王。
当然,皇上对瑞郡王也不能说是小气,二十一岁的郡王,已经算是很年轻了,要知道当年直郡王被封为郡王的时候,都已经二十六岁了。
--
这一次见面之后,他就更确信了,如果当年那件事儿是八哥谋划的,那郭络罗氏只是同谋,两个人在京城时也算恩爱夫妻,八哥绝对不会另娶她人,以此去折辱郭络罗氏的。
至于为什么是折辱,那当然是因为郭络罗氏还活着。
“八哥说他已经休了郭络罗氏,但他们毕竟曾经做过夫妻,所以想保郭络罗氏一命,并不愿意让我们把郭络罗氏带回来。”敏郡王轻叹了一声,“反正郭络罗氏也不好过,依她的性子,被休弃比杀了她还痛苦吧。”
不过这人一点也不值得同情,不管是八哥的额娘卫氏,还是皇阿玛,都不该死在这么一个人手里。
甚至八哥,也差不多算是被郭络罗氏毁了。
别看八哥在外族人那里已经是贵族了,但如果不出当年那个事儿,背靠着大清,皇阿玛虽然偏心,但八哥好歹也有整个大清作为后盾,不像现在,只有那么一条路可以走。
老八的事情让三个人唏嘘不已,直郡王就有几分可怜了。
曾经跟老八相争的直郡王,到底是没能争得过,干脆带着兵丁跑别处去了,天大地大,同样都是在海外,老八据说是也不知道直郡王在哪。
在给弘昱请封世子之后,直郡王就再也没给大清写过信,不过这几年大伙!伙也都没想太多,自从朝廷拒绝了给直郡王提供货物和武器之后,直郡王就基本上不怎么来信了,请封世子的那封信,是唯二的信件之一。
所以如果连老八都不知道直郡王的去向,那还真就没人知道了。
直郡王已经是四十六岁,快五十岁的人了,说起来也是可怜。
胤祯当年出这个主意的时候,只是觉得这些争夺过大位的人,可能不愿意屈居人下,而且在大清待下去,也处处受制于人,太过憋屈了。
出海这事儿确实凶险,直郡王虽然是带着兵丁出去的,但一大家子人毕竟还留在京城,若是能打出一块地盘来,或者是像老八这样,能在外族人的地盘上过得如意顺心,那还算好。
若是一事无成,甚至克死异乡,也不知会不会后悔。
二哥没赶上出海,皇阿玛就已经驾崩了,后来有机会做选择的时候,没有选择出海,而是选择了留下来,做了理亲王,做了皇家学院的院长。
现在看来,或许是更正确的选择。
胤祯一时之间有些惆怅,当初这主意还是他出的呢,之前以为自己是好心,现在再看,却是好心办了坏事。
京城关心直郡王和老八的人并不多,尤其是老八,府上也没剩几个人,兄弟们当中也没有跟老爸亲近的人。
直郡王虽没了福晋,但是还有额娘和儿女在,连孙子都有了,一大家子人或许没能奢望直郡王能回来,但肯定都希望能有个报平安的信件。
就像胤祯这次带回来的许多书信一样,只有洪石的信,是他亲自送到洪石阿玛手中的,当着一大家子人的面儿,他差点儿被洪石家人的眼泪给埋了。
大清第一次出海意义重大,尤其还是在完成任务的情况下,详细的出海路线图,详细的人文地貌介绍,大量的舶来品和白银,还有与多个外族建交的文书。
论功行赏是在所有人都回到京城之后。
果不其然,四爷从来都不是小气之人,敏郡王和敦郡王,都由郡王升为了亲王,所有的官员和禁军都官升一级,参与其中的普通百姓,则是成为朝廷的编外人员,就像工部的那些工匠一样,虽然不是官,但是享受官家人的待遇,也是可以领俸禄的。
还有两个功臣,四爷就更不会小气了,一个是亲弟弟,一个是亲儿子,在出海的准备过程当中,出力最大的三个人就是十四、老九和弘晖了。
老!九加上出海的功劳,已经被封为亲王了,十四和弘晖的功劳当然也不能够被抹杀。
胤祯有想过自己可能会享受亲王双俸的待遇,四哥还有可能会再送他个园子,毕竟四哥本来就不是小气的人,对他更是特别的大方,那些觉得四哥小气的,都是被抄了家的贪官污吏。
但万万没想到四哥对他大方至此,都没跟他商量,一道圣旨下来,胤祯就成了大清建朝以来第九个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跟其他亲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爵位可以世袭罔替,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一代一代的传下去,都是亲王,不会被降爵,也没有次数的限制,除非无子,这就是个永远都在的传家宝。
胤祯感动的同时,还有几分哭笑不得,四哥怎么还像小孩子一样,小孩子对待喜爱的人,可能才会把自己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不会一点一点的慢慢来。
胤祯是铁帽子王,弘晖则是由贝勒成了郡王——瑞郡王,不管是封号,还是爵位,都让弘晖在京城的风头一点儿都不落于十四叔。
二皇子在朝堂上无功无过,至今都还是个光头阿哥,三皇子和四皇子都是还在读书的小萝卜头,瑞郡王虽然不是太子,在众人心里头基本上就等同于太子了。
就是不知道皇上墨迹什么呢,明明对着十四爷,爵位是能给就给,先是亲王,又是铁帽子王。
当然,皇上对瑞郡王也不能说是小气,二十一岁的郡王,已经算是很年轻了,要知道当年直郡王被封为郡王的时候,都已经二十六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