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页
上书房的学生现在是越来越多,谁让先帝的儿子多呢,孙子可不就得多,若是家中有嫡出的还好,只嫡出的那个到上书房来读书,若是没有嫡出的,那一来就是好几个,世子之位没定下来,光论长可不太能说服人。
阿哥所如今都有些不够住的了,四爷干脆批了一块地给工部,用来建皇家学院,到时候把皇室子弟都塞进去,嫡出的也好,庶出的也好,都别想着吃白饭,反正一块学习,也不会影响到爵位的继承。
弘晖跟弘时已经结业了,这不是还有弘历跟弘昼,两个小家伙都已经四周岁,过年就是五岁的人了,等皇家学院建成的时候,正好可以进去读书。
建一处皇家学院对工部来说并不是难事,尤其是在勤亲王的指挥下,走的是简朴风,而不是奢华风。
跟上书房和阿哥所比起来,皇家学院读书的地方,安排的院落倒是比较多,虽然并不奢华,但还是很大气的,尤其是演武场,绝对是跟勤亲王府一脉相承的风格。
就是这住宿的地方,跟阿哥所那是万万没得比,每个人就只能分得两间房,一间住人,一间放东西,而且是五个人一处院子,连个独门独院都没有。
要知道勤亲王自己的儿子都还在读书的年纪呢,等到建成之后,那也是要住进来的,有这么坑自己儿子的吗。
工部官员在心里头的碎碎念,胤祯能猜到几分,不过读书的时候本就不是为了享受的,跟丰台大营的住宿条件比起来,这已经很好了。
想当年他读书的时候,别说一个人坐拥两间宿舍了,连二分之一间房分不到,通常情况下都是六个人住一间房。
他的儿子和侄子们,能够一个人拥有两间房,已经是很不错的了,没必要把住得地方弄得那么阔气。
真要是为他们好,还不如调整一下作息时间,每个月休息的时间再多增加上一两天,也省得小小年纪睡不足觉,到时候再影响长个子。
读书的地方都已经从宫里搬到宫外了,想改一改作息就更不困难了,胤祯有把握四哥会同意。
之前皇阿玛孝期未过,不能什么东西都改,但如今看不顺眼的东西,改也就改了。
雍正五年就是在一片祥和当中到来的,开年的第一道圣旨,就是封废太子为理亲王,工部又多了项差事,建理亲王府。
第二道圣旨是封九贝勒为敏郡王。
这两个封号意头都极好,理,是衡量事物的标准;敏,有聪慧之意。
也就是说惠太妃可以去直郡王府养老,淳郡王虽然还不是亲王,但也可以把成太嫔接回府上了,还有十二贝子也可以把定太嫔接回去了,就连十五贝子也把自家额娘接回去了。
要胤祯来看,四哥不光是想把西六宫空出来,更重要的是,不可能所有的兄弟都被封为亲王,这事儿打从一开始就不现实。
而且虽说都是兄弟吧,但兄弟多了,情分也就那样,并不是每个人都亲近,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才能。
四哥其实就有几分看不上七哥,并非是因为脚疾,而是七哥这个人的性子,颇有几分偏执,早在追缴户部欠银的时候,四哥对七哥就已经很看不上了。
七哥能够被封为淳郡王,多多少少有些运气的成分在,也有皇阿玛的慈父之心在里头。
还有十二哥,他跟十三哥都已经是亲王、郡王了,连十五今年年中都被封为贝勒了,十二哥还是贝子,这也不是没理由的,十二哥向来不爱找什么存在感,就算是重大场合,似乎也能把这个人忽略掉。
但他跟五哥的质朴和善还不一样,五哥那真是老实人,平时不争不抢,暗地里也是如此。
但十二哥就有几分取巧了,皇阿玛还在的时候,老实的不得了。
皇阿玛不在了,四哥才刚刚上台,十二哥便有几分耐不住性子了,这几年数次接触弘时,虽然做的隐晦,但瞒不过四哥的粘杆处。
要说这人也是糊涂,早先皇阿玛还在的时候,那教训不够惨烈嘛,十二哥就不能安安稳稳的办差,非要做下一个索额图吗,就算是当索额图,那也应当是选弘晖,选弘时是什么缘故。
不是胤祯偏心眼,弘晖确实是他接触最多的侄子,感情颇深,与弘时的来往就比较少了。
但两个孩!孩子都已经上朝办差了,不提身份,不看性格,光看办差的能力,十个弘时也抵不过一个弘晖。
十二哥简直就是脑子里进水了,从以前他就不太能理解,敏太妃当初不过额娘宫里的一个庶妃,十三哥就敢于一争,十二哥的出身比十三哥差什么,何至于要努力当一个隐形人。
到了如今就更可恨了,不光是当隐形人,还想在背地里搅风搅雨,多大点能耐,就想着搞事情了。
四爷看不上的这两个人,胤祯也照样看不上,尤其是十二,就算这家伙幡然悔悟,怕是也不会有做到亲王的那一天,宫里总不能养定太嫔一辈子,还是早些接出去为好。
所以这事儿还得亲自去找一趟二哥,他统领工部,派官员去不合适,还得是他亲自去。
当年的恩怨,早就已经过去了,犯了事儿的德柱死相凄惨,二哥这些年并不好过,李卓也早就已经放下了,又或者说,早就没精力纠结过往了。
平日里的衣食起居,他已经习惯自己动手了,用不着李卓,衙门里的差事,李卓可以充做他的助手,休沐日的时候,李卓要么是跟着他,要么就是去城外的育婴院,而且攒了大半辈子的家底,基本上都投进去做慈善了。
--
阿哥所如今都有些不够住的了,四爷干脆批了一块地给工部,用来建皇家学院,到时候把皇室子弟都塞进去,嫡出的也好,庶出的也好,都别想着吃白饭,反正一块学习,也不会影响到爵位的继承。
弘晖跟弘时已经结业了,这不是还有弘历跟弘昼,两个小家伙都已经四周岁,过年就是五岁的人了,等皇家学院建成的时候,正好可以进去读书。
建一处皇家学院对工部来说并不是难事,尤其是在勤亲王的指挥下,走的是简朴风,而不是奢华风。
跟上书房和阿哥所比起来,皇家学院读书的地方,安排的院落倒是比较多,虽然并不奢华,但还是很大气的,尤其是演武场,绝对是跟勤亲王府一脉相承的风格。
就是这住宿的地方,跟阿哥所那是万万没得比,每个人就只能分得两间房,一间住人,一间放东西,而且是五个人一处院子,连个独门独院都没有。
要知道勤亲王自己的儿子都还在读书的年纪呢,等到建成之后,那也是要住进来的,有这么坑自己儿子的吗。
工部官员在心里头的碎碎念,胤祯能猜到几分,不过读书的时候本就不是为了享受的,跟丰台大营的住宿条件比起来,这已经很好了。
想当年他读书的时候,别说一个人坐拥两间宿舍了,连二分之一间房分不到,通常情况下都是六个人住一间房。
他的儿子和侄子们,能够一个人拥有两间房,已经是很不错的了,没必要把住得地方弄得那么阔气。
真要是为他们好,还不如调整一下作息时间,每个月休息的时间再多增加上一两天,也省得小小年纪睡不足觉,到时候再影响长个子。
读书的地方都已经从宫里搬到宫外了,想改一改作息就更不困难了,胤祯有把握四哥会同意。
之前皇阿玛孝期未过,不能什么东西都改,但如今看不顺眼的东西,改也就改了。
雍正五年就是在一片祥和当中到来的,开年的第一道圣旨,就是封废太子为理亲王,工部又多了项差事,建理亲王府。
第二道圣旨是封九贝勒为敏郡王。
这两个封号意头都极好,理,是衡量事物的标准;敏,有聪慧之意。
也就是说惠太妃可以去直郡王府养老,淳郡王虽然还不是亲王,但也可以把成太嫔接回府上了,还有十二贝子也可以把定太嫔接回去了,就连十五贝子也把自家额娘接回去了。
要胤祯来看,四哥不光是想把西六宫空出来,更重要的是,不可能所有的兄弟都被封为亲王,这事儿打从一开始就不现实。
而且虽说都是兄弟吧,但兄弟多了,情分也就那样,并不是每个人都亲近,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才能。
四哥其实就有几分看不上七哥,并非是因为脚疾,而是七哥这个人的性子,颇有几分偏执,早在追缴户部欠银的时候,四哥对七哥就已经很看不上了。
七哥能够被封为淳郡王,多多少少有些运气的成分在,也有皇阿玛的慈父之心在里头。
还有十二哥,他跟十三哥都已经是亲王、郡王了,连十五今年年中都被封为贝勒了,十二哥还是贝子,这也不是没理由的,十二哥向来不爱找什么存在感,就算是重大场合,似乎也能把这个人忽略掉。
但他跟五哥的质朴和善还不一样,五哥那真是老实人,平时不争不抢,暗地里也是如此。
但十二哥就有几分取巧了,皇阿玛还在的时候,老实的不得了。
皇阿玛不在了,四哥才刚刚上台,十二哥便有几分耐不住性子了,这几年数次接触弘时,虽然做的隐晦,但瞒不过四哥的粘杆处。
要说这人也是糊涂,早先皇阿玛还在的时候,那教训不够惨烈嘛,十二哥就不能安安稳稳的办差,非要做下一个索额图吗,就算是当索额图,那也应当是选弘晖,选弘时是什么缘故。
不是胤祯偏心眼,弘晖确实是他接触最多的侄子,感情颇深,与弘时的来往就比较少了。
但两个孩!孩子都已经上朝办差了,不提身份,不看性格,光看办差的能力,十个弘时也抵不过一个弘晖。
十二哥简直就是脑子里进水了,从以前他就不太能理解,敏太妃当初不过额娘宫里的一个庶妃,十三哥就敢于一争,十二哥的出身比十三哥差什么,何至于要努力当一个隐形人。
到了如今就更可恨了,不光是当隐形人,还想在背地里搅风搅雨,多大点能耐,就想着搞事情了。
四爷看不上的这两个人,胤祯也照样看不上,尤其是十二,就算这家伙幡然悔悟,怕是也不会有做到亲王的那一天,宫里总不能养定太嫔一辈子,还是早些接出去为好。
所以这事儿还得亲自去找一趟二哥,他统领工部,派官员去不合适,还得是他亲自去。
当年的恩怨,早就已经过去了,犯了事儿的德柱死相凄惨,二哥这些年并不好过,李卓也早就已经放下了,又或者说,早就没精力纠结过往了。
平日里的衣食起居,他已经习惯自己动手了,用不着李卓,衙门里的差事,李卓可以充做他的助手,休沐日的时候,李卓要么是跟着他,要么就是去城外的育婴院,而且攒了大半辈子的家底,基本上都投进去做慈善了。
--